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ppt

    • 资源ID:6598835       资源大小:209.66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ppt

    第一讲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经济学或者说经济理论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达到各种理想目标之间的最佳组合的一门社会科学。根据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日益发展丰富的现实,目前人们普遍地把它划分成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单个物品和服务的投入、产出、供求和价格变化。也就是说,它以单个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在单个市场上的供求行为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第一节 经济学的流派、演变与评述,一、早期的经济思想 如果我们从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来看待经济学,即把宏观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总体运行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那么宏观经济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大卫休漠(David Hume)那里,他第一次研究了一个经济中货币供给、国际贸易平衡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大卫休漠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公式PQ=MV,即物价总水平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这一公式是一切货币数量理论的基础,也是当代货币分析的理论基础。,二、古典方法 经济学说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情是1776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的发表,它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从宏观经济学往回追溯的角度来看,国富论确立了被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家称为古典方法的哲学基础。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市场力量自身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导经济活动达到某种最优状态。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和企业都根据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一原则进行交换活动,然而市场整体能产生一组最优的价格。交换结果使得每个人的经济状态达到最优。,“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经济并使其达到最优状态的理论观点建立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假定前提之上,即所有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必须运行良好,尤其是不存在诸如最低工资限制或最高利率限制等制约因素。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工资和价格必须对供求失衡作出迅速反应并得到充分的调整,以使每个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因此,每个市场工资和价格变化的充分运动是保证市场均衡的关键假定,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动是协调个人行为的重要信号。,三、凯恩斯方法 到20世纪初,古典经济学通过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米勒(John Stuart Mil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等人的不断充实完善,在理论体系上日臻完美。但是,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碰到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难题:由“看不见的手”所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为什么会出现那么深重的经济衰退呢?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宏观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一书,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济体系的确立。,凯恩斯对经济大萧条中资源的普遍未充分利用提供了一种解释。与古典方法不同的是,凯恩斯认为市场上的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刚性的,或者说价格调整慢于数量调整,经济活动下降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因此,当价格难以调整时,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要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就要刺激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政府宏观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可以减轻经济波动,使总体经济的均衡点处于一个理想的位置。,凯恩斯理论由于在相当程度上行之有效,所以能够取代古典主义学派而在相当长时期中占据主导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凯恩斯学派虽然先后受到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挑战,但它在莫迪里亚尼(Franco Modigliani)、克莱因(Laurance Klein)、托宾(James Tobin)和希克斯(John Hicks)等人的不断完善、发展之下,仍然在当今的主流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四、货币主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即被称之为“滞胀”的经济状态。“滞胀”的出现动摇了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对凯恩斯方法的信心。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就是这种新的经济不稳定的根源,这种思想在货币主义那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政府的积极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是引起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罪魁祸首。,因此,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给这种市场力量创造一个良好发挥作用的环境,而创造这种良好环境的最佳方法就是把货币的发行量控制在一个稳定的增长范围之内,这个增长范围根据一国经济的GDP的增长速度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的变化来确定。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推进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货币主义中有用的东西被凯恩斯主义和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所吸收,因而货币主义在当今宏观经济研究中仍占有一席不可忽视的地位。,五、新古典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有两大缺陷:一是在实践方面难以解释“滞胀”等经济现象,难以解决因国家干预政策而造成的大量的政府财政赤字问题,因而受到货币主义的诘难;二是在理论方面,缺乏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尤其是缺少一块微观经济学基础。凯恩斯理论起源于解决现实问题,而把理论体系的严密性考虑放在第二位。20世纪60年代中叶以来。以克洛尔()、巴罗(R.J.Barro)和格罗斯曼(HIGrossman)以及后来的贝纳西(JPBenassy)等人为代表的非均衡理论学派,以短期的固定价格为基本假定,用配额均衡(Rationing Equilibrium)代替价格均衡,试图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经济学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上出现了另一种试图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探索力量,即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另一位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Robert Lucas,获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性预期学派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向古典主义复归,因此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卢卡斯等人认为,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依据的凯恩斯理论,没有把公众对政府政策以及其他经济信息的回应考虑在内,因而政府经济政策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新古典主义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髓:崇尚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但是它又承认经济衰退的现实,并对通货膨胀作出了符合逻辑的理论解释。,所谓崇尚市场经济,是指该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这个核心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在无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力量有能力实现供需平衡和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该学派强调要把公众对所有可能获得的经济信息,包括政府政策的理性反应,纳入宏观经济模型之中。这样任何政府政策都可能因为公众的理性预期而使其效果大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古典主义彻底否定了凯恩斯主义调控宏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主张回复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传统,因而是比货币主义还更进一步的古典主义。,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一、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虽然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地位已经无可动摇,但因为“供给创造需求”而名声不佳的萨伊却很可能是最初把经济学视为一门科学来思考的经济学家之一。萨伊(Say,1827)称经济学为研究“财富的科学”。在萨伊看来:“亚当斯密博士的著作,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地放在一起的、附有启发性例证的最正确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附有有益的意见的统计学天才研究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并不需要熟悉很多事实。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和有直接影响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从各个方面研究这些事实,使我们能够从这些事实推出正确的结论,并使我们所认为由这些事实产生的结果确是来自这些原因而不是其他原因。”,萨伊认为,推演结论的关键在于确定原则,即“事实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对于原则的认知“提供了按同一方式都可成功地进行任何研究的唯一可靠的方法”。不难看出,萨伊不仅试图证明经济学的科学性,而且还试图规范经济学的方法论,从而避免出现无意义的争论。不过,萨伊并没有明确给出可以作为公理形式存在的原则或一般规律,这项工作是由另一位因为“最后一小时”而受到马克思严厉批判的西尼尔(Senior,1838)于1836年补充的。西尼尔提出了条公理,其中的第一条“每一个人都希望用尽可能少的牺牲去得到更多的财富”和第四条“如果农业技术不变,则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所使用的额外劳动一般将得到一种比例较小的报酬”,至今依然是经济学的重要的逻辑起点。西尼尔的另一个贡献是他认识到可以根据效用来解释价值的存在问题,“追求财富”因而可以被“追求效用”所代替,在西尼尔等人的影响下,杰文斯(Jevons,1957)进一步发现“最重要的公理之一是,随着一个人必须消费的任何商品的数量的增加,从所使用的最后一部分所获得的效用或利益在程度上减少”。西尼尔和杰文斯等人事实上为在一个统一的研究范式下进行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能。引入被古诺(Cournot,1960)和瓦尔拉斯(Walras)所推崇的数学工具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这一点。比如,旨在确定行为人之消费水平和劳动投入的经济分析就可能在一个如下所示的逻辑框架下进行:maxu(C)-v(L)s.t.C f(L)(1.1),其中C 和L 分别表示消费和劳动:u(C)和v(L)表示效用函数,f(L)表示生产函数,规定0、0和0。消费可以增加效用水平,劳动则可以创造用以消费的财富。如果效用函数没有上界,行为人的效用最大化就等价于财富最大化。但是,劳动同时又类似于一种“负消费”,它会降低效用水平。,因此,根据“用尽可能少的牺牲去得到更多的财富”的原则,可以通过求解如(1.1)使研究对象是一个整体,我们也可能借助于对具有典型性的个体所进行的分析结果来推演出整体的行为,这就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思想准备。不过,如何衡量整体行为却是一个问题。好在经济周期的规律性出现及其破坏性影响引起了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关注。到了19世纪20年代,已经有不少国家设立了专门针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机构,其中尤以设在纽约的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最为著名。这些研究机构建立了许多总和时序数据,这就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必要的经验证据。,以马歇尔的学生庇古(Pigou,1929)为代表的对于总和时序数据的研究,通常被视为古典式的宏观经济学。不过,古典宏观经济学对于经济周期的解释并不令人信服,特别是在经历了1929年至1933年全球性的大萧条以后。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宏观经济学方才真正成为经济学的独立分支。虽然通论是对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革命,但凯恩斯依然遵循着经济学的传统方法,通论中几乎所有的结论都可以被归结为三个西尼尔式的“公理”的结果,这三个“公理”分别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工资单位由劳资双方议价决定之”和“货币数量由中央银行决定之”。经过希克斯(Hicks,1937)等人提炼的IS-LM模型可以令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当然,这里的心理定律并不是心理研究的成果,它们来源于小心的理论分析和一定的经验证据。,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建立而言,经验证据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在论证消费并非利率的函数时,凯恩斯给出的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实际经验可以昭示我们:如果个人之所得不变,则短期间利率之变动,大概不大影响其消费量除非利率之改变异常庞大”。因此,许多人认为归纳法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人们的行为可以被归纳为若干个简单的方程,对方程作出估计并据此对宏观经济作出预测也就成了一项自然的工作。以克莱因为首的计量经济学家的出色表现,使得这些方程顿时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依据,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长达20年的繁荣更令许多学者相信凯恩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然而,那些对凯恩斯推崇备至的人们大概不曾料到,正是因为凯恩斯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中隐含的严重缺陷方才逐渐显现出来。,二、宏观经济学的革命 大萧条以前,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很少实施干预政策。因此,凯恩斯在通论中虽然主张进行干预,却没有充分考虑改变经济政策的影响。费尔普斯(Phelps,1967)和弗里德曼(Friedman,1968)率先指出,经济政策的变动很可能通过预期机制来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随之而来的以卢卡斯(Lucas,1972)、萨金特和华莱士(Sargentand and Wallace,1975)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则彻底动摇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地位。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频繁修改的宏观经济政策迫使行为人开始关注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忽视对于预期机制进行严格讨论这一不足,直接导致了19世纪7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没落。但是,从更为根本的意义上讲,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缺陷还在于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由于凯恩斯没有采取新古典研究范式,面对行为人决策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被归结为最优规划之约束条件的变化),通论逐渐失去了对于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预期机制的形成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决策环境变化的突出表现,在一些凯恩斯式的总和方程上面附加预期因素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宏观经济学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已经看到,这的确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进步”(Phelps,1967)。由于附加预期因素的依据完全是新古典式的,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因此也就被赋予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头衔。,三、几点反思 在许多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看来,经济学这门不算十分特别的社会科学存在着不少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1、数学的泛滥。经济学家经常依靠类似于“目标函数之一阶导数等于零”的方法来说明他们对于常识的理解,不懂随机动态规划的经济学家似乎很难正式地向同仁们阐明他的思想。2、经济学家的狂妄自大和哲学家的不屑一顾。宣称经济学“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一种统一的解释”(Becker 1976)并非空穴来风,我们熟悉的马歇尔式的经济学定义居然被评论为“如此令人可怕得狭隘、呆滞和平庸”(Hirshleifer,1985)。,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即使经济学装备了精确的数学工具,并且总是试图从哲学那里寻找方法论上的支持,依然有哲学家认为“经济学一点都不是经验科学”(Rosenberg,1983)。3、铺天盖地的经济预测。丁伯根(Tinbergen)好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经济学家从此喜好从抽象的模型中推算出未来的数字,虽然他们得到的错误百出的结果甚至会遭到普通百姓的耻笑。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解释这些困惑,因为有些困惑的确产生于外行人的“雾里看花”。比如上述的第一个困惑,由于可以把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简单地(虽然不大严格地)表述为“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可以被归结为一个最优控制问题。在这个分析框架中,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是对行为人的决策环境和决策动机的抽象描述。,虽然这种抽象描述永远不可能复制现实世界中的决策环境和决策动机,但随着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求解最优控制问题所需要的数学工具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不过,如果抛开数学符号和工具等形式上的区别,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并无本质的不同。波普尔曾经把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解释为“境况分析(Situation Analysis)”或“境况逻辑(Situation Logic)”,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按照它们所发生的境况来解释的对境况、境况的逻辑的分析,在社会生活中和社会科学中一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opper,1957)。,经济学之所以应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这一数学化的“境况分析”,或“境况逻辑”的关键原因其实在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一整套有关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数量指标,比如货币、价格、消费、产出和劳动力投入等等。在“效用最大化”这个逻辑起点下面使用这些数量指标自然形成了数学化的经济分析框架。由这个困惑引发的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求解一个类似于(1.1)的最优规划需要用到微积分,认为人类的每个决策都需要借助于高等数学显然非常荒谬。所幸的是,经济学家对此早有解释。马歇尔就曾说过,“风俗习惯的本身差不多一定是精密和细心地观察不同行为过程中的利害得失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马歇尔所谓的“风俗习惯”主要指影响经济行为的风俗习惯,否则,岂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相信“世界的历史是由宗教和经济的力量所形成”的马歇尔对于经济学适用范围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不过,对于风俗习惯的上述解释很容易让人忽视马歇尔对于风俗习惯的限定。因此,许多非经济类的行为和问题也被纳入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经济学家们进而为这些行为和问题提供了看似新颖的经济学式的解释,比如父子亲情被转述为“罗登仔定理”(Rotten Kid Theorem),即父子之间的一种博弈均衡(Hirshleifer,1985),这样的解释被形象地冠以令不少经济学家感到骄傲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名称。,毫无疑问,人类的每个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利益的驱动。但是,使用经济分析方法(特别是效用最大化这个逻辑起点)研究人类行为的前提是确定利益动机的首要性(或者至少是重要性)。如果没有确切的证据,经济学家的自大是缺乏根据的。哲学家对于经济学之科学性的否定并非出于学科间的歧视。其实,早在60年前就曾在哈奇森(Hutchison,1938;1941)和奈特(Knight,1940)这两位经济学家之间展开过一场有关经济学之科学性的争论,这场争论引发了证伪主义是否适用于经济学的讨论。,在波普尔(Popper,1963)看来,科学性体现在“必须事先定出反驳的标准:必须约定某些可观察的情形,如果这种情形真的被观察到了,便意味着理论被反驳了。”但是,真正信仰证伪主义的经济学方法论专家非常稀少(Caldwell,1993),因为“从证伪主义者的角度来看,经济分析的发展好似一幅凄凉的景象”(Latsis,1976)。不过,经济学家们可以轻易地又从其他的哲学家那里找到力量,比如结合了波普尔和库恩的思想精髓的拉卡托斯(Lakatos,1968)就曾认为,“因为所有的科学生来就是被反驳的,单纯的反驳在科学中并不占据重要的位置”。,根据拉卡托斯(Lakatos,1970)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SRP),科学的进步包括理论上的进步和经验上的进步,其中理论上的进步是指理论“预见了某个新颖的、至今未曾料到的事实”,而经验上的进步是指新理论“引导我们真地发现了某个新事实”。由此可见,与波普尔严格的证伪主义不同,拉卡托斯侧重于预见(即证实),这种相对宽泛的规定为理解经济学的科学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然而,与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自然科学的预测(比如预测下一次日食的发生)相比,那些糟糕的经济预测(比如预测明天的外汇牌价、股市涨跌等)似乎依然可以成为怀疑经济学之科学性的理由。,必须指出,精确的预测并非检验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没有人会因为科学家无法预测下一次地震发生的时点而质疑地震学的科学性,而只要发现了光线会在强大的引力场附近发生弯曲就可以为广义相对论提供足够的检验证据。如果人们宽容了地震学家或者记住了爱因斯坦的成功,对经济学家的过分苛求就是不公正的。在我们对宏观经济学的介绍中,我们将会看到经济学家取得的不少拉卡托斯意义上的科学进步。比如费尔普斯和弗里德曼等人建立的预期理论成功地预测了菲利蒲斯曲线的消失,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提出的宏观理性预期假说区分了因素的可预期变化和未预期变化的不同效应,这个结论经受住了相当多次的考验。,如果价格与产出确实呈如近年来的经验研究所发现的负相关性的话,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至少使得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经济周期主要是名义冲击的产物的观点。再比如生命周期永久收入假说和不可逆情况下的投资理论,前者几近完美地回答了凯恩斯消费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后者则揭示了投资与不确定程度之间可能出现负相关性,它们显著地改善了我们对于消费和投资这两个也许是人类最重要的经济行为的理解。当然,并不是经济学家获得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可以找到方法论上的支持。沃拉尔(Worrall,1978)曾经强调,判断一个理论是否获得拉卡托斯式的进步的必要条件是支持该理论的事实“没有被用于该理论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理论“不能被它所试图去拟合的事实所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我们尚缺乏充足的证据对所有的研究成果作出积极的评价,比如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失业理论。,第三节 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例如,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挪威的人均收入比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还要低,但是今天前者的人均收入是后者的两倍多。为什么有些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而另外一些国家的经济却发展缓慢呢?无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还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会出现经济增长加速和增长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等周期性现象。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政府是否可以采取以及如何采取一些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失业的存在和增加?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程度由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所决定。因此,生产要素的充分运用可以保证得到充分就业,但是,失业现象却在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而且在某些年份达到非常高的程度,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高的失业率呢?为什么会引起通货膨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物价水平被人为地固定在某一水平上,即使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物资短缺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压力被表现为抑制性通货膨胀,人们排队购物就是抑制性通胀的一种现象。改革以后,我们经历了若干次物价迅速上涨的年份,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年份。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历了较高的通货膨胀,80年代初曾达到10的物价上涨率,8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也有过高速通货膨胀时期。,同样地,处于转轨时期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曾达到三位数,甚至更高的水平。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何在,政府对此又能做些什么。全球经济体系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前人们只是观察到货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现在则是资本、专利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流动。一个封闭的、对外没有交流的宏观经济模型已不再是现实,因此,各国经济之间处于一种广泛的联系之中,国际经济体系的变化都会影响一国宏观经济的运作。,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改进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上有多大的作为?既然经济运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政府是否可以实施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期达到调节经济运行的目的,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原来政府行政性调节的手段正在逐渐消失,如何正确理解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政策手段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宏观经济学就是力图回答上述这些问题的一门学科。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课题,也是最容易受政治家、新闻媒体和公众关注和讨论的题目。下面,我们就来更详细地讨论一下宏观经济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一、长期经济增长 如果有机会作一次环球旅游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国民生活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国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差异起因于有些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而有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却处于停滞或十分缓慢的状态。美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国民生活水平很高,但美国的生活水平并不是从来就比其他国家高,而是美国从近一个世纪(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曾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在18701990年的120年间,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增长了56 倍多。当然,美国不是世界上唯一获得如此高经济增长记录的国家。其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也曾有过同样的增长记录,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国民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固然来自于劳动人口的增长,但是更重要的源泉来自于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因素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92年美国平均一个工人的产出以相当于三倍半还多的数量高于20世纪初的人均产出,并且还不考虑每个工人工作时间缩减的因素。但是,近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开始放慢,19681990年22年时间里每个工人的产出只增长了11,这远远低于19501968年18年时间里增长50的纪录,今年以来更是负增长。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放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解释经济增长为什么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宏观经济学虽然不能对此作出完全确切的回答,但是可以在回答这一问题上提供重要的线索,如一般认为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技术创新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可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二、商业周期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不可能以一种不变的速度进行。以美国为例,经济增长的轨迹不是一条光滑的曲线,而是有波峰和谷底的曲线,其中最明显的是在19291945年之间,美国经济经历了大萧条和二战,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中,美国经济中的产出水平下降了近30。在19391944年间,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军用物资生产的扩张,产出几乎翻了一倍。1945年以后,美国的经济波动不似以前那么激烈,这是少有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是经济的波动还是存在,如19731975年、19811982年和 19901991年、19972003、2008以来都经历了经济衰退。,宏观经济学家用商业周期这一概念来描述这种短期经济活动的急剧收缩和扩张。在商业周期的下降阶段,国民产出下降或增长缓慢的现象被称为衰退。不管经济衰退的程度如何,对大多数人来讲,这是一个困难的时期。因此,如何治理衰退是政府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时宏观经济学家就要作出判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经济的衰退,政府应该对此做些什么,等等。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讨论商业周期的不同特征,比较各种对周期波动的解释,衡量各种政策选择对周期过程影响的程度。,三、失业 伴随经济衰退的另一个经济现象是失业的增加,即有劳动能力并寻求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增加。失业与经济增长、商业周期一起成为宏观经济学探讨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的指标,它是通过把失业人数除以总劳动人口而获得的。在西方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数急剧上升,例如在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曾达到24.9,也就是说,每四个工人中就有一个是找不到工作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繁荣时期,失业率由于经济活动的高涨而降低。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金融危机以来更成为全世界的一大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失业率为6左右,西欧的失业率达到百分之十几。在那些国家,有些失业并不是由于经济衰退所引起的,甚至在经济复苏时期,失业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说明失业情况更趋于复杂化和长期化。1989年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劳动者承受了失业率不断上升的痛苦,其中有的失业部分是因为生产下降所引起的,有的部分是由原来的隐性失业转化而来的,如何减少失业人口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中各国政府需要努力奋斗的宏观经济目标。,四、通货膨胀 当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经济经历了通货膨胀。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流通中货币发行过多,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过旺以及工资等成本的上升,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曾经成为许多国家最为头痛的顽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也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谈论最多的话题。2003年以来,知道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治理通货膨胀成为中国政府首要的宏观调控任务。在当前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很大。一个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百分率称为通货膨胀率。如果我们说某一年消费品物价的通货膨胀率为10,那么消费者所购买的消费品的物价在这一年里就上涨了10。,通货膨胀率在一个国家不同的时朝,或者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会呈现出不同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末,巴西、阿根廷都曾经历了极度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在极度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发生变化。解放前,中国老百姓曾有过跑步买米的经历,即米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极度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快速贬值,它迫使人们一拿到货币收入就赶紧购买物品。通货膨胀的生成原因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各种效应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五、国际经济 前面已经提到,环顾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经济,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有着贸易和金融上的往来,纯粹的封闭经济(如中国以前闭关锁国政策下的经济)已不多见。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近年来以20的增长速度发展,外国来华直接投资额也逐年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在开放经济中,国际经济形势深刻影响着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比如在普遍对外贸易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或紧缩在国与国之间的传导就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外贸盈余与外贸赤字影响一国经济的就业状态和财政状态。因此,国际经济体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宏观经济学所关注的一块重要内容,六、宏观经济政策 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取决于许多因素,如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资本存量、技术水平以及居民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选择,等等。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由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如政府购买)所组成。税收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支出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各级政府机构的支出以及国有企业的投资政策的管理上。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如何决定和调整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置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因此也是宏观经济学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