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第一学期末期考试总复习.ppt
现代写作教程期末总复习,在感受生活与自由写作中构建精神家园,二、学好写作的重大意义,一、写作的内涵及其特性,三、学好写作的主要条件,简而言之,所谓写作就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符号表现心中积蓄,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心智活动过程。,从共时性维度来看,一个完整的写作活动过程,可以大致上分解为“谁来写”、“写什么”、“为谁写”、“怎么写”这样四个方面的架构。相应的,写作活动也是由主体(写作者)、客体(写作对象)、受体(诉诸对象)、载体(写作活动的物化形式)四个部分组成,缺一不可。,从历时性维度来看,写作作为一种行为过程,包括感知、构思、外化三个阶段.这一过程是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双重转化过程。,写作原理图示B,第一,写作具有主体目的性。,第二,写作具有个体创造性。,第三,写作具有实践操作性。,写作的特性,第四,写作具有动态综合性。,第一节 写作主体是写作活动成败的关键,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与素质,第三节 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第一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第三节 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一、写作客体的含义,第一,写作客体首先是有了写作欲望的主体(即写作主体)的观照对象;第二,写作客体还必须是写作主体的描述对象。总而言之,社会生活要成为写作客体,一方面要看写作主体是否“指向”并改造它,另一方面还要看它自身能否满足写作主体的需要,这两个方面是双向并存的条件关系,缺一不可。,二、写作客体的类型,第一类是对象化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由此获得的写作材料多为直接材料。第二类是对象化的精神产品,包括书籍、报刊、影视、网络。因经过人工优化处理,信息密度很高。由此获得的写作材料称之为间接材料。第三类是对象化的作者自身,就是把写作主体本人的精神世界作为认识和描述的对象。由此获得的写作材料属于观念形态的直接材料。,三、写作客体的作用,作为写作系统的基础要素与运行前提,正是由于写作客体的存在,写作主体才拥有了认识和反映的对象,写作载体也才有了承载的内容,写作受体也才有了阅读的满足。1、触发写作动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轼南行前集序)2、规定取材的质量3、激活写作运思4、检验写作成品,第三节 写作活动中的载体因素,第二节 写作受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第一节 写作受体的内质及其表现形式,第二章 写作受体与载体,(一)“受体意识”表现之一:传输有益的知识和趣味信息(二)“受体意识”表现之二:向受体发出指令,施加影响(三)“受体意识”表现之三:以高尚的写作陶冶受体情操,第二节 写作受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从受体出发而写作,就要使自己的写作与受体的阅读欣赏心理和习惯相吻合。因此,如何认识和顺应受体的接受心理,是每一个追求成功的写作主体始终应当关注的。归纳起来,受体的接受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求知受益心理,(二)猎奇探秘心理,(四)介入互动心理,(三)平等对话心理,“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具而言之,写文章需要先确定体裁,包括体制、结构、规格等三大因素,否则文章的表达、语言、技巧等就无所适从,就难以实现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体制、结构、规格等三大因素彼此各司其职,体制主要解决的是文章如何“依体撰写”的认识问题,结构主要解决的是文章如何“言之有序”的方法问题,规格主要解决的是文章格式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问题。层面不同,功能也不同。,第一节 写作感知的含义,第二节 写作感知的特点,第三节 写作感知能力训练,第三章 写作感知论,第一节 写作感知的含义,(一)感知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唯一途径 有感才有思,有感才有情,有感才有文,感知是写作的第一步。“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知道,生活原象虽然是有形的,但它是松散的、片段的、随机的、偶然的,对于写作者来说,它只是一堆未经雕琢的矿石,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也就是说,是一种粗糙的原生态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作原象。如何去感觉它、发现它、摄取它,写作者的感知能力与发现能力就至为关键了。,第三节 写作感知能力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丰富他们的心理图式(内心需求),增强感应点是关键的一步。,(一)观察认知(二)调查采访(三)阅读集录,调查采访的基本思路:1有的放矢:以目标为导向,设计调查提纲。2善于质疑:以问题为中心,注意谈话方式。3勤做笔记:以数字为依据,健全统计环节。,第一节 写作构思的含义第二节 写作构思的过程第三节 写作构思之想象专题训练,第四章 写作构思论,第一节 写作构思的含义,凡作文之道,构思为先。简单一句话,构思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内视性”活动,就是指在大脑里勾画、设计完整的写作蓝图。它处于写作过程的酝酿和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写作主体需要调动所有的回忆、体验、想象等能力,梳理思路、确立意旨、塑造形体、描画轮廓、构建框架、孕育雏形,最终将感知之物化为既有物象又有情意的意象集群,逐渐构成像生活一样完整的、立体的艺术世界。,写作构思过程图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构思必须“有一个胚胎化的目标”,而胚胎也就是用思维这一内部语言把相关因素按照写作意图(感悟的结果)统一起来,构成有头,有身,有手,有足的,有相对完整性的隐形“胎儿”“意态文”,也就是通常说的“腹稿”。,写作构思之想象专题训练,想象是人的潜在理想的超现实兑现与潜在能量的超水平展示,是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冲突、激化的一种超限度、超强度的空前突破。它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丰富和补充着感知,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力,大大地拓宽了题材,深化了意蕴。,或者是一种创造想象,即独立地创造新的形象的、“无本可依”的想象能力;或者是一种再造想象,即根据语言的表述或者非语言的描绘在脑中形成相关的形象的、“有本可依”的想象能力。显然,文学写作中更加强调创造想象的运用,而在应用写作中则突出强调再造想象的运用。,想象,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借助于形象描述或眼前感性的形象,对感知表象进行加工组合,形成生动完整的形象。,在脱离眼前的知觉对象,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回忆起的种种形象进行彻底地改造。,关键之一:虚静心态的配合,大约要思路畅通,须是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再加上风日清和,窗明几净,临时没有外扰败兴,杂念萦怀。这时候静坐凝思,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是辗转生发,写作便成为人生一件最大的乐事。一般“兴会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提笔作文时最好能选择这种境界,并且最好能制造这种境界。朱光潜作文与运思(1946),第一节 写作外化的含义第二节 写作外化的方式第三节 写作修改能力训练,第五章 写作外化论,第一节 写作外化的含义,写作外化,就是将构思的成果书面化、外观化,即通过语言文字对构思中孕育的“雏形”进行表述和传达,用词语、句子、标点、体式和语言色彩使其最终成为书面文章。,第二节 写作外化的方式(一)叙述(二)描写(三)说明(四)议论(五)抒情,第三节 写作修改能力训练(一)深化认识(二)调整结构(三)润色语言,在修改阶段,作者可以高屋建领地反复推敲中心论点是否突出、结构层次是否妥当、语言运用是否到位。,文艺评论写作概论,WENYI PINGLUN XIEZUO GAILUN,第一节 文艺评论概述第二节 文艺评论的任务与功能第三节 经典文艺评论举隅第四节 电影评论写作指要,论文写作指要教程,LUNWENXIEZUOZHIYAOJIAOCHENG,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写作一般是大学四年级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的论题要有一定份量,题目大小要适中,需要集聚起在校所学的全部专业基础知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对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其内容要有深度和广度,它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一定体会、感受、心得并力求创新,要能够反映出作者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毕业论文(学位论文)要有相当的篇幅,字数一般在8000字左右。,新闻文体写作教程,XINWEN WENTI XIEZUO JIAOCHENG,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和简短报道。它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1、消息的界说,2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应用文体写作一览YINGYONGWENTIXIEZUOYILAN,行政公文写作 事务文书写作 专用文书写作,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自荐信,是指高校毕业生通过自我推荐以达到被招聘单位录用而撰写的书信。对于毕业生的求职自荐信来说,它的作用是用书信形式让对方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录用自己。求职自荐信的优劣对于这些求职者能否进入面试,甚至被直接录用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网络文体写作概述,WANGLUO WENTI XIEZUO GAISHU,一、现代高科技对写作的积极影响,1.工具的变革必然引起写作主体观念的变化,2.技术的优势为写作主体带来诸多便利,3.新型的写作方式影响主体的写作习惯,二、现代高科技对写作的消极影响,1.沉湎于虚拟世界,疏远“读书”和“阅世”,2.“空心化”的“文字制作”消解写作的个性,3.技术手段的便利导致思维浮泛和修改的缺失,4.抄袭的孳生冲击写作的道德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