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4.2-大学之道》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6561628       资源大小:110.73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4.2-大学之道》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docx

    42大学之道教案【教材分析】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二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素养目标】1 .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4 .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二、文化常识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2 .曾子轶事啮指痛心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3 .了解曾子思想修齐治平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4 .了解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颍、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5 .解题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三、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本末(m)壹(yi)(二)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女/而后能虑,廖/而后能得。物有/本本,事有/季娟。知所/先后,贝旷近道多。古之/欲明/明修/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枣。欲/齐其家者,先/修其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少。欲/正其心者,先/诚其尊。欲/诚其意者,先/致其期。致知/在静物。物格/而后/冲至,知至/而后/率或,意诚/而后/小、无,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穿齐,家齐/而后/国泡,国治/而后/不下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号为本。(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四、文本研究【思考D研读第一段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案,安而后能鹿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本,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道:规律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活动二:问题探究1 .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2 .“三纲”具体如何解释?明确“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3 .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思考2】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寺某室。欲齐其家者,先修苏号。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期基期。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期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度人,章号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本:根本。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活动二:问题探究1 .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2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思考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思考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明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思考5】拓展阅读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节选)译文: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问题:这一部分的主要的思想主张是?明确以德为本。五、艺术感悟一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分析】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2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3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六、随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8 .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外国者基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均为介词,在。故选B。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明:彰明知:知道静:心不妄动虑:忧虑A.大学之道,在阳明德B.期止而后有定C.定而后能静D.安而后能虐【答案】D【解析】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o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先生其心A.见货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败者也D.先调其意【答案】D【解析】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0(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七、名句积累1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2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4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5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6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7 .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8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9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10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1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八、阅读与思考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如何得体地拜访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屐,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九、作业阅读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古礼今用”的看法和观点,不少于400字。42大学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一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演读法。【教学过程】一、身临其境步入经典1 .播放各大校园风光图和校训华东理工大学一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一一明德厚学求实创新厦门大学一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一一明德格物中国政法大学一一明德任责2 .这些大学的校训I,有什么共同点?明确:源自或部分源自大学。3 .除了这些著名的大学,咱们新宁一中有没有传承“大学”文化之所在呢?明确:“厚德、自强、励志、笃行”的校训也打上了大学的烙印。二、积铢累寸触摸经典1 .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颍、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3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学”的意思: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三、寻根究底研读经典1.指名朗读,解释关键字词,翻译。翻译参考: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5 .问题探究。大学的宗旨是什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宗旨是:明明德,亲民,至善。解析: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是自身的修养。“亲民”就是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施教主张。“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提出的三纲,为了实现这些宗旨,就要通过一些手段,那就是“八目”。请找出八目: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容研读一一“八目”间的关系以及谁最重要。社会属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修身自然属性: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正好处在人有自我提高向社会进入的关键过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可见“修身”在“八目”当中地位最重要,是枢纽,是承前启后。在没有弄清楚“八目”的关系之前,先明白下面几个问题:A.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B.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诚意”的要点在于“慎独”。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C.“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D.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这二者是知识修养。“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这二者是思想修养,是修身的全部内容;“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所以修身又是后三者的前提和基础,后三者是修身的表现和结果。四、创设情境一一朗诵经典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现在,让我们朗诵经典,再次感受大学绵延千年的余韵。分组朗读,每组一个领读,其他成员齐读,示例:(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齐)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领)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五、文思迁移探究经典1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吗?找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2 .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多用铺排,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语言工整,多用顶针排比。六、与生共勉感悟经典大学之道,我不敢所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但我敢说的是,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都有所得!于文得,于心得!大学之道以其精微的语言告诉我们,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板书设计格物致知明明德诚意正心大学之道一“三纲领”亲民一一“八条目”修身齐家止于至善治国平天下4.2大学之道导学案【学习指引】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素养目标】1 .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4 .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学习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过程】一、文化常识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氏,名,字,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春秋末年,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政治观,“”的修养观,“”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2 .曾子轶事啮指痛心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3 .了解曾子思想修齐治平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4 .了解大学大学,原是里一篇,旧说为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颍、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5 .解题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二、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本末()壹()(二)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大学/之道,在/明般,在/辛氐,在/止于/至善。期止/而后有定,本/而后能静,即而后能安,案/而后能虑,廖/而后能得。物有便本,事有/季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修/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客。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尊。欲/诚其意者,先/致其期。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冲至,知至/而后/草球,意诚/而后/山、生,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穿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不下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轨静而后能安而后能虐,虑而后能隼。物有本木,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静:安:虑:得:本末:道:释义:活动二:问题探究1 .概括内容及作用。2 .“三纲”具体如何解释?3 .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思考2】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基参。欲齐其家者,先修名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蒙基期。致知在修如物格而后期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唐人,章号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齐其家:修其身:致其知:格物:知至:庶人:壹是:本:释义:活动二:问题探究1 .概括内容及作用。2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思考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思考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思考5】拓展阅读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节选)译文: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

    注意事项

    本文(《4.2-大学之道》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