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花园-对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几点建议.ppt
对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几点建议,讲了四点:一、对教育科研要有正确认识;二、要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三、要把行动研究的课题做实;四、对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的希望。,讲认识,讲做法,全文发在:宋正友的新浪博客中。其要点,以课题研究贵在落实为题发在新教育2012年第一期上。,课题研究怎样融入日常的教学、教育活动,怎样融入,为什么要融入,融入的成果,1.中小学教师劳动的个性化特点决定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属于个体劳动,其教育、教学艺术和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把现成的教育技巧或教育理论学习之后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简单过程,而是蕴含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并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如何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靠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究和领悟,像工农业生产那样照搬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是没有好效果的,也是行不通的。,任何研究成果,真正要解决问题,还需要考虑多种多样复杂的现实因素。正因为这样,必须有执教者的理性自觉行动,自己开展研究,只靠理论教条或别人的经验是很难奏效的。搞不好,还会走向认识的极端,产生各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比如:,新课改提倡“愉快教学”“多学科整合”,一些老师不领会精神实质而学习皮毛。在一个全国规模的大型教学观摩会上,一位教师讲美丽的草原。草草读了一遍课文后,教师问:美丽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异口同声:是美丽的!又问:草原上有什么?答:青草、鲜花、羊群几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接下来,教师问:谁能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上黑板画画;又问谁能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到讲台前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后问:能用舞蹈表现么?于是,几个学生跳起了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完全离开了文本。,新课改提倡“多元解读”“开放答案”“对学生要多给予鼓励”。一些老师不领会精神实质,直至犯科学性的错误。也是在一次教学观摩会上,一位教师讲愚公移山。一位学生在谈体会时说:愚公不应该子子孙孙挖山不止,而应该搬家。教师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很有见解。显然,这位老师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和寓言的价值。,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教学方面简单地照搬是不行的,这是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这本来是一篇寓言,并不是纪实作品。文中的太行、王屋二山隐喻困境,挖山之举是隐喻征服困境。如果搬家岂不是逃避困境吗?所谓困境是指人生困境,怎能逃得出?可见这个学生完全是对课文的“误读”,而不是多元解读。老师本应利用这个难得的生成进行教育,却一误再误。,2.中小学教师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客观条件:工作忙、时间紧,但实践机会多。教师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课程即实践;课堂就是实验室;主观条件:理论水平受限。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3.研究的课题内容决定的。,28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29基于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研究。31义务教育阶段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改革研究。32义务教育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33小学多元识字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34小学写字教学模式与指导策略的研究。35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基本思想方法培养的研究。36义务教育数学学习情境创设研究。,37义务教育阶段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与教学结构研究。40义务教育学科教学课例分析方法与改进策略研究。54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证研究。55新课程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都是教学、教育活动中遇到的、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以后得到的策略、方案、方法是否有效,还必须再回到教学、教育活动中去检验。,21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22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等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劳动的个性化特点;,中小学教师的主客观条件;,综上所述,课题研究必须融入日常的教学、教育活动工作之中。,课题研究的内容。,怎样融入,1.结合备课作课题方案。在备课时就要带着课题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方案。上每个单元、每节课之前再根据方案中的有关计划和要求分别写出教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是很苦的工作。但这既是研究工作的开端,又是研究工作的重心。所以必须搞好!从课题申报材料中看,方案做的都很潦草。,把教学目标用数学概念来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别作为一个“维度”。,有不少老师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课题。我就以此课题为例说一说应该怎样作课题方案:课题中用了“維”字。“維”是数学概念。,既然课标中使用了維这个数学概念,我们不妨就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现实空间是三維的,直线是一維的,平面是二維的,横轴知识技能,纵轴过程方法,竖轴 情感、态度、价值观,定点,三维空间,教材(若干模块),横轴知识技能,纵轴过程方法,竖轴情感、价值,定点,教材(若干模块),这需要弄清每一个模块(篇、章、节)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横、纵、竖坐标就不同,也就是权重不同。上课前必须分析每一个模块的座标,即搞清不同目标的权重。这是一项很有意义而细致的工作。,这些分析包括:课程目标 篇、章、单元,直到课时目标,横轴知识技能,纵轴过程方法,竖轴情感、态度、价值观,定点,教材(若干模块),具体到某一节课,就不一定都是三个維度的内容都有了,有的可能就有一个方面。比如,(处在坐标轴上的模块)序言课,可能不讲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内容;而复习课可能只讲知识和能力的内容;大多数模块三个維度的内容都有,但份量并不一样,必须搞清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全部课程,X:Y:Z:,教学方法,课后反思,讲、实验、参观,第1册(篇、章),随堂记,第一单元,第一节,二单元,补充材料,序号1、2,上面的工作关键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对教材的分析怎样才算到位?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X、Y、Z);教材中有的功能不要漏掉;没有的不要牵强凑数;该补充的要恰当地补充。,一个课题组好多人,每人都要有一份这样的预案。不能大家使用一个。,我是为了让大家看的方便才搞在一张纸上,大家在做方案的时候不可能在一张纸上完成。要按正常行文格式书写,完成后装订成册。,在课题研究中,这个方案是上每一节课的依据,也是上交结题报告的主材料,一定要下力气做好。,为了完整的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像上面那样,把三维目标层层分解、做到心中有数。现在,研究这个课题的老师存在的主要倾向是“大概其”,心中并没有数。所以我强调,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把课程目标层层分解,一直分解到课时,但是在具体上课的时候,不要把三个方面的目标分开讲授。,上课的时候要把讲授的知识作为载体,让能力、情感等目标融入知识的传授之中,使之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对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不能像讲知识那样搞课堂达标,它们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若干课时的熏陶、感染,并且得由学生亲身去体验,通过很多课时、潜移默化地积累才能获得。,有人会说:既然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而且上课时要以讲授知识为载体,能力、情感等目标只是载于其中,为什么还要把它们层层分解、层层确认泥?我打个比喻:赶着车载客,你总得先知道要载多少人、都是谁、男女老少、在哪上车。若事先一概不知,肯定完成不好任务。进行“三維目标研究”,要求把目标看准并层层分解落实就是这个理。离开对教材的教育价值的具体分析,落实就会落空。,有人还可能会说:这是搞教研还是搞科研?,教育科研的本意是指前沿性研究,即通过未知领域问题的研究,达到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目的。但通常所说的教育科研实际上是指广义的教育科研,既指未知领域、前沿性问题的研究,也指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作性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本来就是两个有联系的工作。,我们规划中的课题多数不是解决未知领域的问题,基本上属工作性研究。而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正是教学人员的工作性研究,所以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特别是涉及教学、教育活动内容的,教研和科研两者是一致的。我之所以一开始就举“关于落实三维目标”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这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老问题没解决,现在又换个新提法。我们回忆一下:,从建国初期的 德、智、体;德、智、体、美;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 从理论上都是强调:教学的时候要把知识教育、能力培养、觉悟提高,结合在一起进行。但一直都做得不好。按理说,本不是理论方面的缺失。究其原因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因为 知识 技能教育的效果是显在的、考核评价的指标是硬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是潜在的(效果又滞后)、考核评价的指标又是软的。人们怕硬不怕软,趋于外部压力,所以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忽视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急功近利的老毛病就总也改不了。为了应付检查就搞 穿靴戴帽 但也必须承认,这种外部压力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是要解决外部的压力问题。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掩盖教者自身的问题:除了有教育思想不够端正的问题,也有内功不足的问题。必须炼好内功,加强教研和科研就是练内功。要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新的提法上。既然过去不断地有新的提法出现,但都没有解决问题,那么现在再多一个新的提法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比如前面说过的:,上课时要把讲授的知识作为载体,让能力、情感等目标融入知识的传授之中,使之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句话说说容易,做起来是要有真功夫的。而分析、吃透教材则是基本功。教师是必须炼就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研、科研就是要炼这个基本功。,创新一个提法并不难。难的是把提法落实。,怎么落实,还是那句话:在分析教材上炼内功。,要让日常开展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的课堂教学成为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一个个实践场所。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观察、思考,做好记录、写好反思,提炼总结。“做”是课题研究的基础。教育科研虽然中小学教师都可以搞,但这是一份极其严肃、艰苦和细致的工作。,2.在上课或作活动中落实方案。,甚至一旦承担了科研课题,在没有完成之前就不能和别人一样的休息、一样的娱乐,需要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有时吃着饭,忽然想起个事,放下筷子赶紧记上;躺下睡觉了,忽然有了灵感,赶紧爬起来写几笔;别人玩时,自己不能玩,别人打麻将时,自己得爬格子、敲键盘。没有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是不可能把课题做好的。,3.进行下一轮实验验证方案。第一轮做完以后不算完。对取得的初步成果 要进行总结评估。教学质量评估(评语和各种对比数据)材料整理(评估的办法、测试的题目)要整理成册,为下一轮实验做好准备。,转入下一轮实验,这对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来说,是更重要的一步。中小学教师通过研究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结论还不是研究的终结,关键在于要以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它要求教师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控制影响学生成长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教育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与实践。,事实上,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常常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检讨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重新进行评价和判断,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从而改变对问题的先前理解,改变自己先前的教育、教学方法,乃至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达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经过几轮实验反复认证修改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最实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直接受益的就是学生(教师经过充分准备的课总比平时随意上的课要好);不仅学生是受益者,教师自己也是受益者,因为他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素养。,试想:如果搞一轮就结束了,辛辛苦苦搞了一遍,连自己也不再去用,搞这样的科研有什么意义泥?连自己都不用,还能指望别人用吗?,以上是用规划课题中的第28题“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为例来说明课题研究怎样融入日常的教学、教育活动的。实际上,很多课题的研究都应该是这样的。,比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题。研究结果必须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题材。一套训练题 一套实验设计 一系列制作的目录 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现在:,一些人总是研究要怎么样 应该怎么样 而究竟做了哪些,很不够。常常看到:该继承处不继承偏去创新;而该创新的地方却又走老路。比较典型的是华师版的数学教材。,教材过分地强调“活动化”“生活化”“个性化”。使用的结论一概不经推理、论证,看一看、量一量得到的结论都算数。学生作几何题时用观察、比量、猜想的结果都可以代替需要经过证明才能使用的结论。长春市使用这套教材,曾出现很大后果。06年长春市中考试题中竟有两题是错的。,12.图中X=_,思路是相似。X=2;但错了。若斜边为1,则水平边可算出,应是根号2;若水平边为2,则斜边可算出,应是根号2 实际上,仅用右边的大三角形就能算出 X=2乘拫号2,而不是2。错误根源在于,小三角形给了4个独立条件。出错题,责任在出题教师,但根源很明显是受教材追求“生活化”地影响。,8.如图,将圆桶中的水倒入一个直径为40cm,高为55cm的圆口容器中,圆桶放置的角度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0度,若使容器中的水面与圆桶相接触,则容器中水的深度至少应为(A)10 cm.(B)20 cm.(C)30 cm.(D)35 cm.,这是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题。如果先不考虑相关数据,题目实质是说:把一个圆桶插入另一个圆桶,问最多能插入多深?,正确图形,题给图形,答案是观察题上给的图形得出的。但这个图形是错的。数学教育题材很多,为什么还要选平面几何?主要是因为平面几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是这门课的独特优势和传统。硬要用“活动化”“生活化”“个性化”代替推理、论证;看一看、量一量就得结论,这怎能不出错!,很多时候,该创新的地方又不注意或不会创新。也是一节观摩课:让学生作选择题:把一个矩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最多有几种分法?1.(1种)2.(2种)3.(3种)4.(4种),p,p,p,这是一个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题目。,实际上平行四边形就有这个性质。矩形的上位概念是平行四边形。,题中问有“几种”就有问题。答案更有误。该创新之处不但没有创新还犯了科学性的错误。认识必须变成行动。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搞出一套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题材。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再比如“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本学科渗透德育的总要求及其纲目,然后再分解到相关的课时中去,在教学中一一的加以落实,并及时反思评价、总结提高,经过几次实验,最终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决不可以笼而统之地做一些定性分析、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别人的做法去合理推想,归纳出几条做法就交卷结题了。这样做课题,对实际教学是没有用的,对自己的专业提高也没有帮助。,最后再说说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课题研究。在座的好多人研究这个课题。这更是一个老问题。好像越研究学生的负担越重。为什么?没有动真张!比如,明知规范学校考试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但学校的月考、季考、期中考、期末考、会考、一摸、二摸、三摸等等,频繁的考试仍然不减。如同国际上的裁军,只希望别人减,自己不减。,明知用学生考分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是加重学生负担的祸根,但学校的考评和奖励制度就是不肯变;明知补课是加重学生负担的重要因素,却一直把学生留在学校补课。“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时,如果总也不联系自己学校、班级、自己所教的学科,那研究还有什么用!总之,不管研究什么课题,必须结合本校、本班或自己所教的学科回答好三个问题:1.解决什么问题?2.是怎么做的?3.有了什么变化或效果?解决什么问题?要在选题过程中完成;怎么做?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怎么做,当然是要搞清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怎么做。,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要交代一下:我在讲课题研究要融入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之中的时侯,特别强调要把教材分析透彻、把做法搞具体;而在讲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时又反对照搬,强调学思想、学精神,具体做法并不那么重要。这两者岂不矛盾?这是两码事。自己搞研究,总结自己的做法当然必须具体,含糊其辞,自己怎么执行泥!若拿给别人看,也是以己昏昏,使人昏昏!学习别人的教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当然是重在领会精神。,2.在上课或作活动中落实方案;,3.进行下一轮实验验证方案。,1.结合备课作课题方案;,综上所述,课题研究怎样融入教学或教育活动中泥?,融入的成果,成果体现:直接成果 1.解决本课题的最后方案。特别是经过几轮实验修改后的方案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成果;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也是今后教学工作的资源。对于这个成果要倍加爱护和珍惜。对大多数老师来说,研究成果主要目的还不是给旁人看的。首先是为了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经过千辛万苦的研究,就是为了获得这份财富。,2.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编写的补充材料、习题等汇集成册。3.精选方案中有代表性的部分,加上课题结论和效果评估形成结题报告。文字要简明。其余成果以附件形式与结题报告一起上交送审。,衍生成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课件、自制的教具;就某一点写的心得体会;针对某个问题、某个角度写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