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

    • 资源ID:6572893       资源大小:3.52MB        全文页数:7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

    补体系统,概 述,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体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目前已知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生物学效应: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扩大体液免疫效应,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介导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补体系统的概念,调理、中和B细胞激活,形成裂解复合物,趋化和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缓激肽系统,是一组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连续而分级的激活反应系统。一旦激活,可介导一系列的对宿主重要的生物反应。,(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性质,1.补体系统的组成2.补体系统的命名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1.补体系统的组成,根据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类:(1)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2)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CR),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是指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2、C4;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和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 因子;参与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C9。,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可溶性: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等;膜结合:包括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和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补体受体(CR),补体受体可与相应的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包括CR1-CR5、C3aR、C2aR、C4aR、C5aR等,2.补体系统的命名,1.“C”-补体的11种蛋白(C1,C2,等.)2.英文大写-一些替代途径的成分(B因子)3.上划横线-具有酶活性的蛋白复合物(C4b2b)4.英文小写-蛋白酶裂解的片段(C3a or C5a)5.“R”-补体的受体(CR1 or C5aR)6.英文字母i:表示灭活的补体片段(iC3b),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生成: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即可合成补体各成分,出生后36 个月达到成人水平。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成分,其中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细胞。,1.化学组成:补体各成分的化学组成均为球蛋白,多数为球蛋白,少数为或球蛋白。,理化性质,理化性质,2.血清含量:血清中的补体含量相对稳定,约为4mg/ml,约占血清总球蛋白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约1.3mg/ml,D因子含量最低约2g/ml。,理化性质,3.存在形式:正常生理状况下,多数补体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理化性质,4.特征: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56加热30min即可灭活,在室温下也会很快被灭活,故补体应保存在-20以下,冷冻干燥后能较长时间保存。许多理化因素如机械震荡、紫外线照射、强酸强碱、乙醇及蛋白酶等均可使补体灭活。,(二)补体系统的激活,在某些物质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固相表面上,补体各成分可按一定顺序依次被激活。在这一过程中,被激活的前一组分,即具备了裂解下一组分的活性,由此形成一系列放大的补体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补体片段,也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补体系统的激活主要有三条途径:即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启动,扩增,效应,调控,经典途径,MBL,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C5转化酶),(MACs等),终末途径,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级联放大,裂解效应,补体激活途径的激活物质,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甘露糖、N乙酰葡萄糖胺替代途径脂多糖(LPS),补体激活的途径,经典途径 MBL途径 替代途径,C3a C3 C3b,C5a C5 C5b+C6-C9,终末途径,C3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蛋白。同时因为它本身的活性,具有放大反应的作用。,C3,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质由C1启动激活的途径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激活物与激活条件,主要激活物: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触发C1活化的条件为:C1只能与IgM 或某些IgG亚类(IgG1、IgG2、IgG3)的结合才能活化;,激活过程,参与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组:1.识别单位(C1q、C1r、C1s)2.活化单位(C4、C2、C3)3.膜攻击单位(C5-C9)。激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识别阶段 2.活化阶段 3.膜攻击阶段,识别阶段,即C1 识别IC而活化形成C1 酯酶的阶段。IgG1-3和IgM 与抗原结合,可导致抗体分子的构型改变,使Fc 段上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出来;C1q分子识别并与之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使C1r活化成为具有酶活性的C1r,进而激活C1s,形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C1 复合物,即C1酯酶。,C1qr2s2,40nm,Ag,Ab,Ag,C1:C1q C1r2 C1s2,C1,C1q分子的头部由6个相同的花蕾状亚单位组成,其羧基端为球形结构,呈辐射状排列,是C1q与Ig Fc 段结合的部位。,活化阶段,即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形成阶段。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1可裂解C4,产生C4a和C4b两个片段。C4a 游离于液相;C4b可与邻近细胞表面或IC结合,形成固相C4b,而未能与膜结合的C4b 在液相中则很快被灭活。C2对固相C4b有较高亲和力,能与之结合,继而被C1裂解为C2a和C2b。C2a 游离于液相;C2b则与固相C4b结合,形成稳定的C2b4b复合物,此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在C3转化酶作用下,C3被裂解为两个片段:C3a游离于液相;C3b与细胞膜表面的C2b4b结合,形成C2b4b3b三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C1 及 C4的活化,抗体,C1qr2s2,40nm,抗原,抗原,C4b,C4a,C1s,C3 转化酶的形成,C4b,C2a,C2,C1s,C4b,C2b,C4b2b复合物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C3 的活化,C3,C3a,C3转化酶,C4b,C2b,C5转化酶(经典途径),C5,C5b,C5a,C4b,C2b,C4b2b3b三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C4b2b C3转化酶C4b2b3b C5转化酶,经典途径,IgM/IgG 复合物,C1q:r:s,C4,C4b+C2,C4a,C2a,C3,C3b,C3a,Ca+,Mg+,Ca+,(C3转化酶),(C5转化酶),膜攻击阶段(1),即补体活化的末端效应阶段。此阶段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导致靶细胞溶解。C5转化酶裂解C5,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被裂解成C5a和C5b。C5a游离于液相;C5b仍结合在细胞表面,可依次与C6、C7结合形成C5b67三分子复合物,插入靶细胞膜脂质双层中,与C8结合,形成的C5b678复合物可牢固附着于细胞表面。C5b678可与12-15个C9分子结合成C5b6789大分子攻膜复合体。,膜攻击阶段(2),电镜下可见,MAC为中空的C9 聚合体,其插入靶细胞的脂质双层膜,形成一个内径为11nm的跨膜通道。该孔道允许可溶性小分子和离子等从胞内逸出,而蛋白质类的大分子则难以从胞内逸出,导致胞内渗透压发生改变,致使大量水分子内流,最终导致细胞肿胀并破裂。此外,MAC嵌入靶细胞膜可使致死量钙离子向胞内被动弥散,从而导致不依赖渗透作用的细胞死亡。,2、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是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 活化开始,有B因子 D因子参 与的激活过程,又称第二途径或旁 路途径。,(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主要激活物:是某些细菌、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IgA 和IgG4等。激活物为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提供了保护性微环境和接触表面。意义: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从而可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2)激活过程,C3是启动旁路途径的关键分子。1.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在生理条件下,血清中C3可受蛋白酶等作用,缓慢而持久的自发降解,产生低水平的C3b。在Mg2+离子存在下,C3b可与B因子结合形成C3bB复合体,血清中活化的D 因子可将结合状态的B 因子裂解为Ba和Bb。Ba释放入液相;Bb仍粘附于C3b,形成C3bBb,即旁路途径C3转化酶,可裂解C3。C3bBb极不稳定,可被迅速降解。血清中P因子可与C3bBb结合成C3bBbP,使之稳定。,替代途径的激活,C3,LPS,C3b,Factor B,*参与C3转化酶形成的蛋白,Factor B,LPS,Bb,Ba,C3 转化酶的形成,C3bBb即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 活化,LPS,Bb,C3a,C3 转化酶,C3,(2)激活过程,体液中的H 因子可置换C3bBb中的Bb,使C3b与Bb解离,游离的C3b立即被I因子灭活。在生理情况下,I 因子和H 因子调控着液相中C3bBb产量,使之保持在很低水平,避免C3大量裂解及后续补体成分的激活。这种C3的低速裂解和低浓度C3bBb的形成,对补体的激活具有重要意义,可视为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2)激活过程,2.旁路途径的激活阶段若存在激活物质,可为C3b或C3bBb提供不易被I因子、H因子灭活的保护性微环境,使旁路途径从缓慢进行的准备阶段过渡至激活阶段。结合于激活物表面的C3bBb或C3bBbP,即固相C3转化酶,可使C3大量裂解,产生更多C3b。C3b与C3bBb 结合为C3bBb3b(或C3bnBb),此即旁路途径C5转化酶。C5转化酶一旦形成即进入末端效应阶段,其后续激活过程及效应与经典途径完全相同,最终形成MAC,导致靶细胞溶解。,(旁路途径),LPS,Bb,C3转化酶,C5,C5b,C5a,C3,C5转化酶形成,C3b与C3bBb 结合为C3bBb3b(或C3bnBb)即旁路途径C5转化酶,C3bBbP C3转化酶C3bnBb C5转化酶,P(备解素):与 C3bBb结合并使之稳定.,补体激活的途径,经典途径 MBP途径 替代途径,C3a C3 C3b,C5a C5 C5b+C6-C9,终末途径,终末途径,攻膜复合体(MAC),C5b+C6+C7+C8+C9=攻膜复合体(MAC),攻膜复合体的结构,C7,C6,C8,12-15,攻膜复合体在细胞膜上打孔,补体杀死病原体,MACs 效应,经典途径,替代途径,抗原-抗体,C1qr2s2,C4,C4b,C4a,C2,C2b,微生物表面成分,C3,C3b,C3a,Factor D,B,Ba,C3bBb,C3bBb3b,C5,C5b,C5a,(C3转化酶),(C5 转化酶),C6C7C8C9,MAC,C3,C3b,C3a,C3a,启动,扩增,效应,调控,经典途径,MBP,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C5转化酶),(MACs等),终末途径,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级联放大,裂解效应,二条激活途径的比较(1),补体的二条激活途径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旁路途径在初次感染或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对机体自身稳定和防御原发性感染有着重要意义。经典途径则通常在疾病恢复或持续过程中发挥作用。,补体二条激活途径的比较(2),(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引起炎症反应5.清除免疫复合物6.免疫调节作用,补体的功能,细胞溶解,靶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调理,炎症,肥大细胞(脱颗粒),补体,补体的受体,免疫复合物,1.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形成膜攻击单位,插于靶细胞膜上,使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小孔,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这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除溶菌作用外,补体还能溶解多种靶细胞,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和肿瘤细胞等。,2.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与细菌或其他颗粒性抗原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C3b、C4b等可与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作为靶细胞(或免疫复合物)和吞噬细胞间的连接成份,促进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是指结合在细菌或其他颗粒及IC上的C3b或 C4b可与表达CR的红细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细胞结合,形成较大的聚合物,易被吞噬清除的现象。由于表达CR的红细胞数量多,其表面受体丰富,故成为清除IC的主要参与者。,4.引起炎症反应,1.激肽样作用 C2a具有激肽样作用,能增强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故称其为补体激肽。2.过敏毒素样作用 C3a、C4a、C5a均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等。3趋化作用 C3a、C5a有趋化作用,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发挥吞噬作用,增强炎症反应。,5.清除免疫复合物,体内形成中等大小循环免疫复合物(IC)并发生沉积,可激活补体,从而造成周围组织损伤。补体成份的存在有助于减少IC产生,并使已形成的IC解离或溶解,发挥自我稳定作用,避免IC过度生成和沉积所致的组织损伤。循环IC可激活补体,IC借助C3b与表达CR的红细胞结合,并通过血流运送到肝脏而被清除。表达CR的红细胞数量多,成为清除IC的主要参与者。,6.免疫调节作用,补体成分可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例如,C3b与B细胞表面CR结合,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补体的生物学效应,C3,C5,调理作用 中和作用B细胞活化,C3a,C5a,裂解复合体的形成,趋化作用炎症反应,C3b,C5b,趋化作用炎症反应,C3a/C5a 生物活性,*过敏和趋化因子*引起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释放组织胺)*血管渗透性增加,水肿*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粘附分子和急性反应蛋白的表达*促进/加剧呼吸爆发,C5b 生物活性,*启动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非蛋白水解相联的 C5b,C6,C7,C8 和 C9 导致水解膜的孔复合物的形成*细胞的信号传导,C3b 生物活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清除的调理作用*溶解免疫复合物*中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补体系统的效应,补体的其它生物学功能,一、名词解释 补体系统 C3二、简答题 1.试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2.补体系统有哪二条途径激活途径,比较二条激活途径的特征。,复习题,

    注意事项

    本文(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