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导论-续.ppt
现代经济学导论(续),吴帆2006年9月4日,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布坎南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布坎南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把“经济人”假定引入到政治学领域,并使公共选择理论,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观点:以“经济人”这一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特别是对公共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并由此证明政治领域存在缺陷是可能的。政治与公共事务也是一个“市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特殊的交易。于是,政治过程便成为一种旨在达到互利的合作手段。,基本内容,第一,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无论是在集体活动还是在私人活动中、在市场过程还是政治过程中,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与行动者,而不管产生总体结果的过程与结构有多复杂。第二,经济人理性原则与利己主义本性理性原则并不总是意味着一味利己主义,但另一方面,布坎南在理论分析中又实际上把利己主义因素放在主要地位与传统理论认为只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个人利益不同,他认为个人在公共选择活动中的主要目的也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只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要弱一些。,第三,政治的交换过程性质民主政治活动中的个人活动也具有交换的性质,人们在政治活动达成协议、协调冲突、制定规则无不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因而类似市场中的交换,另外,布坎南也特别强调把政治理解为一个在解决利益冲突时进行交换达成协议的过程。布坎南也指出理性行为假设有其局限性一、与经济活动相比,政治活动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难以做到行为理性化;二、与经济活动相比,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对活动的结果承担的责任要更轻,因而不大会进行理性的比较计算。以以上三个假设为基础,布坎南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理论是其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在公共选择理论之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分析采取的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标准,在市场选择领域,假定人人都是自利的;而政治选择领域,自利的人又变成了“慈善、博爱”的利他主义者。政府并非圣贤,一点不比市场高明,与其政府手忙脚乱,还不如听任市场竞争来得有效。如果假定人人都是利他主义者,就不存在坏的体制,同样也无法解释现实中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坏的政策产生的原因了-公共选择学派增加了对现实的解释力。,评价,公共选择经济学的基础是一个从根本上说十分简单但却很有争议的思想即担任政府公职的是有理性的、自私的人,其行为可通过分析其任期内面临的各种诱因而得到理解。这一思想的结论是政府不一定能纠正问题,事实上反倒可能使之恶化。政府不过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者”,提供的是“特殊产品”。,在一个孤岛上,住着一群渔民。由于礁石丛生,早出晚归的渔民,一直希望有一座照亮海面的灯塔,保证他们安全航行。然而问题在于,谁来为建造灯塔支付成本呢?提供灯塔一类的“公共产品”,正是产生政府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什么办法矫正政府失灵呢?,布坎南的建议:关键在于强化竞争,即使在公共部门,也应如此。将公共部门切割开,分成若干小公司,让他们展开竞争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政府可以将某些公共产品交由私人提供,比如,将军工产品、高速公路等,转由私人经营,既可为财政减负,又能带动民间投资。为防止官员滥上项目,笼络选民,布坎南还建议,要将平衡预算原则写入宪法,彻底摒弃凯恩斯主义,对财政预算实行刚性约束。,前景理论-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丹尼尔.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等心理学家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作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让我们来看一个美国华裔经济学家奚恺元1998年发表的冰淇淋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顾客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杯子比5盎司的大;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不愿意用1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的。结论:人们总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际上目测最靠不住了,聪明的商家就善于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制造“看上去很美”的效果。,“心理账户”概念,卡尼曼还揭示,从心理学意义上钱和钱是不一样的。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捡来的,对于消费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这证明了人在金钱面前是非理性的,是很主观的,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心理账户”的概念。,案例,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听。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听了。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子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面对风险决策,人们是会选择躲避呢,还是勇往直前?,让我们来做两个实验-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 元,B是50可能性赢2000 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大部分人都选择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 元,B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 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结果,大部分人选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仔细分析一下上面两个问题,你会发现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假定你现在先赢了2000 元,那么肯定赢1000 元,也就是从赢来的2000 元钱中肯定损失1000 元;50赢2000 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损失钱;50什么也拿不到就相当于50的可能性损失2000 元。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前景理论”的另一重要“定律”是: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让我们来看一个萨勒曾提出的问题: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现在请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如果说现在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医药公司花多少钱来补偿你呢?,在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来买药,但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这其实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种相对不敏感的获得,而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损失。显然,人们对损失要求的补偿,要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病所支付的钱。,概括来说,前景理论有以下三个基本原理: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前景理论对于生活的启示:,如何给消息?人们对于得与失得敏感度的区别,建立了几个原则:原则一:应该把几个坏消息同时公布原则二:应该把几个好消息分开公布原则三:大大的好消息和小小的坏消息同时公布:坏消息带来的痛苦程度大于好消息带来的快乐程度原则四:大大的坏消息和小小的好消息同时公布: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