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ppt
请你欣赏:,画中桥:,桥之美,吴冠中,学习设计:,第1课时,一、课前热身:,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吴冠中”的名言、诗句和故事:,示例:吴冠中名言:1.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2.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3.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年2010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画面充满诗意,并且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二、认定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3.学习从某一个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三、夯实基础:,初读(预习)课文,扫除障碍,1.给加色注音:,和谐()点缀()煞()它风景 孕()育,xi,zhu,sh,yn,1)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2)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3)停止脚步。4)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美感,驻足,史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四、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第一部分(第1段):由桥的话题引出对“桥之美”的评说。第二部分(第26段):从不同的角度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欣赏、品味“桥之美”。第三部分(第7段):点明“桥之美”之所在“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第2课时,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1.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各自美在何处?,乌镇石桥江南石桥水天长桥风雨廊桥,疏朗开阔 神清气爽 变化之美,刚柔相济 和谐统一 对比之美,打破单调 赋有生命 和谐之美,险峰急流安闲自在 映衬之美,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打比方。将长桥比作卧龙,形象的写出了桥的长和古老的特点。,2)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打比方。把看长桥比作读史诗,史诗是历史的象征,将桥比作史诗就体现了桥的古老。,3)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摹状貌。桥的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化静为动,赋予了这片景物动感。,4)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打比方。将桥的身段和水波比作乐曲,写出了桥的动感和美感,又用了“形与色”,既写出了色又写了形,使整个描写更富有美感。,5)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打比方。将画家找桥比作孩子们寻找热闹,孩子寻找热闹是本能,而用这个比作画家找桥,更体现出了桥对画家的吸引力的大。,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来欣赏一副画?,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4.美句欣赏:,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他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点明在画家眼中桥美在何处,随后又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的时候,作者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6.比较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二、把握主旨:,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三、拓展延伸:,1.文人笔下的桥:说说文学作品中描写“桥”的诗词名句。,示例:,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难,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英国剑桥,2.小练笔:去发现一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桥”,请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