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ppt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杨慎临江仙,02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概况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为其作“注”。2、隋代 杜宝的大业拾遗记3、唐代 李商隐骄儿诗4、宋代 苏轼东坡志林5、元代 讲史话本 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二、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编次”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中国章回小说鼻祖。有十七史演义,如残唐五代史演义等。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王圻稗史汇编“有志图王”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施耐庵门人”,三、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1522,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是清代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修改过的版本。四大名著评点本:毛批三国(毛宗岗)金批水浒(金圣叹)李批西游(李卓吾)脂批红楼(脂砚斋),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的内容主旨,一、内容 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近百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汉末动乱群雄并峙,曹操集团崛起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刘备集团崛起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第三部分(86120回)三国衰落,天下归晋。二、虚实关系“七实三虚”:清代章学诚在丙辰札记提出三国志演义的虚实关系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在按照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美学理想进行创造,使实服从于虚。借史实框架,描绘壮阔历史。,三、主旨 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糅合民众心理,表现拥刘反曹倾向和儒家仁政思想。既有对明君贤臣、清平世界的赞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厌恶,又有由于理想幻灭、道德失落所带来的悲怆迷惘。,1、政治上行仁政:刘备“仁君”典范 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而不忍取。2、人格上重忠义:关羽“忠义”化身,“义绝”。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毛宗岗3、才能上尚智勇:诸葛亮“智慧”符号,“智绝”。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歼,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毛宗岗,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一、类型化的艺术形象“类型化”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单一性 稳定性 和谐性1、单一性:人物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足以撑起整个形象。2、稳定性:人物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3、和谐性:形象内部诸因素非常和谐,没有现象与本质、理智与感情的矛盾。缺点:1、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2、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如:曹操“奸雄”代表,“奸绝”。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轼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毛宗岗,二、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丰富:写出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互不雷同。三大战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彝陵之战。深刻:通过真实描写,反映战争客观规律。生动:描写具体形象,使人身临其境。三、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五条线索: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以魏、蜀、吴三国兴衰为主线。三国之中,魏蜀矛盾为主干,蜀汉为重点,诸葛亮为中心,隆中决策为关键。四、历史演义体的语言 1、“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半文半白,雅俗共赏。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简洁明快,富有阳刚之气。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但在运用口语方言上,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一定差距。,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地位和影响,“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三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形成两大系统: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袁于令隋史遗文。,思考题,1、名词解释:历史演义、七实三虚2、结合具体人物,分析三国志演义的内容主旨。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