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基础知识回顾.ppt
合理用药基础知识回顾 南充市中心医院临床药学科 李 林,内容提要,第一节 合理用药概述第二节 药物用法用量第三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第四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第五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第一节 合理用药概述,一、不合理用药现状过度和不正确使用药物超过半数的处方不恰当或不正确超过半数的药物患者服用不正确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不能常规获取基本药物,5-55%的患者接受注射90可能不必要,初级保健中患者接受注射的比例%,全球每年150亿次注射其中一半使用未消毒的针具每年全球230470万的乙肝/丙肝感染和多达16万的HIV感染与注射相关,2002年26个欧洲国家门诊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Source:Goosens et al,Lancet,2005;365:579-587;ESAC project.,药物不良事件代价昂贵且致命,排在美国死因的46位据估计美国药物相关患病和死亡的花费达3001300亿美元占美国和澳大利亚住院的46最常见的花费最多的事件包括出血、心律失常、意识模糊、腹泻、发烧、低血压、搔痒、呕吐、皮疹和肾衰竭,二、基本概念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合理用药是指以当代的系统的医学和药学知识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安全性 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直接体现了对病人和公众切身利益的保护。安全性不是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小,或者无不良反应这类绝对的概念,而是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即获得单位效果所承受的风险(风险效果)应尽可能小。,有效性人们使用药物,就是要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的:根除致病原,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避免某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调节人的生理功能。至于非医学目的的用药,要求的有效性更是千差万别,如避孕、减肥、美容、强壮肌肉等。判断药物有效性的指标有多种,临床常见的有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预防用药有疾病发生率、降低死亡率等。,经济性经济性并不是指尽量少用药或使用廉价药品,其正确含义应当是获得单位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成本/效果)应尽可能低,获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适当性合理用药最基本的要求是将适当的药品,以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经适当的途径,给适当的病人,使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适当性的原则强调尊重客观现实,立足当前医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水平,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水平的药物治疗。,用药途径及特点 全身给药:口服、注射、舌下、吸入和直肠内给药。局部给药:皮肤病外用制剂,用于粘膜的滴眼剂、滴鼻剂、眼膏等。,第二节 药物用法与用量,药品用量 剂量:凡能产生药物治疗作用所需的用量称为“剂量”或药用量,一般系指成人一次的平均用量。极量:是指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允许超过。,老年人剂量 一般地,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可用成人剂量的3/4。小儿剂量 小儿剂量有多种计算法,如按体重、年龄、体表面积计算等。,按体表面积计算法(1)体重30kg以下儿童 体表面积(m2)0.035(m2 kg)体重(kg)0.1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1.7 式中1.7为成人(70kg)的体表面积。(2)30kg以上的儿童体表面积,按上法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 m2推算。,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病人不利的反应。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两重性作用。,第三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1、副作用:定义: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特点: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危害不大,可以自行恢复。副作用可以随着治疗目的而改变。通常是不可避免的。,2、毒性反应:定义: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急性毒性: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长期使用而逐渐发生。常损害肝、肾、造血器官及内分泌等器官。,3、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定义: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特点:过敏体质的患者易发生。与药物的原药理作用、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过敏体质患者不易消退。可能存在交叉过敏现象:机体对一种以上的物质存在过敏。,分类:过敏性休克免疫复合体反应细胞毒性反应迟发细胞反应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原血要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而残存的药理效应。5、继发反应:是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6、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7、三致 致畸作用:药物通过妊娠母体进入胚胎干扰 正常胚胎发育。致癌作用:药物造成DNA或染色体损伤,使抑癌基因失活或原癌基因激活,导致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致突变作用:药物损伤DNA、干扰DNA复制所引起的基因变异或染色体畸变,8、药物依赖性:指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1)生理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成瘾性)特点:反复使用某些药物以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参与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强烈的戒断症状。不能自控。,毒品,(2)心理依赖性:(精神依赖性、习惯性)特点:某些药物使用以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间断使用的欲望。机体无生理、生化的改变。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可以自控。,烟草,酒精,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排泄,第四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这里的药物是指原形药,不包括代谢产物。临床上的给药途径除局部用药外,一般包括血管内(动脉、静脉)给药途径和血管外(口腔、胃肠道、肌肉、皮下、肺和直肠)给药途径。前者药物直接进入血管,不涉及吸收。后者则涉及吸收。,分布:药物由血液运送到机体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屏障 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毛细血管内壁结构比一般组织要致密,内皮细胞被紧密连结封接,几乎无细胞间隙。外层包有星状胶质细胞及软脑膜。脂溶性强的化合物有可能透过血脑屏障,有些离子、氨基酸可由脑组织进入血液。血浆蛋白和大部分有机化合物不易通过。,2)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血液与脑脊液间除了毛细血管外,还有脉络丛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药物几乎全部通过上皮细胞内部进入脑脊液。药物的转运以被动转运为主,速率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3).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母体血管分布到子宫肌层,胎儿的毛细血管伸延到胎盘,胎盘屏障是由数层平滑肌组成的。种属间稍有差异。人的胎盘屏障包括覆盖绒毛膜的滋养层,绒毛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脂溶性药物易通过屏障,分子量1,000以上的水溶性物质则难以通过。除被动扩散外,对氨基酸之类的必需物质也存在主动转运。,代谢 药物经过生物体内酶促反应,发生化学结构变化,成为其代谢产物,这个过程称为药物的代谢,也称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代谢发生的器官主要是肝脏。此外,肾脏、肺、肠粘膜、血浆和神经组织也可使药物发生代谢。其生物学意义:从化学结构角度讲,一般药物经代谢转化后其脂溶性降低,极性增加,易于排出体外。从药理角度讲,药物经过代谢转化后,可能使其失去活性,变成非活性代谢产物,一般称为解毒;也可能使其活性增加,生成活性代谢产物;也可能使其产生毒性,统称为生物活化,药物由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主要的排泄器官包括肾、肝、胆、肠、肺及外分泌腺,最重要的是肾和肝胆。,药物方面的因素机体方面的因素药物相互作用,第五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方面的因素(1)药物的剂 量、剂型(2)药物的给药途径、时间,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和性别个体差异遗传、病理和心理因素,年龄,小儿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器官功能不成熟,并且对药物又非常敏感,根据应儿童年龄和发育情况拟定给药方案。,老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血浆蛋白浓度减少,对药物反应特别敏感,故对老年人用药应慎重。,性别,药物反应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有性别差异。,酒精在女性代谢较男性慢(女性更易发生中毒 反应)。,女性对特非那定的心脏毒性更敏感。,激素作用:雌、孕激素抑制药物代谢-女性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多比男性弱;如女性利眠宁 t1/2为男性的2 倍。,体重和肥胖,影响药物分布,影响药物消除,肝实质损伤-酶活性降低,肝组织结构紊乱-血流量改变,肝脏疾病,影响消除,肾脏疾病:影响消除,降低肾脏血流量,减少肾排泄,个体差异,药物反应随人而异,其原因包括药物和机体各方面因素,对某些药物反应异常,主要表现为对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异常可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或某种酶的缺乏(G6PD)这种遗传异常不是遗传病,只有受到药物激发才会出现,遗传异常(特异体质),Thanks for u attention!,李林,主管药师,临床药师。南充市中心医院 临床药学科电话: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