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loader开发基础.ppt
第五章 BootLoader开发基础,讲授内容,一、BootLoader基础 BootLoader的启动 BootLoader的分类 BootLoader的基本原理二、U-BOOT U-BOOT工程简介 U-BOOT源码结构分析 U-BOOT的编译 U-BOOT的移植 添加U-BOOT命令,U-Boot的调试 U-Boot的使用三、课堂答疑与交流,一、BootLoader基础,BootLoader是在操作系统运行之前执行的一段程序。功能:初始化硬件设备 建立内存空间映像 建立合适的系统软硬件环境 为引导操作系统内核做好运行准备,BootLoader一定是基于特定硬件平台来实现的。几乎不可能为所有的嵌入式系统建立通用的BootLoader,不同的处理器架构有不同的BootLoader。但BootLoader有许多共性,U-BOOT支持ARM、PowerPC、MIPS、X86等体系结构;,一、BootLoader基础,系统加电或复位后,所有CPU都会从某个地址开始执行,处理器设计确定。X86的复位向量在高端(ECS、EIP全1);ARM处理器在低端,从地址0 x00000000处读取第一条执令。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板都要把板上的ROM或Flash映射到这个地址。BootLoader程序可存储在ROM或Flash相应的位置上,系统加电后,CPU将首先执行它。BootLoader启动是多阶段的,一是功能较为复杂,二是便于移植,一般为两阶段启动阶段。BootLoader包含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本地加载模式:内核映像在板子上 远程下载模式:目标板必须与宿主机通过网络连接,BootLoader的主要功能是引导操作系统启动,有以下启动方式:网络启动:先把BootLoader烧写到板子的EPROM或者FLASH中,BootLoader通过以太网接口远程下载内核映像或文件系统。可通过以太网接口、串口、USB口下载,内核映像必须放置在宿主机的制定目录。磁盘启动:PC机或服务器采用。使用BIOS引导,但BIOS 并不直接引导操作系统,BootLoader一般位于主引导扇区。Linux支持多种引导方式。FLASH启动方式:大多数嵌入式系统使用。FLASH有很多类型,包括NOR FLASH、NAND FLASH和其他半导体盘。NOR FLASH使用最为普遍,支持随机访问,可以直接在FLASH上执行。,BootLoader的种类:嵌入式系统已经有各种各样的BootLoader,种类划分也较多。BootLoader与Monitor的区别:BootLoader只是引导设备并且执行主程序的固件;Monitor除具有BootLoader功能外,还提供了很多的命令行接口,可以调试、读/写内存、烧写FLASH、配置环境变量等。目前均统称为BootLoader.,注意:U-Boot已经成为ARM平台事实上标准的BootLoader.,BootLoader的基本原理:BootLoader是依赖于硬件而实现的。1.BootLoader的操作模式 启动加载(Bootloading)模式:产品发布的工作模式;下载(Downloading)模式:开发模式,具有命令行接口。两种模式可切换。2、BootLoader与主机之间进行文件传输使用的通信协议 使用串口时,采用想xmodem/ymodem/zmodem协议中的一种;使用以太网口时,采用TFTP协议;3、BootLoader的主要任务与典型结构框架 大多数BootLoader都分为stage1和stage2两大部分。Stage1通常使用汇编语言实现,实现基本功能;Stage2通常使用C语言实现,实现复杂功能,具有可读性与可移植性;Stage1通常包括以下步骤(以执行的先后顺序):硬件设备(I/O接口)的初始化。为加载BootLoader的stage2准备RAM空间 拷贝BootLoader的stage2到RAM空间中 设置堆栈 跳转到stage2 的C入口点,Stage2通常包括以下步骤(以执行的先后顺序):初始化本阶段要使用的硬件设备。检测系统内存映射。将内核映像和根文件系统映像从Flash设备上复制到RAM空间。设置内核启动参数(启动参数为一数据结构)。调用启动内核。注意:Bootloader程序设计与实现中,向串口终端打印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调试手段。U-Boot简介 1、U-Boot工程 U-Boot已经能够支持PowerPC、ARM、X86、MIPS体系结构的上百种开发板,是功能最多、灵活性最强的开源Bootloader。相关的网站:下载网站:http:/U-Boot邮件列表网站:http:/-Boot-users,U-Boot的源码结构 从网站上可以下载U-Boot源代码包,如,解压后就可以得到U-Boot源程序。在顶层目录下有18个子目录,分别存放和管理不同的源程序,分三类:第一类目录存放与处理器体系结构或者开发板硬件直接相关的配置;第二类目录存放通用的函数或者驱动程序;第三类目录存放U-Boot的应用程序、工具或者文档;U-Boot源代码包括对几十种处理器、数百种开发板的支持。但对于特定的开发板,配置编译过程只需要其中的部分程序。,U-Boot的编译 U-Boot通过gcc和Makefile组织编译的。顶层目录下的Makefile首先设置开发板的定义,然后递归地调用各级子目录下的Makefile,最后把编译过的程序链接成U-Boot映像。1、顶层目录下的MakeFile:负责U-Boot的整体配置编译,需要有开发板配置定义。2、开发板配置头文件:具有一定的格式。3、编译结果:首先配置,然后编译,得到映像文件(.elf格式与.bin格式,可烧写格式)与符号表(.map与.srec格式)。4、U-Boot工具:在tools目录,有源代码。U-Boot的移植 在新的电路板上需要移植U-Boot 程序。1、添加开发板硬件相关配置文件。2、配置选项。3、配置编译。4、调试U-Boot源代码,直到U-Boot 能够正常启动。,添加U-Boot的命令:U-Boot的命令为用户提供了交互功能,已经实现了几十个常用的命令,若开发板需要特殊操作,可以添加新的U-Boot 命令。U-Boot 的每一个命令都是通过U-Boot-CMD宏定义实现的,在include/command.h头文件中定义,每个命令定义一个cmd_tbl_t结构体。1、定义Cache命令,在include/cmd_confdefs.h中定义;2、实现Cache命令的操作函数,将源程序文件添加到common/Makefile中;3、在板子的配置文件中打开CONFIG_COMMAND选项并注册;U-Boot的调试:1、硬件调试器:在裸板上调试,需要仿真器配合,调试软件可使用GDB;2、软件跟踪:程序设置调试信息;U-Boot的启动过程及程序分析:1、两阶段启动过程(第一阶段通常使用汇编语言,第二阶段通常使用C语言);2、源代码阅读需要大量时间,涉及大量数据结构,网上参考文献较多;,U-Boot的使用:1、烧写U-Boot到Flash:需要JTAG专用的硬件工具,宿主机需要安装烧写程序;2、U-Boot的常用命令:较多,看手册;3、U-Boot的环境变量:可通过printenv命令查看环境变量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