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之心理学复习.ppt
第四章 心理发展,心理方面所经历的所有富于规律性的变化就是心理发展,具体包括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几个方面。首先是一系列的变化,但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的,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对个体发展而言,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1.什么是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在身体发育同时,尽可能地在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健全发展,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从种系发展的角度看,个体发展和人类总体的发展大致遵循的是同样的变化规律。对教育者来说,只有掌握了心理发展研究的一般内容,才可能依据不同年龄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策略,让各方面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开展,培养出合格、全面的人才。,2.心理发展的研究意义,在发展进程中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在发展进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作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不同领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和任务,蒙特梭利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2.5岁-3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揭示心理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客观规律,阐明制约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期要有效地促进发展。同时,也应该从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入手,探讨人类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理论问题。,心理发展研究的任务,横向比较研究 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能够迅速地找到差异所在。缺点:通过这种方法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对于某一具体的个体而言,在某一年龄段所观察到的心理特征是如何与其另一年龄段的特点相关的。对某一年龄段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发展具有共同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即一致性效应。,4.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缺点:纵向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大。是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难免会有被试流失,从而影响研究的效果。存在时代变迁效应,即研究最初确定的研究变量具有当时的社会历史烙印,随着时代的变化,已失去了推广的意义。,纵向跟踪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东西方儿童对友谊关系中的 道德推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中美幼儿交往冲突的跨文化比较,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儿童认知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起源于连接主、客体的动作(活动)。皮亚杰将人的动作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作用于客体的个别动作;另一类是由个别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或认知格式,它们并不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是用于主体动作本身的协调。,第二节 认知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再结构才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认知结构的元素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动作和运算。认知结构是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双向结构而得以发展的,主体通过同化作用,将刺激整合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使认知结构保持稳定和发生量变,通过顺化作用,即认知结构受被同化的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使认知结构发生质变。,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而这又是由个体的逻辑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皮亚杰认为,人一生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稳定渐进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经历了认知结构不断的再建构。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儿童的智慧只停留于动作,不具备表象和运算的智慧。出现了“客体永恒性”的获得。前运算阶段(2至7岁):最大特点是符号功能的大发展,出现表象性思维,但并不是动作格式的内化,或者说这种内化只具有静态的性质。另外儿童出现“自我中心”。,认知发展的阶段,具体运算阶段(8至12岁):个体的思维实现了动作向运算的转变,但是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思维对象限于现实所提供的范围。另外儿童思维具有了灵活和平衡的特性,具体运算达到了“可逆性”,导致了各种守恒的出现。形式运算阶段(13岁以后):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同时形式思维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认知发展与平衡化,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的影响,智力的三元理论 首先,应分析智力活动发生的情境。其次,从经验的维度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最后,还应考察个体构成智力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的潜在模式,即成分。,2.心理测量流派的智力发展理论,加德纳认为,存在独特的且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七种智力分别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内部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注意是一种警觉和唤起的状态,它使个体能够将精力集中于所选择环境的某一方面。研究表明,从1岁开始到6岁,儿童集中注意于某项活动或系列刺激的能力有极其迅速的发展。注意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个体的成熟。(2)儿童对刺激、活动的兴趣发展也会促进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发展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儿童在配制心理资源时会逐渐以一种整体系统的方式进行,注意的效果日益增加。其次,儿童逐渐具备了选择的能力。,3.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认知发展的研究,随着年龄的变化,儿童在记忆的内容、广度,尤其是记忆加工的策略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复述、组织、精细化以及提取线索的使用等记忆策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策略上,儿童逐渐会有意识地运用更为有效的记忆加工策略,以加强对所接受刺激的意义的回忆;二是广义的知识方面,包括对自我认知活动的认识,有关客体的一般知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常见的事件发生后果的知识。,儿童最早的概念分类是基于所知觉到的对象的相似性。之后,儿童对概念的理解很快拓展到主题和分类的关系方面。认知发展研究表明,在发展的早期个体就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问题解决的技能也越来越精细化。另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儿童掌握了迁移的技能,将现有的问题解决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牙牙语阶段 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为以后真正的语言发展打下基础。单词句阶段 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随后不久出现单词句。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 从1岁半到2岁开始,儿童出现双词句,发展速度呈加速趋势。完整句阶段 儿童在2至3岁时学会了说出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4.语言的获得与机能,强化说先天决定论相互作用论,语言获得理论,语言对认知的影响。语言对自我调节的影响。语言对文化社会化的影响。,语言的机能,情绪的表达,尤其是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因素影响很大。即使是新生儿也能通过面部来传递感兴趣、苦恼、讨厌、喜欢和惊讶等情绪,所以称为基本情绪。“社会参照”早期情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协调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第三节 情绪、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发展,1.情绪的发展,03个月:无差别的反应阶段 36个月:选择反应阶段 6个月3岁:依恋的表现阶段,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安全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 焦虑矛盾型依恋,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抚养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 倾向,它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的情绪上的维系。,家长对儿童发出的种种信号保持敏感,能够发现并准确地理解这些信号的含义。抚养者能够充分接受并扮演好所承担的角色。表现出与儿童的合作。等到儿童完成一项活动后才提出要求,而且态度温和。耐心地说服而不是强制性地命令。,依恋发展的影响因素,害怕一般是合乎理性的,有使个体感到威胁的事物存在,主体也往往能够意识到。焦虑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冲突,对其他人而言这种冲突是也许并不合乎理性,而且主体不一定意识到。,害怕和焦虑的发展与克服,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客体的我)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特别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具体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等方面。作为客体的自我,即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辨认、自我定义以及在此过程中进行的社会比较。作为主体的自我,首先是个体关于自身力量的感觉。自我独特感和稳定感的获得也是作为主体的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我意识及性别角色的发展,自尊是个体在对自我价值和品质进行评价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针对自我的信念和情感。自我调节是指儿童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抚育者和其他成人的期望。延迟满足就是在从事某项喜爱的活动或获得某一更高的期望结果之前先等上一段时间。成熟自我意识的表现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能认识并体验到自己内心所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尊与自我调节,确认并认同自己的性别,了解异性与自己所属性别的差异,发展与性别相一致的个性,学会扮演相应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就是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男女在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更多是由社会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性别角色的发展及男女差异,幼儿期身体发展迅速,但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还不够平衡。言语发展方面,是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但受成人暗示的因素很大。在情绪、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情绪的体验已相当丰富,但情绪具有外显的特征,控制也较差。在教育上,应积极为儿童创设合适的活动与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好地建构知识,并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讲故事等文化课的形式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1.幼儿期(3至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身体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趋向平衡。语言的发展体现在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但低年级的小学生内部语言还很不发达,尚未养成不出声思考的习惯。情绪情感仍比较外露,道德观点仍旧以外化的他律形式为主,道德行为与认识会产生脱节现象。在教育上,应培养好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设置符合他们发展的语言环境;教学中注意内容的形象性;利用教师的权威作用培养儿童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2.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身体体重变化明显,出现第二性征,男性发育在时间上存在很大差异。思维从“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自我意识上表现为“成人感”和“独立感”的产生,进入所谓“心理性断乳”期。对他人的评价相当敏感,自我评价还不太客观。在教育上,应着重培养他们独立思维、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充分族中他们个性发展中独立性和自尊的需要,调动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3.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在身体和认知方面都已基本成熟,情绪、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步入正常的轨道,这个阶段个体的自我调节机能也已相当完善。在教育上,应更多地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通过理想教育等途径,认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更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第五章 教学心理,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分析与制定、达成目标的诸要素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构成的一个三环节的有机整体。一是分析和制定教学目标二是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三是教学评价的实施,第一节 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布鲁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层次,从低层到高层,认知要求与水平不断提高。情感领域的目标也是有层次的,体现了情感目标的连续性和积累性。教学目标分类是跨学科的。布鲁姆认为,教学目标分类是不受年龄与内容局限的,无论是语文数学,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可使用这一分类架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学生起始能力的分析对学生的背景知识的分析、目标技能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分析 学生的学习方式分析 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了解教材编排的思想与特点。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在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时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教学容量适中二是教学起点与现有水平和学生最近发展区衔接三是注重认知与情感因素的配合四是处理好基础训练与探究发展的关系五是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教学任务分析指对教学中学生要达到的单元目标规定的能力所需学习的知识、技能及其相互的联系进行剖析。认知学习一般是指对知识、智力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学习,其主要特点是知识的获得与应用。心理学家加涅将具体情境下的认知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三类。,教学媒体一般是指投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以及黑板、图片等传统教学工具,是在传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显示信息的手段与工具。在具体的媒体应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多媒体组合应用选择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传媒符号发掘媒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先行组织者 在教学开始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些引导性材料被称为组织者,因为在教学内容之前介绍,因而被称为先行组织者。“说明性组织者”VS“比较性组织者”,2.有效的教学方法,发现法的基本模式是,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第一,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第二,有利于培养内部动机;第三,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能;第四,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发现学习与掌握学习,布卢姆提出,认为只要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可以使90以上的学生达到掌握水平。在能力呈常态分布的基础上,只要给予足够的教学时间和适当的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在特定的学科上都能达到掌握水平。掌握学习程序: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教学目标,从而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些小的学习单元,并且小步递进。,掌握学习法,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自我教学的形式,采用行为主义原理设计,学习方式一般为“直线式”和“分支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与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参与学习与讨论的集体成员应尽量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遵循如下原则:对提出的观点先不作任何评价,鼓励产生更多的想法;鼓励自由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想象;以获取想法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标;鼓励改进或联合他人的设想。,头脑风暴法,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强度,即情感准备状态,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变量。他对三种情感状态做了区分,即对学科的态度、对整个学校学习的态度和对自我的态度。教学设计中应注重情感的准备状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3.情感与教学,认知教学的本质是强调教学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教学取向。认知教学观的理论基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论 信息加工的心理学理论 认知教学强调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教学强调教学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能力,第二节 认知教学,1.认知教学的基本原理,认知教学观的特征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应辅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学应提供更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让学生获得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机会,而非重复低层次机械训练。从教学环境来看,教学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充分沟通,通过社会性互动来发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教学方法来看,更多地采用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课堂教学领域中知识建构的主人。,行为主义教学观和认知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特征: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具备认知能力的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建构的。学习是自我组织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去“发现客观世界”,而是主动地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教学与情境教学,情境认知教学理论 最大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的认知是情境化的,不能脱离复杂的社会情境而独立存在。在教学活动中,应关注与书本知识相关联的问题情境与生活情境,教学中关注将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呈现,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营造情境学习的环境,需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活动,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互动。,问题解决是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利用时,指向于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因而问题解决有如下特征:问题解决是一个认知过程,发生在人的头脑中,是内隐的行为,不容易直观地表示。问题解决需要应用先前的知识。问题解决是目标指向性的活动。问题解决是个性化的活动。,2.问题解决的教学,认知问题与任务表征问题产生与执行策略反思结果,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注意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需要的贮备知识的质量。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发展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信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创造性教学环境。在实施创造性教法方面,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渗透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创造性人格,教学中应注重保持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表现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等等。,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热爱学生、善于启发、勤学敬业、以身作则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而不是机械地推进教学计划和步骤。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具有动力作用的教育观念系统,研究表明,这种观念系统深入影响着教学效益。,第三节 教师心理,1.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威信是指由于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因素构成的优秀品质而使人产生的尊敬感和信赖感。威信的建立,取决于以下因素:教师以高超的教学水平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教师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风、端庄的仪表影响学生。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2.教师的威信发展与维护,依据教学的年限划分,教学第1年的教师处于存活阶段,第2至4年为调适阶段,第5年以后称为成熟阶段。依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划分,分为依赖权威、允许质疑与探索、组织个人教学方案、分享与更复杂的关注四个层次。依据教师关注的重点划分,分为职前的关注、早期生存的关注、教学情境的关注以及关注学生四个阶段。,3.教师的专业成长,一般认为,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可称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群体的基本特征:专家型教师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应用。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专家型教师在教学问题解决时体现更多创造性。观摩教学、微格教学、教学案例研究,专家型教师的特征,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第四节 教学中的品德问题,三水平六阶段模式:前道德水平(09岁):儿童为了免于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规则。因循水平(915岁):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规则。原则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的孩子对义务感、责任感有了更加普遍的认识,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品德态度的形成阶段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过错与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防范协约 表征性奖励 控制强化物情境 榜样学习 过矫正,过错及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策略,第六章 学习心理,金布尔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根据学习的内容与结果将学习分为四类: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技能与熟练的学习;三是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四是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根据学习成果的不同,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三类。,第一节 学习概述,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分为意义性学习与机械性学习。学习风格由生理性要素、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和社会性要素等五方面的要素构成。,迈克尔等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一般地,把学习策略分为五种类型:识记策略 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理解监控策略 情感策略,学习策略,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认为学习的实在在于现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或行为改变的过程;这种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效果律:在学习者做出反映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该反应与特定刺激的联结就会增强,如果获得不满意的结果,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练习律:又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前者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后者是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第二节 学习理论,准备律:当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认知观在目前的学习心理研究中以信息加工模型为主要代表,学习被认为是信息的加工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包括选择有关信息和通过自己的既有知识对其进行解释。现代认知观把学习视为知识的重构过程。学习者也因此由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要建构者。,学习的认知理论,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论中,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 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凯勒ARCS模式认为,一个具有动机的学习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注意;二是相关;三是自信;四是满意。,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动机与学习,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需要明确问题及时反馈积极的鼓励适当组织竞赛活动期望与评价自我实现,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常用策略,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生理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当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情绪的快感,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作兴趣。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1)让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相互转化;(2)培养广泛的兴趣;(3)培养兴趣的持久性;(4)好学与愿学结合;(5)好学与乐学结合;(6)让兴趣发展逐步深化;(7)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相互促进;(8)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密切联系逐步发展;(9)兴趣与努力不可分割。,兴趣与学习,情绪是人或动物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培养愉快情绪的措施:适当满足需要;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教师用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情感对幼儿的腐蚀;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理智地思考,促进智力发展;利用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情绪逐步向情操发展;情感与认识相互促进;情感与需要相互制约。,情绪与学习,立志与学习笃信与学习有恒与学习,意志与学习,性格与学习,第七章 社会心理,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可能性:个体的社会化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人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第一节 社会化,社会化的特点: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社会化的种类。从横向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化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从纵向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社会化的特点及分类,家庭学校 伙伴群体工作单位 大众传媒,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从个人角度分析,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和人类社会延续与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化的意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知觉和认知。自我意识包括主我和客我两个对立部分,前者是指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后者是指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三个阶段。,自我意识,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人的认知或知觉,又称社会知觉。社会认知包括认知者、被认知者和认知情境三个要素。认知者的影响因素:认知者的过去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会影响其认知结果。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认知者的需要、兴趣的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不同。,第二节 社会认知,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印象与印象的形成印象是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印象具有间接性、稳固性和综合性三个特点。,社会认知的范围,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印象形成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的解释:对认知对象的自然特征的信息进行选择。对认知对象的社会特征的信息进行选择。对认知对象的心理特征的信息进行选择。,印象形成的模式,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个人好恶评价 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内隐的人格理论,社会认知的偏差,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归因的理论: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韦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社会认知的归因,基本归因错误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防御性归因偏差,归因的偏差,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系统。个体态度的形成过程事实上也就是态度的改变过程,当人们对一定的事物形成一定的态度时,其实质是从旧有的态度转变成新的态度。,第三节 社会态度,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过程蕴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从动态的具体发展过程来说,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一个顺从到认同到内化的分阶段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改变态度:劝导宣传法 群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角色扮演法,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具体的社会关系是人际关系的载体,它为人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际关系。,第四节 人际关系,熟悉性与临近性相似性和互补性 外貌 对等性或互惠性 能力,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友谊是由兴趣、爱好或性格相同、相似的人在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培养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彼此关心、相互帮助的感情,是在心理相容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之间强烈而深沉的情绪依恋。友谊最显著的特点是不排斥他人,可以是三五人或更多的人形成的朋友关系。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分为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的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双方建立友谊到最后是形成亲密关系五个阶段。,友谊与爱,爱情是比友谊更为强烈的存在于男女双方之间的彼此吸引、彼此仰慕、彼此依赖的一种感情。爱情包含亲近、激情和承诺三种基本的成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如果在两人的恋爱过程中,出现外在的干扰力量,恋爱双方的感情和关系反而会得到加强。,爱情,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社会距离测量法,人际关系测量,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他人的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四大特征以利他为目的自愿的不期望报答利他者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第五节 利他行为与侵犯性行为,利他行为可分为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还可以分为自我利他行为取向的利他行为和纯利他主义取向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的分类,利他者:个人的认知、移情、个人品质以及年龄与性别等、个体个人品质、个体的年龄与性别。受利者:性别、年龄、外表等情境因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利他者单独一个人在场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侵犯性行为又称为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的行为。按照侵犯时动机的不同,可分为手段性侵犯行为与目的性侵犯行为。侵犯性行为必须同时具有几个特点:是一种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是一种外显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侵犯性行为,侵犯性行为的解释:生物学解释 心理学的解释 影响侵犯性行为的因素:个人方面:个人所受到的挫折、个人的性格与认知水平、道德观念等。客观外在条件:侵犯性榜样、社会媒体中的暴力宣传与当时的情景。,社会影响是由于社会压力的存在,而使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A、群体人数 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D、与自己类似地位的群体成员的从众与否。E、个人的心理特点。,第六节 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被称为服从。这个外界压力可以是权威,也可以是社会要求、群体规范等。暗示是最基本的人际交流与人际互动的方式。它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种方式。模仿是指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群体是一群人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和共同规范的约束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社会促进又称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共同活动)所带来的个人行为效率的提高。与社会促进作用,如果个人由于意识到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使得行为的效率降低则是社会抑制。为何有时会产生社会促进,有时又产生社会抑制作用呢?这主要与任务的难度、个性特点、个人在群体中责任是否明确,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群体决策是指对一个事情由群体共同商讨所作出的决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群体并不像常识认为的由于群体的协商,决定会较中庸,而正相反在群体决策时常常具有极端化倾向,称为群体决策的极化现象。另外还有群体压制性思维现象的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高凝聚力群体的决策过程中,可能由于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或权威人士的作用,造成群体成员服从他人,无形中不同的思想和意见被压制,从而一致通过一个错误的决策。,领导指群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所在群体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关于领袖人物是如何产生的一般有三种解释:品质论、情境论、交互作用论 领导者对群体的功能主要有:领导大家完成群体的目标和任务。维持群体成员的和谐关系和凝聚力。勒温提出领导人的三种领导方式:独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三个层面的标准:1、是心理的正常状态,非病状态。2、良好适应状态。3、符合更为理想状态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一般定义:五个条件。,第一节 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个别心理咨询 心理测试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类课程 团体心理辅导 相关教育和培训 家长学校 朋辈咨询 学生心理社团 外展训练 科研 校际合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内容,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和自我发展问题。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内在心理根源分,可将问题分为:自卑、非理性观念、生活无意义感问题。按照学生在特点的发展时期和阶段分类,可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适应问题、专业发展指导问题。,第二节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校园危机干预的一般方法:确定问题 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提供支持 检查替代性的解决方法 作出计划 获得承诺,第三节 校园危机干预方法,伤害问题的处理:1、核实真相 2、可能性评估 常见的性危机问题包括性越轨、受到性骚扰或性侵犯、怀孕等。,与职业有关的压力主要有两类:一是工作上的压力 二是组织外的压力 对于教师来说,工作的压力源有:1、工作本身的压力 2、组织中角色的压力 3、生涯发展 4、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组织的压力主要有:1、家庭问题 2、生活危机 3、财务问题,第四节 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处理职业压力的措施:了解职业压力模式,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增加自己的职业认同度,尤其要检讨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适合度、价值观等与职业满意度关系密切的因素。参加各种学习与培训,提升自己的教育技巧 消除或改善个人特质中不利的因素 学习问题解决之道 劳逸结合,学习放松 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