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2章上.ppt
,第2篇 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本篇内容主要建立在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之上。,市场机制是达到市场均衡的唯一手段。价格机制的作用能使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趋于一致;工资的可伸缩性能保证劳动力市场均衡;利率的灵活变动能调节资本市场上储蓄与投资的平衡。供给创造需求本篇基于价格、工资有伸缩性这一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展开对宏观经济长期模型的分析。,第2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国民收入的衡量2价格指数和失业率3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4宏观经济均衡,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1 国民收入的衡量,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企业,家庭,国外经济,政府,产品市场,要素市场,金融市场,C,G,NX,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向图,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1 国民收入的衡量,两部门经济:YCI三部门经济:YCI+G四部门经济:YC+I+G+NX,Y:代表GDPC:代表消费支出I:代表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购买NX:代表净出口,总支出法衡量GDP,1 国民收入的衡量,YC+I+G+NX,总收入,总支出,国民收入恒等式,1 国民收入的衡量,1 国民收入的衡量,中国2001年GDP及其构成(支出法),美国2001年GDP及其构成(支出法),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总收入法衡量GDP,1 国民收入的衡量,GNPNFP GDP,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国民收入(NI)NNP间接税,国民收入,劳动收入:,所有者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包括工人的工资、补贴以及雇主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的社会保障金,包括非公司企业收入;例如,小企业、夫妻店和律师合伙人等的收入,个人在出租土地、房屋等资产时的租金收入;,公司收入中扣除工资、租金及其他项目成本后的利润;,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净利息,不包括个人之间借贷关系而发生的利息和购买政府公债而得到的利息。,总收入法衡量GDP,1 国民收入的衡量,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国民收入(NI)指的是一国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但并不等于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拿到的收入。,NI、PI和DPI之间的关系,生产法衡量GDP,1 国民收入的衡量,生产法测算GDP定义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所生产的所有产出和服务的价值减去生产过程 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获得GDP指 标。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价值综合反映的是一个 国家在这一时期所有新创造的价值。,从种植小麦到零售面包,2 价格指数,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水平,GDP消胀指数,实际GDP名义GDP/GDP消胀指数,GDP消胀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价格水平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当年价格基年产量),(基年价格基年产量),2 价格指数,GDP消胀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都能反映经济中的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为了估计物价上涨的速率,即要关注GDP消胀指数,也要关注CPI。通常两个数字说明了相似的情况,但他们有着明显区别使得这两个数字不一致:,通货膨胀率,在计算CPI时,我们是把当期与某一基期的价值相比,如果我们是把当年与上一年的价值相比,就得出环比价格指数,即把上一年的CPI视为100,比较今年的价格变化。,2.6 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 价格在每一时期上涨的百分率,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通货膨胀率。,问题:假如你现在把5000元存入银行,存一年,年利率是3%,一年以后,当你取出5000+150利息时,你这钱是增值了还是贬值了?,这取决于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2.7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试想:如果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是5%,也就是说,这一年价格上升了5%,这意味着年初的5000元钱,到年底使用时只值 5000-5000*5%=4750,那么,5000元存到年底的5000+150=5150元,现在只值 5150-5150*5%=5150-257.5=4892.5元。,由此可以看出,货币存在银行里是贬值还是增值,不仅取决于利率,还取决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关系名义利率是根据名义价值计算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实际利率是根据实际价值计算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两者之差为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银行所支付的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实际利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为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告诉你,随着时间的变动你的银行账户中人民币数额的变动有多快。,实际利率告诉你,随着时间的变动你的银行账户中的购买力提高有多快。,2 失业率与GDP,奥肯定律,描述失业率与GDP之间的关系的一条经验规律。失业率的提高必定与实际GDP的减少相关,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称为奥肯定理。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2 失业率变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