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音频.ppt
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数据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视觉83%。,通常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的50%用于倾听,而大学生的课堂上约有90%的时间在听教师讲课或者课堂讨论。,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一、声音的分类,1.语音语音指人的说话声,通常用于呈现教学信息或者指令。2.音乐(歌曲或者乐器演奏的声音)音乐课的学习对象、教学资源中的背景。3.效果声用于提示或者提升软件使用体验的简短声音,如鼠标滑过按钮时的刷刷声、鼠标点击声也包括包含教学信息的自然声响。,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二、声音的教学作用,1.传递教学信息对于某些学科,例如外语听力练习、生物学习中辨别鸟的叫声等,声音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教学内容呈现的最佳、唯一手段。,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二、声音的教学作用,2.引发学生回忆和联想声音是人类在大脑中识记并管理经验的重要手段和线索,利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声音,可以引发学生对不同情境信息的回忆和联想。,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二、声音的教学作用,3.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声音,特别是音乐和效果声,可以对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烘托作用。在教学中,利用声音来激发学生情感以促进学生思维,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二、声音的教学作用,4.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听觉和视觉不同,具有强制接收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语音的变化、效果声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三、声音的教学原则,除特殊情况,不要让录制的语音代替教师的现场语言音频材料的使用尽量同视觉材料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不要大量使用音频材料,特别是效果声使用的音频材料需具有较高的质量和丰富的变化,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四、数字音频材料的制作,1.声音的基本物理属性,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的、疏密相间的波,具有振幅、频率(波长)、相位等参数。,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四、数字音频材料的制作,1.声音的基本物理属性,振幅:波峰到波谷之间幅度,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四、数字音频材料的制作,1.声音的基本物理属性,频率:指一秒钟内振动的周期数,单位为赫兹(hz)。,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四、数字音频材料的制作,2.声音的录制,数字音频材料的录制是指借助拾音器将声波的震动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生成数字音频文件。,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四、数字音频材料的制作,2.声音的录制,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四、数字音频材料的制作,3.声音的数字化,采样量化:将声音的波形从时间和幅度上离散,分成许多个点并记录下来,播放时再用这些数据驱动音箱,发出声音,此过程称为采样量化,得到的声音称为波形声音(WAVE),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四、数字音频材料的制作,3.声音的数字化,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律,只要采样频率高于信号中最高频率的两倍,就可以完全从采样中恢复原始信号波形。在实际采样过程中,采用40.1KHZ作为高质量声音标准。,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采样频率,量化位数,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数据值计算,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四、数字音频材料的制作,4.常见数字音频格式,WAVCDAMP3RA/WMA/ASF等,音频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四、数字音频材料的制作,5.音频材料的编辑,组接:将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声音衔接在一起混音:将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效果:通过控制不同声音的振幅和频率或增加效果音等手法实现特定的听觉效果,图像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五、课后作业,任务:每位同学利用Audition完成一段2分钟的、多路声音合成的音频材料;内容:包含语音、音乐、效果声三种声音;形式可以是诗朗诵、讲故事、情景对话等;格式为mp3。要求:运用组接和混音实现合理的听觉效果,提示:10月14号15:00-16:00各组长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