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ppt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主题:,基本线索:,三大核心: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变迁。,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衣:,食:,住:,习俗:,行交通:,传媒:,领域:,近代中国:重大事件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现代中国: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典型时段:,思考:1.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随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能概括或举例说明变化的具体表现吗?从上归纳学习中可看到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有何特点?试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迁?从中你有何感悟?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休闲方式又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概括或举例说明变化的具体表现吗?从上归纳学习中可看到我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何特点?为什么当代中国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会发生这么巨大变化?从中你有何感悟?,带着问题看书、填写夺冠P72、76、80,“学案”:,注意:区分时段、领域:“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媒介”,阅读夺冠P84,基础速查清单。区分时段、领域:“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媒介”强化记忆基础史实。,衣:(服装),近代:,食:,住:,东西合璧式围楼,行:(交通),易混淆知识、强化记忆:,风俗、习俗:,近代:,大众传媒、影视业的发展:,“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这些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大众传媒的发展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整体变化有何特点?如何认识这一变迁?,现代:,衣:(服装),食:,住:,行:(交通),现代:,风俗、习俗:,大众传媒、影视业的发展:,你能够结合生活实例说出互联网具有的功能、特点吗?谈谈你对互联网的利与弊的认识?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网络观?,整体变化有何特点?如何认识这一变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我们应如何认识这种变化?,特点:,影响:,认识:,(1)受西方影响明显。与近代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化密不可分。(2)近代社会生活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3)发展不平衡:从空间看变化显著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4)变化过程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分析、理解重点问题:,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我们应如何认识这种变化?,特点:,影响:,认识:,由单一到多样性;由封闭到开放;由追求温饱到追求高质量、高品质;与世界潮流紧密相连。地区、城乡生活水平不断缩少但仍存在差异性。,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局势的稳定。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世界影响力。,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与人民当家作主;中共执政为人民服务密不可分。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成果。从中国人民生活变迁中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思考:从上学习过程中你能感悟到近、现代的社会变迁有何异同?试分析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从中你有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规律性认识: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1)社会性质变化:近代两半社会当代社会主义中国。(2)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近代: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当代: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3)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近代两次工业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代政府的重视,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4)思想启蒙和有识之士推动。近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当代科教兴国、观念的更新。(5)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政府执政要为民”认识:理性对待西方文明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阅读夺冠P84-85,单元归纳整合。影响人民物质生活的因素四次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强化记忆基础史实。,1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西方列强的侵略 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识之士的推动 西方文化的影响A B C D2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经济替代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C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点开始深入人心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3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重要原因有A封建因素浓厚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深4下列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的是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人民报A B.C.D.,学以致用,练练看:,5.对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西方国家经济侵略下所带来的客观进步 B.有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C.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D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6.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7.“反季节蔬菜”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集贸市场,如:冬季可以买到夏季生长的黄瓜番茄青椒等,这得益于蔬菜保鲜冷藏技术的进步“菜蓝子工程”的实施 蔬菜生产技术的发展 农民已经懂得运用市场价值规律来致富A B C D8.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是哪部片子的插曲A歌女红牡丹 B.定军山 C渔光曲D风云儿女9在宣传或传递信息渠道中,第四媒介指的是: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趣味探究,能力拓展:,材料1: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着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1)材料1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列举出两、三例说明。(3)以上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2,实践应用,能力拓展:,1.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着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1)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2)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三例。(3)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西式婚礼、西餐、西装、鞠躬、握手、电话、电影,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吴老太爷为代表的一部分社会保守势力,在社会进步面前,以远远落后于时代。,2.清政府统治时期,男子留辫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辛亥革命后初期,许多老百姓根本不愿意剪掉辫子,认为剪掉辫子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在新政府的半强迫半宣传教育之下,老百姓也只好依依不舍地剪掉长长的辫子。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也少有留着长辫子的男人,可是,现在我们在街上人流中却经常看到留着长发梳辫子的男士。请思考,对于现在男人留着长辫子的现象,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如果你们身边有男人留着长辫子,你会劝他剪掉吗?,3.中国城市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热点从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不断转变提升,其中“三大件”的说法比较流行。你了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三大件内容有什么变化吗?从中你有什么启示?,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90年代:电脑、空调、组合音响。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小汽车、商品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学以致用,练练看:,1鸦片战争后,最早穿着西服的社会群体是 通商口岸的一些买办 留美学生 资产阶级 维新派A B.C.D.2.“第四媒介”指的是 A电话 B手机 C互联网 D电视3.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代替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上出现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其根本原因是A、人民当家作主 B、国家比较稳定 C、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以解决 D、社会的不断进步5、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6、鸦片战争后,人民的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广州7、首次打破列强在轮船运输业的垄断局面是在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8、大众传媒中的三大媒介是指报纸 广播 电视 网络A、B、C、D、9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