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ppt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课程标准,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2)农业发展: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3)经济作物: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4)畜牧业:畜牧业得到发展。2.手工业(1)纺织业:_发展尤其显著,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2)制瓷业: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丝织业,3.商业(1)市场:_出现了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2)铸钱:政府重新开始铸造铜钱,使实物交易逐步为_交易所代替。(3)对外贸易:北魏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洛阳,货币,特别提醒: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水利的兴修,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2.措施(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魏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并亲自祭拜,下诏兴办_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太学,(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模仿汉族官制,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概念辨析: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食物等。,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经济生活: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习俗:_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汉族,(2)汉族经济生活: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习俗:汉族从服饰或风度上,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2.影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_奠定了基础。,国家统一,1.从根本上看,汉化政策的本质是鲜卑族的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推行,使鲜卑族逐步接受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封建统治制度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一汉化过程实质上是封建化过程。,2.从作用上看,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1)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推行,使中原的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他们经营土地,生产方式由游牧过渡到农耕,且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鲜卑族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其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之中得到传播。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表现(1)社会经济方面北魏通过实施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民,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主和官僚。,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他们习惯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2)政权建设方面从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到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3)社会风俗方面迁都洛阳后,通过改姓、易服、说汉话等措施使鲜卑人全面认识汉族风俗。提倡鲜卑族与汉族尤其是汉族士族地主的政治联姻,则加强了民族的联系。通过设孔庙、祭孔子、推儒学及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等措施,进一步使鲜卑人从深层次认同到接受汉族文化。,鲜卑族原来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精神,也在汉人中传播,为汉人所学习和接受,对汉族生产、生活的完善和进步也起了重大作用。2.作用(1)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北魏统治。,(2)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促进了他们的进步。(3)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流,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的队伍,为结束长期动荡、分裂局面,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典型例题,(2012临沂一中月考)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A均田制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 D汉化政策,【命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答案】D,【规律总结】对改革的评价,要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中。应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需求,改革对社会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一场改革的成败如何,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是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另外,判断孝文帝改革成败还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跟踪训练(2012海口高二测试)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顺应了时代潮流C加快了民族融合,D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解析:选B。改革局限于黄河流域,故D项不客观;A、C两项内容属于B项的内涵,故B项最佳。,史料探究2012年3月百家讲坛列举了史上对孝文帝全盘汉化改革的四种观点:一是褒扬肯定。认为他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进步。,二是褒贬兼而有之。在肯定拓跋宏汉化改革的同时,认为他不该没有选择、不分青红皂白、不论精华糟粕地对汉族文化一概吸收。比如门阀制度的建立就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全盘否定。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只学到了汉人的繁缛礼仪与腐朽的因子,丢掉了拓跋部勇武质朴之,长,他的改革不仅没有起到振兴北魏之效,反而导致了民族的柔弱与国家的衰亡。四是认为北魏迅速衰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孝文帝后继无人。中国封建统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治,兴衰得失,往往与当权者密不可分。明君使得国力强盛,而昏君、暴君、庸君则导致国势衰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一条铁定的规律。,孝文帝死后,继任者或是平庸无能,或是昏聩暴虐,一代不如一代,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很快就将一个好端端的北魏给彻底葬送了。【综合探究】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说一说理由。,【思路引领】选择一种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在论述时要注意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尝试答题】同意第一种观点: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为标准,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其它观点言之成理即可),一、学思之窗(教材P41)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鲜卑族逐渐封建化。,二、本课测评(教材P43)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提示:(1)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2)影响:经济的变化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提示:(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2)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成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3)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4)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5)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的文化精华最终融于汉族文化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学习延伸(教材P43)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关于孝文帝改革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主要是积极的。当然,孝文帝在改革中学习汉文化,在某些方面丢掉原有的武勇之风,并不能说是北魏终不能强大的主要原因。,另外,鲜卑族确实是学习到了汉族繁缛腐朽,这是当时汉族世族制度的体现,这与改革的进步意义无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