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评教的类型、标准.ppt
观课评教的类型、内容、流程与方式,主讲人 李海林,临床教学研究 教学观察:基于观察的、基于事实的 教学病理分析:要找到内在的原因 教学诊断:要有诊断结论 教学治疗:要有改善的有效措施,一、观课评教的类型及价值分析,学术性观课评教:评给专家看的考核性观课评教:评给领导看的教研性观课评教:评给老师看的,1.学术性观课评教 评课以认识课堂教学的要素构成及本质,不评课的好坏重在描述观察所获得的事实,判断其性质评课的方式:解析(把整体分成部分,把背后的东西揭示出来)有限的视角,王荣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郭初阳愚公移山课例研讨王荣生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的学理阐释(统筹方法)李海林生活化与语文化-评李镇西致女儿的信,不评课的好坏:不作价值评价重在描述观察所获得的事实,判断其性质:课堂原本是怎么样的评课的方式:解析(把整体分成部分,把背后的东西揭示出来):做了哪几件事,实际上是在做什么有限的视角:课堂的纵深结构,2.考核性观课评教 评课以评判教师的教学水平,评课的好坏评课以甄别教师的发展水平与智慧类型评课方式:评价(优缺点分析、特点的揭示、等级划分)周全的视角,评课的好坏:各方面的水平评定评课以甄别教师的发展水平与智慧类型:整体水平如何,属于哪一类老师评课方式:评价(优缺点分析、特点的揭示、等级划分)什么方面比较好,什么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周全的视角:上课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3.教研性观课评教 评课以改善课堂教学行为,要对课的好坏有基本判断,但不以评课的好坏为目的重在理解课堂教学行为的教育教学意义评课的方式:课例研讨有限的视角,学术性评课:教学论的田野研究方式。属于教学理论研究范畴。考核性评课:一种人事工作方式。属于教学管理的范畴。教研性评课:一种教学临床研究方式。属于一种教学反思。,当前观课评教中存在的两大问题,1.没有正确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观课评教活动的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和不同流程。误将考核性评课当作教研性评课;以考核性评课或教研性评课的标准来要求学术性评课 误将学术性评课当作教研性评课,2.对于教研式观课评教的技术开发工作,长期没有引起重视,没有相应的产品提供给老师们。,评课需要研究。目前对观课评教研究不够。评课应该有门槛,评课是一门专门的技术,需要专门的培训。评课应该有自己的理论,正像文学批评有自己的专门的理论一样。(教学评论学),评课的实质是一种教学评论评课的关键是把握课背后的东西评课的前提是要有自己的理论立场和解释框架评课的重点是课堂上的细节评课的基本方式是理解评课技巧的关键是流程评课的基本态度是让事实说话,供老师参考评课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当前坊间流行的一些评课方式:,复述式(叙事性)评课鉴赏式(文学性)评课口号式(概念性)评课特点式评课评人式评课,复述式(叙事性)评课,这堂课联系课文未选的前三回中对林黛玉的介绍,了解其身世来历即“进贾府”的原因;接下来明确“进贾府”后,拜见了哪些大人,看到了贾府的哪些事、物,产生了怎样的心理,以熟悉情节,熟悉人物。,鉴赏性(文学性)评课,某某老师的课堂,疏密有致,粗细结合。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疏者大气,细者精致,不愧是大家手笔。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一层一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俩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身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新颖,简洁,深刻,广博。,口号式(概念性)评课,以人为本,以立人为宗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是某某老师所刻意追求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由“成才”向“成人”教育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虽为基础教育,但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其持续发展和三十而立作准备。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来才能在事业和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特点概括式评课,某某老师的这堂课有三个特点:一、开发性。二、生成性。三、自主性。,评人式评课,对某某某老师,我是充满敬意的。因为她仍然在不断地挑战自我、勇敢地创新超越。每一次听她的课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这次,置身某老师的课堂,我最深切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不是说深刻、独到的思想表达出来总是富有诗意的吗?是的,晏子使楚的诗意在于思想的美丽。”,二、教研式观课评教的内容,教研式观课评教的目的不是评好坏优劣,因此不存在标准问题。教研式观课评教的目的是理解上课的道理,因此关键是观察什么、评论什么:这就是所谓评课的内容,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贯彻课的始终2.教学程序清晰,课的结构严谨,密度合理3.教学方法得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符合二期课改精神与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4.注重情感交流5.教师基本功扎实,有高超的教学技能6.有好的教学效果7.要有特色,问题:,评好坏:全面评:重点不突出,达不到通过听课评课掌握上课的道理的目的评表面:没有深入到老师这样上课的背后的支撑理念主观性评课:只有主观判断终结性的评价:不评过程缺乏“观课评教的内容”的意识与研究,王荣生教授的四层次九标准:,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李海林的“三个关系”:,【目标与内容的关系】第一,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对不对;第二,教学内容本身把握得是否正确;第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否统一;【目标与方法的关系】第一,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对不对;第二,教学方法运用得熟练不熟练;第三,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是否统一【内容与方法的关系】第一,教学内容把握得是否正确;第二,教学方法运用得熟练不熟练;第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否统一;,观课评教内容的确定,课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评课者想让老师们获得什么老师们需要什么评课者能评什么,观课评教案例(一),专题:什么叫读懂了课文课文胡同文化过程:1.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的特点2.你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有什么看法3.作者对胡同、胡同文化的态度4.你对作者对胡同、胡同文化的态度又怎么看,文学作品的四要素:世界、作者、文本、读者所谓读懂课文:分剥出课文中的这四个要素;对这四个要素在课文中的具体体现的把握;理解这四要素之间的转化过程,观课评教的案例(二),专题:搞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课文:核舟记过程 1.核有多大 2.画图 3.交流心得,结论:,文言文教学的双重目标:语言训练和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体验体验主要是通过“搞活动”来实现文言文文化传承教学的基本教学形态是“搞活动”:依文本设计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文化内涵,观课评教案例(三),专题:课堂要有一个教学指向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过程1.文章的层次:总起。理论成就。实践成就2.语言的情感内涵:逐句分析与体验,为什么要教文章的层次?教文章的层次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语言的情感内涵?教语言的情感内涵的目的是什么?,教学指向:悼词的阅读与写作-读什么和写什么一、逝者生平的总结与评价:分条叙说(文章层次)、概括性叙说与(句式)二、怀念逝者,寄托哀思:直接表达、隐含表达(语言的情感内涵),结论:,“教学指向”是教学目标之所在“教学指向”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表达“教学指向”是选择教学程序的基准“教学指向”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的统一,三、观课评教的流程,以评课的内容为线索的流程:1.教学目标评析 2.教学内容评析 3.教学方法评析 4.教学过程评析 5.教学效果评析,以教学过程为线索的评课流程 第一个教学环节评析 第二个教学环节评析 第三个教学环节评析 第四个教学环节评析。,观课评教是对教学这种活动的临床观察与评析,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课的原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堂教学事件的生成(上课的终点)课堂教学事件的观察(评课的起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把握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的原点),应该做这件事,你实现自己的目标吗,你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你在什么地方走错了方向,没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应该做这件事情,应该做什么事,应该怎么做,观课评教的流程案例(一),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过程:1.什么样的美丽可以历经百年时间的淘洗而不变色?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外在美的?怎么写的?3.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内在美的?怎么写的?,我看到了什么你实际上是在教什么应该教这个东西吗?学生需要什么应该教什么东西应该怎么教,观课评教的流程案例(二),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过程:1.陈述:你们家乡端午的时候有些什么风俗 2.搜寻:课文中写到了哪些风俗 3.分析:课文是怎么写的 4.讨论:课文写这些风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陈述: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些地方交流: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好在哪儿活动,让学生体验这个地方的“妙处”,观课评教的流程案例(三),首先,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与老师一起通过讨论将一个物理定律分解成四个要点。然后,由四组学生分别作出四个演示实验,证明了这个定律的四个要点。然后全班一起讨论,在生活中可以在哪些领域运用这一物理定律。最后是拓展性综合性练习。,教学活动归纳:上课的思路:定律运用;理论实践;书本生活。认识路线图: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认识方法:演绎教学理念:“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创新性教育的理念:认识路线图:事实理论运用认识方法:归纳教学步骤:对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和假设实验(验证假设)分析与总结解决实际问题。,四、观课评教的方式,课例点评课案解析课例综述教学对话课例改造课例比较课例总评案例研究,1.课例点评,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王荣生,请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一、二段,并思考两个问题:1这两段写出了光的。2表达了孩子对光的 感情。教学内容1:以最快的速度阅读。为什么要最快?对描写的语句需要细细地咀嚼!学生说:写了光的时间变化。/写出了光的美。/表达了喜欢和留恋的心情。教学内容2:用理性语言来概括感性的描写。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这里教师犯了两个错误,(1)混淆了科学观察(说明)和文学观察(描写),把作者所感之景误读为人人能见着的自然之景;(2)混淆了心身感受和理性概括,对文学描写重在感悟体验,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去篡改、替代。,2.课例解析,结论:,1.可以从“教师想做什么”、“教师实际上在做什么”和“学生实际上在学什么”来观察课堂2.这三者之间可能是统一的,也可能是不统一的3.教师不一定是最了解自己课堂的人,教师需要观察者4.这上节课属于“解读者取向”:以解读结论为旨归的教学,3.课例综述,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内容综述一、综述 1.2.3.4.二、评议 1.米洛斯的维纳斯能按“议论文”教吗?2.文章阅读教学是对文章进行阐发吗?三、改造,4.教学对话,李:哦,我明白了。你这篇课文是想教两个东西给学生。一个是文章的层次结构,一个是语言的情感内涵,是吧?高:是的。李:那么,在你这堂课里,这二者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如何关联到一起的呢?高:嗯可能没有什么关联。李:当然,没有关联的东西,也不是不可以放到一堂课里来教。但是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你教文章的层次和语言的情感内涵又是为了什么呢?或者说,是为了一个什么目的呢?高:嗯没有其他什么目的了呀,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呀。李:好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把文章的层次作为教学目的,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把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作为教学目的呢?高: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吧。,李:对的,我们把什么东西作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在教一篇课文的时候,主要教什么,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这是第一,其实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要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他们最不懂的地方是什么,他们感到困难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就把什么当作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吧。高:是的。李:哦。这里是关键了。我们先看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特点,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它与其他文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文章的结构层次特别典型吗?刚才我们讨论过了,清楚倒是清楚的,但是太简单。这篇课文与其他文章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它与其他文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高:它是一篇悼词。李:那么,悼词之所以是悼词,就是因为它结构层次清楚吗?,高:任何文章首先都要结构清楚。李:是,你这句话不错的。但我现在说的是它之所以是悼词,就是因为它结构层次清楚吗?高:那当然不是。李:那是什么?高:那应该是悼词所需要的东西。李:你在课堂里讲到了吗?高:讲到了呀。我一开始就讲到了呀。我不是很具体地讲到了:悼词有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写死者去世的时间、原因及死者的身份,二是写死者的生平、贡献及对他的评价,三是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李:是的,你确实讲到了。而且你用了整整4分钟。那么你教悼词的这三点与你教文章的结构层次是什么关系呢?高:我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引子,引出结构层次的问题。李:悼词的这三点是次要的,只是引子嘛。是吧?这堂课的主要的教学内容还是教结构层次,是吧?高:是。李: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点的,是悼词的东西,但这个方面的内容,你只准备作一个引子,而并没有体现这篇文章特点的结构层次方面的东西,你却作为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不是与我们在上面达成的共识相反吗?我们刚才不是说,要教最能体现课文特点的东西吗?高:嗯,李:好,我们再看第二个方面。你刚才说还准备教语言的情感内涵。这篇课文语言的情感内涵确实有东西可教,但是在我们的教材中,语言的情感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复杂、更有东西可挖掘的课文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比方好多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等,为什么要在这里设定这么一个教学内容呢?高:这是一篇悼词呀,悼词是有感情的。李:说得太好了。悼词不是一般的“议论性”文章,悼词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情形下写的特殊的文章,它是有感情的。我们写悼词,要写出感情来,我们读悼词,要读出感情来。所以教一篇悼词,就要教语言的情感内涵。是吧。高:是呀。,李:那也就是说,你是为了教悼词,所以才需要教语言的情感内涵的。是不是?高:是。李:那也就是说,你这篇课文,就是教悼词。教学目的是教学生学会读悼词,教学内容是悼词的特点。是不是?高:是。李:那你在上面为什么说教悼词只是一个引子。你真的是一个引子吗?高:这样看就不应该只是引子。,5.课例改造,课文:长江三峡一、课例描述二、对课例的评论三、对课例的改造 1.改造后的教学设计(教师版)2.改造后的教学设想(操作版)3.改造后的教学情形(学生版),6.课例比较,课案一,第一步: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山是怎样的?愚公是怎样的?移山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的?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山很大,愚公老且弱,移山的过程十分艰巨,结局不错,成功移山。这一步其实是上课的引子,导入新课。第二步:引导学生从“人数”“外援”和“结局”三个方面将“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都只有一个人,愚公移山却是有外援的,最后夸父和精卫都失败了,但愚公却成功了。第三步:老师启发学生:在愚公移山中,最精彩的是愚公和智叟之间的对话,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愚公,如果再给智叟一个发言的机会,智叟会说些什么呢?这一步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花的时间也最长。内容涉及到子孙的性别,子孙的抱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地球的变迁,搬走山实际上不是愚公而是别人,是移山好还是守山好等等。,课案一,第四步:提出两个假如:假如愚公与天帝商量好了,如何评价愚公?假如没有天帝的帮助,愚公到现在还在挖山,如何评价愚公?第五步:老师提供两个外国人对愚公的看法和评价。第六步: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对愚公千年传颂?这里面有什么文化的东西在起作用?这一步也很关键,内容涉及到愚公的勇气和坚韧,中国的孝文化,中国的尊老文化,愚公的精神追求等等。,课案二,第一步:问同学们愚公移山一共写了多少人。第二步:问同学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三步:比较愚公妻子和子孙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第四步:讨论愚公到底愚不愚。结论是有大智慧。第五步:讨论智叟到底智不智。结论是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两个课案的比较,7.课例总评,一、背景与主题二、观察与随感切片一/切片二/切片三/切片四/切片五三、分析与探讨 1.2.3.四、反思与改进,语文教学的自我放逐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出现的七种倾向,8.案例研究,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对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案例分析,“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1.“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的特征:从陈爱娟等老师的课例说起 2.三种不同性质的“创造性阅读”:从“作者死了”说起3.“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的理论误解:从德里达说起4.“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的实践误定位:从教学论说起5.“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对课标的误读:从课标的理论结构说起,我 讲 完 了 谢 谢 大 家!如 有 错 误 敬 请 批 评!期 待 再 会 友 谊 长 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