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ppt
河西学院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一、项目背景教育现代化是新世纪国家全面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等教育被推向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高校的发展模式也由注重规模、外延扩张、强调速度转变为内涵提高、提升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各高校都通过凸显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合理规划,完善功能,人性设计,彰显特色,成为新时期校园建设的主流理念。,2000年,河西学院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河西学院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提出:学院近期(2005年前)发展规模为在校本科生5000人,校舍面积18万平方米;远期(2010年前后)学院办学规模为在校本科生8000-10000人,校舍面积达37万平方米。河西学院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生和教师的规模都超出了规划中提出的规模,原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学院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整合校园土地资源,更好地指导学院的建设,为此,河西学院在2009年10月委托张掖市城市规划信息中心和张掖市科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编制此规划。,(一)学校概况,河西学院始建于1958年,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本科院校。学校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是甘肃西部和千里河西走廊唯一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担负着为河西乃至全省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任务。,目前校园占地1002亩,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42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72万册。学校设有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9个学科,33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19个,非师范类14个),共有17个系,1个二级学院,11个研究所(中心),50个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和1个占地1700多亩的实验农场。各类学历教育学生12543人,教职工834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学校将由扩大规模向注重内涵发展,由师范为主体向适应经济社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学校改革攻坚和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的任务日益繁重。,(二)学校的发展目标,1.办学定位类型:教学型本科院校。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按需求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全日制普通学生控制在1.2万人。学科专业:以教师教育及地方经济关联度紧密的农学等学科专业为优势,不断拓展专业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产学研相互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区域: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培养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为基础教育、生产和管理一线培养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特长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2.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教学质量。统筹兼顾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河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创新基地和文化信息中心的要求,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和人民满意的大学。,(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整合校内资源,组建学科团队,以应用性研究为重点,以地方经济社会的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发挥优势,整体推进,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全面履行各项校地、校企及国际合作协议,拓宽领域,巩固成果,扩大科技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向公共文化产品和决策咨询转化,,为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当好参谋、顾问,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以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微藻中心、食用菌研究所为平台,探索和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广应用技术,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利用继续教育、星火学校和项目带动等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完善科研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围绕提高科研质量,形成导向明确、成果转化迅速、评估监督有力、组织运行高效的科学研究体制机制。,(五)学校基本建设目标,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目标,立足于改善条件、美化环境、优化功能、服务教学科研,按照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修订完善校园总体规划;重点做好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改造、校园景观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制定建设目标,规范工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确保阶段性基建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扎实做好节能减耗、开源节流工作,牢固树立勤俭办学理念,努力创建节约型校园;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学术、科研及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年度财务预算,多渠道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专项资金与重点扶持项目,为学校基本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二、工程概况,(一)项目名称:河西学院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二)建设规模:规划总用地为现有河西学校红线范围内面积,规划重点为校园中心地段建设规划。校区规划用地约63.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原有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学生规模按12000人设计。,(三)设计内容:校区总体规划,道路规划,综合管线规划,竖向规划,绿化景观规划等。,三、规划依据:,1、河西学院本科专业开设计划一览表2、河西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览表3、张掖师专改建本科院校校舍现状及基本建设规划4、河西学院基本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5、张掖师专周边现状测绘图6、张掖师专改建本科院校区域规划图7、张掖师专供电、给排水、供暖、通讯、有线电视、照明、校园网现状8、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对校园规划方案的修改意见9、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10、国家及地方有关法规及规范等,四、区域现状条件分析,1、区位 河西学院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是甘肃西部和千里河西走廊唯一的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校园北靠规划北二环路、东与北关村相望、西、南都与312国道相连。规划北二环路以北、312国道以西为滨河新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发达,人文荟萃,发展前景广阔。,2、交通河西学院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宽广通达的312国道从南校门和西校门门前穿过,规划北二环路也将从北校门门前穿过,312国道和规划北二环路在此段的红线控制宽度为45米,这些都将进一步加强河西学院的对外联系。,3、自然条件(1)气候张掖市内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摄氏度,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降水量104495毫米。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每年6月至9月为最佳旅游季节。(2)地形河西学院用地大致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412米,东西宽约479米。整个校园地形较平坦,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最大高差4米。,4、现状存在的问题(1)校园南北向主干道没有与城市主干道(312线)直接贯通,校园南北向景观轴不明显。(2)校园中区土地闲置过多,土地利用率低。(3)校园缺少体育运动设施。(4)校园没有中心,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中心,。(5)校园北侧和东侧缺少与规划城市道路连接的出入口。(6)教学楼过于分散且不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7)部分市政设施不合理、不完善。,第二章 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一、规划原则考虑到该项目的建设目标、功能、用途、原有校区现状条件、及建设基地的地形地势、周边环境等因素,河西学院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原则如下:1现代化校园2信息化校园3生态化校园4园林化校园,二、总体构思,1、以舒适步行尺度为依据的多中心布局用地南北长约1412米,东西宽约479米,从用地的南端步行到北端需要超过半个小时。在这样一个大尺度的校园社区中,采取复合式的功能分区,形成多中心的布局,能较好解决大尺度校园的使用及联系问题。规划方案以以人为本指导,以步行尺度为基准,强调完整而有序的外部空间。对校园南北向的主干道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主干道西侧为原有职工生活簇群,东侧为教学簇群,在中心区域西侧布置教学区,东侧布置体育活动区,使之与原有的教学设施和运动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筑统一在联系紧密,步行可达的领域内。街区布局紧凑,形成网络,创造密度适宜,尺度亲切的簇群式建筑空间。同时,南北向主干道的规划调整,也为整合新旧校区成为完整统一的整体奠定了基础。,规划方案以以人为本指导,以步行尺度为基准,强调完整而有序的外部空间。对校园南北向的主干道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主干道西侧为原有职工生活簇群,东侧为教学簇群,在中心区域西侧布置教学区,东侧布置体育活动区,使之与原有的教学设施和运动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筑统一在联系紧密,步行可达的领域内。街区布局紧凑,形成网络,创造密度适宜,尺度亲切的簇群式建筑空间。同时,南北向主干道的规划调整,也为整合新旧校区成为完整统一的整体奠定了基础。,2、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多中心布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日益网络化、资讯化的今天,教育的内涵与方式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的教育从以往单一的由老师向学生灌输,变为更强调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校园内教学的场所也由课堂向课外扩展,室外场所、生活空间都将成为师生思辩交流的场所,这些理念都应在规划设计中有所体现。,规划方案中教学簇群与生活簇群分布与曲水流殇步行带两侧的绿野之中,形成了生活区与教学区平行布置的模式,这种模式复合了教学与生活完全融合的传统书院模式和纯粹功能分区的中小型校园模式。,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有较长的线性界面,使两区之间有充分的对话和交往关系。既有明确功能分区,又有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与生活是并重的,学生能方便往返于南、北两区,又能享有途中优美的生态景观。,3、簇群式发展的生态校园建筑分布于校园生态绿野中呈簇群式的布局,采用散点式自由灵活式布置,以镶嵌于草林的院落式布局来营造现代大学的书院气息,从而形成了自由形态为主,建筑分布在草林与水体之间的总体布局,使各建筑组团对基地内的生态空间有最大的接触面积,实现建筑与环境最大程度的融合。,4、以草地、水体为校园环境的主体结构的生态校园校园基地北面紧邻规划中的滨河新区,滨河新区的余脉从北面伸入基地,贯穿整个校园,是校园生态景观中的主导要素。其原生的生态环境对校园的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树绿水秀成为基地的最大特色。而且,它区别于许多校园中营造的孤立的绿化,它是与基地外生态环境连成一体的连续的生态脉络,是一个开放、连续的生态系统。因此,我们以生态优先原则为指导,在构思中将生态系统与方案中的空间系统、道路系统等要素统一考虑,力求在保持完整的生态系统的同时,取得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新校园的建设,必然给原生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环境亦对校园的空间环境产生强烈的作用。在充分尊重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建筑采用散点式自由灵活式布置。,第三章 用地布局,一、用地布局原则1、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整合南、北校区,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2、解决校园的分区与交通联系问题,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联系,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短捷。3、校区建筑布置应考虑总体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并利用地形创造校园特色。,二、总平面布局校区南区与北区已基本形成,通过对校园中心区域的规划,加强校园南区和北区的联系。在中心区域西、北和南侧形成教学簇群,在东侧形成体育运动簇群,就这样形成南区、中区和北区平行布置的格局。同时根据大学自身要求,形成多边的学生宿舍区-教学区-运动区的品字形结构,很好地满足了大学本身功能要求。,三、功能结构规划功能结构为:一心两轴三片“一心”指由教学楼、实验楼以及体育中心围合而成的开敞空间,是校园的核心所在。“两轴”指贯穿校园南北的纵轴(主要景观轴线)和与图书馆形成对景的横轴(次要景观轴线)。“三片”指校园的南片、中片和北片。,四、功能布局从校园整体结构布局上看,可以分为教学区,教师生活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公共活动区、公共服务区、远期拟建区、行政办公区和农业科研区。,1教学区:在中心区域规划实验楼、文科教学楼和学术交流中心,与已建的生命科学实验楼、图书馆、第四教学楼、第三教学楼、音乐楼、美术楼、在建的物理实验楼等楼群,形成一个带状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区置于“湖水、草林”的大自然怀抱之中,将自然景观引入教学区,使自然与建筑相互交融、渗透。,2教师生活区:位于基地的西南角,包括现有的1-12号住宅楼、职工活动中心和在建的13-18号住宅楼。教师生活区生活设施完备,独立成区,在建区和已建区通过体育活动设施和公共绿地联系,既增加了教师生活区的活动空间,也使教师生活区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学生生活区:位于基地的东南角和北区,与教学中心区相望。两者成平行布置,学生课余方便往返于教学与生活空间。同时,学生生活区的景观营造也通过改造原有的植被和活动设施,致力于创造优美的室外交往空间,使生活场所也成为陶冶性情的第二课堂。,4体育活动区:体育活动区规划根据校区原有体育场所分布情况和基地地形条件,布置在靠中心区域的西侧布置。体育中心由体育馆、简易训练场和田径场组成,各建筑分布于葱郁的草林之中,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校园的标志空间。其余分散运动场地布置在学生宿舍附近,方便使用。,5公共活动区:公共活动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校园的中心绿地(湖区面积1.2公顷),包围于教学区和体育活动区之中,是校园的“心脏”;另一部分位于校园南侧,靠近国道312线,对原有的绿地进行整合和改造,在绿地中心规划喷泉广场和雕塑,是校园的“脸面”。,6学术交流区:此区域为现有河西学院用地范围外土地,位于基地西南角,紧靠教师生活区,用地面积约5.8公顷,规划有接待中心、会议报告厅、展览厅和会议中心。,7行政办公区:行政办公区位于教学区、教师生活区、公共活动区和公共服务区之间。行政办公楼已建成,西侧为集中绿地,位于南侧公共活动区的景观轴线上。,8农业科研区:校园内有薇藻中心科研楼一栋,在薇藻中心西侧规划大片的螺旋藻实验大棚。,9远期建设区:考虑到学校的远期发展,合理的结合城市道路和外部空间环境,把学院以东、欧式街向北延伸段以西、规划城市道路以南的地块(11.6公顷)、学院北围墙与北二环路之间的地块(1.0公顷)和学院驾校以西的地块(0.1公顷)作为学院的远期建设备用地(12.7公顷)。,五、空间组织规划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校园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1)层层生长 以中心区域的湖面、草林和广场为第一层次空间,整合南、北两个校区,并从中生出由教学楼及居住单元组成的大组团间的第二层次空间,然后再生成建筑单体内部的第三层次半公共空间,从而形成树干式的丰富的多变又井然有序的校园交往空间体系。,(2)空间序列中央空间序列为校门雕塑中心广场水娘娘庙花坛,分布于贯穿于南北的校园主干道上,建筑物依草林而建,融于绿化环境之中。,(3)多样复合A、尺度与氛围的对比教学建筑广场形式规整,体现学术的理性和秩序;曲水步行轴和水景园林轴则或亲水平台,或临水亭榭,或小桥流水,尺度亲切宜人。山顶生态林如自然的山野公园,处处湖光山色、绿树成林,浪漫动人。B、开合收放通过建筑与绿化的不同围合及线性联系轴对不同区域的穿越,塑造变化多端的公共空间。,六、景观特色1、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校园现状树木树冠较大,品种繁多,尽可能地保护基地现状的生态系统,规划与保护共进。建筑空间与生态空间在形态上形成一种指状互补咬合的关系,既保护了原生的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建筑与生态空间的最大程度融合。,2、多层次的园林空间(1)第一层次园林空间形成以连续的生态脉络为骨架,湖面、广场、草林和绿岛等元素为师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休息,交往场所。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手法,将严谨规则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疏密有致。,(2)第二层次园林空间 教学中心区的中央广场采用理性规整的处理手法,形成传统校园中的仪式性空间,成为理性的大学精神的象征。,(3)第三层次的园林空间 建筑群体形成的园:水体为襟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营造尽可能多近人尺度的空间和交往的场所。(4)第四层次园林空间 建筑内部的园:以中庭,天井,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空间为人创造更多接触感受自然的机会。,3、借鉴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将江南园林中的借景手法运用于校园规划之中,结合基地的特点,将基地内地势制高点及景观点建成生态公园,并将基地外优美的景观引入校园。规划中北面教学楼群空间向中央生态公园打开,图书馆前广场空间又向曲水景观带打开,使校园中心共享区以及两侧的建筑都可以饱览校园内外的优美风景,加强了校园景观与基地外景观的有机融合。,在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之中,空间的尺度是最重要的一环。小尺度的院落构成了园林空间的独特肌理,不同主题的院落又强化了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在本校园规划方案中,建筑群的组织便运用了这种院落组合的空间组织方式。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各种形式的院落重重相联,分合有度,既方便联系又保持了人性化的校园尺度和富有园林意味的空间肌理。,江南传统园林除了造景之外,也格外留意营造多层次的观景空间。本方案中借鉴了江南传统园林的这一特色,结合校园特点,致力于营造多层次的校园交往空间。通过建筑外廊、屋顶花园平台、小庭园、滨水步行道、绿岛游园、观景平台等一系列交往空间的营造,将整个校园处处都可以作为师生交流心得,指导学术的第二课堂,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最新需求。,江南传统园林空间通过一系列空间的组合和对比,烘托出尺度宜人的空间序列。本方案借鉴了这一处理手法,在主入口空间序列上营造了校门前广场,主入口景观林,观景平台,小水面,亭,大水面,绿岛,图书馆等一系列收放有致的景观空间,从而使空间序列具有了如江南丝竹般抑扬顿挫,蜿转悠扬的美感。,第四章 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一、道路系统规划车行沿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外围设置主环路,形成畅通的车行路线,高效快捷联系各区,同时避免机动交通对各区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区南北长度接近1.5公里,给各功能区联系带来不便。此次规划沿南北向主干道设置不同的雕塑和花坛等小品,减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疲劳。,在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校园主干道采用10米,两侧设置绿化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避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校园次干道宽度采用4-7米,因车流量相对主干道减少,只在道路两侧设行道树,自行车道不另设。人行曲水步行带两侧的滨水步行广场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组织了舒适、流畅的步行流线,又相互联系连成一体,形成完善的步行交通网络。,停车场为保证校区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规划中安排了多处机动车停车场、位。在校区主要出入口附近集中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对外来车辆进入校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在校内各功能区及重要建筑物(如会堂、体育馆、图书馆等)附近根据需求配置相应的机动车停车泊位。,二、绿地系统规划整个新校区按花园式、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以湖面、草林为主体,并通过其它道路绿化,将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联为一体,创造独特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连成连续的水系,将新校园建设对基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少,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校园内适当安排小游园和绿地,利用各种植物组成多种图案,采用园林手法设计亭、阁、雕塑、小品、喷泉等。此外,在各建筑物周围、公共绿地及路旁、河边,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绿化设计,栽植常绿灌木或种植花圃及草坪,道路两旁设置路灯、座凳。,第五章 各项专业工程规划,一、电力工程规划1、规划设计依据(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1994,2、工程概况河西学院用地大致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412米,东西宽约479米,规划用地63.5公顷,现有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现已建有7个变配电房,共 10 台变压器,装机容量为6035 KVA。,3、规划原则与设计要求(1)按照本工程规模和特点,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地搞好校园供配电系统的规划,对供配电系统进行联网监控,以确保校区供配电网架安全可靠、经济合理。(2)变配电房的选址按照接近负荷中心,允许的供电半径,进出线方便的原则进行布置。(3)负荷预测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定性、定量地预测合理的用电负荷。(4)合理布局,成环成网,减少迁回,结合供配电现状,系统设置满足分期实施、逐步发展,远近结合,灵活多变的要求。,4、负荷预测及分区(1)按照校区总体规划的布局,结合建筑单体面积和功能要求,估算出各类负荷的大小。用需用系数法计算出计算负荷作为选择变压器的依据,同时也考虑到一些不定因素和今后发展需要,留有一定的容量,以满足校区近远期用电的要求。(2)根据负荷计算以及校区内教学、科研实验及生活片区的分布,本次规划供电范围按3个供电区域考虑,即1区北校区;2区中心区;3区南校区。,5、供配电设计(1)供电电源:城市变电站提供二路10KV专用电源,电源及线路走向由当地电业部门确定。(2)电压等级:为了减少电压层次,根据我国现行的电压标准,校区按二个电压层次考虑,高压供电电压为10KV,低压配电为0.4KV/0.23KV。(3)变配电所及主变容量的确定:根据校区用电负荷的预测及分布情况,考虑到供电半径,进出线条件等因素,合理地进行10KV变配电所的设置,全校区设2个10KV变配电所。,变电所的设置可采用两种形式,一种为户内附设式,另一种为箱式变电所。箱式变电具有体积小,占地少,投资省,工期短等优点,在校园内便于采用。变电所的设置应考虑建设序列、规模,合理配置,但变电所的规模须按终期容量预留,设计时应满足防火、通风、防潮、防尘、防小动物和防噪音等各项要求。,6、主结线方式(1)10KV配电网架结线方式本工程10KV供电配网架拟采用环网接线,开环运行的网络结构方式。10KV中压开闭所由二路进线,采用单母线分段,6-10路出线所构成。正常情况下,采用开环运行;故障时,通过配电自动化装置自动切换负荷恢复供电,其供电可靠性较高,运行比较灵活。,(2)开闭所按无人值班及逐步实现综合自动化的要求设计所选设备均应具有配电自动化接口,开关设备须配置直流电动操作机构和可靠的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除了为10KV开关设备提供直流电源外,还为以后配网自动化装置FTU提供系统工作电源。,(3)低压配电网的结线方式各变配电所的低压出线主结线采用放射和树干相结合的方式。凡树干供电的场所应设置电缆分线箱,对于大中型建筑,其照明、空调或动力负荷较大,可以分别采用放射式,便于计量和维修。消防或确保负荷应采用放射式双回路供电,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4)导线的选择原则10KV导线按经济电流密度进行选择,铜芯电缆经济密度系数为2-2.5,同一个电压等级的电缆应尽量统一。环网配电干线拟采用YJV-10KV-3150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低压配电干线电缆采用五芯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规格由施工图设计确定,末端电压损失不得超过规定的范围。,(5)导线的敷设方式高低压配电干线均采用直埋式,统一敷设在道路的东侧和南侧,电缆应敷设不少于100mm的软土或砂层,并覆盖宽度不小于电缆两侧各50mm的混凝土保护板。控制电缆穿U-PVC管埋地与电力电缆同侧敷设。电缆埋深不得小于0.7m,穿越道路或进户时应预埋钢管或硬塑管,至少有一根作备用。,7、路灯规划(1)路灯电源及控制:本工程新建部分分三个控制点,它们分别是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和教工宿舍区,各分区路灯电源由所在区的变配电房提供,并设专用回路。路灯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的方式。,(2)灯具布置与光源选择:校园主干灯具采用双侧交错排列布置,支路灯具单侧排列,路灯间距约取20-25米,施工时根据地形作适当调整。主干道路灯的光源一般选用高压钠灯较合适,8米以上灯上每个灯具内的光源光通量不低于12500Lm,支路灯具可选用庭园灯。,(3)导线选择及敷设:路灯电力电缆穿U-PVC管埋地敷设,线路统一敷设在道路边外侧0.5米处,单侧布置的路灯位于道路的东侧和南侧。,二、弱电工程规划1、规划设计依据城市住宅区和办公电话通讯设施设计标准YD/T2008-93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通信设计标准DB/3200P-006-93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9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0,2、弱电工程规划设计内容:(1)电信工程(2)广播电视工程(3)综合布线工程,3、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弱电工程是学校重要的基础工程,应与学校的基本建设同步发展,其规模和应用水平将是衡量学校教学与科研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规划设计根据校区总体规划的要求,遵循“投资合理、规划统一、立足现在、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业务的实际应用特点,以满足目前应用需求为基础,应考虑到今后技术发展趋势,使校区的发展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需要。,4、电信工程(1)指标确定:为了满足学校建设的需要,同时考虑节约初期投资和减少运行费用,本规划拟设置市话虚拟网交换设备,对各类性质建筑的电话需求指标按照国家邮电部对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装机指标的规定,并参照同类学校采用的指标。,三、给水工程规划 1.生活用水水源 校区生活用水水源为城市自来水。城市给水管沿312国道从主校门前经过,管径为DN500。2.校区给水现状及规划校区现有给水管网从国道312线城市给水管接入南校门和西校门。,3.绿化及水体给水 校区内地形高差较平缓,有较大面积的树林和草地,水源为1#-6#水井。规划拟保留较大比例的植被,并在南区9号住宅楼西侧的林带中规划一800m3的半地下蓄水池。4.消防给水规划 因扩建校区室内处消火栓用水量不大,生活和消防拟合用给水管网。个别需要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筑物(如图书馆等),则在建筑内设立独立的喷淋系统水池和泵房。沿校区道路在主要建筑物边设置室外消火栓,相邻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四、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方式:校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合流制。2.污水排水工程 生活污水排放量按给水量的85%估算,生活污水日排放量约:8524 m3/日,最大小时排放量为607m3/时。污水管拟采用强度高的双壁波纹管,沿主要道路敷设。污水管管径d300d600,坡高为0.3%。3.雨水排水工程 张掖市暴雨强度公式:,五、供暖工程规划1、供热建筑面积:395055.91平方米。2、热源:目前为音乐楼东侧现有锅炉房。根据城市的供暖情况,校园中的锅炉房可改为热力转换站,或作为分区供热站,校园内供热管道沿用,考虑到部分建筑离锅炉房较远,在合理的地段规划换热站。3、热力管网管径:管径200-400,室外热力管道呈支状布置,管道敷设方式为:主管道采用补偿直埋敷设。各管道分支处设置检查井,与各建筑物连接的管段采用半通行地沟敷设方式。室外热网管材均采用氨酯泡沫夹壳保温管。系统总管道分支处供水管上设置自力式流量平衡阀,回水管上设闸阀。系统向各建筑物分支处供热管上设手动调节阀,回水管上设闸。4、热指标确定规划热指标取值参照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中热指标推荐值,并考虑到随着建筑标准的提高、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以及国家节能政策的强制执行等,规划采暖热指标取80瓦/平方米。,六、燃气工程规划(1)设计依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2002年修订版);(2)规划原则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同时考虑利用西气东输的时机,为未来的燃气管道的埋设留有足够的地下空间。,(3)设计参数及用气定额:a.天然气低热值:q低=38.01MJ/Nm3(9081 kcal/Nm3);密度:0.77 kg/m3;b.气量指标:居民用:3135兆焦/年人(0.23立方米NG/人天)。公建用:2094兆焦/年人(0.15 立方米NG/人天)。c.居民用气不均匀系数:K月=1.2,K日=1.15,K时=3.3。公建用气不均匀系数:K月=1.2,K日=1.1,K时=3.1。d.未可预见用气量按总用气量的10%计。e.规划区内居民管道气化率:100%。f.中压管网设计压力:0.4 MPa;水力计算中压干管起点压力0.25 MPa,中压干管末点压力0.24 MPa。,七、避震疏散规划根据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张掖市建筑抗震采用七度地震设防,同时规划考虑将校园主要道路设置为抗震疏散通道,保证紧急疏散时道路的通畅。同时,校园内的公共活动中心、绿地等开敞空间均需作为紧急疏散场地。,八、道路竖向规划1河西学院用地大致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412米,东西宽约479米。整个校园地形较平坦,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最大高差4米。2为保证良好的排水,结合实际地形条件,使道路纵坡不小于0.3,如果确有难度最小纵坡允许放宽至0.1。3道路的横坡应为1%-2%。,九、人防工程规划在已建的图书馆和在建的综合实验楼都建有人防工程,人防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根据学院学生规模和规划需求,结合体育中心,再规划6000平方米的人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