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ppt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以油气藏形成和预测为核心的应用地质科学,油气藏的形成是发生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地质事件。成藏动力学过程是由温度、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及由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沉积盆地是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地貌盆地常指四周被高山或高原围绕的低洼地区,主要是指地形而言。沉积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地貌单元。这种单元可以是地貌上的某种低洼区,如湖泊,也可以不是低洼区,如海岸带。含油气盆地是指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世界上大约有600个沉积盆地,其中160个已开采了油气,240个进行了部分勘探,还有200个完全没有勘探。我国陆上沉积盆地共有236个,其中面积大于10万km2的盆地就有9个,即: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藏北盆地和二连盆地,总面积208万km2。面积101万km2的有40个,总面积101万km2,面积1万1千km2的有119个,总面积为41万km2。含油气盆地是地壳中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最基本单元。,一、含油气盆地的结构,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基底、盖层和周边。盆地的基底是指接受沉积物之前的坚硬底盘,是盆地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凹形基底,一般由岩浆岩、变质岩等坚硬的结晶岩石组成。基底岩性、形态上的差异强烈地控制着后期沉积物的分布方式。盆地的周边是围限盆地范围的边界。盆地的盖层是盆地内的充填物沉积层。三者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一个沉积盆地,缺一不可。含油气盆地与一般沉积盆地的差异是,含油气盆地具有油气生成、运移并聚集成工业油气藏的特征,而最本质的特征是生油。任何一个含油气盆地都必须具有至少一个生油凹陷(或中心)。同盆地的底盘、周边和盖层一样,生油凹陷是构成含油气盆地必不可少的部分。缺少生油凹陷的盆地,不能称为含油气盆地。,(一)盆地的基底,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盆地基底的岩性、形态上的差异强烈地控制着后期沉积物的分布方式,盆地的基底通常有两种:前震旦的变质岩系:大部分发育在地台区,由于刚性较大,构造活动性较小,使得其上的含油气盆地,一般都具有较大规模,形态上大都呈椭圆形。覆于底盘之上的沉积盖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一般厚度不大、褶曲平缓巨大、断裂不发育。生油层系稳定且广泛分布,储集层类型较多,除砂岩储集层外,石灰岩储集层和白云岩储集层也较发育,油气运移缓慢,油气藏的含油气面积大,油藏保存条件较好。,(一)盆地的基底,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年轻的褶皱带:发育在地槽区,由于褶皱带往往成长条形,所以盆地大都呈长条形,规模相对较小。刚性小,由于基底下降深而沉积厚度大,面积不大,褶皱和断裂比较剧烈。沉积盖层以中、新生代为主,生油层系和含油岩系因多次沉积旋回而多次出现并且厚度较大但不稳定;油气运移条件较好;圈闭类型多;油气藏形成较快但保存条件较差;油气显示普遍。,(二)盆地的周边,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盆地的周边实际上是盆地基底与盖层的接触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超覆接触:一般位于地台区,以前震旦结晶岩系为基底,坳陷型,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一致。断层接触:往往为同生断层,盆地以断陷为主,平面上为长条形,剖面上为槽型。断超接触:盆地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偏于断层一边。,盆地的简单形态分类,(三)盆地的盖层,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含油气盆地的盖层(又称表层)就是含油气盆地内,覆于底盘之上的沉积岩层。一个盆地总是由下降到上升、又由上升到下降,不停地活动着,盆地由开始下降到上升结束为一个周期。盆地活动的周期性,带来沉积的由粗到细再到粗的旋回性。对于含油气盆地而言,一个沉积旋回,往往形成一套生、储、盖组合。一个含油气盆地可以只有一次周期活动,带来一个沉积旋回和一套生、储、盖组合;也可以多个周期活动,带来沉积的多旋回性,形成不同时期的一系列生、储、盖组合,一个迭置在另一个之上,成为多生油层系、多含油层系的沉积盆地。,二、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含油气盆地是一种沉降大地构造单元,洼陷是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底盘的结构不同,以及构造活动的差异性,盆地沉降时,其底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洼地或平面,而是有的部份沉降较快,拗陷较深;有的部份则沉降较慢,拗陷较浅,这样就形成了相对隆起和拗陷,它们之间为斜坡。,酒泉盆地略图,二、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隆起、拗陷和斜坡都是底盘起伏而形成的构造,是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通称一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通称三级构造,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通称二级构造。二级构造有背斜褶皱带、单斜挠曲带、断裂构造带等,都属于沉积盖层褶皱。但也有少数除有盖层褶皱外,还有底盘翘升参加,如长垣,即为具有底盘突起核心的盖层褶皱带。二级构造控制着油气区域性运移和聚集。我国有些大型断块盆地常采用三级四分法。,(一)一级构造隆起、拗陷和斜坡,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隆起:盆地内大面积的相对上升部份,底盘埋藏浅,其沉积表层常发育不全,厚度薄,沉积物粗。甚至,底盘露出水面而成为剥蚀区。隆起翼部常有地层超覆和岩层尖灭出现,它是捕捉油气的场所,在形态上,隆起略呈椭圆形及长条形,它的形成多与基岩块断升起有关。拗陷: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大面积相对下降占优势的负向单元,底盘埋藏深、沉积表层厚,地层发育全而连续,沉积物细,与隆起常以大断裂为界,是盆地内有利生油区。隆起与拗陷常相伴而生,对应而存在,两者紧相毗邻,隆起起着分割拗陷的作用。斜坡:是拗陷向盆地周边抬升的部份。斜坡与隆起的翼部相似,常存在地层超覆和岩性尖灭等圈闭,是油气运移聚集的良好场所。,(二)三级四分法,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划分上,在我国有些大型的分割性较强的盆地,如渤海湾盆地,在每个坳陷内还有凸起、凹陷,其规模大于二级构造而小于一级构造,实际上是从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一般称之为亚一级构造,每个坳陷有独立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因此,首先把盆地划分为坳陷、隆起和斜坡,在此基础上再划分为三级构造,含油气盆地的这种构造划分方法,称为三级四分法。,渤海湾盆地一级构造单元区划图,(二)三级四分法,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区划,三、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是中国地质构造史的一部分。有四期演化阶段:贺兰山裂陷旋回(中、晚元古代);祁连裂陷旋回(早古生代);天山裂陷旋回(晚古生代);中新生代裂陷旋回与上叠盆地形成。,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类型图,三、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中新生代以后,从古中国大陆形成并与古亚洲大陆联合以后,这一规模巨大的大陆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同相邻的板块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地质作用,并在中新生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是表现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型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的向北挤压碰撞,所以中国中新生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构造,主要表现为陆相裂陷沉积盆地星罗棋布,极为发育及其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以贺兰山龙门山衰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即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一)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中生代起,板块俯冲带即存在,新生代俯冲带大致沿深海沟分布,台湾为其岛弧,向北与琉球日本相连,向南与菲律宾相接。使中国东部自元古代、古生代以来南北分异转变为北北东北东构造格局。同时,自古生代以来存在的东西向构造走向,仍穿插在北北东北东构造之间,起着明显的分隔作用的复合作用。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迁移以阴山深断裂带,秦岭深断裂带和南岭深断裂带,分为四段:松辽断坳盆地区、华北渤海湾裂谷盆地区、江汉裂谷盆地区和北部湾裂谷盆地。属弧后裂谷盆地。油气聚集特征:构造体系:1.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地垒和断阶构造形式;2.正断层上升盘形成屋脊断块,下降盘上常发育披盖背斜;3.发育岩盐等可塑性岩层,可形成盐构造。圈闭类型:断层、披盖背斜、滚动背斜、盐丘构造古潜山。,(二)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印度板块不同地质时期向北的移动形成了西部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三叠纪至中侏罗世,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缘的碰撞,造成西北诸盆地陆相碎屑岩建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含煤建造;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底斯地块北移,继续发展了西北诸盆地边缘逆冲断层带,并形成巨厚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印度板块在早白垩世到第三纪继续向北移动,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生碰撞,其主要向北的挤压作用,使西北所有盆地的边界逆断层带剧烈活动,盆地抬升,巨厚的粗碎屑物质在山前挠曲地带广泛分布。,(二)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西部盆地受挤压作用的同时,还有横向推移,形成走滑拉分盆地,主要集中在印度地台与塔里木地台或与杨子地台或与华北地台之间的交接地区。盆地主要类型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油气聚集特征:构造体系:1.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有关,盆地往往不对称,发育有中生代新生代的山前坳陷,边界受逆冲断层控制;2.盆地靠近山前褶皱发育紧密线状排列的背斜和向斜,背斜两翼不对称,靠稳定地块方向一翼较陡,甚至倒转,并伴有逆断层各逆冲断层,靠褶皱山脉一翼较缓,幅度由高变低,逐渐变为大型平缓构造。圈闭类型:挤压背斜、逆冲断裂带。,(三)板块运动对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克拉通多旋回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由于远离两大板块,不受直接挤压,相对稳定,属大陆上板内克拉通多旋回盆地。形成时间较早,为继承性上叠盆地,下降幅度深,面积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沉积条件和较长时间的温湿气候条件,具有成油成煤的有利条件。油气聚集特征:构造体系:1.盆地东西两侧的挤压作用不同,使盆地东西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别。东侧(俯冲较早)抬升较早,自东向西挤压,盆地沉积凹陷向西迁移;西缘构造变形强烈(碰撞作用)。2.东部有线状盖层褶皱,为北北东向背斜伴以与轴面基本平行并向南东倾斜的逆断层;西部发育有北北东的线型紧密褶皱和向北西倾斜的逆掩断层;中部构造平缓,两翼基本对称。圈闭类型:盆地边缘为陡背斜,西部有逆断层圈闭,中央为缓背斜。,四、含油气盆地的类型,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分为 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山前坳陷盆地;3.山间坳陷盆地;4.复合盆地。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R.(1976)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现在通常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依据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板块边界类型分为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和走滑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一)大地构造的观点,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三种大地构造理论的假说: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即槽台学说。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二)板块边界的类型,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1.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2.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1)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2)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3.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三)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张性沉积盆地演化序列,(三)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因此,根据裂陷阶段可分大陆内裂谷盆地、陆间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根据所处的位置有孤后(间)裂谷盆地、夭折谷和坳拉槽。,、大陆内裂谷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形成狭长的垒堑结构,无洋壳侵位。如东非裂谷,渤海湾盆地。特征:1.位于大陆板块内部,由区域性断裂所控制的地壳或岩石圈上的纵长形沉降谷。2.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下断(下第三系)上坳(上第三系),后者的范围一般超越了断层控制范围。3.地温梯度高(30/km),裂谷初期常有基性喷出岩。,裂谷盆地演化示意图,、大陆内裂谷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4.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着断陷及盆地格架,断层常为铲型,控制的断陷形态有箕状和地堑式。5.断陷早期常以冲积扇膏盐湖相沉积为特征;断陷扩张期和稳定发展期,以湖相为主;断陷萎缩期以泛滥平原浅水湖泊河流沉积为主。坳陷期以大陆冲积相为主。6.生油岩体系多发育断陷稳定发展期,以湖相泥岩为主要的烃源岩,储盖组合可以是同生的,也可以是坳陷期上第三系储层。7.主要圈闭类型有滚动背斜、抬斜断块、底辟及地层圈闭。当后期受挤压或走滑压力作用可发育挤压背斜或雁列褶皱。东非裂谷、莱菌地堑仅经历了裂谷期;而北海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均经过了从断陷到坳陷的演化过程。后者常具有巨大的油气远景。,、陆间海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大陆内裂谷进一步发育,轴部可有部分洋壳侵入。如红海盆地、中国右江南盘江盆地(古陆间海盆,晚古早中生代)特征:1.盆地早、中期演化同内陆裂谷早、中期。2.地层为沉积岩和熔岩、蒸发岩,当有河流在裂谷末端注入时,三角洲或浊流沉积会代替蒸发岩。3.沉积岩薄,生油岩不发育,不易形成大的油气田。,原始大洋裂谷示意图解,、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随着板块的进一步离散,在被动大陆边缘一侧而形成的盆地。如东海陆架盆地、珠江口盆地。特征:1.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经历了内陆裂谷、陆间裂谷、窄大洋和大西洋4个阶段。2.在近大陆一侧有潜埋的裂谷系,常发育沉积中心向盆地方向迁移的楔形沉积,发育正断层。下部常为裂谷期陆相沉积,上部为向海推进的陆相或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岩、三角洲和水下扇。Dickinson称为冒地斜棱柱体。,冒地斜棱柱体演化图解,、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3.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有丰富的油气资源。4.圈闭类型与裂谷盆地基本一致:滚动背斜、抬斜断块、底辟及地层圈闭;而且生物礁发育,更增加了其油气潜力。5.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南中国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莺琼盆地。,、孤后(间)裂谷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孤后裂谷盆地:泛指发育在火山弧后面的盆地。如:松辽、珠江口、渤海湾盆地。弧间裂谷盆地:早期的火山岛弧因深部扩张而解体,早期岩浆弧成为不活动的残留弧,向外有一部分弧处于海沟旁继续活动而形成新岩浆弧,在两弧之间由于扩张,地壳沉降而形成。如:东海东部冲绳海槽盆地。,、夭折谷和坳拉槽,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大陆裂谷常以三支裂谷系形式开始发育,其中两支在大陆裂解阶段继续扩张,形成大陆边缘和洋盆;另一支发育中断,成为向克拉通内延伸的凹陷,成为天折谷。如贺兰坳拉槽(华北地台自中、晚元古代破裂)。特征:1.其走向与海岸斜交或近于垂直,向海洋变深变宽,两侧受断层限制。2.基底性质由克拉通方向的陆壳向海洋方向过渡为洋壳。3.沉积物靠近海洋的一端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粗碎屑岩、浊积岩和碱性、偏碱性火山岩;在大陆内部的一端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砂泥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厚度自海向陆内方向变薄,火山活动减弱。,、夭折谷和坳拉槽,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4.沉积物在不同阶段有差异,在早期和晚期以陆相为主,中期以海相、海陆过渡相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早、中期物源来源于周边的克拉通隆起区,晚期由于海洋收缩封闭造成造山带,产生隆起剥蚀区,沉积物来自于褶皱造山带向大陆内部搬运。5.巨厚的沉积中缺失蛇绿岩套,也没有经过剧烈的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与活动海槽型沉积有显著的差别(田在艺,1980)。,(四)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压性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多沿陆缘岩浆弧或造山带一侧分布,应力场以挤压作用为主,盆地的形成与聚散型板块活动有关。压缩构造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弧沟系:深海沟、火山弧(B型);褶皱冲断带、缝合带、消减带杂岩体(A型)。弧前地区:火山岛弧靠海沟一侧的地区。弧后地区:火山岛弧以后的地区。与B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有:海沟、弧前盆地,与A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有: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缝间盆地)。,压性沉积盆地演化序列,、弧前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位于岩浆弧与海沟增生楔之间,基底可以是陆壳,洋壳或过渡壳。如中国西藏日喀则白垩纪弧前盆地。特征 1.沉积主要来自岩浆岛弧的碎屑物,水深取决于盆地性质与补偿关系。下伏为残留洋壳时水可能较深,可沉积含火山灰的深水细浊积岩和浅水粗浊积岩、陆棚砂岩和三角洲砂岩。物源可以是非火山高地侵蚀碎屑。赤道区盆缘可形成珊瑚礁。,海沟、斜坡盆地和弧前盆地发育示意图,、弧前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2.近岛弧一侧为脆性破裂,发育正断层;近海沟一侧挤压性褶皱,冲断层发育。3.多数弧前盆地未找到大量油气,主要原因可能是沉积速度快,相变大,储集性差,生油岩多为腐殖型且不成熟等。,、残留洋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板块聚合过程中,尚未完全碰撞时,保存下来的部分小洋盆。一侧为被动大陆边缘,另一侧为沿弧沟系所产生的增生楔。后期可转化为前陆盆地,部分遭受变形而褶皱冲断带。如松潘甘孜盆地(扬子地块)特征:1.盆缘形成大型三角洲体系,向海盆发育海底扇并覆于远洋沉积之上,这种浊积岩就是前造山期复理石。2.往往与前陆盆地叠合成为油气勘探目标层系,具有一定的潜力。,在地壳碰撞造山带形成的陆间缝合带所伴生的沉积盆地演化简图,、前陆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当大洋闭合和冲断带前锋扩展到伸展变薄的大陆边缘时,由于构造负荷地壳挠曲而产生深凹盆地。位于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根据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当陆块被拖向俯冲带下插时,在俯冲板块上形成的,其冲断层的断面倾向与B型俯冲方向一致,为同向冲断带。如中国龙门山前陆冲断带与前陆盆地。,与碰撞造山带毗邻的周缘前陆盆地简图,弧后前陆盆地横剖面简图,、前陆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弧后前陆盆地:在大陆边缘岩浆岛弧的后面。此盆地形成之前,一种为边缘海盆地和弧间盆地,后来岛弧和大陆边缘碰撞、挤压,使边缘海沉积物受挤压形成褶皱冲断带,叠置造成的构造负荷有关。冲断层的断面倾向与B型俯冲方向相反,为反向冲断带。如美国落基山前陆冲断带与前陆盆地,酒泉瓦东盆地。特征:1.盆地横剖面为由造山带侧翼向克拉通减薄的不对称楔状,平面上平行于造山带展布。2.造山带一侧发育向前陆区逆冲推覆的褶皱冲断层带,主要断面为倾向造山带的铲形或阶梯状,常呈叠瓦状组合;盆地克拉通一侧可发育正断层。3.沉积组合常见的有洪积河流三角洲相和浅海相,有时有浊积岩,碎屑物源主要来自造山带;克拉通为一次要物源区。沉降中心常逐渐向克拉通方向迁移。4.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山间盆地(缝间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处于两个古缝合带之间,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陆盆地复合而成,主要发育于中亚或中国西部“中国型”。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费尔干纳盆地。可能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远程效应有关,具有复合前陆盆地的特点。特征:1.盆地形态受四周山系所限。2.造山带附近仍发育向盆地逆冲的褶皱冲断带,规模可能比前陆区的小,山前可以呈向盆地内减薄的楔状,但影响范围不大。3.四周为物源区,沉积组合主要为冲积、河流、湖相及浅海相。4.山间盆地除受挤压作用外,走滑断层也常发育。5.具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五)走滑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拉分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转换断层:由侧向滑移(沿走向滑移断层),转换成沿倾向滑移(沿正断层或逆断层);或沿断层的水平剪切运动可以突然停止,转换成横越中央海岭的张性运动。拉分盆地的成因与转换断层和走滑移断层有关。由于强烈走滑运动使地壳弯曲,常伴有一定倾向滑动分量,在走滑断层一侧为沉降中心。可分走滑拉分盆地:张扭性;走滑挠曲盆地:压扭性。,理想的拉分盆地简图,(五)走滑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拉分盆地,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特征:1.平面上常呈棱形,走滑断层为两个长边界,正断层为短边边界,走滑断层一侧往往为沉降中心。2.沉积速率高(可达 100/千年),岩相变化大,盆地周缘以冲积扇、浊积扇和河流三角洲相为主,向盆地中央迅速过渡为较深深湖(海)相为主,并夹有大量的重力流沉积。3.具有油气聚集的基本条件,走滑运动会提供良好的构造圈闭。,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含油气盆地是地壳中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最基本单元,而背斜、断层等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最小单元,在沉积盆地中,这些构造往往是成群成带出现的。因此,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或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称为油气聚集带。常常用聚集带表示构造型的油气聚集,用油气趋向带表示地层型油气聚集。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和,我们称为油气田。,一、油气聚集带的分类,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根据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的地质因素进行分类,主要类型: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强烈中等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长垣、平缓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穹隆背斜型油气田群。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断块型油气聚集带;同生正断层逆牵引背斜型油气聚集带;同生逆断层挤压背斜油气聚集带;逆冲断裂型油气聚集带。3、礁型油气田带,波斯湾盆地构造及油气田分布略图,二、油气田的分类,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按成因关系可把油气田分为三种类型:构造油气田:受单一构造因素控制。如背斜油气田、断块油气田。地层油气田:受单一地层因素控制。如上倾尖灭岩性油气田、礁型油气田、不整合油气田等。复合油气田:受构造和地层等多因素控制。如盐丘型复合油气田、礁型复合油气田、潜山型复合油气田、侧向叠合型复合油气田。,与潜山有关的油田模式剖面图,二、油气田的分类,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加利福尼亚中途油田威廉斯及二十五山区构造剖面图,库列绍夫油田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