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o-第8讲:符号修辞学(上中).ppt
第八讲:符号修辞学Semiotic Rhetoric,符号比喻,概念比喻符号提喻,转喻符号比喻的延伸:反喻,潜喻,曲喻象征反讽,大局面反讽四体演进,符号修辞学的必要性,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研究如何“说服”。在现代,修辞学属于语言学范围,一直在大学语言学教育中占有一个地位。符号学一方面把语言修辞的研究成果扩大到一般符号学的研究,符号修辞学,可揭示修辞根本问题。例如图像修辞,多渠道媒体修辞,比起语言层面的修辞复杂得多。还有些重大问题,例如象征问题,反讽问题,在语言范围内无法讲清楚。,说服之研究,西方大学的修辞学系科,是符号学与叙述学家独立成学科以前长期的驻扎地。一般理解的修辞学,是“加强言辞或文句说服能力或艺术效果的手法”。欧洲古典时期,中世纪,都有不少学者倾全力于此,修辞艺术一直繁荣,修辞学却停滞不前。符号修辞学把修辞推进到语言之外,进入各种中介,修辞就出现了全新的面貌。“说服”这个古老的目标,在广告、图像、等当代传播领域,有了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修辞与当代文化,坚持符形修辞学的布斯,认为修辞不是说话的修饰,而是思想的根本形式。人用不着对自己修饰语句,但是人必须理解自己,因此,修辞是符号方式,文化方式,也是自我的存在方式。布斯再三强调修辞是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因此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道德。修辞实际上应当指导社会行为。因此,修辞学与研究意义与交流传播符号学密切相关。,“非语言”符号修辞格(Non-Verbal“Figures of Speech”),一旦把语言放在一边,关于修辞的讨论几乎无法进行第一:语言表现力过于强大,非语言符号修辞,往往被认为只是语言修辞格的变形;第二:关于非语言符号的讨论,不得不用语言来描述,容易混淆;第三:符号修辞没有“是”、“像”、“如”之类词,必须靠解释才能出现;第四:符号修辞格,容易与符号本身的性质(像似性,指示性,规约性)相混淆,这里的级差问题相当细腻。因此,符号修辞,要完全与语言分开,是很困难的事。,比喻,隐喻,metaphorology,比喻不仅是最常见的修辞格,很多人认为所有的修辞格根本上说就是比喻的变体,因此修辞学就是广义的比喻研究。西方对比喻的讨论从希腊时代就开始了,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对比喻的讨论几乎到了繁琐的程度。现代符号学为比喻研究开闭了新的途径:符号学在这个似乎太古老的领域中,推出全新的一系列研究。一门比喻学“逐渐成形,学术界甚至掀起了一股”比喻热”。建议把广义的metaphor译为“比喻”(也就是把所有的修辞格都看成一种比喻),把修辞格之一译为“隐喻”。,比喻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瑞恰慈认为,“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本来就是比喻性的”。只有与我们的先验范畴或经验相比较,才得以认识新的经验”。利科则进一步认为:“比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向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新信息”。,中国比喻学,比喻研究在中国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指出隐喻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明白;荀子“非相”篇称:“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指出了隐喻的合与分双重作用;文心雕龙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已经指出了隐喻两造之间远与近的张力关系。,中国的修辞学体系,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讨论隐喻,却大量使用隐喻,隐喻成为儒家“微言大义”的一种方式;公羊传“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双双是山海经中的野兽,公母双行。孔颖达注:“法当遣使,不合亲行,故经、传具见其事,以示讥。”南宋陈骙文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法修辞专著,卷上说:“易之有象,以尽其志;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把隐喻作为一般的“象”的地位。此书对于隐喻,则详细分类:“取喻之法,大概有十”。文则基本上建立了中国的修辞学体系。,符号明喻可能吗?,隐喻是相对于明喻而言的,比喻的两造之间有“像”“如”等字称为明喻,没有则是隐喻。在符号修辞中,无法出现“像”“如”这类字眼,或相似的点明方式,因此符号很难构成明喻。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开始有个非常明显的隐喻:火车站一个倒走的时钟。整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人从老年开始倒着长,越活年龄越小。这个钟的镜头作为整个电影的比喻,安排得太明显,但我们依然没有根据说这是符号明喻。,新符号来自符号比喻,任何新词是一个旧比喻上做出来的新比喻,例如“互联网”,“板块”,“博客”,“菜鸟”,“金融海啸”;同样,任何新符号也是新比喻,例如奥运“足迹”礼花。能不能说任何符号体系都是靠比喻形成的?应当说的确如此:任何符号都从根据性(广义的比喻)进入无根据的规约性,再用符号文本做新的描写(例如电影从个别影像组合而来)。比喻与像似根据性,几乎重叠。我们尽量不讨论初级比喻。喜宴最后的“投降”姿势,是二级形象比喻。,符号比喻随处可见,为春节元宵喜庆,本市的广场上挂了三种灯彩:树上沿着树枝挂的是红色灯泡,黄色灯泡,草坪上铺的是绿色灯泡。广场上铺满三种色彩。大家都明白红的黄的是两种颜色的腊梅,绿的是灯光草坪,这是明显的类比。观者想到“火树银花”,“华灯初上”,“佳节良宵”、“普天同庆”这样的成语?市政府在作计划书或写汇报时,肯定会用。这是因为语言能把根据性说的更清楚一些。,符号比喻的治疗作用,在所谓“神话式思维”中,出现“似对似”(Like produces like)的治疗比喻:蛇胆明目,牛鞭壮阳,红枣补血,鱼泡收子宫,未孵化的蛋补阴,藕粉美白,桂圆滋阴,白果补阳。这类心理治疗,不是所有的民族共享的,甚至不一定是某个民族全民的思维方式,而属于一定的文化集团,老太太的营销理论,摘自某营销理论书:去年在北大门口,我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卖项链,也不知道是玻璃还是水晶的我问她这个东西叫什么?她说,“小伙子你就不懂了,上面缀一个玻璃坠子,这叫情人的眼泪。大学生谈恋爱谈崩了,买一个东西纪念一下”。,概念比喻 Conceptual metaphor,这种比喻发生在语言之上的概念层次,并不依靠语言形式。两个概念域之间,出现一种超越符号形式之上的映现(mapping)关系。例如“人生如梦”、“世界是个舞台”、“命运无常”某些比喻几乎全世界共有,例如蛇为魔鬼,鸟为自由;例如“心冷”,“心碎”。跨语言比喻,往往就是超语言的“泛符号”比喻。这些概念比喻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甚至可以有音乐美术表现。有的概念比喻比较复杂,例如陆九渊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哲学比喻本质上是超语言的。,跨文化概念比喻同大于异,“怒火”,这个比喻可以说出很多变体:“我火冒三丈”,“这可把我惹火了”,“他虚情假意的道歉火上加油”,“吵完后他几天怒火未息”。英文,中文表达都很自然,甚至可以用图像,舞蹈,音乐来表现“怒火”,它超出表现形式之上。并不是说概念比喻没有民族性,例如关于动物的概念比喻,各个民族不一样,中国人说“山中之虎”(一山不容二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欧洲人往往用“森林中的狮子”。但是东西方都用大型野兽比“强权”,用狼和狐狸这样小型野兽比“狡猾凶残”,家畜比“不重要,可牺牲”。概念比喻各民族有异有同,同比异多。,政治与概念比喻,上下左右的位置,是重要的概念比喻,而且在各个文化中意义都相近。上下因为比较容易用图像表现,所以几乎无处不用。上下是社会地位,左右是政治立场(“能上能下”、“忽左忽右”)大/小时力量。西语称为Your Highness,Your Majesty。易乾卦所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些实际上是在演化“本乎天者亲上”这个概念,就是在中国,“乾/坤,阳/阴,天/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是具有中心/边缘关系的概念比喻,其中心是将身家族乡国等扭结起来的血缘宗族关系“。,主体异化:影子与主体消失,波德里亚还用“丢了影子的人”来指人的异化。贾平凹废都的开头,也有一个影子消失的情节。影子与镜子有类似的功能。镜子是拉康意义上主体生成的工具,主体通过镜像来确认自身;影子消失,意味着“人”远离深度模式和价值判断,被消费符号构筑成平面。“再也没有存在之矛盾,也没有存在和表象的或然判断。只有符号的发送和接受,而个体的存在在符号的这种组合和计算之中被取消了消费者从未面对过他自身的需要。”,商品社会主体:镜子与橱窗玻璃,波德里亚“镜子与玻璃橱窗”比喻主体性的变化:“在当代秩序中不再存在使人可以遭遇自己或好或坏影像的镜子或镜面,存在的只是玻璃橱窗消费的几何场所,在那里个体不再反思自己,而是沉浸到对不断增多的物品/符号的凝视中去,沉浸到社会地位能指秩序中去。”我们在玻璃橱窗中看到的不是自己完整的影像,而是商品和叠加在商品上、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模模糊糊的自己。这是一个被“物化”的人。前商品社会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类似镜子,基本上看到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商品社会的个人,是玻璃橱窗中碎片状的个体。,符号转喻(sign metonymy),符号转喻多见于症状,踪迹,手势等指示性符号。转喻在本质上是“非语言“的,它只是指出,其基本特点是“指出”,语言中最典型的指示代词“这”、“那”,并不具有语言的规约品质,而只是对指示的一个模拟。而语言的指出功能,并不比非语言符号强:箭头,手指,比指示代词“这个”更清楚更直观。甚至许多社会现象或心理现象,是符号转喻,例如恋物狂,收集狂。贾宝玉爱吃胭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爱收集爱嗅闻小脚鞋的怪人,都是对“邻接意义”过分热中。,符号提喻(sign synecdoche),几乎所有的图像都是提喻,因为只能给出对象的部分。戏剧或电影用街头一角表示整个城市,却是经常被认为为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新闻图片,电影图景,实际上都无法给我们全域,都只是显示给我们对象的一部分,让我们观众从经验构筑全副图景。所谓记实,提供“真实感”而不是“真实性”。关于世界的符号只是符号,不是世界。女人出门挎的名牌提包,是财富的提喻,不是财富的全部,提包的符号形式与财富也没有多少瓜葛。电影芳草天空中有个令人悚然的提喻:男主人公发觉与他做爱的女子,是死去的前女友,就把她用枕头闷死。突然他发现女的胸前有一颗痣,他没有认出这颗痣,而误杀了现女友。,Synnecdoche New York解构纽约,纽约戏中戏,微缩纽约,在片中,正如片名告诉我们的一样,提喻的修辞则套用在了纽约之上。一个剧场导演刚刚大获成功。他感觉身体有些不适,医生告知情况不容乐观。他突然强烈的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宝贵。于是,他决定倾其心血打造一部戏剧作品以告慰平生。这样的手笔说出来有点吓人,那就是在剧院中真实的重建一个纽约城。于是,戏里戏外的热闹便隆重登场了,提喻结合转喻,转喻与提喻在符号表意中经常会混合。电影中的“特长镜头”,例如赎罪中有敦刻尔克海滩足足4分半钟的长镜头:开阔的海滩上火光冲天,枪炮声震耳,到处弥漫着血腥与死亡这段拍摄有意卖弄技术以表现“全景”,但是无论怎样的长镜头与全景镜头,都不是整个敦刻尔克海滩的全部,这个长镜头依然只是战场局势的提喻。接着(邻接)的镜头,男主人公受伤而死,却是转喻:在几十万人生死悬于一线的战场,一个人的死亡微不足道。,倒喻(reversed metaphor),把喻旨放在前面,称倒喻。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The shark is my lawyer.电影中先出现春日垂柳燕子呢喃,然后出现恋人成双;,潜喻(submerged metaphor),A-(B)-B1:其中B1是B的一个延展品质或行为。例如被侮辱的女人吼起来:“拿开你(如狼的)爪子!”钱锺书围城中说某女士穿得太暴露:“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真理(像她一样)赤裸。蒙太奇很有可能是潜喻:某人在暴怒,炉子上的咖啡壶煮沸溢出溅脏了桌布:咖啡壶(也像人物一样暴怒地)沸腾了。据说宋徽宗庭考画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某画家画了几只追逐马蹄的蝴蝶,得到嘉奖:花香无法画出,其延展行为却可以描绘。,曲喻(conceit),潜喻的进一步展开,就成了曲喻:A-(B)-B1-B2-B3“他(如狼)永无满足,每天寻找新的牺牲品,得意时就狂啸”。She runs like a machine,gallops,through the tree like a breeze!电影经常用“连环镜头”:孩子高兴地蹦了起来,家里的狗跳出来汪汪叫,狗蹦下台阶,狗追到它一向追逐的猫,猫翻到了,狗非但没有抓它,反而舔猫的头,类推(analogy),A对C就相当于B对D,可以紧缩为A是C的B。“他对于这个小镇,就像狼对于羊群”;也可以说“他是这个小镇的一头狼”。类推实际上是所有比喻的预设语境,所有的比喻都是类推的。说“他像狮子一般怒吼”,说全了就是“他(对办公室人员),就像狮子(对森林里的野兽)一般怒吼”,只是平时不注意这个预设语境,说出来反而新鲜。电影中可以是镜头链加上蒙太奇的组合:艳红的大丽花;背后的阳光刺目,遮盖了大丽花的红色,让它变得边缘模糊;一群皮靴踩过,把农田踩烂。花朵凋零,就像国土面对兵灾蹂躏。,反类推:对于天使他是凡人,对于凡人他是天使,“反喻”(antimetaphor),即很难找到比喻像似点的比喻。在电影中也经常出现。本杰明.巴顿奇事有一个非常远距的比喻,一个人反复说他被雷电打了七次,电影的主线是人生命运不可重复,但是此人却强调不可能的事情在重复。徐冰天书比喻文化传统,却用“绝对不像”暗示传统可能是个意义空白的神话。,象征(Symbol),修辞格中最难处理的是象征,虽然这个术语被使用的最多,意义却最糊涂;在西语中,symbol这个词比中文中更加混乱:卡西尔用来代替“符号”一词;皮尔士则用来代替符号的一种,即“任意武断符号”(convention);弗洛姆说:“符号是人的内心世界,即灵魂与精神的一种象征”。他只是换一种说法强调一遍,前后两句中说的是一回事。博迪厄的“象征资本”(Symbolic capital)理论,应当翻译成“符号资本”,实际上也是博迪厄的本意。,西语Symbol之大混乱,简明牛津词典对Symbol一词的定义是:“1.一物习俗上体现了,再现了,提醒了另一物,尤其是一种思想或或品质,(例如白色是纯洁的Symbol);2.一个标志或字,习惯上作为某个对象、思想、功能、过程的符号,例如字母代替化学元素,乐谱标记”。很明显,西语Symbol两个意义非常不同:第一义是“象征”,第二义是“符号”。本书并不想澄清西文symbol,而只能讨论中文的“象征”,以及西文Symbol的第一义。必须事先说明:中西语种两者本来就不对等,意义混乱的地方也不一样,翻译后就更乱。托多洛夫写了一整本象征理论,也没有能把西语symbol整理清楚。,卡西尔的象征,卡西尔三卷本大作象征形式理论给象征最宽泛的定义,说人就是“制造象征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又给象征最“精神性”的定义:“象征形式应理解为一种精神能量,借其之助,使一种精神内容,和一种具体的感性符号相联系,并内在地术语这符号”。象征必须是一种“精神形式”。卡西尔这一派符号学者,第一错在术语不清,完全用Symbol代替Sign,第二吃亏于感想式讨论,缺乏符号学特有的可操作性。在符号学发展史上,卡西尔与朗格的符号学基本上后继无人。,象征与符号混用,索绪尔本人在讨论德国史诗尼伯龙根的指环时说:“史诗作者,或甚至历史作者,在叙述两军交锋时也介绍两位首领之间的战斗这样首领A与首领B的决斗就不可避免地成了象征”。从符号学来说,这种“以将代军”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小说、舞台、电影中可能更为普遍),应当说是一种指示符号。,象征定义之一:某种比喻,无论哪一种象征,在修辞机制上,是比喻中的任何一种。一本中国作者的书说罗马帝国的凯旋门,是“隐喻通天之门”,又说是“皇权神权的象征”。为什么凯旋门不是“通天之门的象征”?不是“皇权神权的隐喻”?这两个术语(无论在中文和西文中)部分同义。任何象征,都可以是取像似性的隐喻,可以是取邻接性的转喻。龟在中国古代取其长寿,为中国寿文化的主要符号。元代之后,也许因为俗文化的兴起,龟与蛇等肮脏的爬行动物生活在一道(邻接)而喻之通奸男子,从而获得“龟儿子“王八蛋”等侮辱性象征意味。两者可以并行不悖,象征也可以多边。,象征比喻跨中介:概念比喻,但是在修辞形态上与其他比喻种类没有区别,在语言学中无法说象征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格。“于丹是新国学热潮的象征“,是转喻;“黑色是闻一多晚期作品忧郁情调的象征”实为提喻;蓝波说“O象征太阳金色的阳光”,是跨渠道通感比喻;只是象征比其他修辞格的喻本都更可能是非语言的,因此象征更可能是跨中介通用的。例如十字架,新月,万字之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这些象征无论用什么中介表现,无论是图像、雕塑、语言、姿势来表现,依然是同一个象征。,象征定义之二:意义积累,象征意义往往有历史积累,符号的“片面化”渐渐倒空原功能,代之以意义。华表,原是原先是路标,尧舜时代竖为供百姓告状的“谤木”:晋代崔豹说:“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今日华表的路标或“谤木”功能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天授的云龙纹所代替,是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而现在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这是一种历史意义累积。,第三:象征意指比较抽象,即无法“意释”的精神境界(tat dme,例如佛教中用莲花象征纯洁),或是不太好表达的(例如经轮象征佛法),甚至难以形诸语言的(例如品牌象征品位与社会地位)。这就为什么象征必须在符号学中才能讨论清楚。哲学家谢林说象征是“以有限方法表现的无限”,定义太松,但是“无限”一词,点出了喻旨说不清的特征。卡西尔定义象征“精神性”:“象征形式应理解为一种精神能量,借其之助,使一种精神内容,和一种具体的感性符号相联系,并内在地术语这符号”。象征的喻体却像任何比喻,必须具体。弗洛伊德认为梦有显义与隐义,显义就是象征的表面义,隐义即是象征义。,数量的象征,数量也可能是有历史积累的象征:耶稣有十二门徒,数字意义来自旧约中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更早,在以色列旷野里有十二股活泉解渴。耶稣如果真选了十二个信徒,他就是想到十二这个犹太民族的象征数字;如果十二是他的门徒声称的,更是有意追溯犹太教渊源。这个数量象征,最后演变成普通数量词“打”。,象征的“符号级差”,刘熙载艺概.词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无所寓矣”写不出的“精神”,宜以形象表现,此即象征。“烟霞”、“草木”这些形象,首先可以是物象,然后可以是直接再现物象的图像(美术、照片、电影等),然后才可能是文词,更进一步可能是文词描写的场景,或者文本集合(例如文学作品或其他中介的作品中大段,甚至全篇构成的景色描写)。小说水浒、老人与海,电影黄土地、冷山全剧构成一个象征。象征可以有规模迥异的表现,从单元符号,进入大规模文本符号。,象征化第一法:集体象征,调动文化群体使用形象表达共同意义。诗人玉屑卷九“托物取况”:“诗之取况,日月比君后,龙比君位,雨露比德泽,雷霆比刑威,山河比邦国,阴阳比君臣,金玉比忠烈,松竹比节义,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象征的文化规定性有一定的组合规则。例如中国的风水术就是复杂的组合象征:建筑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有池为朱雀,有小折河应“金带环抱”;背面有座山,为玄武,东边引水成渠以喻青龙,西边有路谓之白虎。风水的象征体系,明显是为官宦人家社会欲望的象征祈福。,原型象征(architypal symbol),在部族,甚至全体人类经验中植根很深的某些形象:例如太阳象征真理或阳刚,月亮象征美丽或阴柔,春天象征希望,四季象征生命。集体象征可以很隐蔽,例如艾略特荒原中依靠的主要象征系列,是古代繁殖神神话,因为过于复杂,作者不得不加了许多注,诗人给作品加注以说明象征,这是很少见的例子。所有的原型象征,实际上是先前作品使用形成的历史积累。考虑到在有记录的艺术与文学出现之前很久,人类已经有上万年的符号文化,解释象征意义的确是靠重复使用积累起来的。,象征化第二法:私设象征private symbol,这种私设可以直接点明。惠特曼纪念林肯的名诗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开放开头两行:每年开放的紫丁香,那颗在西方陨落的星和我对我所爱的人的怀念紫丁香的象征被直接点明。叶绍翁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点名象征。而“红杏出墙”是此后的延伸象征意义,是社群共同的文化积累,即第一法。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的象征“黑白灰三色是压抑,公牛象征兽性与黑暗,而受惊的马代表人民”。这是他自己设置的,上面引用的是他事后的说明,但是当时观众,靠标题的明晰作意义主导参照,也看懂了这样的私人象征配置。,复现“主题形象”(thematic image),多次出现,重复着力表达,就可能获得意义更深远的喻旨。卡洛琳.斯博琼(Caroline Spurgeon)首先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现形象”(recurrent image),发现累积意义成为象征。例如哈姆雷特剧中的疾病形象,麦克白斯中的“赤裸婴孩”形象。复现本身是不够的,这些语象指向作品主题,才获得分量。孔尚任桃花扇中反复提及的扇子(提扇,溅扇,寄扇,撕扇)使它成为爱情中女子的气节与国难中民族气节的象征;俄国导演祖亚金瑟夫的电影归来中重点儿反复出现的“爬高”形象,成为孩子长大的象征。,刺点式象征,过于特殊的安排,形成组合轴上强大的聚合系,也可以形成象征。戈达尔的电影芳名卡门(Prenom Carmen)中多次出现海鸥的叫声,但是声源没有出现,相反,镜头往往是非常现实的巴黎的夜景与车流,不可能出现只有在天宽地阔的海边才有的海鸥叫声。这种“断裂性”的插入元素只要有几次,就变成有抽象意义的象征。罗中立油画父亲耳朵上的笔。电视剧潜伏中女主人公突然静立山头。,复现与Logo,复现形象渐渐积累意义成为象征,实际上是许多特用符号建立意义的手段。国家旗徽,城市地标建筑,王室贵族纹章,机构标识,直到品牌图像,都是靠一再复现方式形成象征意义积累,因此各种宣传或广告,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突出象征标志的机会:奥运会的任何宣传方式,都不会放弃五环图标。大公司的商标图像logo(如耐克的钩,麦当劳的M,肯德基的人头,英特尔的字形,奔驰车的蓝黑图标等等),原本是有根据性的修辞符号(例如字母是品牌缩写)。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只认图标。近年西方出现了“反Logo霸权”运动:商品图标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全球化之前的文化想象。,反讽与比喻的本质不同,其他修辞格基本上都是比喻的各种变体,立足于符号表达对象的异同涵接关系,反讽却是符号对象的排斥冲突;其余修辞格是让对象靠近,然后一者可以代替另一者,反讽是相反相成,两个完全不相容的意义被放在一个表达方式中;其余的修辞格是用各种方式接近一个意义,反讽却是欲擒故纵,欲迎先拒。因此反讽充满了表达与解释之间的张力,是一种强有力的“互动式交流”。,反讽不在文本,我的生活舒适得像一条鱼。这句话可以是:陈述事实(不强调形象)比喻强调(强调形象:可以指着正喂食的金鱼)反讽(我不幸福,可以指着砧板上的鱼,也可以打一个air quote)撒谎(我不幸福,电话里声调平静对母亲说)没有参照的语境,仅凭文本难以确定,反讽的说服目的,无论中西,哲人早已发现反讽是一种强有力的说服手段,能取得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中国的道家,墨家,韩非子,名家,他们的著作充满了反讽。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成就了西方思想的强大反讽源头。中西先哲都用反讽达到说服目的,也就是说用作一种非常特殊的修辞。反讽在当代已经成为扩展为人性与社会的立足方式,也就是文化的符号学本质特征。,反讽的修辞学定义:窄定义,一个符号表达的非但不是外延,而是正好相反的意思,反讽有两层意思:字面义/实际义;表达面/意图面;外内涵/内涵义,两者对立并存。何者主导,依语境而变化。反讽不是讽嘲(sarcasm)不是滑稽(travesty),反讽的范围比它们宽得多:某些反讽有可能带着讽嘲意味。史記樗里子傳“滑稽多智”。註曰:“滑,亂也。稽,同也。辯捷之人,言非若是,言是若非,能亂同異也”。这样,滑稽的机制就接近反讽,但是并非所有的滑稽都是反讽,大部分反讽也并不滑稽,这两者只是部分重叠。,反讽的诗学定义:宽定义,反讽的宽定义是新批评派提出的,他们认为文学艺术的语言永远是反讽语言,反讽就是“非直接表达”。布鲁克斯说:“诗人必须考虑的不仅是经验的复杂性,而且还有语言之难以控制,它必须永远依靠言外之意和旁敲侧击(implication and indirectness)”弗莱也认为在语境的压力下,文学语言多多少少是“所言非所指”,诗中的文词意义多多少少被语境的压力所扭曲。诗式广义反讽,在最简单的浅白的民歌中也时刻遇到:已经成为中国民歌代表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就怕看花的人儿骂”,“就怕来年不发芽”,都是调情语。语义曲折,就成了艺术。,多中介反讽,多中介符号,经常可以音画不合,同一个文本就包含双重意义。都市里的村庄主人公孤零零在房间里徘徊,声音却是邻居阿芳婚宴上的吵闹喧哗;小街主人公在动物园被残暴殴打,音乐却是动听的“妈妈留给我一支歌”;俄国电影战争与和平中,彼埃罗目睹法军镇压反抗者,枪毙第一个人有枪声,第二第三人倒下,没有枪声;苏联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结尾,两个德军俘虏在西伯利亚大风雪中举步维艰,一个说:“冬天的唯一好处是让人没有感觉”。另一个说,“你会讨厌沙漠,在哪里你会像牛油一样烤化”。,反讽与悖论的区别,反讽是“口是心非”,冲突的意义发生于不同层次:文本说是,实际意义说非;悖论是“似是而非”,文本表达层就列出两个互相冲突的意思,文本的两个部分各有相反的意指对象,但是必须在一个适当的解释意义中统一起来。哲学中常用悖论:“道可道非常道”,或“沉默比真理响亮”;在文本层次上,悖论的确切意义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在超越文本的解释中,在元语言层次上才能合一。例如上一节说的电影双渠道意义冲突,也是悖论。,反讽与悖论混淆,反讽与悖论都是矛盾的表达方式,都是旁敲侧击。反讽的现代研究开山之作,克尔凯格尔的名著论反讽概念,列出15条论点讨论反讽,第一条是“苏格拉底与基督的像似之处恰恰在于其不像似之处”。这第一条论点是悖论,而不是反讽。在此书正文第一节中对此条有个注文:“基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因为门徒们知道: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见过,亲手摸过的。而苏格拉底的真理是隐蔽的”。基督是显义的,直截了当的,苏格拉底则用希腊式智慧,用欲擒故纵的反讽。但是克尔凯格尔的并置列举,却是一个悖论:苏格拉底与基督都企图传达真理,方法不同却殊涂同归。,诗学中的反讽与悖论,克尔凯格尔全书最后一章试图进一步阐明这一点,最后又归结于一条悖论“我相信,因为这是荒诞的”。为什么用悖论作为论反讽概念的开场与结束?似乎至今也没有人注意到这部名著混淆了反讽与悖论。新批评派的布鲁克斯艺术用的是“悖论语言”: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悖论,悖论包括了反讽。但是布鲁克斯又有一篇名文“反讽:一种结构原则”,说反讽是所有的诗歌语言的特点。到底何者包括何者?把反讽与悖论都用于最宽泛的意义,就不必区分。无论是悖论的表现面双义矛盾,还是反讽的表面义与意外延矛盾,都是矛盾意义合一。,符号反讽与悖论更加不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夸大其词”的反讽;但是如果把标题考虑进来,那就是悖论。一个人说“今天天气太好了!”但是手里拿了一把雨伞,或是脸上有诡异的微笑,或是当时正响雷,只要有矛盾的语境参照,就是反讽;但是如果我们把雨伞,微笑,响雷都当做表达层的一部分,那就是悖论。无论悖论或反讽,都是曲折表达,不能用于要求表意准确的场合。如果电视台气象报告天气很好,打出的图像却是乌云暴雨,观众就会认为出错:因为科学实用传达的语境不允许反讽。,“矫正解读”,即是决定双义何者为主导,一般是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广告招牌这种符号,明显有两个渠道:商品展示,是主渠道。不管广告如何反说,商品意义永远是是正读。广告与招牌文本可以充分利用谐音拉开距离,商品的展示必然把意义“矫正”到广告制作者所意图的正确位置。由于这个意义保证,广告的名与实距离拉开越远,实物能指需要矫正距离越大,广告就越是发人深思,给人印象越深刻。我们可以称之为广告与招牌取名的“远距原则”。一旦远距,就出现双关语。,“双读”广告(double interpretations),理发店名为“一剪美”,“一箭风流“,“最高发院”、“发新社”;衣服店“一件钟情”,“棉面俱到”;化妆品店“眉绯色五”;饭店“吃之以恒”;鞋店“心存鞋念”;咳嗽药广告“咳不容缓”;自行车广告“骑乐无穷”。这种广告招牌,在中国称为“搞笑广告”,在西方称为。有语言社会学家做过测试,发觉双读广告的宣传效果好得多。有时候这种幽默感能改善气氛,例如指示男女洗手间,用扑克牌K和Q的图案,甚至用“观雨轩”与“听雨轩”。,第二种远距法:貌似反话,丑话,不雅话语,受众乍一看以为弄错了,就会特别注意,广告招牌产生了欲擒故纵效果“天天精彩,要你好看”是电视广告;“不打不相识”是打字机广告;网站招聘广告“只为网络经英”;理财产品广告“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酒吧广告:“情人节到了,别便宜了那小子”。,低调陈述(understatement),不是真正的自我贬低,而是加强效果。辛弃疾“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冷好个秋”;陆游“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都是低调陈述佳例,也都把低调陈述的符号学机制说的非常生动。以退为进的“自谦”广告:邦迪广告克林顿与希拉里执手起舞,闪电裂痕出现在两人之间,广告语“有时,邦迪也爱莫能助”。,自贱名称,取名自贱,是有勇气的:为了把自己从众多竞争者中标记出来,冒了被顾客误读误解甚至犯忌讳的危险。“狗剩拉面“、”蜗牛网吧“、“骂厨子家常菜”、“真难吃面馆”、“无味饭店”、“孙子烤肉”、“是非岛”、“人民公社大食堂”。不过有的“自贱“做的语义双关相当巧妙,如“微软大饼”、“妈的酸梅汤”;广州一家粥店名“依旧饭特稀”(影射周杰伦的CD名,即英文Fantastic,但也是借用网语“稀饭”=喜欢)。有的只能让人佩服店主大胆,如“强盗之家”、“摸错门”。充分使用“反话矫正”,是打性感擦边球:语句迹近调情,但是“止乎礼仪”,即用商品矫正,这”不得不”矫正解释的过程,就是广告的着眼点。,大局面反讽,“大局面”的符号表意,指的是不再局限于个别语句或个别符号的表意,而是整部作品,整个文化场景,甚至整个历史阶段规模上的意义行为。大局面反讽的各种变体,没有幽默意味,相反,很多具有悲剧色彩。而且反讽超出浅层次的符号表意,进入了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戏剧反讽(Dramatic Irony),是台上人物/观者之间的张力。经典的例子是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误会饮了迷药的朱丽叶已死,就自杀了,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已死,只能真地自杀。致命的误会,人物不知而观众知道,戏剧力量就在于让观众为台上的人物焦急。,情景反讽(Situational Irony),是意图与结果之间出现反差,而且这个反差恰恰是意图的反面。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两个人物原先的意图,正好互相落到对方意图的反面。一般把这种场景称作“命运的捉弄”,双重的捉弄就成了加倍的反讽。,“历史反讽”(Historical Irony),与情景反讽有点相似,只是规模巨大,进入历史。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美的动员宣传口号“这是一场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The War That Ends All Wars),结果这场战争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例如工业化为人类谋利,结果引发大规模污染;抗生素提高了人类对抗病毒的能力,结果引发病毒变异。如此大范围的历史反讽,有时被称为“宇宙性反讽”(Cosmic Irony)。或许可以说这已经超出符号表意范围,但是人类文化核心是意义问题,“宇宙性反讽”是文化对付历史无能为力的象征。布斯强调从“大历史观”来理解反讽,声称“宇宙性反讽是最终的研究重点”,哪怕是9.11这样善恶过于分明,似乎没有反讽可言的历史进程。,后结构主义与反讽,克尔凯格尔的十五条反讽论,最后一条是:“恰如哲学起始于疑问,一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生活起始于反讽”。当代后结构主义思想家更加推崇反讽。林达.赫琴明白宣称:“在后现代主义这里,反讽处于支配地位”。德曼认为反讽是符号破坏比喻“同一性”的结果,他认为反讽能破解“文本品格”,也就是摆脱有机论,因此是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韦恩.布斯在“反讽帝国”一文中,提出在当今文化中,只有反讽具有人际“凝聚力”,因为在反讽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两个心灵的认同”。他人之心本不可测,反讽却让人心在冲突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