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体会以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ppt
高一地理教学体会以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一、必修1教材难教的原因,1.教材编写:必修一教材内容象压缩饼干,旧版本教材内容基本都有,部分内容超过课标要求,可拓展的空间太大。三维、动态空间想象思维的内容多、难度大。与其它学科知识衔接脱节,必修一教学需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未教或不教(天体运动定律、热力原理与气压、余弦定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立体几何等)。教材知识体系不完善,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气温分布、气候成因、海水温度、盐度等)2.考试要求:学业基础会考要求高于课标要求。3.学校安排:课时紧,高一第一、二学段上必修一,按照省颁课时计划每周仅2课时,一个模块36课时。高一第一、二学段节假日有中秋节、国庆节、元旦;大型活动有运动会、军训、艺术节等。加上期中考、期末考及考前复习,有效教学时间仅14-15周,约30课时。4.学生问题: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不重视,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经纬度、空间分布等),二、课标要求:低于会考要求,教材内容多于课标要求,三圈环流,赤道地区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气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西风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冷气团主动移动,锋后雨,气温下降,阴雨、刮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好,暖气团主动移动,锋前雨,连续性降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近百年来(近现代)全球气温变化,(2)气温变化趋势:,波动上升,(1)明显升温时期:,18601870;19101940年;1980200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整个水循环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策,三、关于教学目标把握建议,根据会考要求设定,暂时不考虑高考要求(会考只要求及格率)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定,可细化教学目标,分步达成目标(基本目标、拓展目标、提升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拓展范围会考不要求的内容少教或不教,不要面面俱到教学重点就是考题常常出现的内容教学难点就是学生一再出错的内容,例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基本目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过程拓展目标:知识部分迁移应用、风向判读提升目标:揭示气温、高度、气压、气流 的内再联系,在任意等压线图中正确绘制风向,例如:气压带和风带,基本目标: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拓展目标: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提升目标:理解三圈环流,掌握所有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及特点,例如:常见天气系统,基本目标: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拓展目标:了解台风、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提升目标:锋面气旋,绘制简易天气图,在下图中绘出北半球近地面A、B两种气压状况下的大气运动情形,水平气压梯度力,A,B,实际风向,四、关于课堂教学建议,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学、导、练课内完成学生能够完成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学生自学有困难的内容教师引导关注学情、关注学况,根据教材难易调整教学步划,尤其是必修1第一、二章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根据课标、会考要求适当增加或减少一些内容高中学生爱面子,因此不宜提唱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设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根据会考纲要中练习题量,考虑教学时间分配,五、关于教学进度安排建议,六、关于练习、测试建议,学什么内容就练什么,不超前置放题目,尽量使用校本练习教什么内容,就考什么题目,不要将学生考倒批改试卷时对优秀学生严格要求,对后进生适当放水,七、关于问题研究的安排,会考涉及的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城市热岛效应)会考都不要求的问题,列入研究性学习课题,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去完成(月球基地、南极冰川淡水资源的利用、崇明岛未来是什么样、我国西北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