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中的质的方法.ppt
如何在行动研究中使用质的研究方法,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学 习 要 点,1、概念辨析(行动研究、学术研究、量的研究、质的研究、定性研究等)2、质的研究的特点和作用3、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有关问题提示:通过讲座学习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一、概念辨析,行动研究、学术研究质的研究、量的研究定性研究,请 思 考,什么是“研究”?,“研究”的定义,广义: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如:“经研究决定。”狭义: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术,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如:“philosophical study 不是研究”,研究,规范研究,实征研究,质的研究,量的研究,研究的分类,定性研究,行动研究,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行动研究量的方法质的方法,“行动研究”,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取向行动者本人即研究者;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提高反思能力,改进工作,教育行动研究,研究的主体:教与学的主体教师、学生研究的对象:教与学的动态过程研究的目的:教与学的质量提高研究的效果检验:教与学的观念和行为改进,教师作行动研究的意义,提高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破除对学术研究和专家的迷信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学术研究行动研究描述和解释教育改进教育置身教育之外置身教育之中关于教育为了教育研究者自己做行动者自己做,确认问题,总结评估,行动研究案例(牙买加),问题:男生在学校学习不成功,很多男生辍学。,男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都不如女生,外来研究者与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并设计了一个行动方案,根据教师们的经验,初步认为,男生缺乏学习兴趣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1、男生的学习风格与女生不同,而大部分教师的教学风格比较单一,更适合女生(视觉型、倾听型、动作性)2、男生对有些学习科目不擅长(如语言)3、男生缺乏可效仿的榜样(如父亲、成功人士)4、男生的父亲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教师们决定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外来研究者为他们提供有关指导。,教师们阅读有关文献,他们通过访谈和发问卷向家长、教师、男女生了解情况,他们在课堂上观察男生在不同时间有什么不同的行为,与女生的行为有什么不同,他们观察男女生对不同学习科目的不同反应他们观察不同教师在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时男女生的不同行为表现,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们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写反思笔记;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定期讨论初步发现,并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三个月后,不同学校的教师又聚集在一起,对各自的发现进行分析;外来研究者也参与讨论,针对问题,他们决定尝试采取一系列不同的行动策略。,与此同时,他们将所发生的事情详细地记录下来。,有的教师定期对男生进行家访,与他们的父母交谈。,有的教师鼓励男生的父亲更经常地到学校来参加活动。,有的教师邀请体育明星到学校来与男生交谈,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男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尝试着每天至少对每一位男生至少表扬一次。,然后,教师们又聚集在一起,分析采取对策后的效果;如果有的对策效果不大,则采取不同的对策。,此时,外来研究者又来了,协助教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提升,并敦促他们将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六个月后,不同学校的教师又聚集在一起,彼此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讨论遇到的困难和对策。外来的研究者也参与到讨论中,并对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行动研究的循环就如此这番地进行下去,一年过去了,教师开始评估自己的研究是否有效,男生的学习是否有提高。,他们使用了学生的考勤表、学生成绩记录单、男生及其父母在访谈中所说的话、课堂观察记录分析等来进行评估。,结果发现,男生的学习态度改变了,而且他们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本行动研究完成了一个循环常规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继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注意:1、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取向,与学术研究相对应2、行动研究比学术研究有可能更容易发现“真实”;在干预中发现有情境和条件的、动态发展的“真实”,了解行动中的“知识”,3、行动研究可以教师自己做,也可以与外来研究者一起做外来研究者注意:1、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2、协助教师建立持续开展研究的机制(校内、校际交流;激励机制)3、在需要时为教师提供支持4、将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知识,4、行动研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包括量的方法和质的方法;但更多地使用质的方法,如上述案例中使用的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实地体验等方法,定量研究,一种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从而判断教育现象的性质,发现内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举例,1、“后进生”的家庭背景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2、“后进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二、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质的研究的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的特点,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将前设“悬置”起来,研究设计可以改变2、关注有关现象的特殊表现或深入理解3、结论从原始资料中产生,是对社会规则和意义的解释性理解4、主要用文字、图表表达研究结果5、重视伦理道德问题,关注研究关系,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2、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3、选择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关系4、选择研究方法5、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7、写研究报告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与量的研究有何不同?,质的研究问题举例,1、“后进生”是如何成为“后进生”的?2、什么是“后进生”?教师、“好学生”、“后进生”是如何看待“后进生”现象的?3、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其行为对“后进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说质的研究方法特别适合研究教育?,1、能够深入教育内部进行探究2、适合探究教育(对不同人)的意义3、适合整体考察教育问题4、灵活的研究设计适合教育的实践要求5、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有利于教育研究创新6、教师可以自己(或与研究者合作)进行研究,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两种不同的世界观,量的研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质的研究: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科学,这些研究问题适合用什么方法?1、教师的性别与其职业选择是什么关系?2、教师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的?3、教师的学历与工资之间是什么关系?4、在这些教师看来,“教师职业”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三、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有关问题,作为行动研究现状调查的起点1、提出研究问题1)选择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2)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3)要考虑实施条件4)适合使用质的研究方法,下面哪些研究问题比较合适?,研究的现象:教师合作条件:一位研究者,2个月时间,无经费在新课程背景下,1)中小学教师是如何合作的?2)某小学教师是如何合作的?3)某小学数学教师之间是如何合作的?4)某小学进入新课程年级的数学教师是如何合作的?5)某小学进入新课程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是如何合作的?,研究现象:教师在教研中不会合作下面哪个研究问题比较合适?1)教师合作与师德之间有何关系?2)教师在教研中是如何合作的?3)为什么教师在教研中不会合作?,定义重要概念,研究问题:教师在教研中是如何合作的?“教师”“教研”“合作”“如何合作”,确定研究内容,1)教师是如何看待教研中的合作的?他们如何理解“合作”?2)他们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合作(制度保障、组织形式、活动方式)?3)有什么成功经验?导致成功的因素是什么?4)遇到了什么困难?有关各方采取了什么对策?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为什么?5)合作的效果如何?对教研质量、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影响?6)合作的效果如何反作用于教师对“合作”的理解和行为改进?,设计概念框架,类似出发前的地图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的经验性知识预调查的结果设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调适,研究问题:教师在教研中是如何合作的?画概念框图,理解,行动,困难,成功,效果,因素,原因,教研,教学,情感,认知,学习,学校文化,探讨研究问题与其他部分的关系,1)本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个人的目的、实用的目的、探究的目的)?研究能否达到目的?2)本研究有何创新?在前人的研究中占据什么位置?3)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是否匹配?4)如何保证研究的可靠性?,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效度,大家一起练,1)写下一个你目前最关心的现象2)从该现象中提炼出一个可以操作的研究问题3)将该问题修改成可以使用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4)两人小组交流,对研究问题作进一步修改,直到双方满意为止5)全体讨论该问题是否适合用质的研究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量的研究:概率抽样随机取样,每个人或事被抽中的机率相同质的研究:目的性抽样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能够最大限度的回答研究问题的样本,质的研究的抽样标准,性别年龄职业职称学科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婚姻状态学业表现、工作业绩。,典型个案抽样(一般、平均的情况)举例:校长办公室内的人作为一个人的校长校长所在的学校和社区校长在正式场合校长在非正式场合校长的一年工作周期,极端案例抽样(如:课业负担重的学校)最大差异抽样(如:人际交往顺利和不顺利的人)同质抽样(如:单亲家庭的学生),抽样的原则,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抽样标准;研究的问题决定了研究对象的类型由于样本比较小,必须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标准,选择最重要的标准,即与研究问题最相关的标准,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说明提问:本研究应该选择什么抽样标准?,3、研究者身份与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研究者个人因素(生理和社会特征),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个性特点、形象整饰,研究者的个人倾向,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学习者、鼓动者、研究者)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研究者的个人经历,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局内人与局外人 公开与隐蔽 熟人与生人 参与者与非参与者,双方的相对权力地位,高:对方比研究者地位高中:对方与研究者地位相等低:对方比研究者地位低提问: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的哪些个人因素以及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会影响研究的过程和结果?,4、确定研究方法,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应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被研究者的特点、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等选择最适当的方法例如:了解学生如何看待“后进生”现象访谈法了解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观察法研究教师是如何备课的分析实物提问:本研究应该用什么研究方法?,5、收集资料访谈,结构:开放、半开放正式程度:正式、非正式接触方式:直接、间接受访人数:个别、集体,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访谈时间、地点 自愿原则、保密原则 是否同意录象、录音 设计访谈提纲,设计访谈提纲,访谈提纲设计的思路研究问题,概念框架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可行性),访谈问题不同于研究问题访谈提纲需要简洁、明了访谈提纲主要起提示的作用访谈既需要事先设计,又需要灵活性、应变访谈提纲需要不断修改,三类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问题访谈提纲中的问题实际访谈时提的问题如何完成每一步的转化?提问:如何设计本研究的访谈提纲?,访谈练习,1、角色扮演:两人针对本研究作一个小访谈,其他人作记录(使用观察表)2、反思,讨论:1)访谈者做的好的地方是什么?2)不足的地方是什么?如何改进?3、总结,常用观察表举例,访谈中所提问题的类型与作用,开放型问题与封闭型问题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清晰问题与含混问题注意:适时追问自然过渡,访谈中的倾听,听的方式行为层面的听(表面的听、消极的听、积极关注的听)认知层面的听(强加的听、接受的听、建构的听)情感层面的听(无感情的听、有感情的听、共情的听)倾听的原则:不轻易打断对方容忍沉默,访谈中的回应,回应的类型和作用认可重复、重组和总结自我暴露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论说评价,特 别 注 意,如何既让对方自由畅谈,同时能将对方的思路定位在自己的研究框架内?如何真正了解和理解对方?真诚+关注+敏锐智力上的挑战不等于态度上的挑衅如何做到“聪明的(智慧的)无知”?,观 察,参与程度参与型观察非参与型观察公开程度公开型观察隐蔽型观察,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制定观察计划:观察什么?设计观察提纲:如何观察?设计观察记录表格:如何记录?,观察注意事项,反思自己的观察方法和视角了解自己的观察习惯、价值倾向和前设明确自己的推理依据和过程,观察中的记录,记录什么?记录的语言的具体程度?如何命名?观察者的叙述角度?提问:刚才作观察你有何感想?,使用参与式方法收集资料,理论基础实践认识论:反对实证主义人的行为世界是有思想的人自己建构的“真实”在人的行动中最易于显现在人际互动中更能了解人行为的意图、愿望、动机和利益考量人不仅是认知主体(真),而且是实践主体(善、美),缄默知识: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说的多专业人员具有“保留节目”和典型范例,将新的问题“看成”或“做成”熟悉的问题,并在不确定性中不断重构问题,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通常不一致,导致目标与效果相悖当事人有权利参与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并使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方式处理研究结果反对“研究开发应用推广”模式提倡“实践反思开发推广”模式,参与式方法举例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游戏:放松头脑风暴、蜂音小组问题树、排序、打分设置问题情境进行访谈、座谈、观察观课、评课角色扮演、戏剧、画图表左手栏分析,6、整理和分析资料,1)整理资料与分析资料同时发生2)整理资料越早越好3)反复阅读原始资料,“投降”的态度,反思自己的反应4)寻找本土概念,编 码,保留一份原始资料(复印-剪刀加糨糊-计算机)为重要的概念、主题、故事线等命名在资料的空白处标示出来建立编码系统(who,what,when,where,how,why etc.)编码本考虑与研究报告之间的关系,寻找本土概念,1、什么是本土概念?2、如何寻找本土概念?3、我怎么知道自己找到的是本土概念?,教师的“好”,“好教师”的“好”与“某某教师很好”中的“好”,二者意思并不一样前者有客观标准,如知识是否丰富、是否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否有一定的教学技能后者是主观感受,如心地善良,一切为学生的成长着想;对人好,为人好,没有坏心眼儿“原来总认为某老师真是有意刁难我们,后来才明白他是为我们好”可进一步探究在不同人的眼里它的结构、判断标准、判断机制、变化的模式,教师“修理”学生,如同对花草树木的“修理”,以符合理想的形状;是一个塑造的过程所影响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外形,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内心世界;即便是幼儿园小孩也知道“打屁股”不仅仅是痛的问题,还有被否定、被抛弃的意味,甚至后者比前者更为严重 修理的方法很多,程度也千差万别,并不限于体罚;可以是打学生,也可以罚站,或是别的难以令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修理”与“体罚”是有细微差别的;在当今语境下,体罚是贬义的,不被容许;而修理则是中性的,可以接受的,关键是如何修理,修理也许是一门艺术。修理的标准是什么?具体使用了什么办法?使用的是什么工具?效果如何?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制定?教师和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他们的知觉有何不同?是如何产生的?学生是花草吗?教师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教师的“抱怨”,在学生犯错误时“数落”学生,批评学生 批评有多种形式,从效果来看有建设性的也有破坏性的;学生将一种批评当作“抱怨”这不是一般的批评,而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抱怨常常是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把学生当敌人,认为是学生妨碍了教学,把学业上的失败全部归因于学生,而自己总是对的“抱怨”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感,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英语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带有强烈的“抱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感;而物理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则不带有抱怨成分,学生并不把这种批评太往心里去,对老师也便多了许多亲近感。这两位教师对学生都是很严厉的,可见,严厉与严厉是不一样的,但不同的严厉之间到底有何细微差别,会产生什么不同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学生是如何知道什么是“抱怨”、什么是“批评”的?两者之间的决定性分辨因素是什么?如果是情绪,这是一种什么情绪,学生是如何感知的?教师自己是否有感知?教师的感知与学生的感知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些不同?,课堂小练习,“幸福要自己去把握,肯定,那幸福就像是一个东西的寿命,就那么长,就有,一根铅笔那么长吧,然后,你去把握了,你去节省了,等于是,就那样,它会延长时间,就像幸福来了,你把握住了,它会延长更长时间。不过,最后幸福还是要走的。嗯,平常身边的幸福你多把握吧,将幸福的这一块儿延长了,就等于你把这个生命中的幸福全都延长了。整个人生都非常快乐,有一点,偶尔有一点小的坎坷,你也能挺过去。”,分析资料的思路,1)回到研究的问题、目的、概念框架和访谈提纲等,了解达成程度和异同(强调概念框架的重要性)2)从原始资料开始,贴近原初经验,回到研究的问题,什么是“学生资源”?为什么你认为这是学生资源?这个学生资源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这个学生资源的效果如何?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如何知道效果的?,贴近原始资料(原初经验),1、类属型(分类处理)2、情境型(核心故事线,关键人物,事件,关系等),1)分类法,“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1)开放式:确定分析主题2)集中式:在主题之间建立联系3)整合式:提升出最重要主题,举例:中国留美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一级编码:交往、人情、面子、情感交流、自尊、自信、自我、他人、低人一等、失望、文化认同、“中国人”二级编码:跨文化交往对中国留学生的面子、自尊和自信有很大的影响;中美文化中的情感交流具有不同的自我/他人指向;三级编码:跨文化交往与人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身份之间具有相互型塑的作用,提升主题举例:养育的生活经验,生育孩子将孩子的世界营造为他们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满怀希望地与孩子一同生活培养做父母的责任感机智巧妙地对待孩子,例证(养育的生活经验),做一位接纳型父母成为继母或继父养育残疾儿童作为年轻的或年老的父母作为独身或离婚的父母作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形成分析的内在结构,教学机智机智包括哪些方面?教学机智如何自我表现?教学机智有什么作用?教学机智如何实现其价值?教学机智的意义是什么?,机智包括哪些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对机智有一种自信机智就是触动某些人机智是不可计划的机智受到知觉能力的监控机智支配着实践,教学机智如何自我表现?,教学机智表现为对儿童经验的开放教学机智表现为与主观性的协调教学机智表现为微妙的影响教学机智表现为自制教学机智表现为工作信心教学机智表现为即席创作的才能,教学机智有什么作用?,教学机智为儿童保留了空间教学机智矫治脆弱教学机智防止伤害教学机智弥合伤口教学机智强化个性教学机智提倡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教学机智如何实现其价值?,教学机智通过语言来协调教学机智通过缄默来协调教学机智通过眼神来协调教学机智通过体态来协调教学机智通过氛围来协调教学机智通过事例来协调,教学机智的意义是什么?,教学机智能以新颖独特的方法驾驭课堂突发事件教学机智将教学影响转化为意义教学机智风格给儿童留下深刻印象,举例:儿童的秘密,1、秘密的形态(模式)是什么?2、人们是如何体验秘密的?3、秘密来自何处?4、秘密具有什么身体语言?5、秘密与自我认同之间是什么关系?6、秘密与隐私、说谎、含蓄之间的区别是什么?,2)情境法,先对特定的生活情境或事件进行描述,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具有时空线索、故事情节、关键人物和事件有利于呈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数人的经验重构为一个故事(composite case),3)结合分类法和情境法,类属中有情境情境中有类属举例: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父亲眼中孩子的学习心态与自己教育方式的变化,分析资料的手段,1)写反思笔记,写日志,写总结2)画图表,浓缩资料的内容;直观比较,分析资料的思维方式,1)运用想象和直觉(如:放风筝-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我感觉我们是在两个层面上对话,尽管在谈同一个内容,但是是在用两种不同的表达,表达后面有两种几乎垂直正交(我想用这个词来表达我们的巨大差异)的建构方式。她可真是流动性的,我的思维框架框不住她。我就象在放风筝,她在天上飞,我拽着绳子,我只能抓住一个点,而不可能抓住她运动的整个空间。放风筝的感觉还在于我只能在内容上把握访谈,就象我手里的绳子,而访谈的流动我却无法把握。,2)在不同的概念和主题之间建立联系(如:长见识、自信、自尊、有主见)3)与重大的理论、文化、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如:长见识社会变迁,现代化),前人的理论,自己的解释,原始资料中浮现的主题,分析资料小练习,1、个人分析一段访谈资料2、与同伴交流分析结果和思路,相互补充3、请几位代表交流自己的分析思路4、大家讨论和总结,写与分析案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案例的类型:1、用于教学的案例2、研究案例(资料素材、研究报告)3、个人反思案例(教育、教学),写案例的基本思路,4、对行动的描述的反思的反思3、对行动的描述的反思2、对行动的描述1、行动,对行动的描述(原始资料),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谁?做了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情境)?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等等。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具体白描(行动、想法)+解释+评价案例的范围:与研究问题的关系,教育情境,师生关系,学校环境,读者等,对行动的描述的反思,反思自己的做法反思自己当时的想法反思自己做法和想法背后的“使用理论”(与“信奉理论”相对应)反思自己“使用理论”产生的根源和发展轨迹(个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行动的描述的反思的反思(分析案例),反思自己的反思方式,即思维方式反思自己思维方式形成的条件、过程、原因等反思自己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对工作、生活、个人成长等),小练习,1、个人阅读案例2、组成小组,角色分工(召集人、记录员、汇报员、计时员、噪音控制员)3、分析案例4、小组汇报5、全体交流,反思:行动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如何拉开距离,如何保证“客观性”?如何衡量研究的“效度”?如何使教师的缄默的实践性知识显性化?,撰写研究报告,提问:刚才收集的资料如何写成报告?写作的作用叙事人称叙事风格行文的细密程度研究者的语言与被研究者的语言,现状调查完成之后,下一步如何继续作行动研究?,采取行动,干预现状评估行动效果(具体如何做?)决定下一轮行动研究的内容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写反思笔记,注意自己的变化,分析研究效果定期与研究小组成员和外来研究者讨论分析,强调:研究方法不能纸上谈兵,需要在“做中学”提示:如希望继续学习,可参考如下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应用论文集旅居者与外国人中国留美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