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ppt.ppt
硫酸、硝酸和氨(第二课时),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2.能设计实验并认识氨的化学性质。,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1.通过氨的吸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归纳、整 理知识线索,交流学习方法,建立自信心。,实验4-9:氨的喷泉实验,考考你的观察能力,现象:,烧杯里的液体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烧瓶中的液体呈红色。,原因:,氨气极易溶于水(1700)。使烧瓶内气压急剧下降。,氨气水溶液呈碱性。,原因:,一、氨气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水溶性:,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3)(空气)=1729,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氨气为什么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科学探究,你能否通过实验去证明你的观点?,二、氨气的化学性质:,1、氨气与水的反应:,思考:氨水中存在哪些分子、哪些离子?,分子:NH3、H2O、NH3H2O(主要),离子:NH4+、OH-,2、氨气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为什么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不接触就能放出白烟?,思考:,练习:,写出氨气分别与硫酸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三、氨气的制取:,科学事实: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1)药品:,氯化铵晶体、消石灰固体,(2)原理:,2NH4Cl+Ca(OH)2=CaCl2+2H2O+2NH3,(3)装置:,固+固,加热型(与氧气的制取装置相同),(4)收集:,向下排空气法,(5)验满:,蘸有浓HCl的玻璃棒接近 试管口产生白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常见气体中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思考:,棉花的作用:,防止对流,提高集气速度和纯度。,干燥氨气的常用试剂:,CaO、碱石灰等碱性干燥剂,无水CaCl2不能用来干燥NH3(形成CaCl2 8NH3),实验室中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快速制氨气:,加热浓氨水法,(装置与实验室制氯气的发生装置相同),浓氨水加碱石灰法,(碱石灰吸水、溶解时放热),NaOH和CaO的混合物,四、氨的用途:,氨的用途,制氮肥铵盐,制硝酸纯碱,有机合成工业原料,致冷剂,问题解决,1、在氨气泄漏时村民为何要惊跑?,3、如何消除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2、发生氨气泄漏时村民应采取什么应急措施?,例题1、下列关于氨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氨气可用排水法收集B、氨水成碱性C、氨气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烟D、在反应NH3+H+=NH4+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习题巩固:,B,例题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根据气体的判断可能是氨气,但不知是否确实是氨气,下列提供的方法中,你认为能帮他检验是否为氨气的方法是()A、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B、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C、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D、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AC,例题3、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a、b不可能是()A、a为HCl气体,b为H2OB、a为CO2气体,b为浓NaOH溶液C、a为Cl2气体,b为饱和NaCl溶液D、a为Cl2气体,b为浓NaOH溶液,C,本节课我们从氨气的喷泉实验入手,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使我们初步掌握了有关氨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氨气的制取和用途。学习中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归纳、整理知识线索建立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本节总结:,氨,1、在氨气泄漏时村民为何要惊跑?,3、如何消除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2、发生氨气泄漏时村民应采取什么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