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际国贸易理论.ppt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O模型,Bertil Ohlin,1899-1979,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Eil Heckscher,1879-1952,一、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1国和2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K和L);假设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这样,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是相同的,则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就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假设3: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不变,假设4: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假设5: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即两国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假设6: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假设7: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假设8: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二、基本概念,等产量曲线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之前,先引入几个重要概念:,1.等产量曲线,等产量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各种组合点的连线。假设我们生产商品X时投入了两种生产要素,即资本(K)和劳动(L),右图即为一条性质良好的等产量曲线。,X1,K,L,1(K1,L1),2(K2,L2),K1,K2,L1,L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MRTS)的等产量曲线,2.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要素禀赋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判断一国要素禀赋有两种方法:(1)物质定义法(2)价格定义法,(1)物质定义法,若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TK,劳动数量为TL,则其要素禀赋为(TK/TL)若1国的要素禀赋为(TK/TL)1,2国的要素禀赋为(TK/TL)2,且有:(TK/TL)1(TK/TL)2 则称1国是劳动丰裕国家,2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2)价格定义法,如果一国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资本的价格(即利率)r,则其要素禀赋可以用劳动的相对价格来表示,即:w/r;若1国的要素禀赋为(w/r)1,2国的要素禀赋为(w/r)2,且有:(w/r)1(w/r)2 则称1国是劳动丰裕国家,2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要素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2国的PPC,1国的PPC,Y,X,1国的PPC比2国的PPC要平坦,而且在横轴方向上扩展较宽,这反映1国可以比2国生产相对更多的X,其原因为1国是劳动丰裕度国家,且X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与生产可能性曲线,3、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若生产X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X,生产Y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Y,且有:(K/L)X(K/L)Y 则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图示,1国劳动的相对价格为(w/r)1,2国劳动的相对价格为(w/r)2,但是在两国均有:(K/L)Y(K/L)X,因此,不管在哪国产品Y均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X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O,L,K,X,X,Y,Y,1,1,2,2,三、模型的核心思想:H-O定理,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H-O 定理的几何说明,2,1国将出口X到2国,并从2国进口Y,其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上的点E;2国则相反,2国将出口Y到1国,并从1国进口X,其最终消费组合为与C点重合的E点。由于E点和E点在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因此,贸易后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1,2,1,EE,Y,X,X,Y,(PX/PY)1,2,1,1国商品X的相对价格,2国商品X的相对价格,贸易后商品的国际均衡相对价格,G,F,(PX/PY)2,(PX/PY)*,四、H-O 模型的扩展之一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HO定理的基础上,得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命题,并对此进行了论证。由于它是HO定理的引申,因此又被称为H-O-S定理。,P1ul 1.S1muelson,1915,1、H-O-S定理的基本内容,自由贸易不仅会使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所有的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租金),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何。,2、H-O-S定理的经济学解释,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条件下,1国商品X(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价格低于2国,因为1国是劳动丰裕国家,其工资率较低。当1国分工生产X并减少Y(资本密集型产品)时,对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上升,从而提高工资率,同时,对资本相对需求减少,从而降低利息率。而在2国所发生的一切正相反,因此,贸易倾向于缩小两国间的工资与利率的差距。,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过程,1国分工生产X,提高了劳动的相对需求,导致1国的w/r上升;2国分工生产Y,提高了资本的相对需求,导致2国的w/r下降。这种情况将持续下去直至点E为止,此时,两国X的相对价格均为(Px/PY)*,两国劳动的相对均衡价格均为(w/r)*。,要素绝对价格的均等化,自由贸易假设意味着:,规模收益不变要求:,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要求,边际收益产品=要素价格:,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五、H-O模型的扩展之二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罗勃津斯基定理,1、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是建立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和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结论是:一国丰裕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会因国际贸易而增加,而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则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减少。,()()(),罗勃津斯基定理,罗勃津斯基(Rybcznski theroem)定理:当一种要素禀赋增加时,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将有更大的增量,而另一种产品则会面临着减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将比较优势的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重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比较优势理论只给人们一种乐观的利益共享的贸易前景,但并没有确切地讲这种贸易利益究竟会对贸易双方的收入分配产生什么影响,要素禀赋理论则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HO定理,HO定理: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即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必定是密集使用它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决定一个国家哪些产品是具有比较优势而出口的,其实非常容易,我们只需要知道两个条件:我们要知道这个国家哪些要素是丰富的 哪些产品需要密集使用这些要素,各国要素比较以及比较优势,要素在世界的比例各国要素比较以及比较优势,(),1 我们没有中国的高技术工人人数和低技术工人的人数。但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见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2002年技术工人人数为7000万(其中初级占60,中级占35,高级占3.5),因为中国技术级别的分类有别于其他国家,我们这里就不列出中国的高低技术工人占全世界的比例。但是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估算,例如,全世界人口大约有60亿,即使把中国的7000万技术工人都当作高技术工人,中国的高技术工人占世界的比例也只有1。,各国要素比较以及比较优势,2003年美国的几个行业进出口比较,单位:10亿美元,案例:中国的农业出口,图4.9 19802002年中国的大豆类制品净出口(单位百万吨),案例:中国的农业出口,图4.11 中国的大米、小麦和玉米的净出口,案例:香蕉贸易,2003年香蕉出口分额,案例:香蕉贸易,表4.3 香蕉生产地区的比较,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步性: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它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局限性:资源禀赋并非国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强调静态结果,忽视了技术进步等许多实际情况;对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遇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许多新现象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甚至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传统贸易理论之所以出现危机,是因为其理论依据的前提假设在现实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还是新古典的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以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但是,这些假设条件使这些理论对于当今国际贸易中的许多问题无法给予科学圆满的解释,而且如果改变其中的某一些假设条件,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轨迹,从20世纪50年代里昂惕失的质疑开始,60年代的林德和维农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新的贸易基础。到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出现重大突破。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古典学派一般均衡分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完全竞争理论模型”,新贸易理论则可称之为“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模型”。,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渊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传统贸易理论已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许多重要的国际贸易现象;二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为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两者的区别是:首先,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象,前者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其次,从理论基础上看,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后者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它们共同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战后国际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 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对H-O模型的实证检验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73年诺奖的主)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人富有成效的争论。,W1ssily Leontief,1906-1999,1、实证检验的逻辑,里昂惕夫的逻辑是: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1,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要量,人平均年资本量,资本(美元),劳动(人/年),出 口,2550780,182.313,13991,13726,167.81,2303400,3091339,2256800,170.004,173.91,12977,18184,进口替代,出 口,进口替代,1947年,1951年,实证检验的结果:里昂惕夫之谜,资料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等国际贸易,P9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实证结果令人困惑:在1947年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关键比率(K/L)X/(K/L)M 只有0.77,而根据H-O理论它应远大于1。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H-O模型的实证检验:美国数据,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 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 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其他自然资源不同,解释1: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含义 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图示 要素密集度逆转对H-O定理的影响,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含义,在H-O理论中,曾假设,如果在某一要素价格比率下,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的,Y是资本密集型的,那么在所有要素价格比率下,商品X总是劳动密集型的,Y总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现实中,要素密集度可能发生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如1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如2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图示,K,L,X,Y,(w/r)1,(w/r)2,X,Y,L,K,(w/r)2,(w/r)1,商品要素密集度不变,商品要素密集度逆转,不管是在1国(工资率与利率比为(w/r)1)还是在2国(工资率与利率比为(w/r)2)商品X始终是劳动密集型的,Y始终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在图2-11中X在1国是劳动密集的,而在2国是资本密集型的。,要素密集度对H-O定理的影响,如果产品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则H-O定理就会被颠覆。比如玩具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如果要素密集度不逆转,则玩具在美国也应该是劳动密集型的,根据H-O定理中国应该出口玩具,美国应该进口玩具。但是,如果要素密集度逆转,即玩具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美国出口玩具,对中国而言属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美国而言则属于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也就解释了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解释2:贸易壁垒,H-O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之上的,而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产品(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一些研究表明,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受到更严格的进口壁垒限制。特别受到保护的是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半熟练的劳工集团。,解释3:技能和人力资本,H-O模型中劳动力是同质的,即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是相同的。但现实中,各国劳动力的质有很大差别,美国劳动力和越南劳动力相比,很难说是同质的,前者多是技能水平高的熟练劳动力,包含了大量人力资本投资,而后者多是技能水平较低的非熟练劳动力,包含的人力资本投资较少。在里昂惕夫计算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只统计了实物资本数量,如果把人力资本加入到实物资本上,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就会大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样,美国出口的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解释4:自然资源,里昂惕夫之谜中只计算了贸易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而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美国进口商品之所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一个原因是美国是大量矿产(如石油)的进口国,而这些矿产品即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使用大量的非人力资本。由于美国对许多自然资源的进口依赖性很强,这是导致美国进口产业的较高资本密集度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扣除自然资源因素,里昂惕夫之谜也许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