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课堂导学.ppt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苏轼,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的特点。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字音:,红缯 z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瓜瓤(rng)行囊nng(口袋)醴l(甜酒)酪(lo)枕藉(j i)浸渍(z)啖(dn)贮(zh)藏 粗糙(cco)渣滓(z)萌蘖(ni)龟裂(jnli)、,预习案填空:,说明内容:外壳-成熟色及成熟期-形状-大小重量 膜-肉-贮藏-核-花-蜜 原产地及分布-关于荔枝的书-生长习性 说明顺序:211段由表及里。全文由主到次、由实到虚,探究,1.第一段引用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例子起到怎样的作用?,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引用此例与自己幼年时对荔枝的印象产生矛盾,形成对比,构成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引用白居易一文,既形象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又有着借以为纲和序,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探究,2.作者在说明荔枝果实形状(第四段)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第5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准确运用此说明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第4段:摹状、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直观具体而形象。第5段:列数字,应注意:约数词与概数词不能同时使用;连用两个临近的数字表大概,中间不能用顿号;减少不能用整数倍表示。,探究,3.第3、4、5三段在说明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么安排?,先一般情况后特殊情况。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给人以全面而科学的认识。,探究,4.第8段引用杜牧的诗与第15段引用苏轼的诗有什么作用?,第8段形象地说明荔枝不耐贮存,第15段形象地说明荔枝味美,应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们的需求。,探究,5.本文题目与以“荔枝”为题相比,好在哪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有文学气息,不枯燥乏味。且此题内涵丰富:说明了荔枝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