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情况总结报告.docx
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情况总结报告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我校自学前教育专业开办以来,学校领导就把该工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先后安排专人负责,跑市场,到相关单位沟通,分别与兰州当地各幼儿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就我校学前专业学生实习达成协议。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培训基地,为我校学前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机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前专业办学水平有了保障,让学前专业学生能深入企业结合所学知识,真刀真枪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自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共与31家幼儿园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尝试,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一)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培养高素质学前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问题,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原动力,如何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不脱离实际,首先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过去的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问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沟通的桥梁。通过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办学之路,拉近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成为一对一的对话模式,一方面学校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计划与教学安排的目的性更加清晰与明确,另一方面又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较好的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学习实践过程中,认识和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也渐渐清晰,应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加上学校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改变,更能突出实用性、更能切合实际,也更能适合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需要,才能为企业培养合格专业人才,达到双赢的局面。同时对企业而言,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也有利于企业提升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方面宣传了企业文化、提升了企业品牌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企业也能从中培养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缩短了学生到企业后的适应期,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同时学生对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文化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更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基于以上目的。我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加大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力度,先后同当地公办、民办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兰州多家优秀幼儿园签定了协议,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从一年级开始组织见习、短期实训、三年级时采取顶岗实习的实训方式。并就这种培训方式对学生和企业进行了调查评估,效果达到预期目的。(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校课程建设发展的需要,我校要创办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有一流的双师素质队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带队和学生深入企业和学生一起见习,在见习过程进行学习,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方式,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专业技能和各岗位技能需要,对企业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践分析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层面中如何准确把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校的教学安排、计划、课程设置、技能培训、重点和难点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时教师在实践中通过学与做,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消除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影响,从中获得许多在学校得不到的有关企业用人方面的信息,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见。除此之外,学校利用其花时间外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通过参加当地幼儿园实践教学、增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认识,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使专业教师转变了观念,熟悉了解企业及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技能需要,从中反思自己和学校的教学,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把收获的知识和营养带回了学校,通过专业教研和教改活动,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这些老师也成为该专业的骨干教师。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也从企业中聘请专业知识和技能突出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担任专业兼职教师,使我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有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促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三)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促进学前专业教学健康发展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投入,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在校外深入开发校企合作资源,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更多平台,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力度,充分挖掘校企合作后劲,使学生在企业完成“学”与“做”的转换。另一方面学校投入资金在校内分期打造校内学前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四)顶岗实习、岗位教学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与幼儿园、幼儿园、新区幼儿园等兰州31家幼儿园签定了合作协议,共享实训资源,成立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赴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顶岗实习既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安排,又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强化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是职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举措。学校与众多幼儿园签定了顶岗实习协议,通过校园招聘会、企业专场进校园等形式,组织学生赴合作幼儿园参加顶岗实习,并详细计划、周密安排,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学校顶岗实习指导中心增强服务意识,加大考核力度,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采用回访谈心、电话联系、网上交流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通过加强对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和班级班主任的考核,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协调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告知学生动向,在他们的帮助下共同做好实习学生的稳定工作。以严格的管理、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工作为保障,我校的顶岗实习工作得到了家长和企业的充分肯定,社会满意度较高。总之,校企合作方式的开展,使我校学前专业实践教学找到了一条好的发展方向,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满足了受教育者需求,又能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拉近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是对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的修正,一方面真正体现了专业人才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企业需要的、能用的可用之才。通过在企业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学生能很快的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对企业对学校都有益而无害,学校也从校企合作中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找到了人才培养的症结所在,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就业提供新的渠道。二、我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企业层面部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企业觉得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摊薄企业人才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既要保证幼儿园完成正常教育工作又要完成学生教育任务,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园的工作;另因中职学生技能并不与实际工作吻合,且实践经验不足,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造成失误,又给幼儿园带来一定的负担;学生毕竟不是企业组织的成员,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鉴于以上原因,部分企业对与中职校合作积极性不高。(二)学校层面学校缺乏与企业有效的沟通合作,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学校自发的状态,学校对市场和企业的了解不够充分,企业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格与实际教学吻合度不够,只是单方面培养人才;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不规范;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联系不够紧密,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学校把校企合作工作看作是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合作形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突破,合作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进行教学上缺少实践。三、加强沟通,充实校企合作内涵第一,学校要走出去,教师要到企业考察调研、蹲点实践,通过沟通交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合作愿景,形成校企合作调研报告,为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奠定基础。第二,学校也要将企业请进来,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调研、讲课。让企业了解学校办学情况,表达学校合作诚意,增强企业合作信心。在此基础,共同商定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训方案。协议的内容应该详实而具体,要照顾学生利益,双方权利与义务明晰,具有操作性。每个新学年之前,学校都应按照企业用人计划与标准,与企业一起商定招生专业和数量。第三,学校要创新教育内容,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一是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融入企业内容。学校要主动征求企业意见,教学内容除安排学生必修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应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职业精神。二是校企双方互派教师,相互渗透。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基本技能训练课由学校负责,企业岗位专业理论课和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负责。三是加强顶岗实习和就业初期的协同管理。第四,学校应与企业共同拟定实习方案,既分工又合作。学校主要承担管理责任,企业主要承担技术培训责任。班主任“全天候”跟踪管理,企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实习完毕,学校建立实习档案,进行实习总结评比,表彰优秀实习生。学生就业初期,学校还应安排老师跟踪指导至少一个月时间,了解其思想变化,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以提高就业稳定性,进而密切校企关系。同时,敦促企业严格履行协议,按劳动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区域经济的提速、中职学校办学水准的提升,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都会因时因地有所不同,校企合作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搭建合作平台,通过中职人的智慧和勤奋,努力提高工学结合的普及率,校企合作的成功率,实习就业的巩固率,职业教育的贡献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