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的经典故事.ppt
“洗脑式”管理,有位原共青团干部跳槽下海后,在自己创办的公司里保留了共青团委政治思想学习课的传统。准确地说,不是“保留”,而是“发扬光大”,他把政治学习的频率由在团委工作时的一周一两次,发扬成一天一次。学习的主要形式是他的演讲,学习时间是每天早上9点到11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要有事业心!为了这种事业心,苦一点、累一点都是值得的。同样被发扬光大的还有各种辅助手段,比如“树标兵”、“结对子”、“一帮一”之类的形式。尽管意识到团干部是在给大家洗脑子,为他打工的一位员工一边摇头一边说:但他是个好人。原因有三:一,有事业心,当然不是坏事,而且从长远来讲,对自己还是大大的好事。二,这位擅长给员工洗脑子的老板非常体谅员工的生活,时常嘘寒问暖,对他们的困惑从不吝啬用时间和自己私人的金钱予以帮助。三,尽管在这个公司工作到晚上九点、或者周六周日上班是司空见惯的事,公司给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提供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待遇都还不错。摇头的原因则是,工作实在占用了生活中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大学里谈的女朋友告吹了,周末也没空和父母吃饭,当然更加没空加入大学同学的牌局。时间一长,生活中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了。而这一困惑,又不能跟老板诉苦,因为连他自己都觉得这点苦恼比起伟大的事业心来说,不仅渺小,简直可以用可耻来形容。,这种“洗脑子”的方式即使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被视为有效的管理策略。鉴于人人都希望从工作中找到更为深远的人生意义,并且人人都认为自己生来与众不同,管理学家们认为,公司管理者有义务帮助员工找到这样的意义。美国也有公司采用类似的“洗脑”策略,在加班之余,他们请牧师来为员工舒缓失衡的生活。用空洞但富有感染力的宗教词汇让你忽视当下的苦难,取而代之以工作的高尚和人生的美妙。对于尚未发现更高尚的工作和更美妙的人生的员工来说,被如此“洗脑”有时并不是件坏事,虽然老板有借麻痹员工神经而虐待劳动力之嫌,但至少怀揣着“高尚工作与人生”的员工因为生活是有意义的而感到快乐。这对于精明的企业主和生活目标不那么清晰的员工来说,也算是一种双赢吧。,捕鼠吃鸡的猫,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擅于捕老鼠的猫,这只猫擅于捕鼠,也喜欢吃鸡,结果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他的儿子想把吃鸡的猫弄走,做父亲的却说:“祸害我们家中的是老鼠不是鸡,老鼠偷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害我们的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没有鸡大不了不吃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管理启示:金无足赤,领导者对人才不可苛求完美,任何人都难免有些小毛病,只要无伤大雅,何必过分计较呢?最重要的是发现他的优点,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比如,美国有个著名的发明家洛特纳,虽然酗酒成性,但是福特公司还是诚恳邀约其去福特公司工作,最后,此人为福特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代管理学主张对人实行功能分析:“能”,是指一个人能力的强弱,长处短处的综合:“功”,是指这些能力是否可转化为工作成果。结果表明:宁可使用有缺点的能人,也不用没有缺点的平庸的“完人”。,猿猴与蜈蚣的故事,热带雨林中,虎啸猿啼,草木丛生,各种动物在树枝上、草丛间玩耍,上窜下跳,十分活跃,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那么正常、理想、幸福。但天有不测风云,暴雨袭来,不久洪水就淹没了森林的大部分,大小动物拼命向最高处奔去。待大家聚到高处,洪水还在暴涨,于是大家推选最聪明的猿猴主持召开会议,大家为如何脱险议论纷纷,一时不知所措。猿猴说:看谁能游泳?很快推选出青蛙、水蛇等四大水手。猿猴灵机一动说:“不行!只会游泳,跑得不快,不能迅速报信求救。”大家一致赞成,但谁是水陆都行的能手呢?猿猴脑子快,撇了一眼看到了蜈蚣。它会水,腿又多,一定跑得快。猿猴自鸣得意地断然作出决定:马上让蜈蚣出发。大家也心情坦然地继续开会。当天已漆黑散会时,大家发现蜈蚣还没有走,因为脚太多,穿鞋成了最费时间的事。大家对猿猴的错误决策十分愤慨,群起而攻之。故事的哲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一是决策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就事论事简单了事。而是要像张瑞敏提出的“要有二次决策”。即针对决策之后的负效应再做一次决策,以保证决策的顺利。二是要有反向思维,即在决策取得一致意见的过程中,要想到与其相反的决策。只有能正反双渠道思考的决策者,才表现出决策者的成熟、能力与水平。,企业管理尤如“烹小鲜”,近来,我的一位朋友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这位朋友是一家民营企业的中层经理,他的老板是一个有着很强事业心的人。然而,近来老板显现出了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急于求成。每当业内有什么新项目或者新动向,老板一定会跟风试一把,甚至企业还尝试多元化发展。于是,紧跟着企业的新战略、政策出台也快,但是执行不下去时,撤销也很快。这种朝令夕改的作风,让几位中层经理产生了怨言,不知道企业的战略方向到底在哪里。下面的员工也是叫苦不迭,甚至一有新政策出台,就说是“又一次百日维新开始了”。进行组织改革与变革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需要。然而,改革过于频繁或者力度过大,往往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员工的不安全感,企业业绩的波动,长期战略的动摇。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者曰烹小鲜”。小鲜指的就是小鱼、小虾,而“烹小鲜”就是指在盘子里放一点点油,然后把小鱼、小虾放进去,用小火慢慢烤,烤焦了以后翻个面再继续烤,直到烤到酥得骨头都能吃就好了。但是,如果你把小鱼、小虾放在铁锅里,不停的用铲子翻炒,最后就会变成渣子。所以,老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也要做小鱼、小虾一样,不要搞运动和来回来去地折腾,需要安安静静地慢慢地往前发展。,那么,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无论是企业使命还是企业文化,无论是对内政策还是对外政策,无论是企业战略还是产品定位,都要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战略。否则,盲目跟风的结果必然造成决策风险和变数加大,而朝令夕改更是企业管理的大忌,不仅会让企业的效率变得更低,甚至还会使企业的发展失去方向。几年前,对于沉静领导者有三个客观标准,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执着.而我那个朋友的老板,虽然常常在进行“勇敢”的变革,而惟独缺少选准一个目标,执着地推行下去的精神。而执着与勇敢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执着是理性的坚持,而勇敢则是感性的冲动。而大凡成功的企业,无不是始终执着于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执着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根本。,“煮鸡蛋”的故事带来的管理思考,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德国人每天早餐都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中国人把鸡蛋往锅里一放,然后出去洗漱洗漱或干点别的,等再回来鸡蛋就煮好了。但德国人会用一个差不多刚好装得下一个鸡蛋的专门容器,下面焊一托盘,然后加满水,1分钟水就开了,3分钟就关火。关火之后他们利用余热再煮3分钟,把鸡蛋煮到刚刚达到营养价值最高的状态。接下来用凉水泡3分钟,使这个蛋很好打开,德国人认为这样做很标准。跟中国人相比,他们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同时还让鸡蛋达到了最佳的营养状态。启示一:同样的结果,不同的方式方法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启示二:要学会总结,制定适宜的制度和标准,并严格执行。,人性管理:满足欲望不能一步到位,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车夫为了使拉车的驴子跑得快些,就将一把青草拴在前面,恰巧离驴的嘴巴有半尺距离远。驴子为了得到那把绿茵茵的青草,便拼命地向前跑,可无论怎样用力,那把青草也到不了嘴里。当然,车夫完全可以在拉完货后,将那把已经有些发黄的青草丢到驴子脚下,任凭其去品尝胜利所带来的喜悦。人都有一个通病,这就是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珍惜,只有自己千辛万苦挣来的才格外看重。如果你的践诺和许诺那么不经意,即使其中真的费了不少了心力,效果也未必好。,一、许诺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许诺如同商品交换一样,“得一兔则饲以一兔,得一狐则饲一禽”。立小功得小利,立大公得大利。要有意识地把许诺、践诺的过程拉得特别长,使员工取得突出业绩的欲望永远处于饥饿状态,永远不会有满足感,这样他才会有立功的动力。二、许诺、践诺不仅不能一步到位,而且最好永远也不要到位。一个人工作上的欲望过早满足了,立功进取的意志便懈怠了;一旦达到其欲望的顶点,不但立功进取的意志消失,甚至会滋生野心或骄傲堕落。三、践诺不能“缩水”、“超加”,更不能“更换”,否则,你就会失信;他就对自己的未来变得盲知,不确信,就不会激发出他的动力;你就不可能利用他实现预期的目的。四、许诺、践诺过程,也是双方意志的“斗争”过程,为了保证驴子跑得快,必须不能让驴看出你的“计谋”,必须不断变化方法;否则,你的方法就不灵验了!假如你总是教条的把青草拴在离驴嘴半尺远的地方,总是那么多一把儿,或者还是青草,重复的次数多到一定程度,“人”就会发觉你的“阴谋”,方法就会失灵。,从故事“小孩吃糖”看企业变革,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位很喜爱吃糖的男童。但他的父亲很穷,没有能力经常买糖给他吃,而小孩不懂事,经常问父亲要糖。父亲想尽办法去制止他,决定请住在他们附近的一位贤人劝他的孩子停止吃糖。父子二人来到贤人面前表明来意,请贤人劝他的儿子不要吃糖。贤人感到很为难,因为他自己亦很喜欢吃糖,他请这位父亲一个月后再带儿子来见他。当父子二人一个月后再见到贤人时,贤人已经戒掉吃糖。他对小孩说:“亲爱的孩子!你可否以后不要常常向父亲要糖吃?因为这对健康不好!”小孩听从了贤人的劝告,从此不再向父亲索糖了。父亲奇怪地问:“为什么您不在一个月前叫他停止吃糖?”贤人回答:“当时我自己也爱吃糖,怎能叫他戒掉呢?我用一个月时间,自己先戒掉吃糖的习惯,才有资格教你的儿子。”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的言行要有一致性。企业变革也是如此,企业家身处贤人的位置,要想带领企业实现变革,必须做到变革思想与变革行动的一致性。我们在访问企业的过程中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板口口声声要“以人为本”,但墙上却张贴着醒目的标语“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甚至有的企业在办公室了安装了摄像头记录员工的一举一动。对于这样的企业,“以人为本”只能成为空谈,因为它只是一个口号,这个口号与实际行动完全是两码事。,现在不断壮大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在创业阶段为了生存,一切围绕业务转,管理上很不规范。发展起来以后,开始感觉到没有规范的管理无法继续前进,于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但更多的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执行。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老板本身就长期在随意性很大的环境中经营管理,自己整天宣导的管理思想自己都做不到,员工自然很难做到。很多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重要作用,纷纷制定企业文化纲领,其中不乏冠以企业宗旨、理念、哲学等字眼的豪言壮语,老板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大会小会都要讲。但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旨在少数,更多的企业宣传企业文化的结果是企业高层对自己的宗旨、理念和企业哲学背得滚瓜烂熟,中层干部对此耳熟能详,普通员工一提企业文化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实际上仍然是一盘散沙,系统的企业文化停留在纸面上和口头上。当问到普通员工对于企业精神和理念的理解时,得到的答案仅仅是一些口号,因为从他们的部门经理和高层领导身上很难看到企业精神和理念的影子。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变革要有一致性。一、组织结构与变革的一致性 二、管理制度与变革的一致性,猴子、手表与管理,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捡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渐渐习惯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尤其在阴雨天的时候。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定。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最后当上了猴王。做了猴王的猛可认识到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机遇与好运,于是每天加倍时间地在森林里寻找,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手表。工夫不负有心人,猛可果然相继得到了第二块、第三块手表。但出乎猛可的意料,得到了三块手表反而有了新麻烦,因为每块手表的时间显示得都不相同,猛可不能确定哪块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正确的。群猴也发现,每当有猴子来询问时间时,猛可总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猛可的威望大降,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变得一塌糊涂。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是几点,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对于一个人,也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在这方面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美国在线是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企业文化强调操作灵活、决策迅速,要求一切为快速抢占市场的目标服务。而时代华纳的企业文化则强调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诚信之道和创新精神。两家企业合并后,企业高级管理层并没有很好解决两种价值标准的冲突,导致企业员工完全搞不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世纪联姻”以失败告终。这也充分说明,要搞清时间,有一块走时准确的表就已经足够。,管理故事:蚂蚁的知识管理,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实际上都出自于动物,比如像蜜蜂的蜂巢和蚂蚁的蚁窝。蚂蚁天生就是建筑大师,它们能建造出让人类称奇的居所,那圆型的门拱就像计算机里的三维图形。但这里的蚂蚁指的是一个数量级的群体,而不包括个体,甚至是一小群蚂蚁。生物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小群工蚁放到一个适合筑窝的地方,出于本能,这些小蚂蚁会立刻动手建筑蚁穴。但当蚂蚁的数量小于一定级别的时候,这些忙忙碌碌的蚂蚁只会建造半个门拱,它们会反复建筑许多半个门拱,就是建不起一个完整的门。如果不断地增加蚂蚁的数量,在达到一定数量级别的时候,那些乱哄哄的蚂蚁突然好像得到了完整的建筑图纸,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不一会,一个完整的蚁门就会完成。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蚂蚁的世界也有类似知识管理的机制存在着,推而广之,其实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知识管理都普遍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组织知识一直是群体存在的基础,而组织的发展、变革也首先体现在知识的发展、变革之中。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的知识,一种是组织的知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将个体的知识转化的组织的知识。个体的知识必须与组织知识相接,或者转化为组织知识才能具有更大的社会性。每一个蚂蚁的本能中都有建造拱门的基因(个体知识),但在没有汇集成组织知识时,个体的蚂蚁甚至小群的蚂蚁是不具备建造完整蚁门的能力。在美国“曼哈顿计划(原子弹计划)”之前,原子弹的所有建造技术与理论已经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中,但个体的知识并不能最终形成原子弹这个实体。因此,“曼哈顿计划”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计划,它将理论、工程、设计、材料等个体知识组合在一起,最终才换来了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从这个角度说,任何公司或者医院,在组织构建及实施计划时,最本质的东西并不是组织或者计划的本身,而是知识管理。彼得杜拉克曾表示,下一个社会是知识社会,未来企业都将充满着知识工作者。而知识工作者犹如游牧民族般地逐水草而居,热爱工作但不一定热爱组织,哪里有知识可以追逐,哪里可享受成就感,就往哪里走。未来的人是独立而有个性的,所以他又说:“管理之道不在管人,而在管理知识。”,为什么一小群蚂蚁建不起蚁门呢?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蚂蚁的世界,但从现象上看,尽管每只蚂蚁都有建造蚁穴的本能,但本能的知识需要被激发出来,很可能激发需要一个更大的群体。一小群蚂蚁并不具备完全激发个体知识的功能,因此,小群蚂蚁的组织知识并不充分,还不能拼出整座蚁穴的地图。这就是知识管理的第二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比如,文章与大脑里的构思完全是两回事,一个是显性思维,一个是隐性思维。不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隐性知识永远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将它转变成显性的知识,个体和组织才能从中获益,而且转化的越充分,收益也就越大。因此,好的组织、好的计划,其实就是一个转化知识的好平台。但这一步人比动物世界要复杂得多。组织要求知识存贮、共享,但许多人会有心理障碍,因为组织要求的东西,恰恰是他们被聘用或者重用的条件,许多人会担心分享知识会失去立身的根本,这就造成许多单位知识管理流于形式。我们不能像蚂蚁一样只许诺给大家一个完整的蚁窝,这样太笼统了,人需要更具体、更个性化的奖励目标。知识管理的第三步就是创新,惟有创新才是永保组织活力的原动力。其实同一种群的蚂蚁,在不同的地点,它的蚁窝都是不同的,这是蚂蚁根据地理环境与建筑材料进行的再创造,就是蚂蚁群体在新形势下所做出的组织知识的变更。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其实就是知识的合理拼接。我们可以将知识想像成无数流动的基因片断,在自然的流动中,在不可控的情况下,任何两个基因片断都可以组成一截全新的基因链。有效的知识管理,就是要增加拼接的可控性,按照公司的需要任意拼接出想要的基因链条。虽然我们将知识管理分成三个阶段来推动,但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并没有先后的关系,它们可以同步来做,而且同步推动时效果较好。,由丞相问牛喘看管理者的管理层面,西汉有一个丞相叫丙吉,有一天他到长安城外去视察民情,走到半路就有人拦轿喊冤,查问之下原来是有人打架斗殴致死,家属来告状。丙吉回答说:“不要理会,绕道而行。”走了没多远,发现有一头牛躺在路上直喘气,丙吉下轿围着牛查看了很久,问了很多问题。人们就议论纷纷,觉得这个丞相不称职,死了人不管,对一头生病的牛却那么关心。皇帝听到传言之后就问丙吉为什么这么做,丙吉回答:“这很简单,打架斗殴是地方官员该管的事情,他自会按法律处置,如果他渎职不办,再由我来查办他,我绕道而行没有错。丞相管天下大事,现在天气还不热,牛就躺在地上喘气,我怀疑今年天时不利,可能有瘟疫要流行。要是瘟疫流行,我没有及时察觉就是我丞相的失职。所以,我必须了解清楚这头牛生病是因为吃坏了东西还是因为天时不利的原因。”一番话说得皇帝非常赞赏,这个故事寓意:管理者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明白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有所为,有所不为.“管理者层次不同,管理的层面也不同”.联系如今的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不同管理层次,管理层面既没有重叠,也没有分离。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物和现象,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所管理的方面不同,绝对不能交叉重叠,也不能分离有空挡;比如:对员工的违级行为,其应由直接上司(班长或主任)直接处理,处理措施可实施督促、奖励、处罚等,管理的层面是“对员工违纪行为的直接“管”和“理”;其上司的上司(部门主管),就不应直接对员工的违级行为实施处理措施,而应着眼于对班长或主任的管理,着眼于对整个车间班组的外部协调管理;管理的层面是“员工违纪行为的被处理过程及结果”。两个层面,不重叠,也不分离,而是共同组成一张没有疏漏的管理网。,高层次的管理层面,必须由低层次的管理层面夯实支撑。低层次的管理层面,是高层面管理的基础,不管它的面有多小或有多大,都在高层次管理层面之内。如果把低层次的管理层面比作圆的话,那么,高层次的管理层面,就是紧接它,远离圆心的圆环。管理者所处的层次不同,关注的事情、思考的问题就应有所不同。还拿员工的违纪来说,班长或主任,关注的是“谁违纪了,有什么行为”,思考是“如何处理”。部门主管关注的是“违纪行为被处理了吗?处理后的方式、效果及影响。”,思考的是“外界对员工的影响;本部属部门对外界的影响。”。做为一名管理者,只有牢记自己的职责,明白自己的管理层面,才有可能正确行使管理职能;否则,不算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对于一个企业,必须是管理层面清晰,没有交叉重叠,没有空挡遗漏,才算是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企业,否则,就是一名具有先天性缺陷的“病婴”。,管理故事:留个缺口给别人,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鲶鱼效应,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其实用人亦然。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疲惰、倚老卖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当员工们看见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职业杀手”时,便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Kill掉。这样一来,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体内的潜力。,渔王的儿子,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六只猴子,上帝把六只饥寒交迫的猴子安排到一座山上,让它们看管那里的桃园,每日只供它们三顿饱餐。他们的工作就是看桃、摘桃,并把摘下的桃子及时送到上帝那里去。临上任前,上帝给它们开了一个会。上帝说:“从此以后你们就是一个集体了,你们要团结互助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少收一个桃子,更不能弄丢一个桃子。”上帝为它们做了分工,大猴子和二猴子是领导,三猴子和四猴子是管家,五猴子和六猴子是只管干活的奴才。六只猴子就这样被分成了三等,当领导的只下命令不干活,威风得很。当管家的只是看门望院收收桃子,也挺潇洒。而当奴才的就是受苦的命,所有的活都得由它们去干。可是,哪只猴子都想潇洒威风,谁也不愿意去挨苦受累,它们就都想当领导。大猴子为了保住大领导的职位,处处看着二猴子,怕它有夺权之心,怕它有过己之处。谁与二猴子密切来往,它就以为谁是二猴子的亲信,它就要想着法地整治它,处处给它难堪。二猴子不甘心总居于人下,它也想当大领导。它也处处看着大猴子,它要抓住大猴子的把柄,要找机会把它拉下来。二猴子看见哪个猴子和大猴子来往,它就以为那个猴子去到大猴子那里告它的状,它就也想方设法地整治它。大猴子拉拢其它的猴子,想巩固自己的势力。二猴子也拉拢其它的猴子,想把大猴子推翻下台自己当大领导。而其它的猴子非常难办,和大猴子走得太近了,害怕哪一天二猴子一下成了大领导,那还有它们的好日子过吗?可是要与二猴子来往得太密切,又怕得罪大猴子,它们同样会遭到大猴子的整治。在对大猴子与二猴子的态度上,三猴子和四猴子有很大的分歧,三猴子认为大猴子不会这么快就下台,所以他努力讨好大猴子,并想挤掉二猴子,它好当上二领导。二猴子看出了三猴子的心思,它终于发现三猴子偷吃了一个桃子,就当众举报,要求大猴子按山规处理。大猴子没有办法,秉公给三猴子降极,让它当了二管家,而四猴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大管家。,通过这件事,四猴子认为二猴子有本事,很有可能会成为大领导,它对二猴子亲密起来。大猴子一看这还了得,它鼓动三猴子要报仇抢回大管家的职位。不久,三猴子就发现四猴子偷了桃子送给了二猴子。大猴子大悦,它按山规把二猴子贬为管家,把四猴子贬为奴才,三猴子一越升职为二领导。五猴子因此从奴才升为了管家,但它也想当领导。后来,它发现大猴子和三猴子这两个领导都偷吃山里的桃子。它趁着往上帝那里送桃子的机会,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上帝。上帝大怒,他决定让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五猴子当大领导,其余五个全做奴才!宣布完这个决定,上帝问大猴子和二猴子:“你们为什么会有今天的结果?”大猴子说:“我没踩住下边。”二猴子说:“我没挤掉上边,也没踩住下边。”上帝叹了一口气又问其它的猴子:“你们说怎样才能升官进职?”三猴子说:“一定要搞臭上级,它们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只有它们臭了、掉了,自己才能有发展的空间。”四猴子说:“一定要踩住下级,别让下级暴露才华和能力,踩不住它们,自己迟早会被他们挤掉。”上帝看了看六猴子,它挠了挠脑袋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当领导保住现状最为重要,只要在领导的位置上多呆上一天,自己向上发展的机会就会多上一分,所以要想方设法让自己坐稳位子才能有升官进职的希望。”上帝笑了笑又问五猴子:“你说呢?”五猴子意外地当上了大领导,它高兴得很,它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要想升官进职一定要做到内紧外松,对外你要不能让别人看出你的升职野心,以免你的上级踩住你不放,但你自己却要时时努力;只要上边忽略了踩你,下边又认为没有必要挤掉你,你就一定会在努力中脱颖而出。”上帝看了看这六只猴子,叹息道:“你们整天不做事净整事,那工作还会干好吗?干脆,你们全都下岗吧!”,佛塔上的老鼠,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它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随意咀嚼;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它可以自由休闲,兴起之时,甚至还可以在佛像头上留些排泄物。每当善男信女们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它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它一把将老鼠抓住。“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然后,它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掰成了两半。,九头牛的故事,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部落,有一个传统:那里的青年人想结婚,先要学会捕捉牛的技术。捉了足够的牛,作为聘礼,送给女家,才可以成家立室。最少的聘礼是一头牛,最高是九头牛。这个部落酋长有两个女儿。有一天,一个青年走到酋长的面前,说爱上他的大女儿,愿意以九头牛作为聘礼迎娶她。酋长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忙说:“九头牛的价值太高了,大女儿不值,不如改娶小女儿吧,小女儿值九头牛。”可是这位青年坚持要娶酋长的大女儿,酋长终于答应了他,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部落。一年后的一天,酋长经过这位青年的家,看见他家正举行晚会,一大群人围成圆圈,正欣赏一位美丽的女郎载歌载舞。酋长十分奇怪,去问那位青年这个女郎是什么人?怎么酋长会不认识呢?年青人回答:“她就是酋长您的大女儿啊!”年青人以“九头牛”的价值对待他迎娶回来的妻子,同时酋长的大女儿也确信自己的价值是最高的“九头牛”的时候,她便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故事的哲理你期望你的下属、同事是什么样子的,你就要把他当成你期待的样子对待,那么因你的暗示,他就会向你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也会变成你所期望的样子。,鸽子搬家,一只鸽子老是不断地搬家。它觉得,每次新窝住了没多久,就有一种浓烈的怪味,让它喘不上气来,不得已只好一直搬家。它觉得很困扰,就把烦恼跟一只经验丰富的老鸽子诉苦。老鸽子说:“你搬了这么多次家根本没有用啊,因为那种让你困扰的怪味并不是从窝里面发出来的,而是你自己身上的味道啊。”寓言启示录:与团队格格不入,问题来自于自己!有些人会不断埋怨别人的过错,指责别人的缺点,他们觉得周围的环境和人处处跟自己作对;或者是认为自己“曲高和寡”,一般人无法理解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实际上,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周围,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像这样的人,必须试着认清自己,试着认真而深刻地反省自己。而一个组织也没必要为了失掉这样一只“鸽子”而遗憾。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领导能力不是天生的,人们完全可以透过后天的努力获得这种能力。因此,领导者要想成功地改变员工,首先就必须改变自己的领导特质。对领导者而言,出色的管理能力仍然是必需的。领导者拥有这种管理能力,不是为了控制和命令员工,而是为了支持、帮助员工的发展与成长。在这变幻莫测的全球竞争时代,公司高层与其苦苦追寻“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不如将眼光放远,锁定员工的才智与热情,这是公司取之不尽的宝藏,公司必须找到适当的途径将他们释放出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让管理从控制员工,转向为相信员工潜力、鼓舞员工热情。,上半杯给别人,哈利和朋友困在沙漠,后来哈利发现了满满一杯水,是先给朋友,还是留给自己慢慢救命?哈利没有把水分给朋友,他竭尽全力向沙漠深处跑去,想独享比黄金还要贵重的水,但朋友在后面使劲追赶。哈利踉踉跄跄,慌不择路,又要护住杯中的水,累得够呛,朋友也气喘吁吁。追了多久,故事里没说,最后是哈利一不小心,一杯水全泼到了黄沙里。结果两人一滴也没喝进嘴,筋疲力尽,求生的勇气全无,很快被黄沙埋葬。也许,相当多数的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哈利的做法。其实把半杯水给别人,同时也救了自己。倘若把上半杯给别人,还给了自己成功的最大机会,还可能成为上帝一样的恩人。,再以一个故事论证。乔治起先不过是英国一家手工作坊的小业主,按照马克思资本积累原理,完全有可能转化为大资本家。但是很不幸,一场经济危机使他陷入了困境,产品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不开,物价暴涨,他面临破产的威胁。友人劝他赶快裁员,以减轻负担。乔治思考良久,准备采用友人的建议。消息不知怎么传到了老乔治的耳朵里。第二天清晨,老乔治来到办公室,勒令他收回成命。乔治不服,老乔治便现场解除了乔治的职务,中午,老乔治走进了工人餐厅,看见大家一脸憔悴、苍白,碗里是白水煮的青菜和几片豆腐,老乔治立刻从街上的小餐馆花三英镑买回两碗红烧肉,端进餐厅,哽咽着说:“兄弟们受苦了。现在,我已解除了他的职务,并且从今以后,每天中午我和你们一起吃饭当然,价值三英镑的红烧肉必不可少!”工人们欢呼起来。那时候,三英镑是个不小的数目可以供老乔治夫妇一天的基本生活。每天三英镑,所带来的效益却是无法计算的,因为工人们心存感激,便拼命干活,努力降低成本,竟然使这个手工作坊慢慢过了难关,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全英一家著名的电器公司,拥有资产过千万。细细想来,老乔治不过是把上半杯水给了工人。老乔治朴素的语言和行为,是深谙经营之道的,从小事做起,从半杯水开始,从最打动人心的角度入手,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说不定什么时候,半杯水,就能帮你死里逃生。,请别单独用餐,抓住一切时机,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作者凯斯弗拉基在其新书决不单独用餐中揭示的成功之道。弗拉基生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村,父亲是钢铁工人,母亲是清洁工。他依靠个人努力,特别是在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超人才能,获得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并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弗拉基进入著名的底特律咨询公司,很快做到了合伙人的位置,并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成了业界白手起家的典型。在不到40岁时,弗拉基已经建立起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其中既有华盛顿的权力核心,又有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他自己则成为“美国40岁以下名人”和“达沃斯全球明日之星”。“记得刚进哈佛商学院的时候,我诚惶诚恐,实在不敢相信一个穷小子能跻身全美最高商业学府。一年之后,一个念头浮上心头:我身边这些家伙都是凭什么本事进来的?”弗拉基发现,善于同陌生人接触是成功人士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成功者善于主动与别人接触,建立起庞大有效的联系网络,并利用关系网开展工作,最终促进各方共赢。在决不单独用餐一书中,弗拉基总结出人际交往需遵循的原则。,不要总想着怎么实现自己的目的。交朋友的要旨在于真诚和慷慨,一些为了拉关系而钻营的做法是种短视的行为,表面热情握手但却内心冷漠,这样的人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要办大事,既要考虑自己的目标,又要让那些对自己重要的人实现他们的目标,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共赢。始终积极与外界保持联系。要始终关注周围人,通过身边小事发出积极信号,让别人感到你一直在关心他们,而不要等到需要帮忙时才临时抱佛脚。决不单独用餐。不管你是在公司工作,还是参与社区活动,不管在哪里,你都必须马上融入这个圈子,成为集体的一部分。要是自己单独用餐不搭理别人,那只能说明自身与他人和团体格格不入,这种孤立所带来的后果很可怕。不要害怕暴露弱点。与人积极接触、坦诚以待,难免会暴露自身的弱点。有人害怕这样,过于矜持和保守,从而丧失了与他人建立密切联系的机会,也同时丧失了无限广阔的发展机遇。弗拉基还以实际事例讲述了人际交往中的具体方法,比如如何在别人拒绝时挽回事态,如何给有戒备心理的人做工作,如何通过生活工作的小事让别人感动等等。弗拉基说:“这些芝麻小事往往不为别人所重视,但正是小事帮我取得了目前的成功。”,当领头羊遭遇领导力,“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一个组织的成败往往取决于组织的领导,领袖的魅力、魄力、预见力指引组织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而领袖的一个错误决断很可能就将组织带入困境,举步惟艰。冷静和准确的判断力 勇于接受挑战和反抗精神纳新和开拓能力懂得妥协和善于交际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