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件1-7章.ppt
国际贸易课件,资树荣,第一章、导论,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之间劳动分工的表现形式,也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它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与依赖。,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一)基本概念1.贸易额与贸易量(1)国际贸易额: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 对外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 4750亿美元 2250亿美元 2500亿美元 国际贸易额=各国出口贸易额之和 其中,出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量FOB价格(2)国际贸易量:按进出口商品的实物计量单位表示的贸易数量,2.净出口和净进口,出口量进口量 净出口 国际收支增加;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出口量进口量 净进口 国际收支减少;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3.国际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1)出口额-进口额0,贸易顺差/贸易盈余/出超 国际收支增加;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2)出口额-进口额0,贸易逆差/贸易赤字/入超 国际收支减少;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4.国际贸易条件,(1)国际贸易条件(进出口交换比价)=出口商品平均价格/进口商品平均价格(2)国际贸易条件指数(T)=出口价格 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T=100 贸易条件不变 T100 贸易条件改善 T100 贸易条件恶化,式中,T:国际贸易条件指数 Px:计算期出口商品平均价格 Px:基期出口商品平均价格 Pm:计算期进口商品平均价格 Pm:基期进口商品平均价格,5.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涵义:各类商品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国际贸易商品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且出口呈多元化结构:贸易条件改善 进口以制成品为主,出口以初级产品 为主,且出口呈单一结构:贸易条件恶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日益改善,(1)1981年以前:资源型初级产品出口为主(2)1981-1995年: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3)1995年至今: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6.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我国出口市场集中度高,抗风险能力弱(1)与三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约占54%(2)与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约占75%(3)与十五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约占85%,7.对外贸易依存度,(1)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额/GNP或GDP 衡量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出口依存度=出口贸易额/GNP或GDP 衡量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进口依存度=进口贸易额/GNP或GDP 衡量进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外向型、小国型 依存度大 自主型、大国型 依存度小“进口替代”模式与“出口导向”模式之争,(二)主要分类,按商品流向划分(1)进口贸易(Import Trade)(2)出口贸易(Export Trade)(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4)再进口贸易(Re-Import Trade)(5)再出口贸易(Re-Export Trade),2.以国境和关境划分(1)以国境为标准:总贸易(General Trade)(2)以关境为标准: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3.以商品形态划分(1)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2)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3)技术贸易(Technological Trade),4.以清偿工具划分(1)自由结汇贸易(现汇贸易,Spot Exchange Trade)(2)易货贸易(换货贸易,Barter Trade)5.有无第三国作中介划分(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2 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3 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前面曾提到,研究国际贸易必然会涉及不同国家的价格体系,所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4 大多数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较少体现。,(二)、主要分析工具,主要分析工具都以微观经济学关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为基础。分析范围采取总体均衡和局部均衡分析。1、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微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机会成本越小,则表示选择该物品的经济合理性越高;反之,则越低。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可用这样表示(又叫产出表示法)。CC=QF/QC,在等式中,QC 与 QF分别表示衣服与食品的产出变化量;CC是用食物表示的衣服的机会成本,也称衣服的比较成本。它一般是从生产者角度来考察的每增加一单位的衣服所应放弃的食品的数量,因此,它又被称为衣服与食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2、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在比较自由贸易给贸易各国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水平带来的深刻影响时,生产可能性曲线则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它表示在给定技术和可利用资源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或国家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与知识所得到的两种物品的各种产出数量的组合轨迹。,3、社会无差异曲线 由微观经济学可知,度量个人偏好与福利水准的工具是消费无差异曲线,那么,准确度量一个国家消费偏好与国民福利水平的几何工具,则是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表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保持等量的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消费量组合的点的轨迹。或者说它是显示社会福利水平为一常数的各种消费选择。,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成为总体均衡分析的工具。前者表示一 个国家的供给,后者表示该国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追求的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在有限的生产能力上选择能够带来最高福利水平的商品组合。局部均衡分析的工具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三、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 下列5个条件保证了在两国封闭条件相对价格不存在差异从而贸易就不会发生: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上述5个条件所描述的没有贸易的世界虽然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但以此为起点,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引导出国际贸易的各种起因。具体方法如下:如果我们放松5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原来不存在贸易的假想状态就会被打破,贸易基础就产生了。1放松第一条件假设,保持其他四条假设不变,这时两国间的生产技术差异就是贸易产生的基础。,2放松第2项条件,其它条件不变,这时相对要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另一个重要起因3.放松第三项假设,需求方面的差异同样可以引起国际贸易的发生。4当放松第4项或第5项假设条件时,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被打破。在规模效益递增成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相对价格查不再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基础。,四、国际贸易学的内容 国际贸易学与微观经济学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简而言之,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品(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问题。国际贸易学讨论的是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的供求关系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基础。如果说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那么国际贸易学是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国际化。微观经济学是基于国内视角,国际贸易学是基于国际视角。,第一大块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原因、状况和规律,包括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原因、状况、规律,也包括不同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规律,即国别对外贸易。,第二大块是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也就是国际贸易的动因,即研究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发生。二是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国际贸易发生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包括对生产者、消费者、参与贸易的国家的经济、社会福利水平、国际市场等的影响。三是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动,就是贸易模式和贸易量的动态变化。研究这些动态变化是什么样的规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前两个方面是基于静态的研究,第三个方面就是动态的视角研究国际贸易。,第三大块是对外贸易政策。这一块的内容主要分析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影响和贸易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全部贸易理论基础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是在批判重商主义贸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其一,亚当斯密的首创阶段;其二,大卫李嘉图的继承与发展阶段。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以比较利益为支柱的古典贸易便最终确立起来。,一、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贸易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提供国际收支顺差的机会。出口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因为它可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并导致贵金属的流入。相反,进口却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减少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这不仅会导致国内就业的下降,而且还会使贵金属流失。重商主义学派的政策建议:产生上面想法的原因:把财富与金银等贵金属直接等同起来。,政策建议:国家应对出口与生产加以保护和奖励,而对进口则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加以限制,特别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重商主义贸易理论存在的问题: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的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成立;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是零和博弈,即贸易一方的顺差必然要以另一方的逆差为代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古典贸易理论,一、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其理论一般被后人称为“绝对成本说”。定义:绝对成本说,是指在两个国家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一国生产其中一种产品的效率绝对高、成本绝对便宜,从而形成各个 国家之间的贸易,导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的过程。,1 假设条件(1)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2)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3)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4)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5)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不变;(6)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7)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根据上述假设。我们可以设:,即U国生产M产品的成本要绝对大于W国生产M产品的成本;,即U国生产X产品的成本要绝对低于W国生产X产品的成本。贸易条件为(对于U国来说),即以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图:,A,Z,A,QM,I0,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E,C,T,I1,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QX,J,P,O,封闭经济下的均衡U国的生产均衡点在E点,在该点Px/Pm=Lx/Lm,即边际生产率与边际替代率正好相等,因此作为社会福利象征的无差异曲线I0也就必然在此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整个经济处在其资源条件所许可的帕雷托最优状态。开放经济下的均衡U国将获得一种有利的贸易条件(上图中的TP线)。这种贸易条件根源于U国在生产X商品时所具有的生产率方面的绝对优势。它决定了U国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生产X商品,却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出售X,由此增加国民福利。同样W国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由此可见,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不是零和博弈。,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1、模型基本假设李嘉图模型的假设:1)生产素只有劳动一种;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4)规模收益不变;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在古典贸易理论中,都是以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为考察对象,即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2、理论可用图表说明如下:分工前毛呢(10尺)葡萄酒(1桶)英国 100(小时)120(小时)葡萄牙 90(小时)80(小时)合计 20尺 2桶可以看出,葡萄牙在毛呢和葡萄酒这两种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与英国相比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然而,相对于葡萄牙,英国生产毛呢的劳动消耗(100/90)与生产葡萄酒的劳动消耗(120/80)相比有微弱的优势。英国与葡萄牙毛呢对葡萄酒的单位交换比分别为100/120和90/80。,现在两国进行分工,英国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分工后 毛呢 葡萄酒英国 220小时 葡萄牙 170小时合计 22尺 2.125桶 上表显示出,英国与葡萄牙在进行专业化分工后,两种产品的产量都有所增加,毛呢多产出2尺,葡萄酒多产出0.125桶,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分工后的利益取得需要通过两国间的自由贸易。根据贸易互利性原理,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并将进行自由贸易的交换区间设定在100/12090/80之间(不包括上限和下限),英国出口10尺毛呢进口葡萄牙生产的1桶酒(或葡萄牙出口1桶葡萄酒换回10尺毛呢),英国剩余2尺毛呢可以节约20小时,葡萄牙剩余0.125桶葡萄酒可以节约10小时,因此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存在有利可图的可能性,而且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比较利益是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而产生比较利益的原因则是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的差别。,3、我们也可以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说明比较成本学说。如下图。,O,U,U,U,Iu,Iu,Eu,Eu,M,X,W,W,W,Ew,Ew,Iw,Iw,在上图中,用U国代表英国,W国代表葡萄牙,那么M产品代表葡萄酒,X产品代表毛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这里指出口产品),英国的福利均衡点上升到了Eu,葡萄牙福利均衡点上升到了Ew。都获得了利益。关于如何度量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程度,匈牙利经济学家巴拉萨提出了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教材P109P112。,4、比较优势理论简评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始终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彻底地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指明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方向,并试图用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李嘉图在其论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明确表达了他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崇:“如果将国家在贸易上所加的一切限制一扫而空,让贸易在它自己富有活力的原则下寻找它的道路前进,那就准定会使贸易在差不多漫无止境的情况下增长”。,国际贸易政策以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反过来又影响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要求各国采取完全自由贸易政策,即指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不干预的基本立场,完全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因而,根据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实施完全自由贸易政策至少需具备以下因素:1各国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完全相同;2各国的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3各国的贸易政策完全相同,不存在政策性贸易障碍;4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完全相同;5国际协调机制完全有效。,然而,当今世界并非大同社会,以上前提条件是不具备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容量、经济体制及国际环境)来选择贸易政策,即使同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政策取向也不尽相同。比如,日本战后以“贸易立国”为基本国策,具体来讲,就是利用关税、外汇管制等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为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头号国家,以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来分析,它应该有实施完全自由贸易政策的可能性,但二十世纪美国的贸易政策却经过了一个从贸易保护到自由贸易,又从自由贸易回到贸易保护的过程。至于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则是普遍现象。,因为国际贸易虽然能使贸易双方得到贸易利益,但是双方得到的利益并不是均等的。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关税、价格、技术进步、要素转移、人口变迁及规模经济等问题的忽视,就使其存在理论上的局限性,特别是静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优势是动态发展的。国际贸易从来不曾静态地停留于国际比较优势的发挥,从来都是为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市场利益而进行激烈的角逐。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比较利益由劳动密集型转为资本密集型,后升至高技术密集型的动态变化,均与日本重视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开发、资本积累和技术引进密切相关。,此外,由比较优势带来的比较利益并不是贸易利益的全部,日本经济学家池本清教授将各种贸易利益归纳为以下二十一项:(1)获取国内无法提供的产品;(2)以低于国内的价格获得产品;(3)优化资源配置;(4)通过扩大市场取得规模效益,促进生产专业化;(5)扩大就业;(6)提高消费需求的质量;(7)引进生产及管理技术,推动技术进步;(8)为国内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机械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产品;(9)促进资源开发;(10)推动资本流动;(11)加强竞争;(12)加速资本积累;(13)打破僵化的产业结构,使之向多样化、高级化方向发展;(14)扩充社会间接资本;,(15)促进政治、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使之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6)增强国民的发展意识和社会活力;(17)促进人员的国际流动;(18)以进口取代污染环境产品的国内生产;(19)通过进口节约生产时间;(20)通过不等价交换获利;(21)通过改善贸易条件获取利益。因此,不能将比较利益看作国际贸易原因的最一般性的解释,而且比较优势的差异也并不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贸易不仅能使一国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而带来比较利益这样的静态利益,还能为一国带来动态利益,诸如: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带来人员的交换、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新古典贸易理论,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定性描述主要贡献人是赫克歇尔和俄林,他们的理论被称为要素禀赋论或资源禀赋论,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我们知道,由斯密和李嘉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只用单一要素(劳动)的生产率差异来说明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行为,以及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增加各自的收入与福利。那么,各国劳动生产率比较接近的情况下,贸易又为什么会发生呢?,实际上,生产要素比较多,如劳动、土地、资本等等。正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使得生产要素价格不同,导致了各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价格不同,正因为价格不同,国际贸易就随之发生。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观点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和不同产品所用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应该生产和出口那些耗用其供给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本国生产须叫多耗用其供给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二、关于赫俄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1、基本假设:两种生产要素两种贸易产品两个国家(即2*2*2模型)两国生产技术相同厂商规模收益不变两国消费偏好相同商品市场和要素时常是完全竞争的无关税、无运输成本,贸易自由进行,2、俄林赫克歇尔自由贸易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1)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ME,XE,E,M,O,图2-2-4,X,(2)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只有两种商品,两种要素,两个国家,即2*2*2模型;可供使用的要素量固定不变(即“禀赋”)假设有2个国家,U国和W国,U国在劳动密集型生产X商品上具有比较利益,这意味着在没有贸易时W国生产X商品的相对价格要比U国的高。再假设U国是能以W国所确定的价格随意进行贸易的小国经济,这样一条直线就可以表示外生的贸易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下图,比较开放经济下的均衡点与封闭经济下的均衡点,开放经济下的均衡点具有以下性质:,贸易条件,出口,C,O,图2-3-1,P,M,X,E,进口,X商品价格相对上升,M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这正是U国比较利益得以实现的机制;X商品的产量增加,而M商品的产量减少,这意味着U国想要获得比较利益就必须调整其产业结构。以自由贸易价格来衡量,尽管U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其实际收入明显提高了。M商品的消费量增加,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产生了为正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X商品消费量的增减则取决于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动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何者为大。,X商品的生产超过国内消费的那部分构成出口;M商品的消费超过国内生产的那部分则由进口来满足。上图中的CP线表示的是在开放经济下的贸易条件,即以进口价格表示的出口价格。开放经济下的处在均衡位置的无差异曲线要高于封闭经济状态下,这意味着存在比较利益的自由贸易可使消费者达到最高的消费位置。并且,这种位置是同由生产可能性曲线所表示的技术限制与由CP的斜率所表示的外生的贸易条件相一致。,三、关于赫俄理论的局部均衡分析,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试图用美国的经验来验证俄林-赫克歇尔定理,即美国是否像该定理所描述的那样,出口的是资本密集的商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的商品,因为美国在当时无疑是人均资本拥有量远远高于其所有贸易伙伴的国家。但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要高于其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这一结论不仅与俄-赫定理相反,而且也有悖常理。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统计错误。不过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解释;要素密集转换。比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但与同样出口粮食的泰国相比,美国的粮食生产显然是属于资本密集型的,然而与美国生产的机器制成品相比却又是劳动密集性的。这样,虽然从世界看来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但从美国看来她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的商品。需求方面的影响。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是由美国人对资本要素密集产品的强烈偏好而产生的。,贸易保护。认为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人力资本密集。美国相对其它国家来说,它不仅有较为充裕的资本要素,而且也具有较为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而是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俄-赫定理一开始所强调的要素禀赋对于现代国际贸易来说其实并不很重要。这一新解释开始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新的研究领域。,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一、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收益(一)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的影响我们知道:W=P*MPL(工资收益)R=P*MPK(资本收益)1、短期影响:由于MPL和MPK不变,那么工资收益(工人收入)与资本收益(厂商利润)的变化由价格P决定所以: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行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收益都会上升,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行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收益都会受损。,2、中期影响在中期这个时间内,部分生产要素可以流动,部分不能流动,一般来说,劳动力在中期这样的时间内可以流动,而资本难以流动。那么:在中期内,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行业)中的不流动要素继续受益,而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行业)中的不流动要素会进一步受损。流动要素(如劳动力)的收益变化不确定。,因为:在出口行业 W=P(上升)*MPL(下降)R=P(上升)*MPK(上升)在进口行业 W=P(下降)*MPL(上升)R=P(下降)*MPK(下降),3、长期影响与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行业之间流动。那么,从长期看:在出口行业 W=P(上升)*MPL(上升)R=P(上升)*MPK(下降)在进口行业 W=P(下降)*MPL(上升)R=P(下降)*MPK(下降),所以,长期影响是:在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会提高;在进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这个结论由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论证得出。关于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俄-赫定理的结论显然是自由贸易,然而斯托尔珀与萨缪尔森根据上述长期影响的分析得出,在某种情形下一国采取保护贸易的措施也能使其实际收入趋于增加,于是便有了作为俄-赫定理之反论的“S-S”定理。,S-S定理:贸易保护将使在受到保护的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收益增加。4、放大效应与实际收益变动放大效应:国际贸易会使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幅度大于产品价格变动的幅度。根据放大效应,可以推出国际贸易对各种要素实际收益的影响,即:只要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就会上升,进口竞争产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5、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由萨缪尔森论证得出:自由贸易不仅是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价格相等,以至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二、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这部分内容主要讨论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平衡增长”:如果一国某种生产要素增长速度太快,超过其他要素的增长,该国密集使用这种要素部门的生产能力就会比其他部门提高得快。“进口替代型增长”与“出口扩张型增长”都是不平衡增长。(一)“进口替代型增长”是指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1、对小国的影响首先看“罗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我们可以看图理解“进口替代型增长”对小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会使小国对外贸易量减少,但仍会使整个社会的收益增加,从图可以看出的。整个社会收益增加的原因有:生产要素增长导致生产能力扩大;自由贸易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2、对大国的影响。由于会改善贸易条件,所以:对进出口行业商品的生产的影响不确定;对贸易量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的幅度要大于小国的提高幅度,因为不仅有生产要素增长导致生产能力扩大和自由贸易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而且得到了贸易条件改善的好处。,(二)“出口扩张型增长”指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他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1、对小国的影响会增加小国的对外贸易量;社会经济福利水平也会提高。2、对大国的影响由于会恶化贸易条件,所以:对大国贸易量的影响不确定;大国经济福利的增加会小于小国的。,(三)“荷兰病”与“福利恶化型增长”“荷兰病”:一个行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他行业的萎缩,20世纪70年代的荷兰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当时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导致资本和劳动力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而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则萎缩。“福利恶化型增长”:经济增长引起贸易条件恶化,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就会出现这样的“福利恶化型增长”。但是需要具备这两个条件:(1)增长必须是在出口部门,且是发生在贸易大国;(2)在国际市场上,该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三.特定要素模型1.基本假设 三种投入(要素):流动要素:劳动(L)特定要素:资本(K)和土地(T)两种产出:钢铁(Qs)大米(Qr)生产函数:Qs=f(K,Ls)Qr=f(T,Lr)充分就业:Ls+Lr=L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2).生产可能性前沿,Qs,Qr,PPr,Lr,Ls,3.劳动力的配置和工资的决定图47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分配,Pr MPLr,PsMPLs,Lr,Ls,W,W,W*,4.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产品价格同比例的变化,Pr MPLr,PsMPLs,Lr,Ls,W,W,W*,Pr MPLr,W*,PsMPLs,产品价格同比例的变化 劳动力配置没有变化 产出没有变化名义工资(W)利润(RK)租金(RT)以上变量的实际值都没有变,相对产品价格的变化(比如说 Pr 10%)图48大米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Pr MPLr,PsMPLs,Lr,Ls,W,W,W*,Pr MPLr,W*,相对产品价格的变化(比如说 Pr 10%)钢铁行业中的劳动投入(Ls):大米行业中的劳动投入(Lr):钢铁产量(Qs):大米产量(Qr):名义工资(W):(10%),资本利润(RK):实际值:T 受益;K 损失对劳动力L的影响不确定(取决于用那种商品的价格衡量),5.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与产品的相对价格贸易前:(Pr/Ps)A(Pr/Ps)J贸易后:(Pr/Ps)A=(Pr/Ps)world=(Pr/Ps)J出口的相对价格:收入分配(和相对价格的变化影响相同)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受益进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损失对流动要素的影响不确定,6.经济增长的影响(1).土地禀赋(T)的变化图49土地增长的影响,Pr MPLr,PsMPLs,Lr,Ls,W,W,W*,Pr MPLr,W*,土地(T)增加的影响:对劳动配置,生产以及要素名义回报的影响和大米价格(Pr)变动的影响相同不同的是,由于没有价格的变动,劳动的实际回报增加.,劳动供给的变动劳动(L),两部门中的劳动和产出增加,劳动(L)损失,资本(K)和土地(T)受益 图410 劳动供给增加的影响,PsMPLs,Lr,Ls,W,W,W*,Pr MPLr,W*,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本章主要内容: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动态变迁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一.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a.行业内贸易的增长行业间贸易和行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指数:IIT=1|X-M|/(X+M)b.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c.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纺织品,汽车,钢铁,半导体,二.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型,1.不完全竞争和贸易a.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 同类不同质的产品:丰田汽车和通用汽车b.垄断竞争,价格歧视(倾销),国际贸易 拥有一定定价权力的厂商面对弹性不同的各国市场,实行价格歧视以获得利润最大化。,2.规模经济的模型,a.规模经济的模型:外部的规模经济主要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企业的规模扩大。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 主要来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是行业的规模。内部规模经济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b.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行业,企业,价格,价格,Q,Q,S1MC1,S2MC2,LRAC,D1,D2,P,Q1,Q2,P2,MC1,MC2,AC1,AC2,q1=q2,S1,坎姆模型:规模经济和两个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图 1:有规模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图 2: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QT,图 3:规模经济,专业化和国际贸易,c.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封闭经济中垄断竞争企业的均衡,Q,P,C($),Dhome,MR0,AC,MC,Q0,P0,开放经济中垄断竞争企业的均衡,Q,P,C($),Dhome,MR0,AC,MC,Q0,P0,Dtotal,MR1,Q1,P1,AC1,短期贸易,情形 1:P,开放经济中垄断竞争企业的均衡,Q,P,C($),Dhome,MR0,AC,MC,Q0,P0,Dtotal,MR1,Q1,P1,AC1,短期贸易,情形 2:P,开放经济中垄断竞争企业的均衡,Q,P,C($),Dhome,MR0,AC,MC,Q0,Dtotal,MR2,Q2,P2=AC2,P0=AC0,长期贸易,规模经济与行业间贸易,美国,美国,Q 轿车,Q轿车,日本,日本,Q 卡车,Q卡车,AC,AC,AC,AC,30,15,d.克鲁格曼模型:,基本假设:,,,垄断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均衡,,,(PP 曲线),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利润=0,,,(ZZ Curve),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均衡点代表每项产品的个人消费量与每项产品的价格),,,PP-ZZ 模型中贸易的影响(实际工资提高,可选择的产品种类增加),,,现在将该模型用于开放条件下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如果这两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那么就会发生相异产品的国际贸易。其中一国生产与另一国完全相同产品品种的厂商会改变生产,转而生产新品种。这种转产不会遇到阻力,是企业一种自愿行为,因为生产的调整不会使其生产利益得到任何的损失(因为假定不存在调整成本)或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厂商调整,在规模经济条件下,两个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后的长期均衡是每个产品的品种都只有一个厂商生产,也就是每一个品种都只会在两个国家中的一国生产。这类似于封闭条件下的国内长期均衡,但不同于国内均衡的是产品的品种数量变多(假设为2n个)。两个国家的每个消费者都只对2n个品种中的每个品种消费原来封闭条件下一半的数量,即0.5c。,可见,虽然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总数量相等,但由于商品品种的增加,总效用仍然增加了。因此,对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来讲,由于开展了产业内商品品种的国际贸易,在生产没有受到损失的条件下(一国的厂商数目和工资都没有变化),双方都从中受益了。,3.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模式的变动,a.贸易模式的变化(动态模式),出口,进口,美国,日本,中国,彩电,b.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要素密集性的变化,新产品的技术周期:阶段 1:创新(高技术;研发成本:研发密集性产品)阶段 2:技术扩散(技术的重要性下降 标准化,资本成本和熟练工人:资本和熟练工人密集性产品)阶段3:技术停滞(技术内置于设备之中,操作变得简单,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也降低:劳动密集性产品),c.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阶段 1:研发密集性产品科技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比较优势,比如美国阶段 2:资本和熟练劳动力密集性产品资本和熟练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有比较优势,如日本和德国阶段 3:劳动密集性产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有比较优势,如中国,产品的生命周期与贸易,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SBLinder)在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与转变著作中,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重点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家间贸易的原因、模式,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从而,从需求角度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现象。林德尔认为,要素禀赋理论只能说明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式,解释工业化国家之间相互进行工业制成品贸易格局问题要用新的贸易理论,并且这种新的贸易理论不能仅仅从供给方面分析,还必须要从需求角度来寻求答案。他认为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进行工业化产品贸易的种类、范围、流量是由各国的需求因素决定的。,4、需求偏好相似理论,CC1,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假定一国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条件的,其次才考虑出口到国际市场,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企业生产产品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最初阶段,首先是在对国内需求了解的基础上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革新,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当国内市场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的时候,生产企业便会开拓相对不熟悉的国际市场,通过产品的出口,扩大生产,增加盈利。,的确,企业对外贸易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其国内经验的影响。例如,美国生产婴儿尿布的最大生产商宝洁(Procter and Gamble)公司,在80年代把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婴儿尿布同时打入香港和德国市场。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大大出乎宝洁公司的预料。香港的消费者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厚;而德国的消费者却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薄,吸水性不足。实际上,宝洁公司的产品是没有变化的,原因则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由不同的消费习惯。企业在生产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中,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必然要追求规模经济,主要满足本国最具代表性的消费需求。,第二,假定在一国中,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消费偏好不同,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质量高的商品,收入低的消费者偏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