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ppt
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三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二),教学目标:1、学习和理解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2、学习和理解幼儿个性与社会性、性别与道德发展的特点;3、掌握相关的关键术语及其定义。,幼儿教育心理学,情绪情感的知识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智商(Emotion Quotient,EQ),与IQ,也就是智商相类似的概念,并不是一个规范的术语。,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三、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一)情绪识别与理解:幼儿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而不只是辨别不同的情绪表情。(二)情绪情感体验:幼儿情绪情感体验比较丰富,能产生多种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三)情绪表达与控制:幼儿情绪表现外显、不加掩饰,情绪控制能力较差。但幼儿已经具有控制情绪的能力。,幼儿教育心理学,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一)个性的发展 1、个性和个性发展 个性: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个性发展:个体获得一系列特质而使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过程。2、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情绪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都有所进步。幼儿期性格发展的突出特点:好奇心强;独立性不断发展;坚持性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社会化)社会性: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学习到的如何依据社会规范对待自己、对待他人、遵纪守规等方面的态度。社会性发展(社会化):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而成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幼儿社会性发展 同伴交往:建立游戏伙伴关系。社会行为:在平衡期和不平衡期反复交替下发展。,幼儿教育心理学,五、幼儿的性别与道德发展(一)性别发展 1、性的发展、性别认同和性别化 性的发展:逐渐增长的对人的性特征、两性之间的差异,以及对自身性别感知的变化的意识。性别认同:是一个人与性相关的角色的获得,而不管它是否与个体的生理的性相一致。性别化:理解和接受性别,并产生社会认可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幼儿教育心理学,2、性别发展的理论 生物学:性别差异源于男女生理学差异;弗洛伊德:人的性欲的心理学从出生即始;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力量,不同方式的对待造成性别差异;社会学习:观察、模仿习得的结果;图式理论:人们必须获得指导他们什么是适当、什么是不适当的性别角色图式(认知结构)3、性别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23岁:性别认同;45岁:性别稳定;67岁:性别恒常;,幼儿教育心理学,(二)幼儿道德发展 1、道德发展 道德发展:个体获得是非观念的过程,并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2、道德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点:(1)从他性;(2)情境性。,幼儿教育心理学,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2)权威阶段(68岁),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3)可逆阶段(810岁),儿童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4)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幼儿教育心理学,小 结 通过学习:1、知道和理解了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和理解了幼儿个性和社会性、性别和道德发展的主要特点。,幼儿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及其定义 1、情绪和情感 2、个性3、个性发展 4、性格5、性格发展 6、社会性7、社会化 8、性别认同9、性别化 10、道德发展,幼儿教育心理学,疑问与难题 你认为幼儿的性别类型是如何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