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经济价值与教育资源利用.ppt
3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资源的利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它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谜”。一是“列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通过对美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分析,结论是;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大于出口产品,而美国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程度却大于进口产品。这种结论正好和传统的理论相反。因为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国际分工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而劳动价格昂贵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以换取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对此应作何解释?,二是西蒙库滋涅茨 之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不能说明“物质资本投资相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一直在下降的原因”,提出这个问题,使其遭受质疑的正是来自西蒙库滋涅茨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库滋涅茨在美国经济中的资本:其形成和财源(1961)一书中宣布了他的“使人惊讶”的研究发现,即在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其资本形成的速度却下降了。这意味着相对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美国的净资本形成却在减少。例如(库兹涅茨,1961),美国的资本产出比从18691888年期间的32提高到19091928年期间的36,但是在19461955年期间却只25。“换言之,在最近几十年中,更多的产出是用较少的资本生产出来的”。这也就是说:“生产一定数量商品需要的实物资本量表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因而在工业国家中,物质资本增长的需要少于生产增长的需要。”这一发现与美国这个历来被认为是资本高度密集国家的储蓄与资本的作用相矛盾,“在新发现的事实面前,理论存在缺点”,从而使传统的资本理论再次受到质疑。,按照传统的理论,一个国家的资本积累越多,相对土地和劳动.资本就会便宜,因此这个国家就会采用更多的资本而少用劳动,也就是说资本产出比例就会随着经济增长越来越高(这里的资本产出比例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但是,根据统计资料,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资本产出比例不是越来越高,而是不断下降.对此又该作何解释?西蒙库滋涅茨对现代经济增长的研究揭示了世界实用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质量提高是高经济增长率的源泉。,三是经济增长中剩余因子的出现。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产出增长是各种要素投入贡献之和,没有剩余,但是战后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用来生产国民收入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快得多,而且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表示一定时期内的产出量,K为常数,L表示同期劳动投入,C表示同期资本投入,和1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四是日本、西德在二战中损失惨重,但战后两国经济的复兴和增长速度之快却令人吃惊,其原因又是什么?还有,战后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为什么增长很快,与此同时,劳动工时却大大缩短了?要解释上述之谜,传统的经济理论是无能为力的,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来补充。人力资本理论以其独到的分析回答了这些问题。,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如果把由于人力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包括到资本中去.即只要有一个完整的资本概念,上述之谜就迎刃而解。据分析,美国是一个人力资本多的国家,美国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国出口的产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美国是以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换取一般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尽管美国工资水平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但交换仍然对美国有利。根据这种理论,一国输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要有充足连续的人力投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达到很高的程度,那么输出的就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仍然在国际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样,资本产出比例之所以下降,是因为产出中有一部分反映的是人力资本的增加.如果把这一部分加到资本之中,资本产出比例就会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国民收入的增加速度之所以比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速度快,是因为物质资本质量的改进和人力资本的增加未被计算进去.而这一被遗漏部分(即剩余因子)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对产出的贡献越来越大。,日本、西德两国战后能复兴那么快,是因为战争虽然严重地破坏了物质资本,但并未破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和战后注意人力资本投资,是这两国经济在战后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至于战后发达国家工人实际工资大幅度增长,原因也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工资又决定于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或非人力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人力资本是为提高人的能力而投资所形成的一种资本。它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智力、枝能、经验和健康状况等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人力投资包括用于教育和培训的支出、用于保健的支出、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多个方面的直接费用。其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人力资本的完整的、精确的定义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1)用于教育和培训的支出。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劳动者未来的知识、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增加未来的收入。因而,用于教育和培训的支出,是最重要的人力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最基本的途径。(2)用于保健的支出。保健事业的发展,可以降低婴儿死亡率,增加未来劳动力的数量,可以减少疾病、死亡,保持现有劳动力的人数;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因此,用于保健的支出,也是对人力的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劳动力的国内流动有助于调剂国内劳动力的余缺和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因为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地方,存在着人力资本的浪费,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劳动力不足的地方,又存在着物质资本的浪费。另外,对于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人来说,人力资本的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劳动力的国内流动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因而这种支出也是对人力的投资,是大力资本形成阵另一途径。,(二)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膺和资本存量的多寡。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将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物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都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如没有人力资本投资,物力投资也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持久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生产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显著地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一切形态的资本生产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三)确定人力投资和物力投资的合理比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如何合理确定这个比例,应视收益率高低情况来凋整。一般来说,收益率高的就应增加投资;反之,则减少投资。无视或忽视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片面增加非人力资本的结果,只能使资本吸收速度减慢.引起经济发展迟缓。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一个国家恒久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人自身的投资.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特征的不是这个国家的物质资本,而是这个国家拥有人力资本的多少。,(四)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但提高人口质量是关键。人力资源质量又表现为先天的能力和后天获得的能力。先天能力一般差别不大.而后天能力表现为知识、技能、文化水平等等,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等途径获得的,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以人为本下投资,开发人力补天力。,(五)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活动是使蕴于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不能把它视为一种消费活动。政府和企业有意识地进行人力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蕴藏在人体内会在将来释放能量。根据实证分析.教育投资的效益远远超出非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成本效益分析,既看到教育的成本,又考虑其带来的收益,强化了新的成本意识。另外医疗保健投资等也是如此,因为人的健康状况也包含在人力资本存量之中。,(六)人力投资的市场机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世界。一国企图对所需的人力资源制定出长远的计划并按计划执行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人力投资要以市场的供求变化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信号,对教育和人力资源进行市场的自发调节。,但人力资本理论也并非十全十美。近年来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对六七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高潮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计量分析结果夸大了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估算人力投资的机会成本、收益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人力资本理论作了不少不大科学的假设。计算结果具有一定水分、因此、必须寻找出更为科学地衡量人力资本作用的方法;人力资本投资应在重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本理论也存在理论上的错误,例如,人力资本理论把工人的工资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报酬,其大小取决于工人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率,因而完全抹杀了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他们还把收入分配不平等和失业归咎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少,更荒谬的是,该理论认为人力投资的结果可使人人都成为资本家,因为人人都可能拥有人力资本。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写道:“工人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已成为资本家”。,目前,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也还存在着不少难题。首先,人力资本投资决定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表现为投入产出之比,但这种资本投资的产出效益往往不直接表现为实物价值的增加,而只是表现为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存量的增加。只有当这些人力资木质量存量投入到生产运行中,才可能间接地看出它们对经济活动的实际影响。这里必然存在计算上的难点。至于在更高层次上,如何衡量这些投资对实现更高社会目标的作用程度,则是更加困难的事情。其次,由于单纯的人力资本投入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单独形成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的改善总是和非人力资本的改善结合在一起、才能对生产经营发生实际影响,因此,人们实际上很难把人力资源的作用和物力资本的作用单独区分开来。最后,人力资本不同于其他任何资本.它的载体是人本身,而人的思想、感情、经历和环境、个人态度或积极性对其工作都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极其巨大的。此外,在市场发育不完全、不充分的条件下.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往往更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理想化地套用人力资本理论,很可能是纸上谈兵。,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筛选理论筛选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的观点,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伯格教育与职业:训练大盗阿罗斯宾斯、斯蒂格利茨,W:薪金 H:人口中能力高的数量L:人口中能力低的数量P:表示能力收入转换比例系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的论断,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皮奥雷、多林格、戈登,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以下特征: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工资高,工作条件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晋升的机会;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的特征是:工作不稳定,流动较大,工资低,工作环境差,规章制度严厉,晋升机会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一、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5.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专题:如何看待过度(过量)教育?,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二)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教育学基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一,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第二,教育生产新的科知识和技术。,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二、教育与经济增长 1斯特鲁米林的研究。斯特鲁米林运用以受教育的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2.舒尔茨的研究。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3.丹尼森的研究。研究发现:1929年一1957年美国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293,其中因教育的作用而增加的收入的年增长率为o67,在全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占23;同时因知识进展而增加的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o59,在全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占20,其中知识进展的35亦是教育的作用,故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舒尔茨的教育投资收益率计算法 舒尔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他在具体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之前,是先从分析美国的经济增长开始的,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少发现了教育这个因素。他按照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传统观点,对1929一195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做了分析,认为生产的增长是土地、资本、人力三要素增长的结果。在这段期间里,土地的因素变化不大,对生产的增长没有什么影响,剩下的就是资本和人力的增加这两个因素。,根据19291957年的统计资料,按1956年的币值折算,1929年的国民收入是1500亿美元,1957年的国民收入是3020亿美元。再根据19291957年这个期间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大约有75是用于支付工资,由此推算出国民收入中有75是劳动力所作的贡献,25是物的资本的贡献,这样,劳动力的贡献部分1929年为1500亿美元x 751125亿美元,1957年为3020亿美元x 7522054亿美元。劳动力的总人数1929年为4920万人,1957年为6800万人。用1929年劳动力所贡献的这部分国民收入除以1929年劳动力人数,便得到该年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即年平均劳动生产率2287美元。假设1957年劳动力的生产水平没有提高,还和1929年一样,那么1957年劳动力的贡献应该是6800万x 2287美元1555亿美元,但l957年劳动力的实际贡献是2265亿美元,多出710亿美元。列表如下,这710亿美元不是因劳力和资本的增加带来的,用传统的分析方法,认为生产的增长是生产三要素带来的,已无法解释这710亿美元的来源。因此美国的经济学者便把这种得不到解释的增加部分叫做“余数”。对这个“余数”大家都很感兴趣,不少经济学家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搞清楚这个“余数”到底是怎么来的。实际上既然不是由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最的增加所得到的结果,就只能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去找原因,也就是劳动者劳动生产提高的结果,但劳动生产率又怎么能提高呢?这时舒尔茨就考虑到教育可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因素,于是他把教育资本列为生产力除了人力和物的资本之外另一个促进生产的因素。这种考虑在当时还只是一种假设而已,还有待于进一步证明,即使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也还不能说明,这710亿美元全部是提高教育程度的结果,可能也还有别的因素。,要计算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先要计算在就业者身上所积累起来的教育投资是多少,按舒尔茨的说法,这就叫教育资本。因为对资本家来说,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这种投资将来不仅能得到回收,而且还能带来新的价值,为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利润,所以他把教育投资的积累看作教育资本。这种教育资本的存在形式和其他资本不同,它是被凝结在受过教育的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等)的形式积累起来的。因此计算教育资本时,就要看每个劳动有为获取这种能力而付出多少教育费用,可以用下列公式:,社会教育资本(资金)积累总额(各级教育的毕业生每人平均费用x社会各级学历的就业者人数)。各级教育毕业生每人平均教育费应从小学阶段算起。舒尔茨在计算这种费用时,既包括社会支出的费,也包括家庭负担的教育费,还包括“机会费用”(或叫“损失掉的收入”)在内,即学生不去上学而去就业所可能取得的那部分国民收入,这只有在中等以上教育才算,因为在这之前的学生不存在就业问题。据统计,这部分“机会费用”在高等教育毕业生中,占全部教育费的55,在中等教育毕业生中,占全部教育费的43 按上述方法,舒尔茨算出美国1929年积累的教育资本总额为1800亿美元,1957年则增至5350亿关元。按1929年劳动力人数平均,每人的教育资本是3659美元,如果维持1929年的教育水平(人均教育资本不变),按1957年劳动力人数计算,全社会应积累教育资本2490亿美元,而实际1957年的教育资本已增加到5350亿美元,多出了2860亿美元。如下表,这就说明,1957年的教育水平比1929年提高了,凝结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教育资本量增加了,弄清楚全社会劳动者身上多出的这2860亿美元教育资本的投资效率(教育投资收益率),就能算出提高教育水平对增加国民收入所做的贡献。关于教育投资收益率,舒尔茨是用工资差别来计算的,他把某一级教育程度毕业生与前一级教育程度毕业生的工资差别看成是某一级教育投资的收益。计算公式,据这个公式,他算出美国初等教育的收益率是35,中等教育收益率为10,高等教育收益率为11,然后按各级教育投资的比例算出平均教育收益率为173。用2860亿美元乘以平均教育收益率173得出495亿美元这便是1957年和1929年相比,因为提高教育水平对增加国民收入所做的贡献。这495亿美元相当于未作解释的710亿美元的70,相当于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的33。1929年的同民收入是1500亿美元1957年的国民收入是3020亿美元495/(3020-1500)=33%,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教育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管理体制结构1.一定的教育结构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构2.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四、教育与收入分配(一)教育与劳动者的有形收入,图一中,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收入。图中显示:第一,受教育越多的人,年龄收入曲线越高;反之则越低。未受过教育的人最低,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最高。第二,每条年龄收入曲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到50岁左右,收入达到最大,这说明了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时期收入水平不同。第三,文盲在年龄很小时就挣得收入,但起始收入很低,随教育级别提高,获最初收入的年龄不断增大,但起始收入也在增加。年龄收入曲线能够反映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模式中年龄和收入水平的共同特点。(1)学历层次较高的人在任何年龄段上,其收入的绝对水平总是处在较高位置上。(2)年龄收入曲线随着年龄的递增呈凸起状态。收入随年龄增长按照递减的比率递增,达到最大值后(通常在45-50岁时)呈平缓甚至下降状态。这种形态反映在所有的学历层次上。,(3)曲线的斜度与学历水平正相关。收入水平达到峰值前,学历层次高的,平均收入递增速度总要比学历层次低的快。峰值过后,学历层次高的人,其收入水平比层次低的下降也快。(4)学历层次高的人,其收入最高水平通常在较晚年龄段上达到。(5)处于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其收入差别随着学历层次上升而加大。在任何年龄段上,由于受教育时间不同产生的收入差别随着学历层次上升而加大。比如,接受初等教育的人与接受中等教育的人的收入差别分别低于接受中等教育的人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差别。,(二)教育与劳动者的无形收入1.消费行为的改变。2.理财能力的改善。3.工作环境的改善。4.家居管理方式的改变。5医疗支出的节省。6.子女学习的收益。7.个人情意特征的转变。(三)教育与社会收入分配,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一、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教育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所提供的人才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规格种类的匹配及文化的传承、知识的演进、技术的更新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个人职业、成就的需要对教育发展所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要求。教育资源是指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人力和物力的总和。,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二、教育投资的来源与分配构成:国家教育投资、企业的教育投资、个人的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变动的一般趋势:(1)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投资水平,以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越多,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就越高。(2)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3)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增长幅度是逐渐减缓的。,三个增长,两个比例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的规定。“三个增长”就是指:各级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使在校学生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两个比例”的规定分别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三)教育投资的分配教育事业费投资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 教育事业赞是教育投资中分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常性经费,主要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包括教学人员、教学铺助人员、科研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等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和学生的奖学金等。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如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会议费、差旅费等)、设备购置费、业务费和修缮费等。教育基本建设投资是教育投资中分配用于教育的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支出、仪器设备的购置支出和其他基建费用支出。,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一般来说,教育投资在不同层次教育间的分配有一定的规律:(1)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随教育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教育投资在各层次间的分配比例与相应的学生比例基本上是相对应的,(2)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形,(3)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级教育投资比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4)高等教育投资比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最终稳定在一定水平上。,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三、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经费中用于直接间接从事和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教职员的费用,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和生活福利等费用,全部的教学费用;和培养学生有关的办公费用;和培养学生有关的图书资料费,和培养学生有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 等。,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的规模效益:学校的适度规模是指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它包括教师的适度规模、校舍设备的适度规模和学生的适度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