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准则制度专题.ppt
会计理论、准则、制度专题,专题一 会计理论,第一章 会计理论及其内容、体系和意义 成熟的理论是一门学科完善的标志,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有理论问题。第一节 会计理论的涵义与功效一、国外会计学界的观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理论的涵义与功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二、国内会计学界的观点观点多样,不一致第二节 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内容框架一、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简要回顾1.西方2.我国二、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1.系统性和完整性;2.逻辑性和一致性;3.多元性和层次性4.继承性和发展性;5.务实性和超前性;6.国家化和国际化结合,三、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模式1.静态分析2.动态分析四、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框架1.会计哲学理论2.会计前沿理论3.会计基本理论:(1)会计理论研究方法;(2)会计本质理论;(3)会计的对象与会计的职能理论;(4)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理论4.财务会计概念框架:(1)会计目标理论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理论;(2)会计要素理论;(3)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理论;(4)会计报告理论5.会计应用理论:(1)会计准则理论;(2)会计行为理论6.会计环境理论:(1)会计内环境理论;(2)会计外环境理论第三节 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意义一、有助于会计学科的系统化二、有助于开拓新的会计领域三、有助于为会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四、有助于解释、评价、指导和预测会计实务,第二章 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第一节 规范会计研究一、规范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1.规范经济学2.经济学二、规范会计研究的特点及方法1.特点:(1)以价值判断为基础;(2)得出的结论带有主观性和不可重复性2.方法:(1)归纳法。特点:基本步骤:(2)演绎法特点:基本步骤:三、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缺点分析1.优点2.缺点,第二节 实证会计研究,一、实证会计研究的起因二、实证会计研究及其理论基础1.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论基础:(1)可证伪性;(2)价值中立;(3)可重复性2.实证会计研究的财务学基础(1)有效市场假说;(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三、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1.确立研究课题2.寻找有关理论3.提出假设4.假设的可操作化5.设计研究方案6.分析数据,检验假设7.结论分析,四、实证会计研究的特点及受到的批评1.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优点(1)研究方法较为科学和精确(2)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3)拓展和深化了会计研究领域2.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批评(1)关于方法论的批评(2)关于实证会计基础的批评(3)关于研究方法的批评五、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成果,第三节 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结合一、二者的结合是阶段上的结合二、二者的结合是层次上的结合第四节 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及其成果一、我国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引进和介绍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2.初步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三、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成果的简要回顾广西财经学院2012年招收会计专业硕士50人,全日班学制两年,可以申请奖学金,2011年十月报名.,第三章 会计的属性与会计的本质,第一节 会计的属性一、人们对会计的属性认识不同1.少数人认为会计有阶级性。2.还有少数人认为会计是纯粹的技术性活动。3.多数人认为会计具有双重属性同时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二、会计具有技术性的原因1.会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同。2.会计可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例如数学、计算机等。3.根据经济活动的客观自然性,经过人类的共同创造和积累,会计形成了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四个会计程序,并形成了填制和审核凭证、货币计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专门的技术方法。人(认识主体)不能改变认识的客体(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性质。,三、会计具有社会性的原因1.会计是一种经济现象,是由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人参与的实践过程。2.会计的对象(即经济活动)能用货币表现的数量方面不能由单个人进行,而是在许多人结成的关系下进行。即社会化的生产活动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3.人所处的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社会地位等不同,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不同的人认识会计时往往带有个人立场、方法、观点等偏见。,四、新中国关于会计属性的两次讨论:阶级性与技术性(一)第一次讨论(1950年1977年)1.特点:形成了以下观点:阶级性是会计的主要属性2.目的:全面否定西方会计,全面推行前苏联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3.原因: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二)第二次讨论(1978年20世纪80年代初)1.特点:形成了以下观点:技术性是会计的主要属性2.原因: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三)新中国关于会计属性的两次讨论得出的结论不同,根本原因:会计是环境的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节 会计的本质,一、什么是会计的本质?就是要回答:会计是什么。二、关于会计的本质的两种代表性观点1.管理活动论2.信息系统论三、对会计的本质的讨论由来已久,至今尚未统一。,第四章 会计目标,第一节 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一、什么是会计的目标会计的目标,人们有不同的定义,但基本内容相同,即:是对会计实践行为的结果的预期。例如,会计的目标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葛家澍教授)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质就是要回答:人们为什么需要财务会计。,第二节 财务会计目标的典型观点,一、受托责任观1.形成过程2.基本内涵二、决策有用观1.形成过程2.内涵三、融合观科学的观点1.内涵2.中国的财务会计目标融合观的具体体现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第五章 会计要素的确认,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循环,一般是指会计账务处理的具体步骤,在西方会计实务中通常分为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第一节 确认的含义和作用一、会计确认的内涵是指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二、会计确认的分类初始确认,后续确认,终止确认。三、确认的步骤1.第一步,正式记录。2.第二步,计入报表。四、会计确认的作用为了保证财务报表内表述的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完整性、充分披露等质量要求。也就是为了保证提供一份高质量的财务报表。,第二节 确认的基本标准一、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提出的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是:财务会计的目标和基本特征。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1.可定义性2.可计量性3.相关性4.可靠性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基本准则和各个具体准则规定的各个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基本采用了FASB提出的标准。参见基本准则和各具体准则。,第六章 会计计量,一、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重要性财务会计信息以量化为主,文字和货币数字并用。会计的所有要素,凡是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的,都需要计量。在理论上和实务中,计量都是会计的核心。因为会计的“语言”就是量化的信息,对财务会计来说,是以货币为量化单位的财务信息。二、会计计量的含义1.美国会计学会(AAA)1971年提出的定义会计计量是指按照规则,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将数字分配给一个主体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经济现象。2.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提出的定义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三、会计计量的特点1.不能离开数字计算过程2.存在不同程度的估计【这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一个体现,“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的学科”】3.财务会计的计量的其他特点:(1)至少分为两大类:资产的计价,收益的决定(2)必须并且只能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3)必须在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计量特征、计量形式或计量属性来反映计量对象的价值量。,四、会计计量的两个组成部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一)计量单位(二)计量属性1.计量属性的定义计量属性是指予以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例如桌子的长度、铁的重量、楼房的面积等。从会计的角度讲,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2.FASB列示的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清算)净值;公允价值(取代现值)。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会计计量的分类(和会计确认对应)初始计量,后续计量,终止计量,第七章 现行财务会计与报告体系 第一节 财务报告体系一、基本体系,(1)表内 确认 1.财务报表 符合GAAP,并需要接受审计(2)附注 披露(一)财务报告(1)辅助(补充)资料(表述)2.其他 披露 可以不 年度报告 财务报告(2)财务报告的其他手段 符合GAAP,(广义 的披露)(二)其他报告 但需审阅,二、财务报表表内表述的特点表内确认在财务报表内的一切表述(就是确认)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遵守GAAP(公认会计原则、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2.力求保持公允地表述【和会计职业判断直接相关】3.文字说明和数字描述相结合4.事实与数据均来自已经得到初始确认和初始计量的日常会计记录5.在报表中进行再确认的基本任务是力求使报表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会计的目标,保证使用者易于理解和使用6.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三、财务报表附注的表述表外披露附注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也要遵守GAAP,也要公允地表述,但是不同于表内。1.附注的特点如下:(1)可以同时用文字说明和数字描述,也可以只用文字说明。(2)它可以用来解释或补充说明表内确认的资料,但是不可以用来更正表内确认发生的错误。2.附注应当披露的信息通常包括以下两部分:(1)法规、准则或制度要求披露的内容法定披露(2)管理当局自愿披露的内容。自愿披露四、其他财务报告的表述披露1.披露成为一个重要的会计程序的原因: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必须把财务报表扩展为财务报告。,2.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的区别,第二节 财务报表的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一、财务报表附注或注释1.与财务会计关系最密切的表外信息是财务报表附注(或称为注释),包括在表内用括号进行的旁注和表外的底注,以后者为主。2.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必备的组成部分,原因:(1)从法律形式看(2)从经济实质看3.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时,必须结合附注披露的内容才能提高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对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有利。4.财务报表附注应该包括多少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没有统一的规定。参见本课程的教材的表11-2:相关机构对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的列示。5.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近年来,表外披露的信息日益增多。(1)原因:一些交易和事项日趋复杂,难以在表内确认;某些企业对一些交易和事项刻意规避在表内确认。(2)危害:导致表外信息过量,违背了使用附注的初衷,适得其反;某些对投资者决策至关重要的信息不是列在表内,而是混杂在附注中,可能难以引起使用者注意;表内确认和表外附注的主次地位可能被颠倒。,二、辅助表报辅助报表没有固定格式,根据需要由会计主体自行编制。三、其他直接或间接涉及财务会计的报告举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企业提供的两个报告: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管理当局的责任报告。四、自愿披露1.特点:由会计主体自愿选择披露的内容。2.举例:FASB在2001年发表的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自愿披露的洞察中所指出的自愿披露的内容。3.对自愿披露应该采取的限制:(1)通过不恰当的、夸张的、不诚实的披露(特别是企业未来的前景预测方面的信息)来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2)做到了真实、充分地披露,但泄露了自己的商业秘密。,第八章 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石: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 第一节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含义与差异一、引言1.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某个时期制定会计准则都要遵循一定的概念基础,以特定的会计理念为指导。2.FASB在1976年指出,由于存在三种不同的企业收益计量理论,所以导致了三种不同的会计报表概念基础:(1)资产负债观(2)收入费用观(3)非环接观已经被抛弃,3.举例【例1】甲企业购置一项价值100万元的投资,一年后该投资价值120万元。假设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业务。按照资产负债观应该确认的收益(就是利润)是多少?按照收入费用观,应该确认的收益(就是利润)是多少?解答(1)按照资产负债观应该确认的收益(就是利润)=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所有者新增加的投资+向所有者分出的利润=(120-0)-(100-0)-0+0=20(万元)(2)按照收入费用观,应该确认的收益(就是利润)=收入-费用=0-0=0,【例2】乙企业2011年1月1日购入一台价值50万元的管理用设备,2011年12月31日该设备的可收回金额为37万元。该设备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业务。分别计算在资产负债观下和收入费用观下该企业2011年实现的收益(就是利润)。解答:本题涉及的会计分录为,借:管理费用 10万 贷:累计折旧 10万=(50-0)5 借:资产减值损失 3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万=(50-10)-37说明:应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是固定资产,则此处的“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固定资产的原始入账价值减去累计折旧。,1.计算在资产负债观下该企业2011年实现的收益(就是利润)【方法一】期末净资产=期末资产总计-期末负债总计=(50-10-3)-0=37(万元)说明: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即原始入账价值)-累计折旧-累计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初净资产=期初资产总计-期初负债总计=50-0=50(万元),所以,在资产负债观下该企业2011年实现的收益(就是利润)=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所有者新增的投资+向所有者分出的利润=37-50-0+0=-13(万元)【方法二】在资产负债观下该企业2011年实现的收益(就是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0-10)+(0-3)=-13(万元)所以,【方法一】和【方法二】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从而也表明下面这两个公式是等价的:在资产负债观下的收益(就是利润)=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所有者新增的投资+向所有者分出的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2.在收入费用观下该企业2011年实现的收益(就是利润)=收入-费用=0-10=-10(万元),【引申】我国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这个利润计算方法贯彻的是资产负债观,并且体现为企业利润表上计算“利润总额”的过程。所以有:资产负债观下的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所有者新增加的投资+向所有者分出的利润=收入费用观下的利润+(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上述计算方法可以看做是一种间接法,就是从收入费用观下计算得出的利润调节计算出资产负债观下的利润,类似于利用间接法从会计利润调节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1)注册资本(或股本)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2)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 2.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2)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 的利得和损失(有效套期部分)所有者权益(3)其他(1)盈余公积 3.留存收益(2)未分配利润,(1)收入 一.日常活动(2)费用企业的活动(1)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1.利得 二.非日常活动(2)直接记入当期损益的利得(1)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 2.损失(2)直接记入当期损益的损失其中,一(1)、一(2)、二1(2)、二2(2)这四项构成利润。二1(1)、二2(1)这两项构成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例3】丙企业2011年1月1日和201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分别如下面左右两个简表所示,本年向所有者分配利润2000元。按照资产负债观,2011年该企业实现的收益(就是利润)是多少?解答:2011年的收益(就是利润)=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所有者的新增投资+向所有者分出的利润=21000-12000-8000+2000=3000(元),2011年1月1日(单位:元)2011年12月31日,二、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含义1.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首先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和计量,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就是利润)。2.收入费用观是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首先考虑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和计量。,三、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差异比较,第二节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学收益的提出资产负债观的萌芽阶段二、会计学收益的盛行收入费用观主导的阶段三、全面收益的探索资产负债观的复归,第三节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在美国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体现一、所得税会计准则二、养老金会计准则三、存货成本会计准则,第四节 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的体现一、企业会计准则(2006)实施之前的会计准则侧重收入费用观。企业会计准则(2006)以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为直接目标,部分放弃收入费用观,大范围使用资产负债观这个收益计量的理念,全面反映和计量企业的收益,以反映企业的价值。,二、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的具体体现1.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体现(1)首先定义了资产。利润由资产派生,并且依托于资产。(2)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使得传统的会计收益的范围扩大,体现了全面收益的资产负债观。2.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的体现把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根据一定的条件确认为递延收益或计入当期损益,最终全部计入企业的收益,体现了全面收益的理念。3.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的体现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4.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的体现取消利润分配表;增设所有者(股东)权益变动表,报告全面收益总额。,专题二 会计准则,第九章 会计准则理论第一节 会计准则的产生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准则及会计准则二、会计准则的产生 会计理论 会计准则 会计实务三、会计准则与会计原则四、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五、非企业会计准则第二节 会计准则的制定一、会计准则的性质1.是一种技术规范2.是一种产权制度3.具有“经济后果”4.是一种公共合约5.是一种“公共物品”二、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及演变1.政府管制模式2.民间团体模式三、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1.规则导向;2.原则导向;3.目标导向四、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关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例子.甲工业企业位于广西南宁,年月研究开发一项专利,年月日专利研究开发完成,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获得注册从开始研究开发至完成申请注册,共发生货币资金和原材料及人员工资等支出万元,其中专利注册费万元,聘请律师的费用万元按照国家的规定,年月1日前该企业处理该无形资产研究开发业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简称旧准则),按旧准则的规定,发生的支出万元中的专利注册费万元和聘请律师的费用万元记入无形资产成本,其他支出记入管理费用,会计分录为,借:无形资产专利万管理费用7万贷: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工资等万,.上述的甲工业企业年月研究开发一项专利,年月日专利研究开发完成,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获得注册从开始研究开发至完成申请注册,共发生货币资金和原材料及人员工资等支出仍然是万元,其中专利注册费仍然是万元,聘请律师的费用仍然是万元根据国家的制度安排,自年月日起该企业开始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无形资产,按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发生的上述万元研发支出划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万元,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万元,开发阶段发生的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万元会计分录为,()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万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万贷: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万()借:无形资产专利万管理费用万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万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万,问题:()假设甲企业年和年除研究开发、专利业务之外的会计收支相抵后的余额都是的万元,董事会规定当企业每年有会计利润大于时,给予经理层年薪万元。请比较上面和两项业务中由于甲企业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给企业的所有者和经理层带来的经济后果。()从企业所得税、企业从银行等单位融资等其他角度进一步分析上面和两项业务中由于甲企业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给国家、甲企业、银行等带来的经济后果。,第三节 会计准则的变迁,一、会计准则的强制变迁二、会计准则变迁的动因会计准则不均衡1.会计准则的选择集合的变化2.其他制度变迁3.会计准则需求的改变4.技术的发展三、会计准则变迁的过程四、会计准则变迁的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借:管理费用-未决诉讼 贷:其他应付款(可能性为95%-100%)预计负债(可能性为50%-95%)?(可能性为0%-50%)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的缺点:容易导致被进行交易设计,导致数据操纵,使交易落在设计者所希望的区间内.,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的进程2005年,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趋于完成阶段,我国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多名理事和技术专家就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了逐项比较研究和深入研讨,双方最终达成了趋同共识。2005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2.我国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认识(1)趋同是进步,是方向(2)趋同不等于相同(3)趋同需要一个过程(4)趋同是一种互动3.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的极少差异 部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4.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规定不同,但不构成差异(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2)公允价值的计量(3)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4)设定受益计划(5)恶性通货膨胀会计,5.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在准则项目上做出了更加合理的安排6.为了促进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2008年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持续趋同工作机制备忘录,就人员交流、工作方式和持续趋同工作的内容达成了共识:一是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未来的工作计划,双方将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收入确认、租赁和资产减值等项目中开展合作,以后再根据趋同进展情况确定新的趋同项目。二是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组织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讨论稿、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提供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三是在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涵盖的问题制定中国准则时,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沟通和趋同,进一步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7.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等效会计准则等效是指我国企业进入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做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毋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具备资格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按照等效的审计准则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应当得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认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后,即全面启动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问题的相关工作。至今已与香港地区、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就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开展了沟通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外,我国财政部在做好会计等效工作的同时,全方位、多渠道加强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成功举办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讨会、定期召开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同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大会,等等,力争尽快将我国会计工作水平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行列,逐步推进中国会计准则在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实现等效和认可,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和会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贡献。,8.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从2008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扩大了实施范围,包括中央国有企业、城市商业银行等非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非上市保险公司,以及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等,2009年至2010年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预计3至5年时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在我国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将会计准则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积极行动,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例如对某些准则作出重大修改,主要包括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等准则),加速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会计国际趋同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需要积极采取行动,以适应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2009年9月2日我国财政部印发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路线图),向国内外广泛征求意见。路线图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提出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旨在倡导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促进IASB在会计准则重大修改中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作出应有的贡献。,路线图提出,IASB计划在2011年完成对金融工具、收入、财务报表列报等重大项目的修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的完成时间也确定为2011年。2010-2011年将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关键时期,财政部在2010年启动了准则体系的修订工作,2012年起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修订后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仍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指南三部分构成。基本准则保持不变。具体准则将会调整补充。现行的准则应用指南属于具体准则的组成部分,将与相关具体准则融为一体。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将更名称为指南,并调整和补充相应的内容和释例,以便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持续全面趋同后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11年之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将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实务中如果出现新的交易或事项,将通过持续全面趋同机制加以解决。作业(思考题):面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趋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第四节 会计准则的执行,第十章 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引言1.会计其实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好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舍标准,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张为国等,1997年)2.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准则是用一种集体判断代替了职业人士的个人判断。(加拿大,迈克尔杰宾斯,阿里斯特 k梅森,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3.会计行为主体执行会计业务的过程就是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第一节 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与特点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1.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外提出,20世纪90年代引起我国学术界关注。加拿大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2.关于会计职业判断的定义,国内外没有统一的认识,下面是一种参考:会计职业判断是由会计行为主体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标准,根据会计主体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特点,利用会计行为主体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的处理和会计报告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二、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1.技术性与社会性会计职业判断的技术性极强,需要判断的主体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会计职业判断具有社会性,表现在本身具有社会性,并且其经济后果有社会性。2.主观性和客观性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具有会计准则等会计标准赋予的判断空间和选择权,在判断过程中带有其主观性。会计职业判断的对象和依据都是客观的,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判断,是有约束的。,3.权衡性与动态性会计职业判断要权衡各利益主体的需求,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博弈、最终达到均衡的结果。会计职业判断的方法和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时间、环境、会计主体的特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会计估计的变更。4.是“有规律的创造”会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艺术意味着可以创造,科学意味着有规律。,第二节 会计职业判断的构成要素一、主体与客体1.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有资格和能力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人。包括:(1)会计人员(2)管理当局。例如企业的总经理、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等。2.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是指会计行为主体进行的会计职业判断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会计事项和财务会计报告。,二、会计职业判断的目标与原则1.会计职业判断的目标(1)最终目标:生成高质量的决策有用的信息。(2)直接目标:提供合规的、公允的会计信息。2.会计职业判断的原则(1)遵守职业道德(2)以会计规范为依据(3)以公允反映为准绳(4)以适用性为指导(5)以合理性为条件(6)成本效益(7)独立、谨慎,三、会计职业判断的依据1.权威性依据(1)会计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其中,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其他会计部门规章是会计职业判断的核心依据和直接依据。(2)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制定和实施的以下规范:会计标准的实施指南、问题解答;行业实务;对会计理论、一般会计原则的应用解释;对特殊交易和事项的公告。2.非权威性依据(1)会计理论(2)会计惯例(3)行业团体和职业组织制定的会计规定、办法、意见等(4)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制定的会计规定、办法、意见等(5)大型会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客户制定的解释、办法(6)学术界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得出的成果,第三节 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会计职业判断随着会计准则的出现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会计职业判断必须遵守会计准则。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实施后,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广度和深度。一、会计准则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制度边界如果没有会计标准(主要是指会计准则)的约束,会计职业判断就会无章可循,就会演变为判断主体的随心所欲的选择。二、会计准则发挥作用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三、会计准则是用一种集体判断代替个人判断每一项会计准则都是个人意见或判断的替代品,这就是会计准则存在的意义。(加拿大,迈克尔 杰宾斯,阿里斯特 k梅森,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是对共有的问题取得一致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会计准则就是这种方法传播的载体。四、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判断相互支持、相互制约1.会计准则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依据和制度框架,有利于正确引导会计行为主体的职业判断。2.通过会计职业判断不断积累经验,把成熟的会计职业判断上升为会计准则,可以不断完善会计准则。,第四节 会计职业判断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举例一、会计基本假设的职业判断1.会计主体假设中的职业判断2.持续经营假设中的职业判断二、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中的职业判断例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三、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中的职业判断四、商业实质的判断五、资产减值迹象中的职业判断六、职工薪酬中辞退福利的职业判断七、借款费用中的职业判断八、金融资产分类中的职业判断九、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更正的区分,十、选择会计政策时的职业判断1.存货的计价方法2.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4.固定资产折旧方法5.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6.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7.租赁的处理方法的选择十一、进行会计估计时的职业判断1.存货的可变现净值2.资产的摊销金额、受益期限3.公允价值4.资产减值5.预计负债十二、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1.重要性的判断2.关联方披露3.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4.分部报告,第五节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措施作业(思考题):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专题三 会计制度,第十一章 会计制度的含义以及和会计准则的关系一、会计制度的含义有以下两种含义:1.国家统一制定、颁布、实施的“统一会计制度”。内容又分为广义和狭义:(1)广义的会计制度是指政府管理部门对会计所制定的规章、准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对会计工作、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人员、会计档案等方面所做出的规范性文件。(2)狭义的会计制度在我国是指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有关会计核算的制度。例如我国在2000年12月发布、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2.企业自行设计、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关系1.广义的会计制度是类似于会计规范的概念,比会计准则的涵盖面宽泛得多。2.会计准则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和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经济业务或报表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和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经济业务或报表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做出处理。通过学习一份具体的会计准则,可以了解特定会计业务的会计处理的全过程。会计制度则采取另一种形式,它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以下方面进行详细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的格式、编制。,专题四 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辅导,第十二章 学士学位论文的性质、地位、类型第一节 学士学位论文的性质一、什么是论文此处所讲的论文,是指专门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它与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有明显差别。论文从文体上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二、什么是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高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研究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申请相应的学位而提交的书面形式的研究成果。三、什么是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是指高校本科生为获得学士学位而写作的,反映自己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的最高学习水平,针对某一问题,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探讨和研究后写出的阐述解决问题、发表学术见解、体现一定研究能力,且要通过由学校或研究机构有组织的答辩的论文。学士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相比,属于检验学习、检验知识运用、检验研究水平与能力、初学正式论文写作的层次。,第二节 学士学位论文写作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是本科生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科生各方面能力和教学情况的综合考核;是对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促进本科生成才不可逾越的环节。第三节 学士学位论文的类型学士学位论文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本辅导材料按学士学位论文的品质和表现形式分为创造型(创新型)、评析型、描述型、述评型、调查报告型、案例研究型六类。一、创造型(创新型)高层次、高品位之作要求:需要对所研究的课题的以往的理论、学术观点有新发展和深入挖掘;或提出新见解,或证明先前的说法错误,或进一步对学术界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有新发现、提出新假说、新理论等。例文:商誉的内涵及其确认问题探讨,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探讨。,二、评析型(三)要求:(1)需要对评析对象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有较全面透彻的了解,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2)要“评”“析”结合,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结论,不能机械照搬、简单介绍。(3)评析的对象要“新”,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有新意,前人还未发现和评析,通过介绍能给人新启迪。例文: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