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图片情景题.ppt
实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结论,专题复习,图片情景专题,在“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相同的砖块以不同的方式放置在松软的细沙面上,观察比较沙面的凹陷程度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由a、b两图可知:;由a、c两图可知:。,你能帮助纠错吗?!,在“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由a、b两图可知:;,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错误原因:不紧扣研究主题,你能帮助纠错吗?!,在“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由a、b两图可知:;,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沙面的凹陷程度越大,错误原因:现象当结论写,你能帮助纠错吗?!,在“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由a、b两图可知:;,错误原因:因果颠倒,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压力越大,你能帮助纠错吗?!,在“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由a、b两图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错误原因:条件漏写,你能帮助纠错吗?!,在“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由a、b两图可知:;,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也不同,错误原因:结论合理但不完整,善于归纳总结,明确研究主题(实验目的),解题要点,明确实验操作过程,明确因果关系,明确结论的归纳总结,不紧扣主题,现象当结论写,因 果 不 分,条 件 漏 写,结论不完整,主要错误,在“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相同的砖块以不同的方式放置在松软的细沙面上,观察比较沙面的凹陷程度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由ab两图可知:;由ac两图可知:。,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条件 原因 结果,某同学用若干块相同的砖块和细沙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先研究了当压力或受力面积相同时的情况,分别得出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然后他进一步研究了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的情况,研究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砖块的放置情况以及细沙的凹陷程度,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a、b两图可知:;(2)比较a、c、d三图可知:。,在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不同,在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压力作用效果可能相同,若压力和受力面积比值相同,则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将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膜,将其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增加玻璃管浸入水中的深度,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a、b和c所示。他继续实验,在玻璃管中分别注入酒精、盐水,使之与烧杯中水面相平,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d、e所示。已知盐水酒,(2)观察比较图d、e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1)观察比较图a、b与c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深处压强越大,相同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观察比较图(a)、(b)与(c)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橡皮薄膜凹陷程度越大;,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观察比较图(a)、(b)与(c)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压强越大,深度越深;,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观察比较图(a)、(b)与(c)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深度越深,压强越大;,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观察比较图(a)、(b)与(c)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深度不同,压强不同;,某同学为了进一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选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一根两端开口的柱形玻璃管,盛水的水槽,一轻质塑料片,有色的水,盐水,酒精(酒精水盐水)。他用手把塑料片堵住玻璃管的下端把管竖直放入水中,松开按塑料片的手,记下塑料片在水槽中的深度,不改变塑料片的位置,把带颜色的水,盐水,酒精分三次从管的上端沿管内壁缓缓倒入管中,直至塑料片刚好脱落时,记下管中此时液面的位置分别如图b、c、d。请比较图中的实验结果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观察图a中的现象可知:。,液体内部存在压强,(2)观察比较图b和c和d可知:,在液体内部压强相同的情况下,液体密度越大,深度越深,解答图片情景题的基本思路:,1、明确目的:找到研究量和变量。,2、明确实验操作:A、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无关变量)B、如何实施变量的改变C、如何观察研究量、变量的变化,3、分析比较各图片的异同:找到研究量与变量的相关关系(规律)。,4、完整表述:(依据)+条件+结果。,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5(a)所示,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甲G乙G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5(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比较图5(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_;比较图5(b)与(c)与(d)三图可得_。,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变2: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5(a)所示,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甲G乙G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5(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比较图5(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_;比较图5(b)与(c)与(d)三图可得_。,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变2: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5(a)所示,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甲G乙G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5(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比较图5(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_;比较图5(b)与(c)与(d)三图可得_。,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变2: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5(a)所示,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甲G乙G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5(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比较图5(b)与(c)与(d)三图可得:,使用动滑轮(缓慢)提起相同重物时,动滑轮的重力越小,所用的拉力越小。,巩固练习,1、某小组同学研究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他们在已调节水平平衡的杠杆上,用测力计、钩码分别进行实验,研究过程如图所示(测力计对杠杆的力为动力、钩码对杠杆的力为阻力,钩码均相同且位置保持不变),请你根据实验情况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1)由a、b两图中动力与动力臂大小间的关系可知:在杠杆平衡时,当阻力与阻力臂不变。(2)根据四个图中杠杆的平衡与动力、阻力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关系可知:。,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动力与阻力的转动效果相反,杠杆能平衡;动力与阻力的转动效果相同,杠杆不能平衡。,(1)观察比较a、d两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研究杠杆平衡与两个力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关系时,他们先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在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分别在杠杆的支点的同侧或异侧施加作用力,并改变力的大小使杠杆平衡,发现有时无论怎样改变力的大小都无法使杠杆平衡,如图a、d和b、c两种情况。图中每个钩码重为1牛。,(2)观察比较b、c两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两个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同,杠杆不能平衡。,两个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反,杠杆能平衡。,3、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研究当杠杆受到竖直方向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时,这两个力的方向应具备怎样的条件。他们先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再利用弹簧秤、钩码分别在杠杆支点的同侧或异侧施加作用力,并改变力的大小使杠杆平衡,发现有时无论怎样改变力的大小都无法使杠杆平衡,如图中的(a)(b)和(c)(d)两种情况。,当杠杆受到竖直方向两个力的作用,若两个力位于该杠杆支点的同侧,则当这两个力方向相反时,改变力的大小,杠杆能平衡。,(1)观察比较(a)、(b)两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观察比较(c)、(d)两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杠杆受到竖直方向两个力的作用,若两个力位于该杠杆支点的两侧,则当这两个力方向相同时,改变力的大小,杠杆能平衡。,4、某同学在做实验时,用弹簧秤拉住杠杆使杠杆水平平衡,发现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会影响到弹簧秤示数(动力的大小),该同学想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是如何影响动力大小。研究过程如图所示,每个钩码的重是相同的,测量结果是3142。,当阻力、动力臂的大小相同,使杠杆水平平衡,则阻力臂越大,动力越大。,(1)比较图(a)与(b)或(c)与(d)两图可知:,当阻力臂与阻力的大小一定,使杠杆水平平衡,则动力臂越大,动力越小。,(2)比较图(a)与(c)或(b)与(d)两图可知:,5.李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将一个小瓶挂在氢气球下,瓶内装入适量的水,如图1(a)所示,瓶与水的总重为1牛,松手后,小瓶静止;接着他两次调整瓶内水的质量,如图1(b)和(c)所示。松手后,小瓶分别向下、向上运动。他还用DIS设备测出小瓶每次受到的拉力大小都为1牛。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由图1(a)可知:。,(2)由图1(b)和(c)可知:。,当物体受力平衡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6某同学用如图2(a)、(b)、(c)所示实验研究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的关系,他用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在长木板上沿水平方向从A匀速移动到B如图2(a)所示,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为1牛。将长木板竖直放置如图3(b)所示,用测力计吊着小木块沿竖直方向从A匀速移到B,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为5牛。用测力计吊着小木块静止在位置B如图2(c)所示,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也为5牛。已知木块的的重力为5牛,木块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1牛。,(1)分析图2中(a)和(b)可得:当物体受力 时,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分析图2中(a)、(b)、(c)可得:。,(b)(c)图2,平衡,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7某小组同学研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与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关系,他们用弹簧测力计和相同的弹簧分别进行了两组实验,并利用力的作用线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将实验过程及测量结果绘制成示意图,如图3(a)、(b)所示。,(1)实验中,该小组同学把F作为F1、F2的合力,用到的科学方法是。,(2)比较图3(a)或(b)两图中力F1、F2分别与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等效替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当它们的方向相同时,两个力的大小都小于它们的合力大小。,图4,8.某中学初二年级同学在探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实验中,把一根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用尼龙细线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每次实验时,他们都将弹簧由A拉伸到B位置。研究过程及实验数据如图4(a)、(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4中的装置、操作及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图中(a)与(b)或(a)与(c)可知,此探究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的是。,(2)分析比较图中(a)与(c)中拉力的方向及弹簧的示数可得出的结论是:。,等效替代,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力方向相同。,9.为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某同学利用若干体积相等的铝块、铁块、铜块和天平等器材进行了实验。他将铝块、铁块或铜块放置在已调平衡的天平的左右盘中,研究过程如图5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比较图5(a)或(b)可知:。,比较图5(c)或(d)可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10现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有适量的水和浓盐水。为鉴别这两种液体,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方案,如图8所示,并最终得出了结论。,(1)通过方案甲的比较可知(a)图中装的是盐水,判断依据是:。,(2)通过方案乙的比较可知(d)图中装的是盐水,判断依据是:。,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11某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他们先后做了三次实验,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如图9(a)、(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1)比较图9(a)与(b)两图可得:。,(2)比较图9(b)与(c)两图可得:。,下,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在接触面性质相同的情况,在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12、某小组同学用小磁针、条形磁铁等按图1(a)、(b)的方法,探究了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及方向。接着他们又用相同的方法,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及方向,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8(c)、(d)、(e)所示。,(1)分析比较图8中的(c)与(d)或(c)与(e)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2)分析比较图8中的(d)与(e)小磁针偏转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方向与通过的电流方向有关,(3)分析比较图8中的(b)和(d)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形状与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形状相似。,13、为了探究通电螺线管磁场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使用电压相等的电源、规格相同的滑动变阻器R、大头针和螺线管等器材进行实验,并通过插在螺线管中铁芯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比较螺线管磁场的强弱。实验中,他们先将甲、乙两个匝数不同的螺线管分别连入电路,并使滑动变组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不同(RaRb),其实验现象如图2(a)(b)所示。该小组同学在仔细观察、比较图2(a)(b)后,认为无法得出结论。于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实验现象如图2(c)所示(RaRbR c)。,该小组同学在观察、比较图2(a)和(b)的实验现象后无法得出结论的理由是:。,螺线管的匝数、通过的电流均不同,无法确定影响其磁场强弱的因素,进行图2(c)实验后,是否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若可以,请写出有关结论;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当螺线管的匝数相同时,通过螺线管的电流大,螺线管的磁场强。,由图6(b)和(c)可知,,14、某同学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用器材为截面积相同的导体、电流表、电键、新干电池和导线若干,实验过程如图3(a)(b)(c)(d)(e)(f)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作出判断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由图6 或,可得:不同材料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由图3(c)与(e)或(d)与(f),可得:。,截面积和材料相同的导体,长度越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显著。,(a)(f),(b)(e),15、某小组同学为了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在电路中分别接入阻值不同的R1、R2电阻进行实验,如图4中的(a)(b),然后分别将R1、R2组成并联和串联电路,如图4(c)(d)所示。请仔细观察和比较图中的装置、操作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a)(b)图4(c)(d),(1)观察比较图4(c)与(a)(b)中实验情况可得:。,(2)观察比较图4(d)与(a)(b)中实验情况可得:。,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条支路的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任一串联部分的电路的电阻,16、图5所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导体对电流的阻碍规律”实验中,用2节电池作为电源,甲同学先将电阻R1和R2并联,然后用R代替图5(a)中并联电阻R1和R2,如图5(b);乙同学将电阻R1和R3并联,如图5(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现象,分析归纳出初步结论。,(1)比较图5(a)和(b)两图中电流表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比较图5(a)和(c)两图中电流表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同时,这个电阻可以等效替代那两个电阻,当一个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两个并联,另一电阻越大,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压相同时,一个电阻所并联的,17、某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他利用图6中演示板上的金属丝进行实验,已知板上金属丝B、C、D、E长度相同,A、B和C为镍铬线,E为铜线、D为铁线,C的横截面积较大,其它金属丝粗细相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分析比较图(a)与(b)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分析比较图(a)与(c)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导体的长度和材料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18、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用若干节新干电池做电源,分别把电阻R1、R2与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实验过程如图7中A、B、C、D、E、F所示。,(1)比较图7中A与D(或B与E,或C与F)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图7,(2)比较图7中A与B与C(或D与E与F)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19小华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研究过程如图8(a)、(b)和(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电路的连接及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图8中的(a)和(b)两图及相关条件可知:。,(2)比较图8中的(b)和(c)两图及相关条件可知:。,当电阻并联后,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总电阻变小。,一个电阻可以等效替代两个并联电阻,20、某小组在研究通电平行直导线之间力的关系,他们所做的实验如图9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实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图9(a)与(b)或(a)与(c),或(a)与(d),或(a)与(e)两图,可得到的初步结论:。,(2)比较图9中的(b)、(c)、(d)、(e)可得到的初步结论:。,通电平行直导线之间有力的作用,当两根平行直导线通大小相等的电流时,电流的方向相同,导线间有相互吸引的力;电流方向相反时,导线间有相互排斥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