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国际贸主易要理论与政策.ppt

    • 资源ID:6558394       资源大小:1.38MB        全文页数:8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际贸主易要理论与政策.ppt

    2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与政策,2.1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2.2 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2.3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2.4 资源赋予理论及其验证2.5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2.6 对外贸易政策简介,2.1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2、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2.1 重商主义的产生 P522.2 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 P52-532.3 对重商主义的简要评价 P54以贸易差额论为代表的重商主义是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进步意义: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历史意义;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外贸政策现实意义。局限性: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限于表面形态流通领域,认为利润或利益来自流通过程,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错误的财富观,未能指出国际间自由贸易的积极作用与经济效应。,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描述。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前427347年)。古希腊著名的经济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色诺芬(Xenephon,前430354年)在其经济论(公元前355年)中曾谈到过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影响问题。宗教中关于贸易的最早表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他写到:“上帝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一个部分,他把礼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们需要互相帮助。上帝使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的果实,而无论这些果实是在何处生产的。”早期基督教会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虽从道德上对商业贸易持怀疑态度,但他也承认即使完美的城市也需要商人进口所需的产品和出口过剩的产品。,早期思想,柏拉图的分工思想,在柏拉图的城邦国时代,每个城邦的经济都相对单一,需要与别的城邦进行交换以获取必要的资源和商品。柏拉图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而不得不有待于互助。他进一步指出,一人而为多数之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如果一个人专门作一种和他性情相近之事,他所生产出来的必定较优和较多。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柏拉图还认为,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人应该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都取决于各人的秉性,是由先天决定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也意识到,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取决于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样的作物。这些思想都是后来贸易理论中的自然差别决定生产比较优势思想的最初表达。,早期思想,色诺芬的贸易思想,色诺芬认为,国家要靠税收来维持运转,而外国人是最好的课税对象,是收入的最好来源。所以,国外“有更多的人和我们贸易”就可以给国家带来巨大财富。色诺芬是最早使用“经济”这个词的人,他写过许多经济学著作,如经济论、雅典的收入、论税收等。,早期思想,重商主义的产生,重商主义(Mercantilism):15世纪17世纪中叶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伴随西欧国家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使GWG(GG)这种现象太诱惑人了,以致于人们认定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攫取金银货币重商主义应运而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获取财富的唯一途径是开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中实行少买多卖的原则,保持贸易顺差(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国家要干预经济(含外贸)活动,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内工商业。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15541612)和法国的孟克列钦(Montchrestien,15751622年)。认为外贸政策的指导原则应是增加国内货币的积累,防止货币外流。多卖少买、最好不买(最好是“只出口不进口”)。恩格斯:“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其主要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64年)被马克思称为“重商主义的福音书”。认为对外贸易顺差是获取财富的唯一手段;“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为了多卖,也可以多买。恩格斯:“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中的资本都会不断增值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重商主义,2.2 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1、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2、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Cost)2.1 分工与交换理论 P55-562.2 地域分工论(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P56-582.3 对该理论的评价 P583、比较成本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3.1 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P593.2 理论主要内容比较成本及贸易互利性原理 P59-613.3 对该理论的评价 P61-64,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出现在英国和法国。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是以重农学派形式出现的。重农学派理论中关于价值、等价交换、自由放任与自由竞争等观点,为后来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发展成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1.1 法国早期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1.2 英国早期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经济学: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古典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国和法国。,古典经济学,英国,法国,威廉配第(16231687年)赋税论(1662年),亚当斯密(17231790年)国富论(1776年),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年)谷物论(约1697-1707年),魁奈(16941774年)经济表(1758年),西斯蒙第(17731842年)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19年),法国早期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重农学派的先驱者:布阿吉尔贝尔(Pierre le Pesant de Boisquillebert,16641714)他在批判重商主义时提出了重视农业的思想。他认为农业是财富的真正源泉,是一切财富的必要基础,坚决反对重商主义金银即财富的观点,同时他认为财富是一切可以用来消费的东西增加财富是国家富强的途径,但要贯彻国家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平衡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Franois Quesnay,16941774),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杜尔阁(A.R.J.Turgot,17271781)对外贸易不可能是价值的源泉,它无非是两个国家交换有价值产品的过程,对两个国家无益也无害。魁奈认为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才是符合“自然秩序”的法则,而一切垄断、限制和政府干预都是违反“自然秩序”法则的。魁奈坚决反对重商主义的保护关税政策,他认为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实际上对法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英国早期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其第一部重要经济著作赋税论(1662年)可以看作是17世纪最重要的经济著作。“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只有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增进国民财富,而非重商主义者认为的财富来自于对外贸易的顺差。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他提出了贸易差额平衡的学说,认为这种平衡是按照各国不同的经济情况而自然决定的,从而贸易不能始终有损或有利于某一国,为自由贸易论反驳重商主义的贸易控制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工与交换理论,绝对成本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依据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斯密研究国民财富是从分工开始的,认为分工导致专业化,社会财富才能不断增长。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斯密认为交换引出分工。斯密认为交换是自然现象,因为这是由人性本身决定的。斯密认为一切限制贸易自由的措施都会影响分工的发展,从而不利于社会福利的增长。,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1790年7月,斯密逝世于爱丁堡,享年67岁。1776年3月9日,经济学巨著国富论问世,标志着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富论研究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该书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即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经济学之父,看不见的手:“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地域分工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地域分工根据各国自然资源最有利的条件,形成各国都只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的“自然分工”。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一是自然优势,即超乎人力范围的(自然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状态下的优势(如气候、土壤、矿藏等);二是获得性优势,即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如劳动熟练程度、技术技能等)。国际分工的方式及贸易的结果:各国应根据自己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出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通过国际交换,双方均可得到贸易利益。国际分工/贸易利益的表现/来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劳动时间的节约等方面。举例说明,对绝对成本理论的评价,理论意义一是揭示了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与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二是指出一国只要根据有利生产条件参加国际分工与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自己生产更多的利益;三是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历史意义: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工具。,局限性一是完全撇开国际生产关系,而只用自然条件来分析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形成,这则是错误的。二是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即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比较成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比较成本理论主要内容,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依据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实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比较成本:两国生产同一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成本)的比例或比率。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是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比较成本高的商品,则是其比较劣势的商品。2.2.1 理论假定2.2.2 例证分析:“两优择其重(更优)”、“两劣取其轻(次劣)”2.2.3 理论基本含义 各国应根据自己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国际交换,就能保证双方都得到贸易利益。生产成本相对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萨缪尔森,比较成本理论的9个基本假定,“221模型”;劳动具有同质性;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存在运输费用;生产要素充分就业,且在国内可完全流动,但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收入分配没有变化;贸易方式是物物交换;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科学性一是阐明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均可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得利益;二是指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为探讨不等价交换、贸易条件等重大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出发点。,局限性一是不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二是理论分析的静态方法;三是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比较优势陷阱,和所有重要理论一样,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纯理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自然也受到各种批评。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且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理论,不考虑结构调整等动态因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会使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从而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比较优势陷阱:一国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完全依据比较优势生产并且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2.3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1、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思想 P64-652、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P65-712.1 基本理论观点 P66-692.2 主要政策主张 P69-702.3 简要评价 P70-71,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思想,1.1 制造业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 P64-651.2 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主张 P651.3 简要评价 历史的进步意义:对于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及美国产业革命有积极影响。,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 1804),1755年,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尼维斯岛。1772年在别人资助下到北美求学深造,就读于新泽西伊丽莎白敦的预备学校,1773年秋进入纽约英王学院(今哥伦比亚大学)读书。1776年,他被委以上校军衔,担任华盛顿的副官与机要秘书。战争结束后,汉密尔顿于1782年7月被纽约州立法机构选为联邦国会议员,11月至次年7月,在联邦国会任议员。1783年11月25日,他在纽约开始了他的律师生涯。1789年9月11日,汉密尔顿出任美国联邦政府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任职至1795年。1791年12月向国会呈交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汉密尔顿提出了加快工业化以推动美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措施。因此,他的财政经济纲领是一个旨在美国全面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纲领。1804年7月11日,在同副总统阿伦伯尔的决斗中,汉密尔顿受伤去世。,制造业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推广机器使用,促进社会分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其他相关部门的发展和壮大;扩大就业机会,吸引移民迁入;保证农产品销路和价格稳定,刺激农业发展;人尽其才,鼓励进取心。,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主张,严格实行保护关税制度;限制国内重要原材料的出口,鼓励本国急需原材料的进口;限制改良机器等国内先进生产设备的输出;向私营工业发放信用贷款,为其提供发展资金;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生产经营者发放奖励金;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量。,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zt,17891846),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保护贸易论倡导者。1789年生于南德符腾堡州卢林根镇的一个鞋匠家庭。1819年,由于组织旨在统一德国经济的全德工商联盟受到迫害,被迫辞去蒂宾根(Tubingen)大学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其他政府公职。1820年,担任市议员期间,由于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主张,被判处10个月监禁。李斯特潜逃到了法国和瑞士。两年后回国,随即被关押。为了彻底摆脱这个危险分子,政府同意他移居美国。1825年李斯特一家到了美国。他开始经营农场,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并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媒矿。1832年,李斯特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他希望通过建立全国铁路系统推动德国经济的统一。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建立。但他的全国铁路系统计划由于封建割据和资产阶级的狭隘的惟利是图本性失败。1837年,李斯特在美国的矿山在美国的银行危机中破产了,李斯特陷入生活困境中。1841年,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出版。1846年,赴英国,11月30日,李斯特在一小镇开枪自杀,结束了57岁的生命。,李斯特的基本理论观点,对自由贸易的批判:认为正统学派过分强调交换的利益,忽视了发展生产力作用。自由贸易的实施条件: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可能都有好处,弱国只有在经济赶上强国,才能实行自由贸易。保护关税有好处:发展国家的生产力,增强全国的国民经济力量;在保护政策下,国民消费负担暂时会大一些,在工业体系健全后,物价会下跌;可以吸引外国资本、技术和熟练工人;增加本国就业;发展工业比发展农业好。经济发展阶段论:保护贸易政策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的基本思想,李斯特的主要政策主张,2.2.1 保护对象的选择和保护时间的确定2.2.2 幼稚工业保护的主要手段 关税保护:对不同工业部门要区别对待,关税应因时间、产业而异,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保护对象的选择和保护时间的确定,保护政策的目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护对象的选择:一国国内幼稚的、但有发展希望的、且存在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工业;农业不需要保护,只有那些刚进入农业阶段的国家,距离工业成熟时期尚远,才适宜于保护。保护时间的确定:30年为最高界限。,对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简要评价,政策意义:各国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来选择和实施对外贸易政策;国家综合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而一切经济活动应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贸易保护制度的实施是有条件的、渐进的、暂时的和过渡性的,应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降低保护,最终走向自由贸易。历史意义:促进德国大工业的发展,推动德国由封建制度加速地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主要缺陷:“生产力”的概念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缺乏科学性。,2.4 资源赋予理论及其验证,1、要素禀赋理论 P71-771.1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1.2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1.3 要素禀赋理论的特点及简要评价2、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P77-792.1 里昂惕夫之谜2.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用生产要素的丰缺(即供给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商品流向的理论。该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又称“资源赋予理论”)。广义: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1899年4月,出生于瑞典。先后在隆德大学、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和深造。1925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1930年,应聘到斯德哥尔摩商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从此担负这一职务达35年之久。1933年,代表作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发表揭示了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指出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1938年,当选为议员,不仅是经济学家,而且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动家。1944年,聘任瑞典主要反对党自由党的主席,在联合政府中任贸易部长,连任自由党主席达23年之久。1977年,因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贝蒂俄林与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爱德华米德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即狭义的要素禀赋论。1.1.1 基本假定1.1.2 理论推理过程1.1.3 例证说明,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基本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及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即222模型,并且同种要素之间以及同种产品之间没有质的差别;生产要素的初始禀赋是给定的(或不变的)且互不相同;两国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及相同的生产函数;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完全相互替代;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两国消费者的偏好相同,消费无差异曲线的方位与形状都一样;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即两国的商品及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是自由流动的,但在两国间完全不流动;运输成本为零,也不存在贸易壁垒和市场干预等贸易的其他影响因素;所有资源被充分利用;贸易是平衡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推理过程,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结论: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在于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比在闭关自守情况下更多的社会产品,使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实际收益增加。,生产要素供给比例不同,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商品价格差异,商品价格绝对差异,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比例),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要素禀赋不同,生产成本不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基本含义:当各国以自己的资源供给的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开展国际贸易以后,各国资源赋予情况亦将随之发生变化,并随着国际间商品流通而出现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俄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一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二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由于上述命题是建立在H-O模型的基础上的,并由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2009)发展,所以该定理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简称H-O-S定理。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完全均等化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而萨缪尔森认为,自由贸易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然。H-O-S定理可表述如下: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前提条件:市场的完全竞争等。现实情况:由于缺乏相关前提条件,同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工资、地租、利润等)在各国/地区是有较大差异的。,要素禀赋理论的特点及简要评价,特点及合理性 在各国参加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资源赋予论比比较成本论更为深入和全面。根据贸易国最基本的经济情况来解释贸易分工的基础与贸易格局,从而正确地指出了在各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中生产要素所处的重要地位。在解释和指导一国如何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以获取贸易利益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缺陷和错误建立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之上,抛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而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影响到该理论对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力。,里昂惕夫之谜,基本涵义: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美国贸易结构的分析所得出的,按历史经验统计资料分析表明的,与传统概念完全相反的结论。例证分析: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实证检验表明: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根据HO理论,美国作为资本丰富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推论与实证结果之间的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简要评价:里昂惕夫的结论是二战以后首次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对经验性与理论性研究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促使经济学家们更加积极地去寻求能正确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相关基础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06-1999),里昂惕夫是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他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法,并以此突出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代表作是投入产出经济学(1966年)。里昂惕夫19岁获彼得堡大学(列宁格勒大学)硕士学位,22岁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1931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1931-1975年)。1953年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美国经济结构研究:投入产出分析中理论和经验的探索,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人富有成效的争论。,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P78-79,人力资本说(要素非同质论)需求偏好差异说(需求偏向论)要素密集度逆转(变换)论 自然资源说 贸易保护说(贸易壁垒说)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种种解释补充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增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和对战后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能力,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5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显露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促使经济学家超越H-O理论去寻求新的对贸易基础的理论解释,以求从根本上解答“里昂惕夫之谜”。同时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1、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P79-822、产业内贸易理论 P83-86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86-88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P90-935、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1、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不应仅仅是劳动、资本和土地,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赋予其新的含义: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有重要的作用。1.1 技术要素说 P801.2 人力技能要素说 P80-811.3 研究与开发(R&D)要素说 P81-821.4 信息要素说 P82 基本评价:赫俄模型中的生产要素可看作有形要素,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和管理等可看作无形要素。无形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比较优势格局的形成。国际贸易的新要素理论可视为对赫俄理论的发展。但就分析方法而言,新要素理论与传统要素贸易理论并无本质的区别。,2、产业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理论分支。2.1 产业内贸易的基本概念 P83-842.2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经济发展水平及消费者偏好:重要因素 P86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重要基础 P85 规模经济收益递增:重要成因 P85-862.3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简要评价,产业内贸易的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其贸易对象是同一产业内具有异质性的产品。特点:产业内同类产品的交换;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产品具有多样化;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且生产上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产业内贸易指数:用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的指标。,偏好相似理论:关于经济发展水平为产业内贸易成因的分析,1961年林德(S.B.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该理论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重叠需求理论。基本观点: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的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同类产品的异质性产业内贸易成因之一,同质产品国际贸易的原因:运输成本的原因;产品生产的季节性特征;转口贸易及统计上的原因;政府干预导致的市场扭曲;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同类产品异质性的主要表现:从实物形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商标、牌号、款式、包装、规格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即使实物形态相同,也可以由于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同类的异质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心理、消费欲望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要,从而导致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规模经济收益递增,传统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两个特定假设: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国际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通常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即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非行业规模)和外部规模经济(即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一般认为,规模经济能够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形成。生产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国家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国际分工和获得贸易利益,其主要原因是其企业规模经济的差别。一国的企业可通过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取得规模节约的经济效果。,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1953-)提出,其论点为:规模报酬递增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简要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假定更符合实际。如果产业内贸易的利益能够长期存在,这实际说明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因为其他厂商自由进入这一具有利益的行业将受到限制。可见不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该理论不仅从供给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更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这实际将李嘉图理论中贸易利益等于国家利益的隐含假设转化为供给者与需求者均可受益。该理论的分析更贴近实际。该理论还认为,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它是各国都在追求的利益,而且将规模经济的利益作为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该理论是对比较优势学说的补充,它揭示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传统的HO模型用于解释初级产品和标准化产品的合理性,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予以说明。同时,产业内贸易理论仍然是静态分析,不过在政策建议上该理论赞同动态化的建议。,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教授受林德的启发,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提出的。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威尔斯,LTWells,1968年):创新国新产品出口垄断时期、外国生产者模仿生产时期、国外生产者大量增多并参与出口市场的竞争时期、创新国进口并成为净进口国时期。这种产品周期虽然在创新国结束了,但在开始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还在进行,并可能处于第二或第三阶段上。正是由于这种技术的传递和扩散,使各国处于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变化。,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征,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 EPorter,1947)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将其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模式是通过对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丹麦、瑞士、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受到高度评价。4.1 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P91-934.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和联系,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作用,钻石模型,要素禀赋一个国家在生产要素方面所处的地位,基础要素(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高级要素(社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因素)通信设施掌握高技术的劳动力科研设施技术诀窍,基础(初级)要素可以提供最初优势,而这种优势则通过对高级要素的投资得以加强和扩展。一个国家在基础要素方面的劣势可以给它带来压力,促使其在高级要素上进行投资。如日本等国家。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需求状况国内市场对该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波特认为,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海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二是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因为老练、精明、挑剔的消费者会对本国公司产生一种促进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其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日本的照相机芬兰的诺基亚公司荷兰的花卉,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国内是否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即与企业有关联的产业和供应商的竞争力。一个企业的经营要通过与众多的相关企业和行业进行合作、适时生产和信息交流,并从中获得和保持竞争力,如果这种接触是各方的主观愿望,那么产生的交互作用就是成功的。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可以波及到另一个行业,从而帮助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确立竞争地位。是否具有发达的、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关系到主导产业能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交流产品信息,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优势。一国内部的成功行业往往是由很多相关行业构成的行业“群”(集群)。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获得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支持。,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有关公司的创立、组织和管理的规定以及国内的竞争状况,即一国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各类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有其不同的规模、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竞争目标、管理模式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外部环境。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管理观念”,这些观念对建立国家竞争优势可能有利或有弊。日本和德国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高层管理中占主导地位;而美国公司往往是有财力的人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对该国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在某个行业里,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创立和保持是密切相关的。激烈的国内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一种持久的、独特的优势地位,从而有利于该国该行业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的确立。而且激烈的国内竞争会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去世界市场上一决雌雄。,机遇及政府作用,机遇投入成本方面的突变、世界金融市场或

    注意事项

    本文(国际贸主易要理论与政策.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