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院优课说.ppt
申报院优课说课,“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组李蒙,地理课程目标,说课环节,教材与课程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一、教材与课程分析,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它是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地理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蓬勃发展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以后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本节课“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地理课程改革和开发的基点,地理课程目标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地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是衡量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尺。,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清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和类型(2)掌握地理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3)辨别行为取向、生成性和表现性地理课程目 标的基本特征及应用范围能力目标:能够尝试在新课程背景下把三种类型地理课程目标应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中,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目标的基本特 征及设计原则(2)了解地理新课程目标的变化与特征教学难点:在新课程背景下把三种类型地理课程目标应用于地理教学实践,四、教学方法,根据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传统讲授、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探究法等方法,比较不同地理课程目标的类型以及国内外地理课程目标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新地理课程目标的变化和特征,使学生形成将三种课程目标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能力.,五、教学手段,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不同课程目标的案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呈现,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讨论的热情。,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2、课程结构3、课堂活动4、总结归纳、反馈练习,.新课导入,(1)背景引入:地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自从1903年我国地理科学独立设课以来,地理教育目标一直指导和影响着地理课程的编制和地理教学过程。而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新课引入:(实例)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个话题;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的群体,对地理知识掌的要求是不同的;那么这种不同的要求体系来源于何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地理课程对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即地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地理课程目标的类型,地理课程目标的确定,()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知识点: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之间层次的关系讲解思路:通过层次图,直观形象的呈现三者的从属关系,层次图,“枢纽”承上启下,判断依据,重要前提,主要标尺,()地理课程目标的类型,知识点: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讲解思路:通过相应案例,鼓励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行为目标,泰勒课程目标理论,行为目标四要素,生成性目标,“酸雨的危害与防治”课程,生成课程目标,表面性目标,艾斯那例证,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地理课程目标的确定,知识点: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地理学科的研究讲解思路:通过相应数据(图表、指标等)和实例对教材内容加以佐证,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课程标准,根据什么来制定;让学生们自己论证地理学对社会的作用,针对这个问题,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考虑什么?针对地理学科的特殊教育功能和一般教育功能,要制定什么样的课程目标才更合理。主要教学思路是让学员自己探究学习,从而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课堂活动,以“大气的热力状况”为例,分析运用哪种目标模式比较合适,并进行具体设计,指导思路:()深入分析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基本原理()结合“大气热力状况”的课程特点,对号入座,进行设计()合理性验证:将设计的课程目标与“大气热力运动”的课程特点相比对()将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均应用于“大气热力运动”论证哪一种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归纳,这节课中,我们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着重讲解了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和类型,了解了地理课程目标的地位和作用:地理课程目标处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地理课程目标是判断地理知识价值的依据;地理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地理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细致分析了地理课程目标的类型以及地理课程目标的确定,.反馈练习,()请评析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有哪些优长和不足,()比较三种取向目标的异同,并思考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对待这三种取向的目标,目的:让地理师范生更好的掌握地理课程目标的基本原理,并促使他们学会把三种类型的地理课程目标应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中,真正形成能力。,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