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停车设施.ppt
居住区规划设计,道路与停车设施,完成人:胡云杰 05311943 牛永安 05311949 李一玫 05311955 赵 冉 05321947,4 道路与停车设施,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伸,也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居住区内的道路,根据居住区规模大小,并综合交通方式、交通工具、交通流量以及市政管线敷设等因素,将道路作分级处理,使之有序衔接,有效运转,并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4.1 道路分级,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四级,主要以道路宽度表述,对于重要地段,可考虑环境及景观要求作局部调整,如商业街、活动中心等人车流较集中的路段可适当加宽。,(1)居住区级道路 是整个居住区内的主干道,是居住区与城市道路网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它不仅要满足由城市进入居住区客货交通需要,还要提供足够的市政管线敷设空间。其路宽应考虑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并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地种植,如行道树、草坪花卉以及道路设施等,按各构成部分的合理尺度,居住区级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必要时可增宽至30m。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在一般情况下采用混行方式,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下图。,4.1 道路分级,(2)小区级道路 是居住区的次干道,对居住小区来说则是小区的主路,沟通小区内外关系。其道路宽度的确定主要考虑小区内部的机动车与人行交通。路面宽度宜为6-9m,道路红线宽度根据规划要求确定,但建筑控制线的宽度,要考虑小区内市政管线的敷设要求,在非采暖区按六种基本管线的最小水平间距考虑,要求建筑控制线间距的最小限值为10m(右图)。,4.1 道路分级,在采暖区,由于暖气沟埋设要求,建筑控制线的最小限宽度为14m。其道路横断面的一般形式(右图)。,(3)组团级道路 用以沟通组团内外关系。路面人车混行,确定路面宽度涵义也类似居住小区级道路,只是道路交通流量和地下管线的埋设均要小于小区级道路,一般按单车道加上行人的正常通道,路面宽度3.5-5m,在用地条件有限的地区可采用3m。,4.1 道路分级,为满足大部分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其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度非采暖区不小于8m,采暖区则不小于10m。其道路横断面一般形式如右图。,(4)宅间小路 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最末一级道路,其平时主要是自行车及人行交通,但要满足清运垃圾、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需要,则按照居住区内部小型机动车辆低速缓行的通行宽度考虑,宅间小路的路面宽度为不小于2.5m,通常作3米,这样也兼顾了必要时私人小汽车的出入。,4.1 道路分级,从我国居住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实例来看,小区主路路网主要有线型路网、C型路网、内环路网和外环路网等几种形式。早期的网格路网由于对小区环境影响太大,交通安全性很低,也不利于小区环境的塑造,在现代小区道路规划设计中已基本淘汰,所以不做讨论。以下将对这四种常见路网形式的道路网密度、交通可达性、交通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安全防灾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4.2 路网系统,1.路网形式,1)线型路网:主要道路为一条曲线或折线贯穿小区,两端自然形成小区的两个出入口,两个入口分别位于小区不同的方向上,住宅通过组团道路连接到主要道路上。这种路网的道路网密度是四种形式中最小的。在相同规模的情况下,主要道路覆盖能力有限,交通可达性也最小。由于只有两个出入口,且主要道路交通导向性较强,没有可备用的其他线路,其交通可靠性也较低。(如下图),4.2 路网系统,1.路网形式,2)C形路网:也可以看作是线形路网的变形,线形路网中一条主要道路覆盖程度不够,靠增加组团路的长度来提高路网密度不利于交通疏导,所以线形路网变形为C形路网。这种路网的道路网密度有所提高。交通可达性随着道路覆盖程度的提高也有所加强。作为线型路网的改进形式,虽然其主要道路也不具备协调转移交通的功能,但出入口的增加使其交通可靠性有所提高。(如下图)。,4.2 路网系统,1.路网形式,3)内环路网,这种路网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十字交叉路网交叉路口的交通问题演变而来,在十字交叉的地方演变成为环路,环路中间包围着中心绿地,这种路网的道路网密度较前两种路网密度又有提高,交通可达性也更高。由于内环线不仅仅是协调和转移交通的作用,而且同放射线一样能够疏散交通,其交通可靠性更高。(如下图)。,4.2 路网系统,1.路网形式,4)外环路网,外环路网是将主要机动车道路包围住宅,再以尽端路向内伸展连接,这样使人车内外两套道路系统的实施成为可能。这种路网的道路网密度是四种路网中最高的,但是由于其环路靠近小区外围,仅有一侧为有效服务面,所以其路网覆盖能力反而低于内环路网,交通可达性与C型路网相当。环线组织交通所具有的协调转移交通能力,使其交通可靠性较高,与内环路网相当(如下图)。,4.2 路网系统,1.路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