课程标准研究讲课稿.ppt
第二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2.1课程标准研究,2.1课程标准研究,问题提出(了解)学习引导(了解)一.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 英国)二.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了解)2.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掌握)3.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重点)拓展阅读:三个材料,教学目标:1、理解并记忆信息素养的表现2、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的区别,能用自己的话大体概括课程标准较指导纲要的转变点。3、了解上海市和江苏省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4、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得以体现。,问题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分科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具体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学习引导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教育。很多国家都有信息教育内容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有助于我们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国际发展趋势。我国推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进行了全面诠释。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在研制中,部分省市已经出台了地方性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例:上海市和江苏省),(一)美国 2007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新版标准,内容(共6点):(1)创新与变革 能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新思想、新产品、新过程;能把 创作原创性作品视为自我和团体的一种表达方式;能使用模型与仿真系统探究复杂系统与问题;能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推测各种可能性。(2)交流与合作 学生能够应用数字化环境和媒体与同龄人、专家或其他人交互、协作、发表作品;能运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的交流信息与思想;能通过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交流、沟通发展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与全球意识;能通过创作原创性作品或解决问题作为项目团队贡献力量。,(3)熟练运用信息开展研究 学生能设计相应策略指导问题探究;能应用多种媒体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组织、分析、评价、综合信息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用信息;能根据特定的任务恰当的选择信息资源与数字化工具;能处理数据,报告结果。(4)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与决策 学生能发现和确定待解决的难题与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能设计、制定一个解决方案或完成对相关活动的管理;能收集、分析数据资料以确定解决方案或做出合理决策;能使用多重视角和多种手段考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5)数字化时代公民的意识与素养 倡导人们安全、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技术;积极将技术应用于支持协作、学习、和提高效率等方面;能表现出对终身学习的责任感;具有数字化时代公民的领导能力。(6)技术操作与概念 学生能理解与使用技术系统;能有效、高效地选择和使用应用软件;能对技术系统与应用软件进行检修与维护;能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对新技术的学习中。此标准与旧标准相比更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意识以及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英国 2007年英国发布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的第三、四阶段的新标准。每个阶段都有独立的学习计划和与之相应的学业目标水平描述。本节给出第四阶段,相当于我国高中。(共3点)1、关键过程获取信息方面学生要做到:a、系统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b、分析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问题时所需的信息资源;c、从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合适的信息,展示选择过程中 的识别能力,对信息的价值、准确性、适应性和好坏作 出判断;d、探究、开发和综合信息,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解决方案;e、审慎地评估、判断所选信息并以恰当方式获取反馈。,发展思维方面学生要做到:a、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高效、适用的问题解决方案;b、不断整合、高效地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工具解决存在的问题;c、独立地探索、开发和综合更加先进的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信息去解决问题;d、安全、负责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e、审慎地评估、判断所使用的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并以恰当方式获取反馈。,交流方面学生要做到:a、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一系列的信息通信工具和媒介有效地分析、交流和表达信息;b、创造满足用户需要的、不同目的的、符合要求的解决方案,展示出对信息的理解和呈现方式的思考;c、安全、负责和稳妥地交流和交换信息(包括电子交流);,评价方面学生要做到:a、在活动进展中观察、修改和评价信息,批判性地思考和响应用户的反馈意见;b、根据结果,评估自己和他人运用信息通讯技术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范围和内容 这一阶段概述了教师在教授重点概念过程中应该把握的问题范围。要学习的信息通信技术应该包括:a、在来源广泛的资源环境中,利用高复杂程度的信息来解决日益高要求的问题。b、运用一系列信息通信工具满足用户的需要,解决问题。c、加强对以下需求的理解:采用安全的工作措施,以减轻身心压力;保持信息安全,减少来自于计算机病毒和其他恶意攻击的危险;管理信息,安全地存储和访问信息并能高效检索信息。d、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获取和使用对社会、经济、法律和伦理道德的意义,思考信息通信技术对个体、社区和社会的影响。,3、课程机会 在关键阶段,应该为学生提供以下重要机会,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概念、过程和内容的理解。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如下机会:a、在其他领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做出恰当的技术选择;b、在团队合作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c、独立地、有区别地和善于反思地选择和实用技术;d、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管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e、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执行任务和进行调查的真实情景中;f、积极主动地发现并充分发挥更为先进的或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和信息源的潜力;g、从使用范围和对个体、社区和社会的重要性角度对个体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经验进行评估;h、在感兴趣的相关领域和其他学科中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总结:从第四阶段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出英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强调学生的独立操作,对利用信息通信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尤为重视。新的目标希望学校能够安全、有判断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辩证的思考信息通信技术对个体、社区和社会的影响。英国对在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其他课程中如何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制定了指导性的文件。,二、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自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广泛重视。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在高中课程框架中,信息技术课程首次获得了技术领域的科目之一的地位,相应的课程标准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中发布。,(二)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转变体现于: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具体到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和评价体系。二者区别(4点):1、起点差异 指导纲要:由于经济发展、师资、学生水平差异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各阶段为零点。但随着发展零点被打破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现象。课程标准考虑到与初中衔接和发展不平衡,适度提高起点的设计思路。对发展缓慢或初中未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议采取分层补课方式接近课程标准的起点。,2、教学目标 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基础。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将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使整个目标体系更全面、系统。,3、课程内容 指导纲要规定课程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并且在内容阐述中更加多的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有了较大的拓展和深化,采用必修+选修的模块,一方面加强初高中的衔接教育,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且在内容标准上体现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4、课程实施 课程标准较指导纲要提出更加详细而具体的教学、评价和教科书编写建议,并由学时管理改为学分管理。,(三)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高中、义务教育)1、高中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接近的若干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有若干个必修与选修模块组成。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个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进行详细说明。(1)课程基本理念和目标基本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建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的信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层面相互渗透有机联系。(2)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三特点: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课程结构上,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共六模块,每模块3个学分(每学分18学时)修4分为最低要求,必修2分,选修2分。必修模块有利于教育均衡的实现和课程顺利建设。选修模块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地区特色,体现教育的时代性。,信息技术基础,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选修5:人工智能管理,3、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内容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多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4、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指出要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在评价建议中,课程标准提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方式。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评价对教学诊断和促进功能。,2、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目前没有统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上海市和江苏省率先颁布了地方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他们在课程体系架构、内容编排上都有很大突破。(1)江苏指导纲要江苏纲要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课程基本性质与理念:课程基本性质概括为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基本理念是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促进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坚持把信息内容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课程目标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分目标则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小学目标: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形成健康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初中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体验的积累和积极的反思,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江苏纲要对分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行为与创新,创新目标是针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和技术创新意识与开发活动提出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开设了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具体结构关系如图,学习模块(学时数),小学,初中,学习要求,必修,选修,基础(68),基础(68),拓展1(34),拓展1(34),拓展2(34),拓展2(34),拓展3(34),拓展3(34),基础模块68学时为必修模块,划分为4项内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各项内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横向上相互沟通。拓展模块为选修内容,各阶段至少选择一个学习内容。拓展1(主题活动)34学时,以小学为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学习形式为主题活动。拓展2(程序设计)34学时,以初中为主,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础思想,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3(机器人)34学时,小学和初中均有具体设计,它分为构建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三项内容,实施建议 江苏纲要对课程开设的时间与形式、教材编写、教学资源与平台以及教学与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如建议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设置起始年级为小学3年级,拓展模块根据情况穿插于基础模块开设中。教材的编写要根据江苏纲要同时体现地方特色,建设好信息技术软硬件坏境。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个性。教学评建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重。,与2000年指导纲要相比,江苏纲要在内容上不再基于所有学段均为零起点的状态,而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围绕学科的基本结构逐渐夸大范围、加深程度。,(2)上海市课程标准 2004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标准中对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制定背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意见进行详细说明。课程理念 信息科技是上海市十二年一贯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型课程。该课程的理念是系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目标,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为学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创造条件,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建设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上海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至五年级(小学)及六年级至九年级(初中)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阶段目标从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求。这三个方面分别为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和能力,实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德育因素。,课程设置与内容信息科技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小学,初中,学习要求,必修,选修,学习模块(学时数),基础型,基础型,拓展型,拓展型,探究型,探究型,2-3个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项目,2-3个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项目,基础课程68学时,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进本技能、解决问题基本能力和科技、社会与个人四方年的学习内容,它是为了达到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培养和训练的目的而安排的。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建议68课时,主要采用限定选修和自主选修两种方式。拓展型课程精选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科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提供学生在信息科技领域的个体发展空间;采用模块化的并行内容结构和学分制的管理方式,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同时充分体现信息科技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应用理念和方法训练。,探究型课程是信息科技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部分,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研究实践活动,体验信息化社会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悟并基本掌握科学研究与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规划设计与思维表达能力,提高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不但注重学生的探究成果,更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实施意见 在实施意见中,上海标准提出了教材的编写要采用一纲多本的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全面反映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课程的学科特征。教学组织要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以上及操作的局限。坚持“以项目(活动)带动学习”和学用结合的原则,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与学生共同活动,做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学评价采用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应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充分发挥评价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练习题:1.信息素养表现在:_2、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的区别体现在:_、_、_、_四方面。作业:阅读三个拓展阅读材料,重点阅读材料一,了解信息技术的三维目标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