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绪论.ppt

    • 资源ID:6490238       资源大小:328.32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道路勘测设计-绪论.ppt

    第一章 绪论,我国道路现状及发展规划道路的分类、等级与技术标准 道路的基本组成 道路勘测设计程序与基本内容公路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设计依据,内容提要,1.我国道路现状及发展规划,机动灵活“门到门”的运输通达性好投资少,社会效益高运输成本偏高,(1)道路运输的特点,1.我国道路现状及发展规划,公路里程:到2003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80.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3万公里,居世界第2位。车辆:到2003年底,公路运输汽车达924.6万辆。承担运量: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92.24%和55.72%;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为74.29%和13.18%。设计方面:全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和设计图式。工程建设和管理:普遍实行了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建设资金筹措方面,调动国家、地方的积极性,并通过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它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2)我国公路现状,1.我国道路现状及发展规划,到2003年末,全国设市城市660个,城市人口33805万人。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847人/平方公里。全国城市拥有公共交通车辆25.9万标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66标台,全年运送乘客381.3万亿人次。城市出租车辆90.3万辆。2003年末,拥有城市道路20.8万公里、道路面积31.6亿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4平方米。此以,这些年来许多城市还修建、改造了各种互通式与分离式立体交叉、快速道路、高架路、干道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3)城市道路现状,1.我国道路现状及发展规划,干线公路网规划“五纵七横”12条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总长约3.5万公里,贯通首都和直辖市及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将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所有特大城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大城市的93连接在一起,使贯通和连接的城市总数超过200个,覆盖的人口约6亿。自1998年始,中国的公路建设年投资超过260亿美元,到2004年已经完成总量的83%,建成近3万公里。预计未来一两年,还将有大约6000公里的公路投入使用,并将于2007年底全部建成。,(4)发展规划,1.我国道路现状及发展规划,高速公路网规划:1990年制定干线网时形成。这一规划的战略着眼点是连通和覆盖20万以上人口的所有城市;建立省际、城际、国际的高速公路网络通道。最终规划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8万多公里。“7918网”目前已建成2.5万公里,正在建设的有1.6万公里,还有4万多公里需要在未来时间建设。建成后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将实现“东部加密、中部成网、西部连通”,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络。,(4)发展规划,1.我国道路现状及发展规划,城市道路规划:我国许多城市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城市交通规划是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这些交通规划工作结合我国城市的特点,使用现代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新观点和规划设计方法,按照最新国家规范和设计标准,为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中未来城市发展要求,对道路系统进行交通分析与论证,调整及完善道路系统的功能和层次划分。,(4)发展规划,2.道路的分类、等级与技术标准,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称为道路。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公路连接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公路,按其重要性和使用性质又可分为国家干线公路(简称国道)、省干线公路(简称省道)、县公路(简称县道)以及专用公路等。城市道路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厂矿道路主要为工厂、矿山运输车辆通行的道路,通常分为厂内道路、厂外道路和露天矿山道路。,(1)道路的分类,2.道路的分类、等级与技术标准,林区道路修建在林区的主要供各种林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由于林区道路的位置、交通性质及功能不同,林区道路的技术要求应按专门修订的林区道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乡村道路修建在乡村、农场,主要供行人及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由县统一规划。由于乡村道路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一般不列入国家公路等级标准。各类道路由于其位置、交通性质及功能均不相同,在设计时其依据、标准及具体要求也不相同,要特别注意,(1)道路的分类,2.道路的分类、等级与技术标准,五级:高速、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1)高速公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向、分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四车道适应AADT2500055000辆;六车道适应AADT4500080000辆;八车道适应AADT60000100000辆;(2)一级公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港口、机场等专供汽车分道、分向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公路。四车道适应AADT1500030000辆;六车道适应AADT2500055000。,(2)公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2.道路的分类、等级与技术标准,(3)二级公路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能够适应AADT500015000辆。(4)三级公路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能够适应AADT20006000辆。(5)四级公路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根据其所能适应的交通量不同分为两种:双车道四级公路AADT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AADT400辆以下。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从全局出发,结合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综合论证确定。,(2)公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2.道路的分类、等级与技术标准,公路的技术标准是指公路路线的设计和施工在技术性能、几何形状和尺寸、结构组成上的具体尺寸和要求,把这些要求用指标和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即形成公路工程的技术标准。标准的运用 运用标准要合理。确定指标要慎重。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指标。设计速度它是在气象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公路本身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的人员能够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是公路设计时确定几何线形的基本要素。,(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道路的分类、等级与技术标准,公路设计分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20km,特殊情况下可为10km;二级公路不小于15km;三级公路不小于10km;四级公路不小于5km。公路用的范围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少于3m,二级公路不少于2m范围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道路的分类、等级与技术标准,根据城市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建筑物服务功能的不同,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隔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部控制或部分控制。(2)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3)次干路因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4)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用来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4)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分级,2.道路的分类、等级与技术标准,城市规模的大小是按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我国按市区和近郊区(不包括所属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把城市的规模划分为四类:(1)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2)大城市,人口在50万100万;(3)中等城市,人口在20万50万;(4)小城市,人口在20万人以下。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级。特大城市及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级标准。,(4)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分级,3.道路的基本组成,几何线形: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平面交叉、立体交叉线形路基、路面,(1)公路的基本组成,3.道路的基本组成,排水及跨越构造物横向排水:路拱、桥涵、过水路面、渗水路堤等。纵向排水: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桥涵、隧道。支挡与特殊构造物挡土墙、填石路基、砌石护坡、悬出路台、明洞。附属设施交通安全、管理、服务设施,防护设施,绿化与环保设施。,(1)公路的基本组成,3.道路的基本组成,车行道 人行道 绿带 排水系统 辅助性交通设施 交叉口和交通广场 停车场和公共汽车停靠站台 沿街的地上设备地下的各种管线 其它,如高架道路、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铁道等,(2)城市道路的组成,4.道路勘测设计程序与基本内容,1)根据公路网规划或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2)编制计划任务书;3)进行现场勘测,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和概算;4)编制施工图和施工图预算;5)列入年度基本建设计划;6)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招、投标,征地、拆迁等);7)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开工报告,报批;8)施工;9)编制竣工图表和工程决算,办理竣工验收。,(1)公路基本建设程序,4.道路勘测设计程序与基本内容,(1)一阶段设计 直接进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2)两阶段设计 先进行初步设计,再进行施工图设计,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3)三阶段设计分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殊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增加一项技术设计。,(2)勘测设计阶段的划分,4.道路勘测设计程序与基本内容,“十三篇”总说明书、总体设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线、路基、路面及排水、桥梁、涵洞、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境保护、渡口码头及其他工程、筑路材料、施工方案、设计概算(预算)。其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说明、设计图和表格三种。,(3)设计文件组成,5.公路设计依据,设计车辆 交通量换算及通行能力分析 设计小时交通量 服务水平 设计速度 建筑限界 抗震设计,5.公路设计依据,(1)设计车辆,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单位:米,5.公路设计依据,标准车型小客车(以前采用中型载重汽车)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2)交通量,5.公路设计依据,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宜采用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也可根据公路功能采用当地的年第2040位小时之间最为经济合理时位的小时交通量。,(3)设计小时交通量,5.公路设计依据,各级公路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4)服务水平,5.公路设计依据,(5)设计速度,5.公路设计依据,(6)建筑限界,5.公路设计依据,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标准中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的概念,而取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7)抗震设计,6.城市道路设计依据,设计车辆机动、非机动车的外廓尺寸 道路建筑限界 设计年限 道路抗震设计道路红线 车辆换算,6.城市道路设计依据,(1)道路建筑限界,6.城市道路设计依据,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路为10年15年。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1)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年,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年。(2)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年。(3)粒料路面为5年。,(2)设计年限,6.城市道路设计依据,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1)高填方路基边坡或深挖方路堑边坡,地震时易产生大规模滑坡、塌方的重要路段。(2)重要附属构造物如高挡土墙、高护坡、高护岸等。(3)软土层或可液化土层上的道路工程。,(3)设计年限,6.城市道路设计依据,城市道路红线是指划分城市道路、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及其他备用地的分界控制线。红线之间的宽度就是道路用地范围。红线设计的主要内容(1)确定道路红线宽度;(2)确定红线位置;(3)确定交叉口型式;(4)确定控制点的坐标和标高。,(4)道路红线,6.城市道路设计依据,路段车种换算系数 平面交叉口车种换算系数,(5)车辆换算,

    注意事项

    本文(道路勘测设计-绪论.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