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词语句子修订.ppt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理解重要词语句子,考纲回放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含短语)”一般指: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 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理解词语含义题考什么,1、词语的语境义.2、词语的指代义.3、词语的修辞义.4、词语的概括义.,1、词语的语境义,高考中对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一般不可能是纯粹的平面诠释(字典意义),而是动态的解释(特定语境中的词义)。特定语境中的词义,是由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赋予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应着眼于具体的文句,联系上下文并紧扣文章的有关内容,得出切合该词的特定环境意义的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旧题回顾,一日的春光 冰心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吞咽的本义是吞食,这里的含义:尽情地享受.(2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之情.(2分),词语的语境义旧题回顾,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会、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人间鲁迅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铺垫与厚饰答:过分的抬高与美化,词语的语境义规律总结,(1)联系词语的本义,善于从本义推究其隐含意思。(2)整体把握文段内容.因文析义,体味作者用意.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3)斟酌字句,注意准确表达.,2、词语的指代义,所谓理解词语的指代义,一般指对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所替代的对象的理解和确认。但是,散文中有些词语是对文章中很多信息的概括和提炼,它的含义实际上就隐含在文章中,所以理解词语的指代义又包括对其他一些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信息的认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词语指代义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词语的指代义旧题回顾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作者称自己是“难度的俗物”,原因是什么?“俗益”所指的内容是什么?答:没有从松木场下船,慢慢儿品赏沿途景色,而是坐了 汽车,飞鸣而过缺少一种雅兴。欣赏到沿途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渺渺茫茫,青青绿绿;春秋时节,微雨之中,沿山大道的好景。,词语的指代义规律总结,(1)明确词语是代词还是非代词。如果是代词,其指代内容一定在前文出现过;如果是非代词,其指代义一般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2)弄清指代的范围,注意上下语境的限制或提示。(3)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注意:由近及远 瞻前顾后,3、词语的修辞义,规律总结:(1)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答题关键:扣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将比喻义转换成平实的语言即可。(2)拟人:将所描之物(景)赋予人的特征,具体形象,阐明事理或抒发感情。答题关键:只要将拟体还原为本体,理清“我”与描写对象的关系。(3)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答题关键:结合语境,辨明词句的象征义、寓意。,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问:“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 答:指书中种种涂饰和废话。,天然湖泊也在被迫精简机构。由于地下水位的迅速降低,由于污染,由于填滩盖疗养院,瀑布都有了管教,平时野性全无,被引去耕地发电。上级领导来了,才开闸放松辔头,暂现片刻龙腾虎跃的真身,幕闭锣鼓停。如此观瀑布,跟看马戏团表演差不多。尤其当你听说,放两个钟头的水,将损失5000块钱,你便觉得那白花花流的都是银子,因而很是心疼。(姜桂华不忘露珠寂静之味)问:请解释本段文字中加点的两个词语。精简机构:湖泊水位降低,面积缩减。管教:瀑布被人类控制,失去了自然之态。,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门问: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关门”的含义。“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词语的概括义,规律总结:1,准确而全面地寻求问题的信息点.2,对信息加以概括和整合.3,注意表达的层次与精练.,词语的概括义旧题回顾 阳关古道苍凉美(新坐标182页)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答: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词语的语境义巩固练习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新坐标183页,参考答案:1.来源2.抗敌御辱、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3.(1)首尾照应(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4.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试办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5.CD6.(1)小镇的经济繁荣(2)小镇的文脉深厚(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7.(1)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词语的指代义巩固练习 高原与民歌新坐标179页,1.(4分)(1)指的是高原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气。(2)民歌中蕴含着高原人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和经济腾飞的美好梦想。(每句2分)2(6分)高原的地理条件决定民歌的风格,民歌的风格反映了高原人的生存环境。(2分,每点1分)恶劣的环境使得民歌凝重、悲怆、荒凉;在商品经济下,民歌渐渐荒落;当人们认识到要保护生存环境时,民歌变得明朗起来。(4分,答出1点得2分)3(4分)看到了树林,听到了悠远、明快的歌声(1分);拨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2分);想到了高原的美好未来(1分)。4(4分)有必要。因为民间艺术中积淀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新艺术应该在借鉴吸收传统艺术基础上才能创新发展。没必要。传统艺术有产生的土壤,如果土壤没有了,艺术的消失也是必然的,抢救徒劳无益;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词语的概括义巩固练习(2008湖南)谈静朱光潜(见试卷),17感知到对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18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19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都能从中看出诗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20感受静趣裨益,柔软p180,芦苇枝干柔韧,随风俯仰而不会折断;芦花毛茸蓬松,轻如蝉翼,种子能够随风远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一、哪些句子很重要,1、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2、结构复杂、意义精粹的语句。3、内涵丰富或意在言外而耐人寻味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句子。,重要句子的作用,1、从内容上讲: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 2、从结构上讲: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如: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3、从情感上,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重要语句的位置,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或者分散在文中,句子含义的考查形式,1、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全国卷)(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2、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北京卷)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3、分析作者认为文中某一重要语句体现出的某种结论的原因。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原因是什么?,考查方式一: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技巧点拨: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主要采取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分析法和修辞分析法、词语分析法。,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旧题回顾,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旧题回顾,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联系全文,谈一下你对“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规律总结,(1)靠上下文的支撑理解句子的含义,(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修辞分析法旧题回顾,分析“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一句的丰富含义。(新坐标178页)饱满的绿叶形容纳兰性德青春活泼的生命状态,但现实环境却让他无法尽情释放生命活力。(2分)规律:还原句中词语修辞的本体,用直白的语言解释出来,词语分析法旧题回顾,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我敢大胆的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过一个私敌。”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句话的关键就是解读出句中的关键词:“公敌和私敌”的含义(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规律:解读出句中的关键词,考查方式二: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思维误区:答题片面,盲目扩充,妄加揣测。技巧点拨: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从“思想内容上”入手思考:,(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如果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从“结构上”入手:,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蜇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新坐标泥泞1开头写雪,有哪些作用?,从“结构上”入手:,(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旧题回顾1:“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旧题回顾2:分析“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一句的表达效果。(4分)(新坐标178页)答:此句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无奈和痛苦。(2分,能答出比喻、生动形象或化抽象为具体即可得分。),考查方式三:分析作者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筛选信息),思维误区:东抄西摘,概括不全,总结失误。技巧点拨:分析作者说文中重要语句的原因,一般情况下 只从内容进行分析,不涉及艺术手法。考生分析时要注意三点:(1)留心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的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2)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3)关键是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理解把握。,旧题回顾:,(2007年广东卷第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见新坐标184页)解题分析:通观全文,文章是围绕着“我热爱泥泞”这一思想感情来铺写行文的,因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一句显然是本文的主旨句。从篇章结构上看,第四段描写了早春时光泥泞不堪的山村生活场景,并以独立段抒发了“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的情感。然后,再展开联想(“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因此,这一句在篇章结构上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和祖国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巩固练习,(2008全国卷二)马缨花(新坐标182页),全国卷二参考答案:,14.(4分)作者独自住在一阴森凄苦的大院里。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15.(4分)(1)(2分)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2分)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每答对一点给1分。16.(6分)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每答对一点给3分。17.(8分)第一问(4分)“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答对第一点给2分,第二、三两点每答对一点给1分。第二问(4分)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答对一点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