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一先秦时期.ppt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一)先秦时期,复习说明,主题:以时间为线索,以时代特征为中心,串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重要事件。要求:同学按照计划事先做好相关基础知识的课前准备,课后及时巩固。资料:学案、教材、备考指南目标:建立“时间廊”概念,准确理解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复习说明,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几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阶段特征(时间、时期名称、基本描述)各部分特征 各部分重要知识、重大事件,中国古代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一)先秦时期1、远古时期(略)2、夏商西周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远古时期,夏,商,西周,前2070,前1600,前1046,东周,秦,前221年,汉,前770年,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重点知识回忆与强化】,【阶段特征】1.政治上:国家产生,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确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3.思想文化上: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关键词:奠基时期,重要概念:1、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3、宗法制4、礼乐制5、井田制,政治制度(必修一),经济制度(必修二),1、在下列甲骨文字(图片)中描述分封制目的的是 A四手共抬一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C阡陌纵横之农田D执干戈以卫社稷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D,A,(一)先秦时期1、远古时期(略)2、夏商西周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东周)重点,远古时期,夏,商,西周,前2070,前1600,前1046,东周,秦,前221年,汉,前770年,一、重点知识回忆与强化,二、阶段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分封制日益瓦解。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经济获得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私学兴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总特征是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转折的时期。,四、深化理解,怎样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获得大发展。政治:大国争霸兼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日益瓦解,而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阶级:“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国统治者重用。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促使学术下移,使“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五、横向比较:公元前8-3世纪的中国和希腊,相同点:都关注人、人与社会,重视道德教化,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不同点: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BC594年的梭仑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BC356年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重要改革比较,早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私学兴起。,思想文化,希腊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改革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分封制日益瓦解。,政治,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先哲的伟大精神是我们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动力,也是丰富我们思想的无尽源泉。,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获得大发展,经济,启示,希腊,中国,六、能力提升,1西晋初年,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今四海业已大定宜开启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久安于万代。”该大臣主张实行 A宗法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2“(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春秋时期已出现县 B春秋时期战争频繁 C春秋时期“礼崩乐坏”D春秋时期分封制已不复存在3“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缴纳租税的需要 商品交换的需要 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 B C D4战国时期,公卿贵族、立军功者、买卖土地者获得了大量土地这说明当时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 B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 D集体所有制5、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D,B,D,C,B,6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地位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其原因是 分封制逐步瓦解,世卿世禄制度没落 私学兴起,平民有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科举制度盛行,平民有升迁的机会 市镇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力量壮大 A B C D,A,7、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这种情况体现的本质特点是 A春秋时冶铸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奴隶主的生活日益奢侈C春秋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天子与诸侯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D,8、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yi)。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C,9、材料: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2世纪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3世纪间,是人类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着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与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中国、印度和伊斯兰不同的文化类型。思考:(1)“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着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根据材料回答,指出“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具体指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古希腊、中国的古代文化在轴心时代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一个走向中央集权制,另一个却走向民主制度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两种制度。,(1)“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着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根据材料回答,指出“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具体指什么?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古希腊、中国的古代文化在轴心时代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个体劳动的兴起是“终极关怀觉醒”根本原因。战争的频繁引起人们的反思、社会改革的推动、早期人文(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等都是重要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一个走向中央集权制,另一个却走向民主制度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两种制度。原因:不同的基本国情即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导致的结果。评价:辩证的方法。中国,早期,晚期,。希腊,一方面,另一方面,。,思想升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旧制度纷纷衰亡,新制度在社会胎死的腹中开始萌发,封建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文化争鸣繁荣,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所有这些都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成为中国历史蔚为辉煌的一座高峰,令后人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