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ppt

    • 资源ID:6452598       资源大小:241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ppt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相关名词解释,1.汉撒同盟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Han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汉萨”一词来自哥特语“军队”或“连队”,在德语中原意为“堆集”,初指同业公会或行会,后指在国外的德国商人团体。在14世纪以前,“汉萨”只是用来称呼伦敦和布鲁日的德意志人团体,如“科隆汉萨”、“汉堡汉萨”,至此也被用来统称北德意志商人的商业共同体,商人汉萨自此演变为城市汉萨。汉撒同盟的活动吕贝克的荷尔斯泰因门汉萨同盟成立之后,其宗旨很快从镇压海盗、打击掠夺行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税等保护商业的行为转至在海外扩展商业势力,垄断商业利益,压制来自同盟外的德意志城市以及来自英国、俄罗斯和佛兰德本土的商业竞争。,到1300年,从威悉河口的不来梅到维斯杜拉河口的但泽,沿波罗的海的所有德意志港口城市都加入了汉萨同盟。普鲁士和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城镇不久也加入同盟。到1356年在吕贝克召开第一届汉萨同盟大会时,其成员已增至52个。汉萨同盟的主要贸易货物为盐、青鱼、咸肉、粮食、酒类、呢绒、羊毛、毛皮、牲畜、草木灰、鲸油、木材、大麻、树脂、蜂蜡、弓料、桶板、铁、铜、锡和金属制品,沟通了原料产地与制成品产地之间的联系。随着北方来自丹麦和南方来自勃兰登堡的军事威胁的扩大,汉萨同盟开始建造海军,并由单纯的经济同盟演化成经济-政治-军事同盟。许多城市为了获得商业利益或获得安全保障而加入同盟。加入同盟后即可受到保护,使得商业诉讼不受封建法庭的管辖。任何逮捕同盟成员、对同盟失信、或出售夺自汉萨同盟商人的赃物的城市,都将受到汉萨同盟的贸易抵制。,一个汉萨城市的市民可以在其他汉萨城市受到公正审判,若遭到骚扰则可向任何一个城市求援。在同盟的集市上,禁止任何非同盟成员的商人进行相互交易。加入汉萨同盟的条件比较苛刻,凡是不位于沿海地带或通航河流两岸、或没有自主权的城市,都无权加入汉萨同盟。入盟申请通常寄给吕贝克,由同盟议会加以考虑,在大会中决定接受或拒绝其入盟。由于各城市的财富、所处位置和重要性不尽相同,因此各城市的入盟条件和缴纳的盟费也不相同,在同盟内部出现了盟员城市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此外,居住在同盟势力范围以外(如英国、西班牙、法国)的个别商人或商业团体也可以向汉萨同盟申请获得同盟特权。,根据汉萨同盟法律,任何汉萨同盟成员未获得邻近的4个汉萨城市同意之前不得进行战争。一些城市由于拒绝履行盟员义务、或违背某些同盟法规和惯例而被开除,还有一些城市因不愿承担参加汉萨议会的开销而自动退盟。被开除的城市的商人将失去在各个汉萨城市的特权并被逮捕,其货物被没收。颠峰到14世纪中叶,汉萨同盟已经扩展至波罗的海南岸、东岸的所有德国港口城市,并扩展到英国、佛兰德、丹麦、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芬兰等地。波罗的海东岸的德意志殖民者按照严格的汉萨法律建造了一大批汉萨城市。,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早期是汉萨同盟的鼎盛时期,虽然其商站只局限于波罗的海、北海和俄罗斯,但是其商船却远及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从南欧运来橄榄油、水果、各种酒和盐。其注册商船大至1000到2000吨,汉萨商人通过向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领主和其他国家的君主提供借款而获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特许权。在其全盛时期,汉萨同盟左右着丹麦和瑞典的王位继承人人选,而英国国王甚至不止一次将王冠抵押给汉萨商人换取贷款,或向其央借舰队和海员。汉萨同盟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凭借商业和武力赢得了各国的尊敬。,衰落和消亡吕贝克市政厅自15世纪早期开始,汉萨同盟出现衰落的迹象。它通过商业手段获取了巨额利润,但是没有将其回馈于社会,这就使得其有别于近代的商业世界。由于长期强调“只从最便宜地区采购”的原则,汉萨同盟本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没有得到开发。随着汉萨同盟所采取的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手段在其他国家的兴起,汉萨同盟开始遇到对手的竞争。享有特权和豁免权的汉萨商人开始受到各国本国商人的仇恨,英国和荷兰商人开始绕过汉萨同盟,同北欧和俄罗斯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对汉萨同盟的生意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英国,由于汉萨同盟的启发,爱德华三世逐渐产生了与之竞争的念头,由纯粹的羊毛出口地向呢绒制造地转变。他直接从佛兰德招募纺织工人,建立起英国自己的呢绒工业。玫瑰战争的爆发使得汉萨同盟在英国的特权又维持了一段时期,至亨利七世时期,英国开始禁止直接出口贵金属,并要求汉萨同盟商人用所得利润在英国购买本地产品。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汉萨同盟在英国长达300多年的商业特权已经被全部剥夺。伊丽莎白一世认为,汉萨同盟的海运力量同英国的五港联盟发生了直接竞争,而后者长期以来一直是英格兰海军的战舰来源和兵力后盾。1598年1月13日,伊丽莎白一世下令逮捕了60艘与英国的敌人西班牙进行贸易的汉萨商船。汉萨商人为此在吕贝克召开了大会,以便采取一致行动,对英国出口贸易进行打击。伊丽莎白获知这个消息后,即将英国的汉萨船只连同所载货物一概没收,并关闭伦敦商站,然后宣布她“极端鄙视汉萨同盟和它的一切行动”,宣告了汉萨同盟和英国持续了三百多年的商业往来的最后终结。,在佛兰德地区、瑞典和丹麦、波罗的海东部 因为各种原因而终结。在汉萨同盟内部,由于该同盟本身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松散同盟,其成员视其本身利益高于同盟的大利益,因此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威胁时开始出现内部分歧,一些盟员城市试图通过损害其他城市利益的方式来取得优势地位。科隆为了取代吕贝克而同英国勾结,汉堡也企图利用吕贝克与丹麦的争端而从中取利。,此外,自17世纪以来,德意志地区多次成为国际战争之战场。三十年战争中,德国又经历过一场高度的破坏,人口与牲畜都剧减,这一切沉重地打击了汉萨同盟的经济基础。1669年,历史上最后一次汉萨同盟大会在吕贝克召开。罗斯托克、布伦瑞克、科隆、汉堡和不来梅等市派代表参加,但此时的同盟已名存实亡。会议结束以后,许多城市宣布脱离汉萨同盟,最后只剩下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三城仍保留“汉萨自由市”(FreiundHansestadt)的称谓。拿破仑战争为汉萨同盟带来了最后的打击,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商船队被封锁欧洲大陆的英国海军消灭,吕贝克从此以后彻底衰落,汉堡和不来梅则借助19世纪新德意志帝国的兴起而获得了新的商业中心地位。1937年,作为对吕贝克早年曾禁止其发表竞选演说的报复,希特勒取消了吕贝克的“汉萨自由市”称呼,将其并入大汉堡地区。,波罗的海(Baltic Sea)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海、北冰洋的边缘海、大西洋的属海。世界最大的半咸水水域。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波罗的海四面几乎均为陆地环抱,整个海面介于瑞典、俄罗斯、丹麦、德国、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9个国家之间。向东伸入芬兰和爱沙尼亚、俄罗斯之间的称芬兰湾,向北伸入芬兰与瑞典之间的称波的尼亚湾。,波罗的海曾是古代北欧商业的通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木材和鱼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商品。芬兰、瑞典和俄罗斯的软木是出口的大宗货源;木材加工(如造纸、制纤维和纤维板)在经济上日益重要。瑞典的铁矿、芬兰和丹麦的造船和船舶机械、瑞典哥特堡(Goteborg)的汽车制造和轻型机械,都是沿岸重要工业。沿岸大城市有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列宁格勒、塔林(Tallinn)、里加(Riga)、基尔(Kiel)、格但斯克(Gdansk)和什切青(Szczecin)。,波罗的海是北欧重要航道,也是俄罗斯与欧洲贸易的重要通道,航运意义很大,是沿岸国家之间以及通往北海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水域,从彼得大帝时期起,波罗的海就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重要出口。俄罗斯与伊朗、印度等国合作酝酿连接印度洋和西欧的“南北走廊”规划也是以波罗的海为北部终点。,2.地中海,地中海,被北面的欧洲大陆,南面的非洲大陆和东面的亚洲大陆包围着。东西共长约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千米,面积(包括马尔马拉Marmara海,但不包括黑海)约为2,512,000平方公里(970,000平方哩),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之间突尼斯海峡为界,分东、西两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处5092米。盐度较高,最高达39.5。地中海有记录的最深点是希腊南面的爱奥尼亚海盆,为海平面下5,121公尺(16,800呎)。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历史比大西洋还要古老。地中海在交通和战略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它西经直布罗陀海峡可通大西洋,东北经土耳其海峡接黑海,东南经苏伊士运河出红海达印度洋,是欧亚非三洲之间的重要航道,也是沟通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罗陀(英)、马赛(法)、热那亚、那不勒斯(意)、斯普利特、里耶卡(克罗地亚)、都拉斯(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塞得港(埃及)等。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性气候。因为这个气候,橄榄树等种类的树木多生长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这里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3.香槟集市,1213世纪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的集市贸易的统称。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集市贸易。集市贸易是中世纪欧洲进行商品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交易中心特别是批发贸易中心。集市受到所在地的领主保护并向领主纳税。一次集市延续几天至几个星期,一般每年不超过两次。11世纪末和12世纪上半叶,随着城市商人的兴起,西欧出现了大量的集市。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市中,香槟集市是最大的集市。香槟伯爵领地同德意志、佛兰德、罗退林几亚和法国相毗邻,并正处于低地国家、佛兰德与意大利之间,以及德意志与西班牙之间的两条交通要道的交叉点上。,因此,从意大利运来的东方货物,从英国运来的羊毛,从佛兰德运来的呢绒,以及从斯堪的纳维亚及低地国家运来的货物都在此交易。同时,香槟伯爵又竭力保障集市上商人的安全和通往香槟道路的安全。于是,香槟集市成为全欧洲的商业中心,并在13世纪后半叶达到全盛期。香槟集市,包括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的六个各为期至少六周的集市。在每一次集市之间要间隔一至二周以便商人运转货物,这样香槟伯爵领地全年都有集市香槟的每个集市都是经过严格组织的,并由市民一人和骑士一人组成的集市法庭来裁决纠纷。,集市的第一周是各地商人来城内街道上设置货摊,接着是10天布匹呢绒交易和11天皮革交易,再接下去是19天其他各种杂货的交易,最后有几天用于结帐。在香槟集市上,商人的结算及商业债务,已使用清偿余额划汇结算的办法;期票、汇票等信用凭证也已使用。香槟集市对推动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衰落,进入14世纪,香槟集市开始衰落,到14世纪中期已成为地方性的集市。这是因为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控制了香槟伯爵领地,强行推行国王的财政措施,香槟伯爵再不能从集市贸易上征得更多的税收,商人也因国王的重税而感到无利可图。同时,从意大利到北欧的海上商路已经开通,可以取代翻越阿尔卑斯山的陆路商运。13021320年佛兰德和法国发生战争,1337年又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这些都破坏了香槟的安宁,使集市贸易受到极大影响。,此外,随着商业与银行、信贷的发展,商人在佛兰德或布吕赫的银号中进行钱财往来要比在集市上方便得多,而且随着生产与商业的发展,商品逐渐规格化标准化,商人可以无需在成交前到集市上检视货物;富有的商人逐渐派出自己的代理人去经商,自己不必亲临集市。这一切都促成了香槟集市的衰落。,4.伊比利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Ibrian Peninsula),位于欧洲西南角,东部,东南部临地中海,西边是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比利牛斯山脉在半岛东北部,比利牛斯山脉为天然界线,与欧洲大陆连接。南部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对望。又称比利牛斯半岛。欧洲第二大半岛,南欧三大半岛之一(与意大利等国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希腊等国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并称为南欧三大半岛)。面积约58.4万平方公里。5200多万。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和英属直布罗陀。半岛上大部分为西班牙领土,西南角一小部分为葡萄牙领土。东北部比利牛斯山北为法国。,地质基础为海西褶皱地块。梅塞塔高原占半岛面积一半以上,平均海拔610米。断块山地东西横穿高原,将南北分为两大盆地。高原东高西低,南部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是半岛的最高点。由于山脉阻挡,海洋影响较难深入内陆。但夏季阳光辐射值大,是欧洲阳光充沛的地区之一。半岛约有1800条河流,最长的河流为塔霍河。有色金属矿藏较丰富,能源矿藏较贫乏。半岛上的西班牙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之一。葡萄牙沿岸中部盛产葡萄。海岸平直,多高原、山地;西和西南部有低地。中部的梅塞塔高原平均海拔600米,占半岛面积的60。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为半岛最高峰。,5.布鲁日,比利时古城,旅游胜地,西佛兰德省省会,是位于比利时西北部的文化名城。“布鲁日”在佛兰德语中有“桥”的意思,由流经市内的莱伊河上的一座古罗马桥梁而得名。14世纪为欧洲最大的商港之一。19世纪末叶,开始了大规模的港口疏浚和修建工程。20世纪初,连接外港泽布腊赫的运河通航,工商业发展兴起。素有“北方威尼斯”、“比利时艺术圣地”、“佛兰德珍珠”等美称。据史书记载,公元9世纪建城,14世纪时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商港。15世纪初,由于外国的竞争,弗兰德的羊毛工业逐渐衰落,其经济地位被安特卫普所取代,但布鲁日仍是仅次于安特卫普的欧洲主要输入港。,6.佛兰德尔,佛兰德尔(今比利时的西北部)是中世纪时西北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经济非常繁荣。它与意大利一起成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9-10世纪,佛兰德尔城市相继形成.从11世纪开始,佛兰德尔经济发展迅速.到14世纪前期,佛兰德尔城市经济达到极盛.城市手工业和对外贸易都相当繁盛,呢绒行销欧洲.与此同时,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佛兰德尔由此成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地区之一.,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区,对外贸易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可供交换的商品并且部落与氏族之间存在着简单的社会分工,彼此生产不同的产品以进行交换。奴隶社会虽然有了商品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换,但由于这些交换大多发生在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真正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很少。,封建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用于交换的商品范围与数量不断扩大,真正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公元11世纪-15世纪是欧洲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这个阶段,欧洲内部最重要的区域贸易中心主要出现在佛兰德尔、汉撒同盟、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第二节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一、地理大发现 1.“新航路的发现”2.“新大陆的发现”3.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不是偶然现象,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商人们渴望开拓海外市场,以获取更多的财富;西欧与远东的贸易危机;航海技术的成熟。,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与意义: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彼此隔绝、独立发展的状态,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使得世界地图的轮廓基本形成。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刻与提高。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大量物质财富与劳动力。新旧大陆之间商品、劳务等相互流通,促进了农作物品种的相互流动,由于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物种。,二、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标志是蒸汽机的出现产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落后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资产阶级追求更高利润的需求,为此,他们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采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并提高产品质量。,产业革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生产力的影响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美国和德国,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电的发明创造出了新的能源;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新型工业部门的产生。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各国内部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市场的形成,四、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区的转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世界贸易中心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世界贸易中心区有一个从欧洲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两岸转移的过程,本世纪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一、亚太地区的地域范围亚太区(或亚太地区),全称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太平洋地区周边国家包括岛屿的总称,属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术语。亚太地区通常是指东亚与东南亚等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地区、大洋洲、以及太平洋上的各岛屿。亚太地区的地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指“环太平洋”地区。可以包括整个环太平洋地区,连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在其中,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就包括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加、墨三国。有些国家的外交部会将亚太地区的外交事务设立为一个部门(例如中华民国外交部的亚太司)。而一些跨国公司及组织亦将亚太地区视为一个业务区域,但有些则会将日本、澳大利亚等视为单独的业务区域而不归属于亚太地区。,广义上包括的国家: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南美洲的国家和太平洋东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狭义上,指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包括东亚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南亚的东盟国家,有时还延伸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国家及地区(狭义):澳大利亚、文莱、柬埔寨、斐济、印度尼西亚、日本、基里巴斯、朝鲜、韩国、老挝、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瑙鲁、新西兰、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东帝汶、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越南、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特点,环太平洋地区在自然和经济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经济发展上有世界上排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国家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自1980年代开始成为创造发展奇迹,至今仍具发展活力;日本、韩国和美国西海岸为重要的技术策源地;俄罗斯远东地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墨西哥正快速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中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美国和新西兰有生产力水平极高的农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具有发达的畜牧业。有经济学家预测,未来世界的经济中心由传统的欧洲、北美东部转向环太平洋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二战”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五六十年代以日本经济的起飞为代表掀起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洪流。第二次高潮是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即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为代表掀起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洪流。第三次高潮是八十年代以来,以中国、东盟国家和地区为代表掀起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洪流。,第一次:若就东亚或狭义的亚太地区来说,日本实际已在经济上居于领头或支配的地位。日本不仅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资金供给者和生产设备的主要供给者,而且日益成为东亚地区商品的主要吸纳市场(1990年进口额已相当美国的47%)。日本还在促进地区的国际分工中起着领头的作用。日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增长。回顾日本经济在过去40多年中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除了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主要有以下几条:1.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和由此形成的高资本积累率;2.较低的工资水平和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政府与企业的合作;3.高度重视教育和提高劳动力素质;4.重视引进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5.在不同时期由“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和“金融立国”的发展战略。由此造成日本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如19721987年间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美国为49.7%,日本为120.3%,日本占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整个经济增长率日本也领先于美国。,第二次:自60年代初起,“四小”的发展战略都先后由原先的进口替代型转为出口主导型。“四小”大力发展外向经济的结果,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世界银行在其198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专门分析了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按其不同的外贸和经济发展战略,分别列为:坚定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和坚定内向型经济。比较的结果是:像亚州“四小”这些实行坚定外向型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的总和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比坚定内向型经济高得多”。,该报告还认为“从经济观点看,发展中国家的最佳选择是外向型战略”,而在工业国实行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转向内向型战略只能使事情更糟”。尽管国外有一些人(尤其是印度的一些学者)对世界银行的这一分析存在异议,但“四小”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已充分证明了它们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成功。如台湾在19631980年间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7.22%,在出口带动下,经济(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5%,其他“三小”的情况也大致类同。,第三次:东盟国家(这里没包括新加坡和文莱)在五、六十年代经济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在70年代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和国际市场上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疲软,加上个别国家如菲律宾的政局动荡,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86年以来,东盟国家的经济又出现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尤其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抓住国际汇率变动、各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工业的生产,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891990年,不仅日本继续往外转移劳动密集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主要是消耗劳动力多的装配工序和零部件生产),“四小”由于货币升值和工资成本的大幅提高,也开始向外大量转移劳动密集产业和部分附加价值低的资本密集产业。日本和“四小”增加了向东盟国家的投资,使东盟国家经济也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于,这些东盟国家积极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利用劳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得以持续增长;另外东盟国家在八十年代以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以出口加工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制造业。使得东盟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于,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二、亚太地区确实有许多有利的条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1.自然条件包括1)地域范围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亚太地区地域广大,包含国家较多,不同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在物质资料生产、服务提供、知识产权交易方面通过贸易得到补充;此外,该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横跨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等资源丰富,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得到补充;人口众多;因为处于环太平洋海域,大多数国家都有良好的天然港口,便利的海上交通,而且大多数国家海上贸易历史悠久,有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传统。总之,该地区不仅具有进行区域合作的优越地理条件,而且这些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于该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区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在世界七大洲中,它除与南极洲举例较远外,与其他的洲或相近或紧密毗邻。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它通过许多海峡或运河与其他海洋相沟通。因此这种海陆位置为亚太各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往提供了方便。从陆上交通看,两条欧亚大陆桥,连接欧亚两大洲;亚非只隔一条苏伊士运河,而穿过狭窄的白令海峡即可抵达北美洲,从海上交通看,位于亚太地区的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白令海峡等,都是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由于海上运输方便,目前世界许多重要港口均分布在亚太地区:香港、新加坡港、高雄港等。此外,太平洋中的许多岛屿成为海上运输的中继站和中转地。,2.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亚太地区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国外,都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国家和地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本低,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竞争优势。,3.社会条件包括1)经济方面经济增长迅速亚洲新兴市场地区经济的贸易量和产出均飞速发展,增长速度远在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之上。,20世纪80年代后在1983年至1992年的十年间,西太平洋地区是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在这十年中全球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的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集中在亚太地区,它们是:中国、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台湾和香港。,进入90年代,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92年亚洲“四小龙”的国民生产总值合计约为6142亿美元,东盟的泰、马、菲、印尼四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合计为3256亿美元,两者相加已接近1万亿美元。在1981-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取得了10%的年均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在7年内翻了一番,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达23938亿元人民币。亚太地区各国这种经济上蓬勃发展的势头使整个地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21世纪以来联合国亚太委员会发布的2009年亚太经济和社会概览报告预测,2010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为6.3%,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而欧盟预测,欧盟27国和欧元区16国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为0.7%,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增长率仅为2%至3.1%。毫无疑问,亚太地区走在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前列。,经济总量世界第一,三大经济体汇聚其间亚太地区从广义上讲系指“环太平洋”地区,覆盖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东亚、东南亚、北美、南美、澳洲及太平洋上的各岛屿,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1个成员国、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25个成员国、东盟10个成员国、太平洋岛国论坛16个成员国,再加上观察员国家,虽然在组织结构上互有重叠,但人口总数、GDP总量均占世界第一。其中,仅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人口数量即达27亿,占全球的40%,GDP和贸易量总额分别占全球的53%和54%。,同时,世界三大独立经济体美国、日本和中国均属亚太国家。2008年,三者GDP总额高达23.396万亿美元,远超欧盟27国的18.9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31%。拥有众多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强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亚太地区涌现出一批新兴经济体,先有四小龙,又有四小虎,中国、印度、俄罗斯后来居上,实现了极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的亚洲经济观察称,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等发达国家)14个新兴经济体2009年和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4.2%和6.8%,高于9月份发布的2009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中预测的3.6%和6.5%。其中,以政策反应迅速和外部环境好转的东亚新兴经济体表现突出,该地区经济将在2009年、2010年两年快速复苏。,贸易量不断上升进出口增长很快的国家:日本、韩国、中国还有香港、台湾、新加坡等服务业占贸易比重越来越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不断增长投资活动日趋激烈吸引外资,对外投资流入亚太地区资本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美、日是两个在亚太地区的主要投资国。但日本同亚太新兴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比美国更为密切,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三分之二分布于环太平洋地区,在亚洲则主要集中于“四小龙”和东盟。,科技进步显著亚太地区科技的飞跃进步,使这一地区经济活力增长,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亚太地区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中心已转移到太平洋地区。由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日本和亚太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工业化取得巨大进展。70 年代中期以后,美、日通过对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尖端技术的开发与研制,把科技革命推向新的高潮。进入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实施“科技立国”的战略方 针。与此同时,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等亚太国家为发展经济,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重视高科技的开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韩国提出“振兴科技”、“技术立国”的 口号,计划将产业技术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并确定把电子、机械、生物工程、信息产业、原子能利用五个部门列为“国策战略产业”。新加坡从60年代中期开始 引进外国技术,70年代中期,其工业面临技术升级的新课题。1979年,新加坡提出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口号,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步伐。新加坡政府 将实现生产自动化、社会电脑化作为8090年代的发展目标,要将新加坡建成亚洲最重要的电脑中心和最高级的软件中心。当前,美国是世界科技中心,日本已经跻身于新技术革命的前列,韩国、中国、东盟国家正在努力追赶,亚太地区逐步形成不同层次构成的高科技群体。国际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技术的竞争。亚太地区各国在科技领域内日益增长的优势,使它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2)政策方面如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开放市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瞄准美国市场,以出口贸易来立国。无论是日本,还是“四小龙”、东盟,甚至中国都在外贸出口上作了极大努力,制订了出口导向型战略。外贸的成功,刺激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大规模的外来投资。正是由于要达到此一出口发展战略目标,东亚各国和地区都力图提高本身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技术素质和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当然,东亚各国和地区出口主方向是美国市场,而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从日本进口关键零部件再组装出口,从而形成了对美、日进出口的两通道贸易主格局。目前,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0年的19%增加到1992年的30%。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加速,从港口的进出量可见一斑,以香港为例,1986年集装箱吞吐量就超过了纽约港,成为世界第二,1987年又超过了荷兰的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一。80年代,中国开始了意义深远的经济改革与开放,揭开了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尚未纳入世界市场体系的一个市场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连续高速度发展使中国自身也成为东亚及亚太地区各国的出口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以美国、日本、中国市场为主攻方向的进出口多通道贸易主格局。,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另一特征,就是出口领域的成就同时又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抓住了由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各国地区经济政策的调整所提供的机遇,如:1985年“广场协定”后,日元开始升值,这严重地影响了日本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为此,它只得把许多产业转移到海外。但随着这种变化,也大大推动了各产业、公司内部的贸易。同时,近邻的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获得了有利的竞争条件,扩大了市场。1987年以后,台湾和韩国的货币也开始升值,从而影响了它们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为此,它们也开始把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或东盟国家,提高了两者的竞争能力,扩大了它们工业产品的出口创汇,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能源、初级农产品出口的状况。,积极推进区域、次区域合作,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因冷战结束而趋向缓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潮流。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和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等背景下,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1989年1月提出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东盟的积极响应。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目前该组织共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俄罗斯和越南。,次区域经济合作系指在一个大的地区内(如亚太地区、东亚地区等等)一些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邻近国家的部分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多边经济合作。亚太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有两个显着的特点:其一是,这种合作从总体上已经逐渐进入实际的操作运行;其二是,由于东亚地区自身具有许多内在动力,它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亚太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从北往南已形成三大板块,即东北亚、中国东南部和东南亚。在各个板块中,又有各种更次一级的经济开发区和“增长三角”等。东北亚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以及蒙古。这是亚太地区疆域最辽阔、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次区域,这个区域内各国间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技术、资金、产业等方面的互补性也最强关于东北亚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日本、俄罗斯和韩国学者都提出过诸如日本海经济圈、图门江三角区、黄海经济圈等设想。,中国东南部包括中国大陆东南部,首先是福建省、广东省以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与大陆(内地)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特别是香港与以珠江三角洲为重心的广东省在经济上已变得密不可分,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中国华南经济区,最近正在酝酿的CEPA,即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密切的自由贸易安排又是一种新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东南亚的经济合作,有诸如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及东盟内部的“增长三角”等形式,近年来,由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湄公河流域多国共同开发湄公河的构想也已进入实施阶段。,重点培养、吸引人才各国制定制定政策培养本土人才并吸引国外人才中国吸引人才分两类,第一类是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定居中国,其中有数学大师陈省身(已故)、诺贝尔得主杨振宁、麻省理工大学世界著名应用数学家林家翘等等,最近两年又从美国西北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分别引进饶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全职担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另一类是世界顶尖科学家每年在中国几个月到半年,他们都在不同城市、省份设立了科研中心,他们有李政道、丘成桐、田刚等大师,为不同领域做领航工作,作用也相当大,令人可佩。,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由于“一国两制”政策,在某些方面会比较灵活。香港7所知名大学都以英美的制度为依据,不过从过去30年的记录来看,几乎所有的大学校长都是华裔,他们比较少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很多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华裔,如:新加坡人黄丽松、王赓武、台湾的朱经武、金耀基、郭位等等。目前有一个趋势是更多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担任大学及研究中心的主持人,笔者曾经向香港教育界以及政界了解其中的原因,他们都说:“土生土长的港人有归属感,有献身香港利益的精神。”香港在过去60年也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很多都愿意回港服务,可以预测未来香港的高等教育会更上一层楼。,台湾人才济济,大学及研究中心都做出了许多非常骄人的成绩,台湾的科研文化其实比香港、新加坡等地更加成熟、更有传统。台湾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优秀的一面,但同时,台湾在吸引人才的最大问题是大学研究院的待遇不能与新加坡、香港甚至中国大陆相比。如果不尽早大幅度提高待遇,台湾不但不能吸引外来人才,甚至会流失人才。,韩国方面过去也愿意走国际路线,希望能以高薪及良好的科研设备来吸引外来学者,在过去10年里,确实招揽了一批年轻人才,并成功吸引不少非韩裔人才。但也出现了不少困难,就是高端位置的大学校长或研究院院长,非韩国人都做不久,要么辞职要么被轰,这种经验是引人深思的。,

    注意事项

    本文(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