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何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ppt
第七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本 章 要 点 定位基准的选择 工艺路线拟订 加工余量的确定 工艺尺寸链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工艺过程经济分析,第一节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工件的安装与基准第三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第四节 制定工艺规程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五节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第六节 机械加工的生产率与经济性分析,第一节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7.1.1 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采用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直接用于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表面质量,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全部劳动过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工艺文件。工艺规程的作用 连接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的桥梁,是企业组织生产活动和进行生产管理的重要依据。,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工艺路线或工艺流程):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原材料或毛坯的形状、尺寸和性能等,使之变为合格零件。将零件装配成部件或产品的过程,称为装配工艺过程。,工艺过程是由一个或若干个依次排列的工序所组成。毛坯顺次通过这些工序就变成了成品或半成品。(1)工序 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地点(一台机床或一个钳工台),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它是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又是生产计划和成本核算的基本单元。,若生产批量比较小则其加工工艺过程可由五个工序组成,如表71所示。棒料毛坯依次通过这五个工序就变成阶梯轴的产品零件。,图7.1 阶梯轴简图,表7.1 阶梯轴工艺过程,同样加工图7l所示零件,若生产批量比较大,此时可将工序1变为两个工序:a)每个毛坯在一台车床上由一个工人车削一端面和钻其上的中心孔。b)卸下来转移到另一台车床上由另一个工人调头车削另一端面和钻中心孔.,(2)安装 工件在加工前,在机床或夹具中相对刀具应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并给予固定,这个过程称为装夹,一次装夹所完成的那部分加工过程称为安装。安装是工序的一部分。每一个工序可能有一次安装,也可能有几次安装。如表7.l中第一工序,若对一个工件的两端连续进行车端面、钻中心孔,就,需要两次安装(分别对两端进行加工),每次安装有两个工步(车端面和钻中心孔)。在同一工序中,安装次数应尽量少,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以减少由于多次安装带来的加工误差。,(3)工位,为减少工序中的装夹次数,常采用回转工作台或回转夹具,使工件在一次安装中,可先后在机床上占有不同的位置进行连续加工,每一个位置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称一个工位。采用多工位加工,可以提高生产率和保证被加工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4)工步 工步是工序的组成单位。在被加工的表面、切削用量(指切削速度、背吃刀量和进给量)、切削刀具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称工步。当其中有一个因素变化时,则为另一个工步。,当同时对一个零件的几个表面进行加工时,则为复合工步。(5)走刀 被加工的某一表面,由于余量较大或其它原因,在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用同一把刀具对它进行多次加工,每加工一次,称一次走刀。,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生产类型对工艺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当生产类型不同时,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车间的机床布置、毛坯的制造方法、采用的工艺装备(刀、夹、量具)、加工方法以及工人的熟练程度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制订工艺路线之前必须明确该产品的生产类型。,生产类型是指企业(或车间、工段、班组、工作地)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分类,一般分为:(1)单件生产 单个地生产不同结构和不同尺寸的产品,并且很少重复。例如,重型机器制造、专业设备制造和新产品试制等。,(2)成批生产 一年中分批地制造相同的产品,制造过程有一定的重复性。例如,机床制造就是比较典型的成批生产。每批制造的相同产品的数量称为批量。根据批量的大小,成批生产又可分为:小批生产-其工艺过程的工艺特点和单件小批生产相似;大批生产-其工艺过程的特点和大量生产相似;,中批生产-其工艺过程的特点则介于单件小批生产和大批大量生产之间。(3)大量生产 产品数量很大,大多数工作地点经常重复地进行某一个零件的某一道工序的加工。例如,汽车、拖拉机、轴承等的制造通常都是以大量生产的方式进行。,各种生产类型的工艺过程的特点可归纳成表72,7.2 工艺规程的作用及设计步骤“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工艺规程中包括各个工序的排列顺序,加工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工艺装备及工艺措施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工人等级等。7.21 工艺规程的格式 1982年机械工业部制订了部颁标准(参阅JBZI 187.382)。,在单件小批生产中,一般只编制内容比较简单的工艺过程综合卡片(简称过程卡),见。表上有:产品名称和型号;零件的名称和图号;毛坯的种类和材料;工序的序号、名称和内容;完成各工序的车间、设备和工序装备及工时定额等。表7.3 机械加工工艺卡片,在成批生产中,一般编制较详细的工艺卡片,见表7.3 在工艺卡片上除要填写上述的内容外,还要详细说明每一工序所包括工位和工步的顺序、工艺尺寸和技术要求。对主要工序还要画出工序草图,在图上表示出被加工表面在该工序所达到的尺寸、公差和粗糙度及工件的安装方法等,在单件小批生产中,某些重要零件的加工有时也制定工艺卡片。,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则要求在工艺卡片的基础上,分别为每一工序编制工序卡,见表7.4 在工序卡片上画有工序图,图上要表示出完成本工序后的零件形状、尺寸、公差和技术条件,工件的安装方式,刀具的形状及位置等。在中小批量生产中,有时个别重要工序也编制工序卡片。对于在各种自动或半自动机床上完成的工序,还要编制调整卡片。对于检验工序,还要编制检验卡片等。,工艺规程的作用 工艺规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的主要技术文件(2)工艺规程是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工作的依据(3)工艺规程是新建、扩建或改建机械制造厂的主要技术资料。,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1)研究和分析零件的工作图 首先明确零件在产品中的作用、地位和工作条件,并找出其主要的技术要求和规定它的依据,然后对零件图进行工艺审查。如果在审查过程中认为不合理或者是错误及遗漏,可提出修改意见。,(2)根据零件的生产纲领确定零件的生产类型零件的生产纲领可按下式计算:N零=Nn(1 a)(1十)式中 N零零件的生产纲领(件年);N产品的生产纲领(台年);n每台产品中包含该零件的数量(件台);a该零件备件的百分率;该零件废品的百分率。,划分生产类型的参考数据 7.5划分生产类型的参考数据,划分生产类型,既要根据生产纲领,同时还要考虑零件的体积、质量等因素。(3)确定毛坯的种类 与零件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零件的生产类型及毛坯车间的具体生产条件有关。,铸件 包括铸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合金的铸件等。铸件毛坯的形状可以相当复杂,尺寸可以相当大,且吸振性能较好,但铸件的机械性能较低,一般壳体零件的毛坯多用铸件。锻件 机械性能较好,有较高的强度和冲击韧性,但毛坯的形状不宜复杂,如轴类和齿轮类零件的毛坯常用锻件。,型材 包括圆形、方形、六角形及其它断面形状的棒料、管料及板料。棒料常用在普通车床、六角车床及自动和半自动车床上加工轴类、盘类及套类等中小型零件。冷拉棒料比热轧棒料精度高且机械性能好,但直径较小。板料常用冷冲压的方法制成零件,但毛坯的厚度不宜过大。,焊接件 对尺寸较大、形状较复杂的毛坯,可采用型钢或锻件焊接成毛坯,但焊接件吸振性能差,容易变形,尺寸误差大。工程塑料 它是近年来在机械制造业中普遍推广的一种毛坯,其形状可以很复杂,尺寸精度高,但机械性能差。,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常采用精度和生产率较高的毛坯制造方法,如金属型铸造、精密铸造、模锻、冷冲压、粉末冶金等,使毛坯的形状更接近于零件的形状。因此可大量减少切削加工的劳动量,甚至可不需要进行切削加工,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机械加工的成本。在单件小批生产中,一般采用木模手工砂型铸造和自由锻造,因此毛坯的精度低,成本高、废品率高、切削加工劳动量大。,(4)拟定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 内容包括:定位基准面的选择;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加工阶段的划分;各表面的加工顺序;工序集中或分散的程度;热处理及检验工序的安排;其它辅助工序(如清洗、去毛刺、去磁、倒角等)的安排等。(5)拟定各工序的机床设备、工艺装备(刀、夹、量 具)和辅助工具。(6)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7)确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8)技术经济分析。(9)填写工艺文件。7.3 定位基准的选择 在零件图上或实际的零件上,用来确定一些点、线、面位置时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称为基准。,基准的分类 根据基准的用途,基准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大类。设计基准 设计人员在零件图上标注尺寸或相互位置关系时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称为设计基准。如图7.31(a),端面C是端面A.、B的设计基准;中心线OO是外圆柱面和加的设计基准;中心O是E面的设计基准。,a,b,c,图.,工艺基准 零件在加工或装配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称为工艺基准(也称制造基准)。工艺基准按用途又可分为:(1)工序基准 在工序图上标注被加工表面尺寸(称工序尺寸)和相互位置关系时,所依据的点、线、面称为工序基准。如 图.(a)的零件,若加工端面B时的工序图为 图(b),工序尺寸为人,则工序基准为A,而其设计基准是端面C。,(2)定位基准 工件在机床上加工时,在工件上用以确定被加工表面相对机床、夹具、刀具位置的点、线、面称为定位基准。确定位置的过程称为定位。如图.,定位基准常用的是”面”,所以也称为定位面,常以符号“厂”表示,其尖端指向定位面。如图74为加工齿轮时的定位基准表示法。,图7.4 定位基准表示法,(3)测量基准 在工件上用以测量已加工表面位置时所依据的点、线、面称为测量基准。一般情况下常采用设计基准作为测量基准。如图3(a)。但当以设计基准为测量基准不方便或不可能时,也可采用其它表面作为测量基准。如图3(b)。,(4)装配基准 在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机器中的位置时所依据的点、线、面称为装配基准。如齿轮装在轴上,内孔是它的装配基准;轴装在箱体孔上,则轴颈是装配基准;主轴箱体装在床身上,则箱体的底面是装配基准。,工件的装夹与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732I工件的装夹(1)直接找正定位的装夹 将工件直接放在机床上,工人可用百分表、划线盘、直角尺等对被加工表面进行找正,确定工件在机床上相对刀具的正确位置之后再夹紧。,如图.5的方法多用于单件、小批生产或某些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很高、应用夹具装夹又难以达到精度要求的零件加工。,图找正安装,(2)按划线找正装夹 广泛用于单件、小批生产,装夹精度较低,一般在0.20.5mm之间。工件在切削加工前,预先在毛坯表面上划出要加工表面的轮廓线,然后按所划的线将工件在机床上找正、夹紧。划线时要注意照顾各表面间的相互位置和保证被加工表面有足够的加工余量。,(3)在夹具中装夹 该方法方便、迅速、精度高且稳定,广泛用于成批生产和大量生产中。夹具固定在机床上,夹具本身有使工件定位和夹紧的装置。工件在夹具上固定以后便获得了正确的相对于刀具的位置。如图.阶梯轴的铣键槽工序,可将工件直接放在夹具体的 V形块上(见图.),不用找正就能保证工件相对刀具的位置,只要用压板夹紧工件,便可进行铣键槽的工作。,对于某些零件(例如连杆、曲轴),即使批量不大,但是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的加工要求,仍需要设计制造专用夹具。,图.铣键槽工序的安装,显然,当机械加工中工件的位置精度(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等),需要经过多次装夹加工后才能获得时,则有关表面的位置精度就可用上述适当的定位夹紧方法获得,也可以使有关表面的加工安排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进行,保证加工表面间具有一定的位置精度。这两种方法,也是机械加工中获得工件位置精度所常用的方法。,.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机械加工中获得工件尺寸精度的方法 试切法 即先试切出很小的一部分加工表面,测量试切所得的尺寸,按照加工要求作适当的调整,再试切,再测量,如此经过两三次试切和测量,当被加工尺寸达到要求后,再切削整个待加工表面,定尺寸刀具法 用具有一定尺寸精度的刀具(如铰刀、扩孔钻、钻头等)来保证工件被加工部位(如孔)的精度。调整法利用机床上的定程装置或预先调整好的刀架,使刀具相对于机床或夹具达到一定的位置精度,然后加工一批工件。,自动控制法使用一定的装置,在工件达到要求的尺寸时,自动停止加工。具体方法有两种:自动测量 即机床上有自动测量工件尺寸的装置,在工件达到要求时,自动测量装置即发出指令使机床自动退刀并停止工作。,数字控制 即机床中有控制刀架或工作台精确移动的步进马达、滚珠丝杆螺母副及整套数字控制装置,尺寸的获得(刀架的移动或工作台的移动)由预先编制好的程序通过计算机数字控制装置自动控制。()机械加工中获得工件形状精度的方法,轨迹法 利用切削运动中刀尖的运动轨迹形成被加工表面的形状。这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形状精度,主要取决于这种成形运动的精度。成形法 利用成形刀具切削刃的几何形状切削出工件的形状。这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切削刃的形状精度与刀具的装夹精度。,展成法 利用刀具和工件作展成切削运动时,刀刃在被加工表面上的包络面形成成形表面。这种加工大法所能伏到的精府,主要取决干机床展成运动的传动链精度与刀具的制造精度等因素,定位基准的选择 选择定位基准主要是为了保证零件加工表面之间以及加工表面与未加工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定位基准,粗基准,精基准,辅助基准,以未加工过的表面进行定位的基准称粗基准,也就是第一道工序所用的定位基准为粗基准。,以已加工过的表面进行定位的基准称精基准。,该基准在零件的装配和使用过程中无用处,只是为了便于零件的加工而设置的基准称辅助基准,如轴加工用的顶尖孔等,7331 精基准的选择 选择精基准时主要考虑应保证加工精度并使工件装夹得方便、准确、可靠。因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基准重合的原则(2)基准不变的原则(3)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原则(4)自为基准的原则(5)应能使工件装夹稳定可靠、夹具简单。,(1)基准重合的原则 尽量选择工序基准(或设计基准)为定位基准。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加工误差。,a,b,c,图7.7,(a),(b),(c),图77(a)是在钻床上成批加工工件孔的工序简图,N面为尺寸B的工序基准。若选N面为尺寸B的定位基准并与夹具1面接触,钻头相对1面位置已调整好且固定不动见图77(b)。,则加工这一批工件时尺寸B不受尺寸A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加工尺寸B的精度。若选择M面为定位基准并与夹具2面接触,钻头相对2面已调整好且固定不动见图77(C),则加工的尺寸B要受到尺寸A变化的影响,使尺寸B精度下降。(2)基准不变的原则,尽可能使各个工序的定位基准相同。如轴类零件的整个加工过程中大部分工序都以两个顶尖孔为定位基准;齿轮加工的工艺过程中大部分工序以内孔和端面为定位基准;箱体加工中,若批量较大,大部分工序以平面和两个销孔为定位基准。基准不变的好处是,可使各工序所用的夹具统一,从而减少了设计和制造夹具的时间和费用,,加速了生产准备工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多数表面用同一组定位基准进行加工,避免因基准转换过多带来的误差,有利于保证其相互位置精度;由于基准不变就有可能在一次装夹中加工许多表面,使各表面之间达到很高的位置精度,又可避免由于多次装夹带来的装夹误差和减少多次装载工件的辅助时间,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原则 当两个表面相互位置精度要求较高时,则两个表面互为基准反复加工,可以不断提高定位基准的精度,保证两个表面之间相互位置精度。如加工套筒类,当内、外圆柱表面的同轴度要求较高时,先以孔定位加工外圆,再以外圆定位加工孔,反复加工几次就可大大提高同轴度精度。,()自为基准的原则 当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余量小而均匀时,可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为精基准,以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生产率。如精铰孔时,铰刀与主轴采用浮动连接,加工时是以孔本身为定位基准。又如磨削床身导轨面时,常在磨头上装百分表以导轨面本身为基准来找正工件,或者用观察火花的方法来找正工件。应用这种精基准加工工件,只能提高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不能提高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后者应由先行工序保证。,(5)应能使工件装夹稳定可靠、夹具简单,一般常采用面积大、精度较高和粗糙度较低的表面为精基准。加工箱体类和支架类零件时常选用装配基准为精基准,因为装配基准多数面积大、装夹稳定、方便,设计夹具也较简单。如图.为车床主轴箱加工简图,一般是先加工装配基准面,再以面为精基准加工主轴孔及其它孔。,图.8 箱体加工的精基准的选择,.粗基准的选择 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选择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的重要表面为粗基准,以保证该表面有足够而均匀的加工余量。()某些表面不需加工,则应选择其中与加工表面有相互位置精度要求的表面为粗基准。,()选择比较平整、光滑、有足够大面积的表面为粗基准,不允许有浇、冒口的残迹和飞边,以确保安全、可靠、误差小。()粗基准在一般情况下只允许在第一道工序中使用一次,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因为粗基准的精度和粗糙度都很差,如果重复使用,则不能保证工件相对刀具的位置在重复使用粗基准的工序中都一致,因而影响加工精度。,图.床身加工粗标准的选择,导轨面是车床床身的主要工作表面,要求在加工时切去薄而均匀的一层金属,使其保留铸造时在导轨面上所形成的均匀而细密的金相组织,以便增加导轨的耐磨性。另外,小而均匀的加工余量将使切削力小而均匀,因此引起的工件变形小,而且不易产生振动,从而有利于提高导轨的,几何精度和降低表面粗糙度。因此对加工床身来说,保证导轨面的加工余量小而均匀是主要的。加工时,应先选取导轨面为粗基准加工床脚的底平面,如图(a),再以床脚的底平面为精基准加工导轨面,此时导轨面的加工余量可以小而均匀见图(b)。,若先以床脚底平面为粗基准加工导轨面,如图(C)测床脚底平面误差全部反映到导轨面上,使其加工余量不均匀。此时,在余量较大处,会把要保留的机械性能较好的一层金属切掉,而且由于余量不均匀而影响了加工精度。,为保证皮带的轮缘厚度均匀,以不加工表面1为 基准车外圆表面。,为保证零件的壁厚均匀,应以不加工的外圆表面A为粗基准,螳内ZL。,图.以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a),(b),74工艺路线的拟定,拟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零件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及使用设备的选择 742 加工阶段的划分 743 工序的集中和分散 744 工序的安排,零件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及使用设备的选择 1 加工方法的选择(1)各种加工方法的经济加工精度和粗糙度 所谓某种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是指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包括完好的机床设备、必要的工艺装备、标准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耗用时间和生产费用)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与经济加工精度相似,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也有一个较经济的范围。,在1段,当零件加工精度要求很高时,零件成本将要提高很多,甚至成本再提高,其精度也不能再提高了,存在着一个极限的加工精度,其误差为二a。,在II段,虽然精度要求很低,但成本也不能无限降低,其最低成本的极限值为S。因此在1、II段应用此法加工是不经济的。,在III段,加工方法与加工精度是相互适应的,加工误差与成本基本上是反比关系,可以较经济地达到一定的精度,0段的精度范围就称为这种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2)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的选择,首先要根据每个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确定加工方法及加工方案。表7.7 表7.8 表7.9 分别介绍了机器零件的三种最基本的表面(外圆表面、内孔表面和平面)的较常用的加工方案及其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决定加工方法时要考虑被加工材料的性质。例如,淬火钢用磨削的方法加工;而有色金属则磨削困难,一般采用金刚螳或高速精密车削的方法进行精加工。选择加工方法要考虑到生产类型,即要考虑生产率和经济性的问题。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可采用专用的高效率设备和专用工艺装备。,在单件小批生产中,就采用通用设备、通用工艺装备及一般的加工方法。单件试制新产品时,甚至采用加工中心机床等。选择加工方法还要考虑本厂(或本车间)的现有设备情况及技术条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挖掘企业潜力,发挥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时虽有该项设备,但因负荷的平衡问题,还得改用其它的加工方法。,此外,选择加工方法还应该考虑一些其它因素,例如,工件的形状和质量以及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物理机械性能等。关于加工方案可参考与 表7.7相类似的表格来进行选择,表5.7外圆表面加工方案及其经济精度,例题 7.1 表格应用的举例:要求孔的加工精度为 IT7级,粗糙度尼163.2m,确定孔的加工方案 查 表.可有下面四种加工方案:钻一扩一粗铰一精铰;,方案用得最多,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常用在自动机床或组合机床上,在成批生产中常用在立钻、摇臂钻、六角车床等连续进行各个工步加工的机床上。该方案一般用于加工小于 80mm的孔径,工件材料为未淬火钢或铸铁,不适于加工大孔径,否则刀具过于笨重。,粗镗一半精镗一精镗;粗镗一半精镗一粗磨一精磨;钻(扩)一拉。,方案用于加工毛坯本身有铸出或锻出的孔,但其直径不宜太小,否则因镗杆太细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加工精度,箱体零件的孔加工常用这种方案。,方案适用于淬火的工件。,方案适用于成批或大量生产的中小型零件,其材料为未淬火钢、铸铁及有色金属。,.设备的选择 各表面的加工方法确定以后,应选择适当的机床以满足各表面的加工要求。机床设备的选择除考虑现有生产条件外,还要根据以下四个方面考虑:机床工作区域的尺寸应当与零件的外廓尺寸相适应,也就是根据零件的外廓尺寸来选择机床的形式和规格,以便充分发挥机床的使用性能。,机床的精度应该与工件要求的加工精度相适应。机床精度过低,不能满足工件加工精度的要求;过高,则是一种浪费。机床的功率刷度和工作参数应该与最合理的切削用量相适应。粗加工时选择有足够功率和足够刚度的机床,以免切削深度和进给量的选用受限制;精加工时选择有足够刚度和足够转速范围的机床,以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粗糙度。,机床生产率应该与工件的生产类型相适应。对于大批、大量生产,宜采用高效率机床、专用机床、组合机床或自动机床;对于单件小批生产,一般选择通用机床。,.加工阶段的划分 对于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和粗糙度值要求较低的零件,通常将工艺过程划分为粗加工和精加工两个阶段;对于加工精度要求很高、粗糙度值要求很低的零件,则常划分为粗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段、精加工阶段和光整加工阶段。粗加工阶段,是加工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尽量将零件各个被加工表面的大部分余量从毛坯上切除。这个阶段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半精加工阶段精加工阶段,这一阶段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切去的余量介于粗加工和精加工之间,并达到一定的精度和粗糙度值,为精加工留有一定的余量。在此阶段还要完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如钻孔、攻丝、铣键槽等。,在这个阶段将切去很少的余量,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较高的精度和较低的粗糙度值(精度710级,0.832m)。,光整加工阶段将工艺过程划分粗、精加工阶段的原因是:在粗加工阶段,由于切除大量的多余金属,可以及早发现毛坯的缺陷裂纹、气孔等),以便及时处理,避免过多浪费工时。,主要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尺寸精度和更低的粗糙度值(精度59级),只从被加工表面上切除极少的余量。,粗加工阶段容易引起工件的变形,这是由于切除余量大,一方面毛坯的内应力重新分布而引起变形,另一方面由于切削力、切削热及夹紧力都比较大,因而造成工件的受力变形和热变形。为了使这些变形充分,应在粗加工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然后再通过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和切削用量的办法消除上述变形。,划分加工阶段可以合理使用机床。如粗加工阶段可以使用功率大、精度较低的机床;精加工阶段可以使用功率小、精度高的机床。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粗加工机床的动力,又有利于长期保持精加工机床的精度。,划分加工阶段可在各个阶段中插人必要的热处理工序。如在粗加工之后进行去除内应力的时效处理;在半精加工后进行淬火处理等。.工序的划分 工序集中,将若干个工步集中在一个工序内完成,因此一个工件的加工,只须集中在少数几个工序内完成。最大限度的集中是在一个工序内完成工件所有表面的加工。,采用工序集中可以减少工件的装夹次数,在一次装夹中可以加工许多表面,有利于保证各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也可以减少机床的数量,相应地减少工人的数量和机床的占地面积。但所需要的设备复杂,操作和调整工作也较复杂。工序分散,工序分散可以使所需要的设备和工艺装备结构简单、调整容易、操作简单,但专用性强。,工序的数目多,工艺路线长,每个工序所包括的工步少,最大限度的分散是在一个工序内只包括一个简单的工步。工序的安排(1)加工顺序的确定(2)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序的安排(3)检验工序的安排(4)其它工序的安排,(1)加工顺序的确定 工件各表面的加工顺序,一般按照下述原则安排:先粗加工后精加工;先基准面加工后其它面加工:先主要表面加工后次要表面加工;先平面加工后孔加工。根据上述原则,作为精基准的表面应安排在工艺过程开始时加工。精基准面加工好后,接着对精度要求高的主要表面进行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并穿插进行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然后进行各表面的精加工。,要求高的主要表面的精加工一般安排在最后进行,这样可避兔已加工表面在运输过程中碰伤,有利于保证加工精度。有时也可将次要的、较小的表面安排在最后加工,如紧固螺钉孔等。(2)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序的安排 为了改善工件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切削性能,在加工过程中常常需要安排热处理工序。,退火和正火可以消除内应力和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一般安排在加工前进行,有时正火也安排在粗加工后进行。对于大而复杂的铸件,为了尽量减少由于内应力引起的变形,常常在粗加工后进行人工时效处理。粗加工前最好采用自然时效。,调质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因此许多中碳钢和合金钢常采用这种热处理方法,一般安排在粗加工之后进行,但也有安排在粗加工之前进行的。淬火处理或渗碳淬火处理,可以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淬火处理一般安排在磨削之前进行,当用高频淬火时也可安排在最终工序。渗碳可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前或之后进行。,表面处理仰电镀或发黑等)可提高零件的抗腐蚀能力,增加耐磨性,使表面美观等。一般安排在工艺过程的最后进行。(3)检验工序的安排 检验工序是保证产品质量和防止产生废品的重要措施。在每个工序中,操作者都必须自行检验。,在操作者自检的基础上,在下列场合还要安排独立检验工序:粗加工全部结束后,精加工之前;送往其它车间加工的前后(特别是热处理工序的前后);重要工序的前后;最终加工之后等。(4)其它工序的安排 在工序过程中,还可根据需要在一些工序的后面安排去毛刺、去磁、清洗等工序。,7.5 加工余量的确定,(1)加工余量的概念 为了保证零件图上某平面的精度和粗糙度值,需要从其毛坯表面切去全部多余的金属层,这一金属层的总厚度称为该表面的加工总余量。每一工序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称为工序余量。可见某表面的加工总余量与该表面工序余量之间的关系为:式中n加工该表面的工序(或工步)数目。,工件加工余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例如加工余量太小时,不易去掉上道工序所遗留下来的表面缺陷及表面的相互位置误差而造成废品;加工余量太大时,会造成加工工时和材料的浪费,甚至因余量太大而引起很大的切削热和切削力,使工件产生变形,影响加工质量。,(2)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上工序表面质量Ra,Ta的影响 在上工序加工后的表面上或毛坯表面上,存在着表面微观粗糙度值Ra和表面缺陷层Ta(包括冷硬层。氧化层、裂纹等),必须在本工序中切除。Ra,Ta的大小与所用的加工方法有关,Ra的数值可参考表77,78,79;Ta的数值可参考表7.10。,表7-10 各种加工方法ta的数值(um),上工序尺寸公差(Ta)的影响它包括各种几何形状误差如锥度、椭圆度、平面度等Ta的大小可根据选用的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查阅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确定。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见 图.。,a为外表面(被包容面)加工,本工序的基本余量 为,图.12 加工余量与工序公差的关系,a,b,上工序各表面相互位置空间偏差()的影响 它包括轴线的直线度、位移及平行度;轴线与表面的垂直度;阶梯轴内外圆的同轴度;平面的平面度等。为了保证加工质量,必须在本工序中给予纠正。的数值与上工序的加工方法和零件的结构有关,可用近似计算法或查有关资料确定。,若存在两种以上的空间偏差时可用向量和表示。本工序加工时装夹误差()的影响 此误差除包括定位和夹紧误差外,还包括夹具本身的制造误差,其大小为三者的向量和。,它将直接影响被加工表面与刀具的相对位置,因此有可能因余量不足而造成废品,所以必须给予余量补偿。空间偏差与装夹误差在空间是有不同方向的,二者对加工余量的影响应该是向量和。图.为上述各种因素对车削轴类零件加工余量影响的示意图。,图.13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3)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计算法根据上面所述各种加工余量的影响,并由图7.13可得出下面的计算公式。对称表面(双边,如孔或轴)的基本余量为:或,非对称表面(单边,如平面)的基本余量为:查表法工厂中广泛应用这种方法,表格是以工厂的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所积累的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具体加工情况加以修正后制定的,如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经验法主要用于单件小批生产,靠经验确定加工余量,因此不够准确。为保证不出废品,余量往往偏大。,.尺寸链()尺寸链概念 在机械设计和工艺工作中,为保证加工、装配和使用的质量,经常要对一些相互关联的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和计算,为使计算工作简化,可采用尺寸链原理将相互关联的尺寸从零件或部件中抽出来,按一定顺序构成的封闭尺寸图形,称为尺寸链。见图.,图.,()尺寸链的分类 按尺寸链的应用范围分 工艺尺寸链 在加工过程中,工件上各相关的工艺尺寸所组成的尺寸链,如图.。装配尺寸链 在机器设计和装配过程中,各相关的零部件间相互联系的尺寸所组成的尺寸链,如图.。,按尺寸链中各组成环所在的空间位置分 线性尺寸链 尺寸链中各环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彼此平行,如图.平面尺寸链 尺寸链中各环位于同一平面或彼此平行的平面内,各环之间可以不平行,如图.(a)。平面尺寸可以转化为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性尺寸链,如图.(b)(c)。,图.15 装配尺寸链,(a),(b),(c),图.平面尺寸链,按尺寸链各环的几何特征分 长度尺寸链 尺寸链中各环均为长度量。角度尺寸链 尺寸链中各环均为角度量。由于平行度和垂直度分别相当于 和,因此角度尺寸链包括了平行度和垂直度的尺寸链。如图.所示。,图.18 角度尺寸链,按尺寸链之间相互联系的形态分 独立尺寸链 尺寸链中所有的组成环和封闭环只从属于一个尺寸链,如图7.16、图7.17。并联尺寸链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尺寸链,通过公共环将它们联系起来组成并联形式的尺寸链,如图7.19。,图.并联尺寸链,(3)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公式 尺寸链计算是根据结构或工艺上的要求,确定尺寸链中各环的基本尺寸及公差或偏差。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极值法(也称极大极小法),它是以各组成环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基础,求出封闭环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另一种是概率法,它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来解算尺寸链。,极值法 图7.20的尺寸链中 为封闭环,为增环,为减环。各环的基本尺寸分别以 表示。由图可知:结论:尺寸链封闭环的基本尺寸,等于各增环的基本尺寸之和减去各减环基本尺寸之和。写成普遍式为:,式中 m组成环环数,第I环的基本尺寸,第I环的传递系数,图7。20尺寸链计算,封闭环最大和最小尺寸计算 当尺寸链中所有增环为最大值,所有减环为最大值时,则封闭环为最大值,写成普遍公式为:,结论:封闭环的最大值等与所有增环的最大值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最小值之和;封闭环的最小值等于所有增环的最小值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最大值之和。,概率法 应用极值法解尺寸链,具有简便、可靠等优点。但当封闭环公差较小,环数较多时,则各组成环公差就相应地减小,造成了加工困难,成本增加。为了扩大组成环的公差,以便加工容易,可采用概率法解尺寸链以确定组成环的公差,而不用极值法公式 的关系式确定。各环公差值的概率法计算 算术平均值二的计算 概率法的近似计算,7.7 工序尺寸的确定 零件图上的尺寸、公差是毛坯经过加工之后最终达到的尺寸。在加工过程中,各工序所达到的尺寸称工序尺寸,也就是在工序图上所标注的尺寸。(1)用计算法确定工序尺寸 工序尺寸的计算可分为四种,经过几道工序加工所形成的表面的工序尺寸计算,工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而弓l起的工序尺寸计算,从尚需继续加工表面标注的工序尺寸计算,对某表面进行加工,要同时保证多个设计尺寸的工序尺寸计算,(2)用图表法综合确定工序尺寸 在加工过程中,当同一个方向上的尺寸较多而又需要多次转换定位基准,或者当设计基准与其它基准不重合而需要进行尺寸换算时,确定相应的各工序尺寸、公差和余量的工作就显得很杂乱、很麻烦。如果采用图表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就比较方便、明了、有次序。,7.8 时间定额及经济分析(1)时间定额 时间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的条件下,为完成某一工件的某一工序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工序单件时间或工序单件时间定额。它是计算产品成本和企业经济核算的依据,也是新建或扩建工厂(或车间)时决定所需设备和人员的依据。,工序单件时间的组成,可表示如下:(2)工艺过程的经济分析 生产成本的组成 工艺过程经济方案的选择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讨论了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内容、及编制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