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决算的编制与管理.ppt
国家决算的编制和管理,本章内容第一节 国家决算的部署第二节 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第三节 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第四节 国家决算的编制第五节 国家决算的审批,第一节 国家决算的部署,一、国家决算的意义 国家决算指按照法定程序 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 执行结果的报告,由决算报表 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一)国家决算体系,我国国家决算按统一的决算体系逐级汇编而成,包括中央级决算和地方总决算。编制预算的都要编制决算:1、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财务决算、基本建设财务决算;2、参加组织预算执行,经办预算资金收纳和拨款的机构,如国家金库、税务部门、企业利润监缴机关、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3、各级财政部门还要编制预算外收支决算。,(二)国家决算的功效,1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2反映国家预算执行的结果。3是制定国家财经政策的基本资料。4是系统整理和积累财政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二、编制国家决算的部署,(一)拟定决算编报办法 1指明决算编审重点和原则。2提出完成预算的措施和审查决算的要求。3明确决算编报方法和有关问题的处理原则。4确定报送决算的期限、份数。,(二)修订和颁发决算表格,1.修订和颁发决算表格的时间:每年第四季度2.制订决算表格的原则(1)要有利于总结全年预算执行情况,并兼顾下年预算设计和预管理管理的需要。(2)要有利于保持决算表格的稳定。(3)要在满足工作发展需要的同时,做到简便易行。3.决算表格按预算财务系统的分类(1)财政总决算表格(2)事业行政单位决算表格(3)企业财务决算表格(4)基本建设财务决算表格 预算外收支决算表要随同总决算或单位决算一并上报。,三、年终清理和结算,(一)年终清理 年终清理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基本建设单位,在年终对预算收支、会计账目、财产物资进行的全面核对和清查。,三、年终清理和结算,(二)年终结算 年终结算指各级财政在年终清理的基础上,结清上下级财政总预算之间的预算调拨收支和往来款项。,(一)年终清理,1.年终清理的内容主要包括:(1)核对年度预算收支数字(2)清理本年预算应收应支(3)结清预算拨借款(4)清理往来款项(5)清查财产物资(6)进行决算收支数字的对账工作2.决算数字的核对:(1)决算收入数字共同核对一致(2)决算支出数字共同核对一致 我国采用历年制预算年度情况下,反映总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的会计结账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二)年终结算,1税收返还的结算 2体制结算 3定额结算 4单项结算 5政策结算 6其他结算,第二节 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一、加强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的成因二、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三、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程序和职责分工,一、加强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的成因,(一)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特点:合理性和弊端并存(二)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三)强化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的原则,(一)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特点:合理性和弊端并存,合理性:1.政府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不断提高。2.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建立。3.部门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越来越多。弊端:1资金使用效率低。2影响部门预算的完备性。3滥用结余资金。,(二)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1制度的原因 2管理的原因 3预算调整的原因 4其他方面的原因,(三)强化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的原则,1依法管理,完善制度。2统筹安排,提高效率。3划分类别,突出重点。,二、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含义: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年度内,按照财政部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当年尚未支用的财政拨款资金;是单位财政拨款收入与财政拨款支出之间的余额。,(一)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涵义,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主要以如下几种方式划分:1按支出性质划分,可分为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2按批复时间划分,可分为当年结余和以前年度结余。3行政、事业单位和特定企业。4按国库管理制度划分,可分为国库集中支付结余和非国库集中支付结余。,(二)不同类型结余的管理方式,1基本支出结余的管理方式。2项目支出专项结余的管理式。3项目支出净结余的管理方式。,3.项目支出净结余的管理方式,(1)项目支出净结余的形成;(2)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净结余的加强是结余资金管理的重点;(3)对净结余资金的管理,在不同的阶段具体采取不同的方式。,三、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程序和职责分工,(一)结余报送阶段(二)结余确认阶段(三)预算执行阶段(四)预算编制及批复阶段,第三节 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一、绩效评价机制二、绩效考评的管理体制三、绩效考评的适用范围四、绩效考评的方法五、绩效考评结果,一、绩效评价机制,(一)绩效评价的意义 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绩效评价机制的构架 1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工作机构,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2积极探索,分步实施,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三)绩效评估和绩效预算,二、绩效考评的管理体制,(一)绩效考评的职责分工:部门的主体地位(二)我国实行绩效预算的步骤 制定各部门发展战略 部门年度计划 年度绩效计划指标 对实际绩效进行评估 调整下年度预算。(三)绩效考评的工作程序,(三)绩效考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绩效考评工作组织实施形式的流程图,三、绩效考评的适用范围,(一)绩效考评的资金范围: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注意对部门的定义,(二)绩效考评的适用对象,适用对象:可以是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内的部门预算支出,也可以是项目支出。1.鼓励以部门预算整体为对象进行考评。2.如果以项目支出为绩效考评对象:建议,以行政事业类项目或其他类项目为主,尽量不考评基建项目;,慎重选择绩效考评项目,将重大项目考评和一般性项目考评结合起来。,(三)绩效考评项目的选择,1应选择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项目。2应选择部门有较大自主决策权的项目。3尽量不考评基建项目。,项目册,(四)绩效考评的内容,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1.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2.为完成绩效目标安排的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3.部门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加强管理的制度、措施等;4.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考核内容。,(五)绩效考评的指标和标准,1绩效考评指标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2绩效考评标准的设计。,四、绩效考评的方法,绩效考评以预算年度为周期实施年度考评,其中重大跨年度支出项目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考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绩效考评实施阶段的考评方法:形式审查;现场和非现场考评;三是综合评价。,五、绩效考评结果,1绩效考评报告。2绩效考评结果可作为财政拨款的参考。3绩效考评信息公开发布。,绩效考评,第四节 国家决算的编制,一、国家决算的编制原则二、国家决算的编制方法 三、决算说明书的编写四、我国决算的改革,一、国家决算的编制原则,(一)统一领导,分工协作,按程序办事编制决算草案在组织工作和程序上应遵守的原则。(二)符合法规、掌握政策 编制决算草案在政策上应遵守的原则。(三)真实、准确、全面、及时 决算编审工作在技术上应遵守的原则,二、国家决算的编制方法,(一)单位决算的编制方法 单位决算是构成各级总决算的基础,编制好单位决算是保证国家决算质量的关键。(二)总决算的编制方法(三)政府和国家决算的汇编程序 国家总决算(即国家决算)以单位和部门决算为基础,由财政部汇编。,三、决算说明书的编写,决算说明书是年度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的书面总结。它是研究政策、分析问题的重要资料,也是决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总位决算说明书,(一)单位决算说明书,(一)单位决算说明书,1一年来单位预算执行的情况,收入越收或短收,支出超支或结余的原因;2业务计划完成情况及其原因分析;3事业发展的成果和问题;4预算管理、财务 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问题以及今后提高管理水平的改进意见等。,说明书,(二)总决算说明书,1收入方面。2支出方面。3结余方面。4预算执行中的调整、调剂方面。5总结一年来贯彻执行各项财政方针政策、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的情况和问题。6其他方面。如工资和物价的调整、制度办法的变动对预算收支的影响等。7编制决算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索预算管理的规律。,四、我国决算的改革,(一)现行年终决算的缺陷 1结算事项多、项目繁杂。2扭曲了决算的功能,强化了地方对年终结算的依赖思想。3决算工作效率低下。4财政算账难。,(二)我国强化预算、淡化决算的改革,1科学合理安排预算,严格执行预算。2完善财政体制,在体制框架内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不要把属于支出责任范围内的事项纳入决算中去解决。3规范决算,强化分析。,(三)我国决算工作改革的措施,1.规范和简化结算项目,归并定额结算项目。2.严格按照事权划分支出。3.规范年终结算办法。,第五节 国家决算的审批,一、国家决算审查的层次及其机构1上级 下级决算 2财政机关 同级主管部门的部门决算 3立法机构 政府总预算4政府审计机构 政府预算的审查,二、国家决算审查的内容,(一)政策性审查 1收入审查。2支出审查。3结余审查。4资产负债审查。,(二)技术性审查,1数字关系审查。2决算完整性和及时性审查。,三、国家决算审查的方法和形式,1决算审查的方法:就地审查、书面审查、派人到上级机关汇 2决算审查的形式 自审、联审互查、上级部门审查,方 法,形 式,四、国家决算草案的审核和批 准,决算草案的审核:包括对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和基本建设财务决算草案的审核。1.上年国家决算和当年国家预算同时审查批准。2.国家决算经全国人代会审查批准后,财政部即代国务院批复各省(市、区)总决算。3.中央各主管部门的单位决算,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批复。4.中央各主管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决算,分别批准所属单位决算。5.地方各级总决算由地方财政部门报送同级人民政府讨论通过后,提请同级人代会常委会审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