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形式与结构.ppt
第五讲 高等教育结构与运行机制,一、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概念,1、从学制研究到教育结构研究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卯学制壬戌学制(“六三三”)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院系调整高等教育法。体制:即以领导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结构:高等教育的构成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2.高等教育结构的类型,宏观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私立主导型、公立主导型、双轨型。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微观结构:指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1.静态结构:高等教育所保持的稳定的、不变的结构。2.动态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加以调整,保持相应的弹性和灵活度。3.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相互统一。,2、高等教育结构的类型,3、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高等教育结构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当这种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就会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即高等教育的功能。结构与功能从内部与外部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其关系如下: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必须要求结构发生变化。如培养层次的提高,规模的扩大,职业人才的培养等。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的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如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美国的社区学院(两年制短期大学)。,4、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等。文化因素:全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民族文化特点和观念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技系统的规模与结构等。教育因素: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二、国外当代高等教育宏观结构,1、国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2、国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3、国外高等教育形式结构4、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1、国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美国: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四年制大学或学院本科、研究生院三级。日本:短期大学、大学专科、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第一级);大学本科(学部);大学进修科和研究生院(大学院)。法国:两年制短期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第一、二阶段和大学校教育;大学第三阶段教育和某些专门教育高级阶段。俄罗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级。德国: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级英国:CHE和TC负责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研究生教育。,2、国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美国:9个大类24个科类日本:11个科类法国:7个科类俄罗斯:7个科类印度:9个科类分析:各国科类结构差异极大,原因:产业结构的不一致及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如印度工业不发达工类科学生少。多数国家占前二位的是社会科学、工科或教育,农、医处于倒数第一、第二。趋势:人文科学类趋小,社会科学类趋大。,3、国外高等教育形式结构,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私立主导型(日、印、巴西、菲律宾);双轨型(比利时、荷兰、香港);公立主导型(美、法、英、德)。高等学校授学形式结构:全日制高等教育为主的正规高等教育以函授为主的非正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一般性大学、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4、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1、中央集权制:法国、俄罗斯2、地方分权制:美国、德国3、自治体制:日本、英国,三、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1、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演变2、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3、中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4、中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5、中国高等教育分布结构6、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1、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演变,1949-1951:特点是教育层次、学习年限、规格要求、办学形式单一1952-1957:学习苏联、院系调整1958-1965:逐步完善1966-1976:停顿1977-:调整,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层次结构: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但结构长期不合理:专、本、研在校生比例,1965年4.5%、94.8%、0.7%;1980年24.2%、73.9%、1.9%;2001年52.7%、44.1%、3.2%。专科、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科类和专业结构 有四个调整期60年代,专业601个,主要是工科;80年代初,专业达1039个,专业分得很细,工科专业占50%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专业调整为850个,结构有所改善;1998年,专业调整为11大类249个专业。2011年调整: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3大门类。,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形式结构 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学、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结构:电大、农民大学、职工大学、函授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及普通高校所属的成人教育学院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办或私立高等学校地区结构高等学校呈梯层结构。高校集中在大城市、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师范类、医药类高校的地区分类比较合理。管理体制结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3、我国高等教育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量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科类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高等学校的发展。,四、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1、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构成国家干预机制市场作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学校自治机制2、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高等教育领导体制高等教育投资体制高等教育教学体制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1.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起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多样化模式:2.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五、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1)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 学术因素 利益因素 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综合国力因素(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方向 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功能 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等级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 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3.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方向,六、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系统,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前者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后者处理高校内部的关系,又称之为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方式。(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行机制(高校国家化)(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行机制(高校市场化)(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行机制(高校自主化),2.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3、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学术权力为主(2)美国模式:董事会与行政权力 为主(3)英国模式:结合上述两种,1950-1955 校长负责制1956-1960 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1966 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 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6-1978 革委会制1978-1984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4-1989 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9-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