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ppt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工 作 管 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处 赵勤正 二一六年六月,汇报内容,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处的主要职责,四、我省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三、地灾防治应主要做好哪些具体工作,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五、今后的防治工作,2011年9月,经厅党组研究决定,将原来的地质环境处撤销成立地质环境保护处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处,并对地灾处的职责作了如下规定: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全省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处的主要职责,(一)组织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编制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二)组织建设全省地质灾害监测网、群测群防体系、预警信息系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工作。(三)组织编制和实施省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组织、指导全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处的主要职责,(四)负责全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的资质管理工作。负责政府投资的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监督管理工作。(五)负责地质灾害的灾情、险情信息收集、核实、报送和统计工作。参与全省地质环境管理综合统计工作。(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应急演练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方法技术研究。,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处的主要职责,(一)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据的法律法规(二)法律法规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定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防治工作依据的法律法规,部规范性文件,法 规,地方规范性文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11.24国务院令第 394号),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11.12.1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修订、2012.3.1起施行),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 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1】94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及重点分工方案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2】20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29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0号),地质灾害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1号),(二)法律法规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定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体责任;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亦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二)法律法规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定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此外,条例还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三项制度:(1)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二)法律法规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定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3)国家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实施资质管理制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达到一定的条件并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活动。条例对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单位也要求具备由省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方可从业。条例还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地质灾害治理的相关工作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的法律责任做了规定。,(二)法律法规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定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国务院条例的基础上于2011年作了修订,结合我省的实际更加细化、更加明确,其中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和对地质灾害的避让搬迁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2、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决定是除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外,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决定共8节28条,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到组织领导和协调,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各主要环节作了明确规定,提出了要求并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决定从第三条到第二十八条,全面系统地明确了四个体系建设的全部内容,可以说决定是指导我们具体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三、地质灾害防治应主要做好哪些具体工作,(一)建立健全调查评价体系(二)建设监测预警体系(三)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四)建立地质灾害应急体系,三、地质灾害防治应主要做好哪些具体工作,(一)建立健全调查评价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既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也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如果对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分布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防治工作就会缺失针对性,就会无的放矢、无从做起。要从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入手,摸清家底、区分类型、确定隐患点、划分易发区、建立台账。强化重点勘查,对严重威胁人群密集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专业勘查,查明成因、危害程度,掌握发展规律,有针对地制定落实监测防治措施,通过动态巡查及时发现隐患和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消除隐患。对易发区内进行的建设工程及时开展危险性评估,提出预防措施。,三、地质灾害防治应主要做好哪些具体工作,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监测预报网络、立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建立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制度、提高一线监测人员的监测技能和群众的临灾避险能力。,(二)建设监测预警体系,三、地质灾害防治应主要做好哪些具体工作,(三)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要通过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强化政府领导下的各部门沟通与协调,完善和落实法规标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积极组织以避让为目的的避险演练,提高受威胁群众的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对通过工程措施可消除的隐患积极科学开展工程治理,有条件的要采取避让搬迁的形式远离灾害,要通过重点对象周边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威胁、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三、地质灾害防治应主要做好哪些具体工作,(四)建立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是面临灾害有效处置、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先决条件,要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工作机制,建设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做好必要的救援物资储备,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有关各方的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四、我省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1、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我省地质灾害的易发频发。2、传统的居住方式、紧张的土地空间使人类活动引发灾害比例居高不下。3、少数领导重视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群众认识不足、麻痹思想存在,防治工作开展困难。4、资金投入不足,治理工程有限、开展缓慢。5、基础研究薄弱,发灾机理不清,防治措施针对性差。6、队伍建设薄弱,管理队伍中专业人员少,群测群防能力亟待提高,专业队伍与地方的结合尚不够到位。,五、今后的防治工作,“十三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型跨越的剧烈阵痛期。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搞好“三个加强”,实现“五个转变”,全面改善我省地质环境,全方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五、今后的防治工作,(一)切实抓好“三个加强”,进一步打牢防治基础 1、加强市县政府的防治主体责任落实。2、加强对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的宣传培训工作。3、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奖励激励力度。(二)实现“五个转变”,全面做好“十三五”防治工作 1、由“全面防范”向“重点防治”转变。2、由“防范为主”向“搬迁为主”转变。3、由“天灾无责”向“违法问责”转变。4、由“审批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5、由“常规管理”向“技术防范”转变。,五、今后的防治工作,(一)切实抓好“三个加强”,进一步打牢防治基础 1、加强市县政府的防治主体责任落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在坚持依法防控、依法履责、依法决策,落实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要进一步准确定位,明晰职责,强化责任。(1)强化市县政府主体责任。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市县要严格政府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把工作部署落实到乡,把防灾责任落实到人,把防治措施落实到点。(2)强化国土部门组织职能。国土部门作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主要是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要落实组织主体作用,具体做好工作指导和业务支撑。(3)强化项目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各级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约谈问责范畴,对日常防治工作落实不好,地质灾害易发区违法建设严重、防范不力发生地质灾害的市县政府、责任监管部门要进行约谈,对造成人员伤亡的要追究相应责任。,五、今后的防治工作,(一)切实抓好“三个加强”,进一步打牢防治基础 2、加强对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的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虽然我们不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但是一线群众不懂常识的问题仍然突出。2013年7月13日,长治市潞城市黄牛蹄乡上河村发生黄土崩塌地质灾害,虽然事发前省、市、县3级发布了预警预报,当地乡镇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撤离了受威胁群众,但是由于个别群众思想麻痹,心存侥幸,夜间返回住房,突如其来的崩塌瞬间摧毁房屋,导致4人死亡。因此,向隐患点一线要成效,把工作重心下沉,大力开展“进千家入万户”活动,实现“点上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实实在在提高受威胁群众的识灾、避灾意识。,五、今后的防治工作,(一)切实抓好“三个加强”,进一步打牢防治基础 3、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奖励激励力度。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加大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奖励力度,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政府每年应拿出一定资金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和奖励。(1)建立奖励机制。每年对有效预警、及时监测、成功避险的群测群防人员进行奖励,做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同步实施。(2)建立保险机制。隐患点群测群防人员从事经常性的巡查监测,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危险岗位。要把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监测人员和受威胁群众纳入保险保障范畴,由政府统一为其购买商业保险,减少后顾之忧。(3)落实监测补助。市县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地灾防治专项资金,全面落实监测补助发放制度。,五、今后的防治工作,1、由“全面防范”向“重点防治”转变。通过详查摸清我省地质灾害底数,因地制宜确定各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路:将大型以上隐患点工程治理纳入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最大限度争取部、省资金支持,力争“十三五”期间全面消除大型以上隐患点,减少“群死群伤”的严重威胁;全面落实中型高危隐患点的技术监控,对暂时无法采取工程治理消除的隐患点,纳入地质灾害监管网络体系,采取实时监测预警;全面推广晋中市左权县“小额度资金投入、小规模工程治理”经验,分步有序消除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二)实现“五个转变”,全面做好“十三五”防治工作,五、今后的防治工作,2、由“防范为主”向“搬迁为主”转变。解除受地质灾害威胁,被动防范是下策,工程治理是中策,避让搬迁才是上策,是永久解除地质灾害威胁的最有效途径。两年搬迁工作的实践证明,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农户都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欲要脱贫必先脱灾,农村地质灾害搬迁应纳入扶贫搬迁工作范畴,市县政府具体组织,扶贫部门统一实施,国土部门要做好灾害威胁农户的确定、搬迁新址土地保障等技术工作。各级政府在搬迁工作中要优先考虑受威胁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计,做到宜居宜业。,(二)实现“五个转变”,全面做好“十三五”防治工作,五、今后的防治工作,3、由“天灾无责”向“违法问责”转变。近年来我省发生的地质灾害大多是由于不良或违法的人类工程活动引发,违法规划施工建设、未配套防治工程、违法削坡取土弃土、过度增加坡体荷载等现象屡见不鲜,违法建设致灾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以吕梁为例,2011年以来9起致人死亡的地质灾害造成30人死亡,其中违法建设引发6起死亡22人。2015年5月发生死亡7人地质灾害的临县兔坂移民新村,自2005年建村以来,常住人口已达1110户4230人,随着新村持续扩容,住户私自切坡削方,村内形成大规模65以上的高陡边坡,黄土崩塌灾害成为悬在村民头顶的一把“利剑”。要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发生,亟需对全省违法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整顿,对因违建引发地质灾害的有关监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原则启动问责程序,既要积极应对“天灾”,也绝不放纵“人祸”。,(二)实现“五个转变”,全面做好“十三五”防治工作,五、今后的防治工作,4、由“审批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地质环境工作的社会属性很强,公共服务的特点更为突出。要以当前的“简政放权”为契机,把日常工作从原来的行政审批模式中解脱出来,依法依规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服务管理。(1)增强服务意识。完成全省域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客观、准确摸清全省的地质灾害现状,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地质灾害服务信息,为一线隐患点编制科学的应急预案和监测方案,为受威胁群众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加大研究力度。加大对我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的综合分析,开展定量定性分析和技术研究,积极探索和认识黄土地质灾害的特点规律。(3)科学编制规划。科学编制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主动为政府实施决策提供科学的地质环境技术数据,进一步细化我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划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能、科学的服务。,(二)实现“五个转变”,全面做好“十三五”防治工作,五、今后的防治工作,4、由“审批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4)完善规章制度。各级政府要按照要求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预算,探索基金管理办法,完善资金投入机制,集中资金优势逐年治理现有隐患点。要出台项目管理办法,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立项、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组织验收,以及监管部门的有关责任进行细化和明确。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编制实施城乡总体规划、进行工程建设、建设用地报批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落实危险性评估制度。,(二)实现“五个转变”,全面做好“十三五”防治工作,五、今后的防治工作,5、由“常规管理”向“技术防范”转变。近年来,网络通信、测绘遥感、气象预警等技术突飞猛进,仅靠防治人员凭经验判断、凭感官分析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将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质”的推动。(1)防治机构要有保障。各市、县国土部门要进一步理顺编制体制,科学设置内部机构,构建“地质环境科(股)履行日常管理、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承担技术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值守应急”的综合防治体系。(2)专业队伍要有保障。各市要突破基础防灾技术力量薄弱的“瓶颈”,依靠本辖区现有地勘队伍,建立完善应急联动、技术支撑、专业防范机制,积极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实现“五个转变”,全面做好“十三五”防治工作,五、今后的防治工作,5、由“常规管理”向“技术防范”转变。(3)管理人员要有保障。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量大,承担责任重,要把能力素质高、专业技术精、完成工作好的人员充实到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中来。(4)技术支撑有保障。建立“立体式”监测网络体系,横向综合运用水利、气象、遥感信息,纵向上下联通市、县和隐患点,综合纳入群测群防终端设备和基础调查信息,把日常监测、数据分析、临界判定等结合起来,提高监测监控的准确率,通过技术研判,科学、及时、准确发出预警,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避险。,(二)实现“五个转变”,全面做好“十三五”防治工作,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