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二章《史记》.ppt
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之父和中国传记文学之父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屈辱的人生 伟大的著述,司马迁(约前145一约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生年采用王国维的太史公行年考提出的“汉景帝中元五年说”。王国维认为司马迁的卒年绝不可考,“然视为与武帝相终始,当无大误也”。生年至今并存两说:王国维据张守节正义,主汉景帝中元五年说,即公元前145年;李长之据司马贞索隐,主汉武帝建元六年说,即公元前135年。,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司马迁生活于西汉中期,是汉王朝的鼎盛时期。1、政治稳定 与民休养生息,形成文景之治,武帝时转向独尊儒术。2、经济繁荣 都鄙禀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太仓之粟陈陈相因。3、军事强大 征伐四夷,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先后臣服,北击匈奴。4、文化盛兴政论已臻高峰,乐府广采歌诗,汉赋蔚为大观,史传也应运而生。,司马迁生平的研究资料,史记太史公自序(卷一百三十)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卷六十二)史记集解引汉书旧仪注西京杂记(卷百三十),家世家学渊源,司马迁在自序中将自己的家世上溯到原始社会晚期的重、黎,“世序天地”,其祖上曾经“世典周史”。迁父司马谈为西汉太史令,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精通天文、易理和道家思想。司马谈所作学术鸿文论六家要旨,总结先秦诸子,偏崇道家。道家出于史官(班固说)。由此可见,司马迁思想中的道家思想本自家学,根深蒂固。,少年时期的学术根基,迁生龙门,即今陕西韩城县。司马迁10岁则诵古文,曾就尚书问故于孔子后裔孔安国,就春秋求教于儒家宗师董仲舒。司马迁崇敬孔子,推崇六艺,其经学渊源极为深厚。,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要旨,论六家要旨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学术论文。文中精辟阐述阴阳、儒、墨、法、名、道德六家的基本思想,对前五家既有肯定也有批判,唯独对道家推祟备至,试图以道家融合诸家。推祟、肯定与批判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要旨:尚简易,绌繁缛。论六家要旨的思想倾向直接影响到司马迁及其史记。,青年时期的游历及入仕,司马迁20岁漫游江、淮、沅、湘、汶、泗,足历齐、鲁、梁、楚、吴、越。22岁仕为郎中。35岁奉使西征巴蜀。随侍汉武帝巡行郡县及封禅,所游之处甚广。“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38岁继承父职任为汉太史令。41岁主持太初改历。48岁遭刑受辱之后被任为中书令。,游历对写作史记的影响,实地考察,印证古籍记载,活用古代文献;搜集旧闻,充实写作资料,弥补文献的不足;瞻仰古迹,凭吊古人,激发敬意和同情;接触下层,洞悉甘苦,写作充满人民性;了解各地区各民族各历史阶段的人物故事、历史变迁、风俗民情、地理物产等,均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观览名山大川,形成深雄雅健的文风。,壮年时期遭受宫刑之辱,48岁时为李陵投降匈奴作辨护,触怒汉武帝,蒙辱受宫刑,出狱后改任中书令。蒙受奇耻大辱,迫使司马迁重新审视现实,坚定了发愤为作的信念,忍辱负重,著书雪辱。史记大约于53岁时完成。以后不知所终。关于司马迁之死,史家讳莫如深,留下一个千古之谜,故其卒年不可考。为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之事详见报任安书。,报任安书的基本内容,围绕一个“辱”字,倾泻满腔愤懑。报书缘起,初陈不能推贤进士;一抒愤懑,深究受辱程度之深;二抒愤懑,细说受辱由来之冤;三抒愤懑,辩明忍辱不死之因;四抒愤懑,表白著述雪辱之志;结束全文,照应不能推贤进士。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忧思,直与离骚对垒。,史记的概况,史记全书130卷,即130篇,凡526500字(据自序)。首创纪传体,成为中国封建正史的体例,传记文学之祖。高尚的史德。求实精神:不虚美,不隐恶,谓之实录。卓越的史识。儒道互补说。人物形象生动。文风深雄雅健。悲剧性与悲剧精神。,书名变异,史记中多次出现“史记”一词,都不是指史记一书,而是泛指史书的记载。史记 太史公自序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汉书 艺文志称其书为太史公。杨恽传宣元六王传称其书为太史公书。王充论衡诸篇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应邵风俗通称其书为太史公记。今人陈直以汉末武荣碑为主论定:史记之名始于汉末桓、灵之际,是太史公记的简称。,五种体例: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十表:国家大事记,有世表、年表、月表之分。八书:文化、经济等分类史,包括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本纪、世家和列传均为人物传记。本纪写帝王,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例外。世家写诸侯,孔子世家陈涉世家例外。列传写帝王、诸侯以外的名人,涉及社会面最广。,体例创作,时代断限,上限:史记首篇五帝本纪从黄帝轩辕写起,即起于原始社会晚期,具体年限难以确考。下限: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云:“今观史记中最晚之记事,得信为出自公手者,唯匈奴列传之李广利投匈奴事。”这是司马迁的绝笔。此事发生在汉武帝征和三年,即公元前90年,这正是史记记史的下限。,作品补续,汉书 司马迁传: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人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褚少孙为元、成年间博士,补续作品属以“褚先生曰”,且在三王世家等篇叙述了补续的动机。补续史记者凡17人,但真正补作者唯褚少孙一人,其余均为继史记断限之后续写新篇。,三家注,史记的注释始于六朝而盛于唐,唐代为史记注音、义、地名、人名者凡10余家。流传至今者只有三家: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合称为“史记三家注”。三家注本原来分别行世,北宋时合为一刻,穿插编排。三家注体例相近而各有所长,集解长于广征博引,正义长于详注地理,索隐长于探幽发微。,创儒道互补,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写作史记虽以继孔子修春秋自许,但思想上并不囿于春秋。先秦思想的丰富性和独特性,秦朝法家思想统治的腐败,西汉儒、道思想交替实践的得失,促使司马迁必须批判继承并发展先秦诸子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儒、道互补的基本特征,原则:尚简易,绌繁缛;贵卑议,忌深文。先秦诸子之中影响最大者首推儒、道两家,司马迁从小奠定了儒、道思想的基础。儒家具有积极进取的阳刚精神,重群体利益,倾心于庙堂;道家具有清静寡欲的阴柔气质,重个体人格,钟情于山林。司马迁以道訾儒,以儒诋道,排斥二者不合理因素,而将合理成分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具有亦儒亦道,非儒非道的特征,贯穿于政治、描写、经济等各方面。,儒道互补的政治思想,1、发挥春秋宗旨,维护国家统一。春秋为鲁史而奉周正朔,书必称“王正月”,宗旨为“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老子的理想境界是“小国寡民”,迁以为“与耳实无异”。十二本纪逐代相接,体现统一原则。批判秦朝暴政,六国年表序称颂秦朝统一的成功。对汉初韩信、彭越等人的谋反,惠帝时的诸吕作乱,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的淮南、衡山诸王谋反,以及四夷诸藩的反复无定等,均予以谴责。,儒道互补的政治思想,2、继承黄老思想,倡导无为而治鲁周公世家: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齐太公世家: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管晏列传: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善因祸而显福,转败而为功。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秦本纪载由余论治,将中国之乱归咎于诗书礼乐法度。,儒道互补的政治思想,吕太后本纪写朝廷政变,而天下晏然。文帝本纪刻划出无为而治的楷模:废除苛法,敦朴为先,抱朴守雌,顺天应时。3、吸取民本思想,注重人民利益。酷吏列传序: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治制清浊之源也。,史记的文学成就,人物传记主题明确,无论是单传、合传、类传,一篇就是一个主题。比方说李将军列传以生不逢时为主、商君列传以法治为主、魏其武安侯列传以权势倾轧为主,万石张叔列传以恭行谨慎为主。传记的选材精当、剪裁合理。比方说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将军军事才能的描写所选的几个事件。,史记的文学成就,采用了合理的虚构,刻画详细的情节,具有小说的因素。如李斯的观鼠论鼠、项羽的垓下悲歌等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细节刻画常常密切配合,相辅相成。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酷吏列传与循吏列传、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等等互相对比反衬,突出人物的个性。史记是二十五史中最具有抒情性的一部,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史记的叙事成就互见法,史记运用了“互见法”即在人物传记中,同一个事件牵涉到几个人物,不可能在这些人的传记里都重复一遍,这事对突出谁的性格最为典型,司马迁就把它写在谁的传记里,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只用“在某某传中”一句加以说明,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史方法。这一说法最早见于苏洵的嘉佑集卷八史论下“迁之传廉颇也,议救閼与之失不载焉,见之赵奢传;传郦食其,谋挠楚权之谬不载也,见之留侯传;固之传周勃焉,汗出洽背之耻不载也,见之王陵传;传董仲舒也,议和亲之疏不载也,见之匈奴传。夫颇、食其、仲舒功十而过一者也,苟列一以疵十,后之庸人必曰,智如廉颇,辩如郦食其,忠如周勃,贤如董仲舒,而十功不能赎过,则将苦其难而怠矣,是故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则其于善也,不亦隐而章乎。”,史记的叙事成就互见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人物主要性格的同一事件出现在不同篇目中,但只在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中详写,其余篇目只是有所提及,用“语在中”等串联。如:秦本纪中载“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其事在商君语中”。“其事”指商鞅变法之事,在商君列传中有详细的记叙。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能把握各传的重点,还能加强历史的坐标观和发展观。,史记的叙事成就互见法,二是在本传中写人物的功绩和作为,在其他篇目写人物的缺失,如实地反映人物的全貌。如高祖本纪中赞颂了刘邦的“仁而爱人”、顺应时代、善用人才、善于纳谏,所以能建国称帝。而项羽本纪记刘邦攻入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的贪才好色;叔孙通列传记刘邦功成名就之时,为父亲祝寿,责父亲“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的轻浮无赖;项羽本纪记刘邦败逃途中惟恐不够迅速,“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的自私残酷。这样刘邦这个人物形象就丰满了、真实了。这正反映了司马迁的实录特色。,史记的叙事成就互见法,三是同一事件在一篇或多篇中有不同记载,有的是有所抵触。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对老子是何许人就有三种说法:一说他姓李名耳,出关前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二说他是老莱子,三说他是周太史儋,“世莫知其然否。”这也是司马迁对历史传承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尊重。,史记的叙事成就叙事结构,史记在叙事结构方面注意了文章的前后照应:比方说世家中多次出现“秦始列为诸侯”的句子:楚世家(1694页)“若敖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周东徙,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晋世家(1638页)“文侯十年,周幽王无道,犬戎杀幽王,周东徙。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宋微子世家(1622页)“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始列为诸侯。”陈杞世家(1576页)“平公七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徙。秦始列为诸侯。”管蔡世家(1566页)“(蔡)釐侯三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室卑而东徙。秦始列为诸侯。”,史记的叙事成就叙事结构,燕召公世家(1551页)“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秦始列为诸侯。”鲁周公世家(1528页)“孝公二十五年,诸侯畔周,犬戎杀幽王。秦始列为诸侯。”齐太公世家(1482页)“庄公二十四年,犬戎杀幽王,周东徙洛。秦始列为诸侯。”“秦始列为诸侯”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秦王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统一国家,它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反映。这一事件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秦这一诸侯国的范畴,而具有了更大范围的历史价值。世家中的多篇作品都把它作为一个参照系,表明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视。,史记的叙事成就叙事结构,除此之外,还有三家分晋、田氏代姜、鲁弑隐公、楚商臣弑父、齐桓公称霸等事件作为坐标,这无异于在各篇作品中树立一个历史标识,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找到航向,为叙事的清晰打下基础,为所记时代的历史特色找到载体。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统一的大背景下为各世家找到联系的契合点。它们都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历史事件,关乎天下形势、关乎礼义兴坏、关乎历史走向,因而在各篇世家中以此为关照,一来强化事件的横向波及力、二来分析事件的纵向绵延力,三来将各个世家纳入一个体系之内,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四来便于理清各世家的历史发展线索与地位。,思考题,1、历史需要真实的再现,而司马迁的史记有强烈的抒情性,还有很多后世小说的因素,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2、再举几例说说司马迁使用的“互见法”3、谈谈史记体现的悲剧精神,参考文献,1、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2、王伯祥:史记选3、张大可:史记全本集注4、白寿彝:史记新论,求实出版社,1981年8月5、程金造:史记管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6、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3月7、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8、姚苎田:史记菁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9、陈桐生:史记名篇述论稿,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10、韩兆琦:史记通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11、王锦贵: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12、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13、缪雨:史记与新闻学,新华出版社,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