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课程PPT.ppt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空气中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细菌存在。在人类、动物、植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大量细菌存在。,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1、土壤,4,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一)、土壤 土壤中细菌可分三类: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土壤中腐物寄生菌;来自人或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进入土壤的致病菌。土壤中细菌大部分为非致病菌。,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2、水,6,(二)、水 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垃圾及人畜的排泄物等。目前用测定大肠埃希菌群数来判定水源被污染的程度。我国规定饮用水的标准为1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l00个,1000ml水中大肠埃希菌群数不超过3个。建议:不要引用生水!,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3、空气,8,(三)、空气 空气中的细菌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飘扬起来的尘埃。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比室外多,尤其在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空气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空气中的细菌也是培养基、生物制品、医药制剂以及手术室等的污染来源。总之,自然界中的细菌几乎是无处不在。,9,请思考: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中有没有细菌?哪些地方存在细菌?,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正常人体的血液、内脏、骨骼、肌肉等部位是无菌的。,三、人体正常菌群及其意义,(一)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2、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抗肿瘤作用,1.生物拮抗:正常菌群与粘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在定植处形成一层生物膜,对机体起占位性生物屏障作用。其机制是寄居的正常菌群,通过空间和营养竞争,以及产生代谢产物抵制病原菌定植或将其杀死。抗生素使用不当将会破坏这一保护作用,引起病原菌的侵入2.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在生命活动中,能影响和参与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与合成。如肠道正常菌群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能合成维生素B和K被宿主吸收。所以,长期使用抗生素时,可抑制某些肠道杆菌生长,出现维生素缺乏,应与补充。此外,正常菌群还参与人体的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及激素转化等过程,3.免疫作用:作为与宿主终生相伴的抗原库,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物质对具有交叉抗原组份的致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促进宿主免疫器官发育,实验发现,无菌动物免疫器官发育不良,使之建立正常菌群两周后,免疫系统发育与普通动物一样4.抑癌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在致癌剂作用下,无菌大鼠比普通大鼠的癌症诱发率高2倍。正常菌群的抑癌作用可能是其能将致癌物质转化为非致癌物质,此外与其激活巨噬细胞活性及提高免疫功能有关5.抗衰老作用:肠道双歧杆菌有抗衰老作用。健康乳儿肠道中的细菌约80%是双歧杆菌,成年后这类菌逐渐减少,老年后产生有害物质的芽胞杆菌类增多。机体吸收有害物质后,加速机体衰老。正常菌群可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保护细胞免受活性氧的损伤,有抗衰老作用,3、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在特殊情况下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致病条件 引起机会感染常见的条件或因素:,4、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称为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由于严重的菌群失调引起了临床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消毒: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的繁殖体及芽胞)的方法。无菌:物体上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 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 滤过除菌法 超声波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热力灭菌法分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两大类。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效果比干热灭菌好。这是因为:(1)湿热比干热穿透力强;(2)湿热中细菌易吸收水分,使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每1g水在100 时,由气态变为液态可释放出529cal的热量),热力灭菌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高温杀灭細菌,焚烧-最彻底的灭菌方法,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方法,干烤-加热160-180 2小时,干热灭菌法,红外线,干热灭菌法,焚烧与烧灼:用火焰直接把微生物烧死。此法彻底可靠。适用于接种针、环、试管口及废弃的物品或尸体。,干热灭菌法,干烤:加热至1601702小时可达到灭菌的目的。此法适用于玻璃皿、金属用具等的灭菌。,电热鼓风干燥箱,湿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121.3、103.4kpa 1520分钟,煮沸消毒法,水煮100 5分钟(繁殖体)3小时(芽胞),流通蒸汽消毒法,巴氏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水蒸汽100 1530分钟(繁殖体),反复多次流动蒸汽间歇加热灭菌,较低的温度(61 30分;71.7 15 30秒)杀灭致病菌,湿热灭菌与干热灭菌的比较,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原因,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1)湿热灭菌法,压力103.4KPa(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3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胞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高压蒸汽灭菌法,(1)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100 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杀死芽胞需一至数小时。如在水中加入2%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增强杀灭芽胞作用,同时又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1)湿热灭菌法,流通蒸气法:温度不超过100,1530分钟,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间歇灭菌法:把流通蒸汽加热的物品放置37温箱过夜,使其中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经流通蒸汽加热,如此三次。,(1)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保持物品中所需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加热温度61.1-62.8 30min或 71.715-30s。主要用于牛乳、酒类、饮料等食品的消毒。,二、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灭菌法,1 日光与紫外线原理:紫外线波长在200300nm,具有杀菌作用,以265-266nm杀菌力最强。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 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死亡或变异。杀菌特点:(1)穿透力弱(2)杀菌效果和照射时间距离、强度有关。有效距离为23m,照射时间12h。(3)对眼睛角膜和皮肤有损伤作用。应用:物体表面和空气的消毒(如手术室、病房),二、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灭菌法,2 电离辐射包括高速电子、射线和射线等具有较高的能量和穿透力,对微生物有致死作用。常用于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亦可用于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消毒或灭菌。,辐射杀菌法,紫外线,杀菌机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5266nm最强,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紫外线穿透力较弱,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特 点:,应用范围:,空气消毒 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杀菌机理:,应用范围:,电离辐射,包括高速电子、X射线和 射线,产生游离基,破坏DNA。,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食品的消毒不破坏其营养成分,三、滤过除菌法,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滤菌器含有微细小孔,允许液体或气体通过,大于其孔径的细菌等颗粒不能通过。常用滤器:薄膜滤器、玻璃滤器、石棉滤器特点:只能除去细菌,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干燥法 低温法 低温可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减慢,常用作保存菌种。冷冻真空干燥法 是目前保存菌种最好的方法。,四 其他物理抑菌或杀菌方法,37,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防腐剂对人体组织 都有危害,所以只限于外用或环境消毒。局限于:1、体表(皮肤、粘膜、伤口的消毒)2、手术器械消毒 3、排泄物及周围环境的消毒,二、化学消毒灭菌法,38,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等;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破坏蛋白与核酸的基团,如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损伤细菌的细胞膜,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二、化学消毒灭菌法,机制,39,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消毒剂,微生物,环境,性质,浓度,数量,种类,有机物,温度,酸碱度,作用时间,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用途及作用机制(一),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用途及作用机制(二),42,消毒剂的应用(一),病人排泄与分泌物:一般用等量的20%漂白粉、5%石炭酸或2%来苏,搅拌均匀放2h。皮肤:70%酒精、2.5%碘酒、2%红汞。粘膜:3%H2O2用于口腔粘膜消毒、0.01%-0.1%洗必泰或高猛酸钾用于冲洗尿道、阴道、膀胱等;1%硝酸银给新生儿滴眼以预防淋球菌感染。饮水:自来水用氯气、少量的饮水可用漂白粉。,43,消毒剂的应用(二),手:一般用2%来苏;0.2%-0.4%过氧乙酸浸泡1min2min后流水冲洗;2%碘酊涂擦后用70%酒精擦洗。厕所、阴沟:生石灰。空气:甲醛(实验室)12.525ml/m3加热熏蒸1224hr或甲醛40ml+高锰酸钾30g/m3混合熏蒸1224hr,肝炎病房用过氧乙酸3g/m3熏蒸90min。,44,选择适当的消毒剂,低毒,价廉,低破坏,方便,易贮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