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课件.ppt
思想政治课说课演示,传统文化的继承,青铜峡铝业学校 韩伟,【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的特点,形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能够初步具有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形成基本的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充分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深切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分析讨论法,【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目的内容,我认为它在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几课讲述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的诸多特点及一些基本的理论内容之后,本课开始注重认识文化本身的存在与发展,并为后面单元讲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奠定基础。今天要讲的这一课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说从本质上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思路,那就是今天的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没有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现代文化,而今天的现代文化又不单单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延续,它更有延续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态度问题,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明确这个态度。当然,传承过程中如何去做,由于在后面的课程中还要讲到,所以在本课中就无需展开去讲,而只需要让学生能够认可和形成这个基本认识态度就可以了。,【教学分析】,二、学生状况分析 现代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力,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一些基本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于文化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一些关联与冲突也是有了解的,但由于其自身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关系,部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可能无法形成客观与公正的评价,而我们这一堂课,要利用好学生在认识上的这些特点,通过互动式的课堂讨论教学,对于他们过去的一些较为正确的观点进一步给予肯定,而一些有偏差的甚至于是错误的观点要给予纠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分析】,三、重、难点分析1、本课重、难点 本堂课共有三小节内容,“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第一小节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一些了解以及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中的表现来简要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第二小节目的在于在第一小节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同,第三小节则更进一步说明认同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因此,这三个小节的内容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而从本课要求来看,无疑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第三小节是本课的难点,原因在于传统是需要认同,但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并且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影响,对这些方面如何区分和认识是需要提高认识和自身的分辨能力的。,【教学分析】,2、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对于第二小节,“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一内容,可先交由学生去做,通过一些例证材料,以互相讨论和探讨的方式去体会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并从中引导出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来,并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而为下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其次,对于第三小节的难点,其实不在于它有多难理解,重要的在于这一块既然讲到传统文化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要让学生清楚的是既不能保留,也不能简单的一弃了之,要怎么处理,而这个在后面的文化创新中会有更具体的说明,在这里不适合展开来说,要不然后面没得讲了,所以既要让学生清楚,又不能展开讲,把握好度是关键,因此我考虑用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带有一定矛盾焦点的实例来做分析,这里以“中国传统的清明祭祀活动”为例,让学生通过讨论等互动方式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应该能形成两种不同观点,既便观点比较统一也没有关系,教师在学生思考和讨论进可进行一定的引导,一旦两种观点形成,要适时地进行小结,然后通过对比明确哪一种做法更好,达成共识后讲清对问题现象的处理方式即可,然后在后面留个伏笔,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怎么更好地处理这一类问题,并说明我们下一课内容中去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明确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一个好的基础。,【教学计划】,第一环节 在上课学习结束之后,布置一个结合本课学习内容的课外学习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搜集整理一些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展现,既可结合教材内容,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些其他方面的,同时提出要求,运用自己搜集整理的材料,简要说明自己对于今天社会中一些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在上课前大致了解学生准备情况,用3到5分钟时间选择一、二个准备比较好的、观点有所不同的同学进行发言,引出本课学习内容。,第二环节 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一些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和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色的例子,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从中体会加上时代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新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由学生自主讨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作用并从中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适宜于今天时代特色的内容。,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你还知道有哪些习俗,这些能保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值得保留的东西?为什么?,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A、相对的稳定性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贵和”的思想,今天仍然显现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B、鲜明的民族性 大家知道,在去年,国民党的一些高层人士,纷纷回到大陆祭祖,而且每到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海峡两岸的人民都会共同度过。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中华民族统一、对祖统一的认同感。,2、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类的作用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的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第三环节 提出实例,师生共同分析探讨如何认识及对待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内容,总结归纳出基本的认识态度,并加以明确。,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 牧,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可见古往今来,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不少海外侨胞、华裔,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几幅图反映一个什么问题?这符合人们清明祭奠活动的初衷么?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一是重家祭轻公祭。家祭体现着亲情,自然无可厚非。可我们在重视家祭的同时,对历史上志士仁人的公祭却越来越趋向冷清。二是重传统轻创新。各地最传统、最典型的祭祀风俗都是以烧纸为主。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虽然祭祀风俗总被掺杂进新的内容,但堪称文明创新的却鲜见寡闻。三是重物质轻精神。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祭祀的本质在于精神。,存在的问题,你觉得这两幅图有什么区别?谈谈你的看法,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取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传统文化是包袱,它钳制我们思想,控制我们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我们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是财富,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两种观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各种传统民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还是传统思想,都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在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处处都有着传统文化的身影,打着传统文化的烙印,虽然在这其中有些与时代不相符合的内容,但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真加以区别,就一定能让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教学过程中,既然让学生做了准备,就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课堂互动效果,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尤其重、难点的突破上,更要让学生大胆发言,表明观点,共同讨论,形成共识,最后形成本课基本观点和态度。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因为整堂课中学生的发言、讨论等互动形式比较多,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的情况下各种想法和认识会各有不同,因此思维或发言可能会比较分散,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能够以课堂内容为主线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和要求。,【注意事项】,感谢聆听,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