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讲义.ppt
2010抗震设计规范与2001抗震设计规范基本比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培训教材,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 戴国莹 2010年10月,进一步向约束砌体发展体积配筋率0.07%0.2%为约束砌体,0.2%以上称为配筋砌体。,7.2.3 洞口系数 抗震承载力正应力影响系数 水平配筋和中间构造柱共同工作的承载力,7.3.2 楼梯间构造柱设置、构造柱拉结筋 圈梁间距调整 预制板支承方式 局部修订对楼板与墙连接、楼梯间的要求,砌块芯柱和圈梁间距调整7.4.6 新增横墙较少砌块的构造,F.1.1 F.1.2 F.1.5 配筋砌块结构的高度,抗震等级,短肢墙F.2.1 F.2.5 弹性变形验算 大偏拉验算 满灌,分布筋和约束边缘构件构造,抗震规范砌体结构条文的主要变化情况,底框过渡层设计要求 底框约束砖墙、约束砌块墙的构造7.5.6 底框的框架柱构造,多层砌体房屋布置规则性的设计指标,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布置的改进,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的改进,多层砌块房屋芯柱设置的改进,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设置的改进,砌体房屋楼梯间构造的改进,砌体墙承载力计算的改进,配筋小砌块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比较,底框房屋抗震设计基本规定对比(0.05g0.20g),底框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改进,底框房屋过渡层设计的改进,钢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新增),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计算,钢结构连接的抗震计算,钢结构构件的长细比,钢结构柱的板件宽厚比,钢结构梁的板件宽厚比,钢结构支撑的板件宽厚比,坡口角度符合有关规定;翼缘厚度或12mm,取小者;(10.75)倍翼缘厚度;最小半径19mm;3倍翼缘厚度(12mm);表面平整。圆弧开口不大于25,梁柱连接节点构造,屈曲约束(消能)支撑框架结构设计要点,3.7.3 楼梯间非承重墙体(2008年局部修订)3.7.4 框架填充墙和隔墙 2008年提升为强制性条文13.1.2“性能化设计的方法”可参照附录M.213.2.2 关于“楼面谱方法”移到附录M.313.3.2 建筑构件设计一般性要求新增女儿墙13.3.3 砌体隔墙、烟道等,(原7.1.7)13.3.4 框架填充墙块材强度、楼梯间墙体构造13.3.5 单层RC柱厂房围护墙选型、布置M.2 非结构性能化设计方法(原条文说明)M.3 楼面谱方法(原13.2.5),非 结 构 的 条 文 修 改 情 况,非 结 构 的 地 震 作 用 计 算 侧力法,建 筑 构 件 抗 震 构 造 措 施 的 变 化,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大跨屋盖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单建式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基本目标 继续保持89规范对性能目标的描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A大震完好,B大震基本完好,C大震部分构件中等破坏,E生命安全结构稳定,D大震中等破坏,结构基本抗震性能目标,性能化目标不低于基本目标的具体性能目标 地震动的水准+结构损坏状态和可继续使用程度,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判断目标是否达到,否,是,结束,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可供选择的预期性能目标描述,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目标1:结构总体承载力在预期大震下仍基本处于弹性状态,构件细部构造仅需要满足最基本的构造要求 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或低烈度设防且风力很大时有可能实现;也可对某些关键构件提出这个目标。目标2:结构构件承载力在中震下处于弹性,在预期大震下可能屈服,其细部构造需满足低延性的要求。目标3:在中震下已有些塑性变形,大震下有明显的塑性变形,细部构造需要满足中等延性的构造要求目标4:在中震下的损坏已大于性能3,结构总体的抗震承载力仅略高于一般情况,其细部构造仍需满足高延性的要求。,延性(细部构造)水准举例 不同延性的细部构造,可根据震害总结确定:由不同烈度下按小震弹性设计的最大承载力求出对应于大震的屈服强度系数,估计所需的延性要求从而复核现行规范的构造。在此基础上,基本抗震构造 指防止脆性或失稳破坏,低延性构造1.5 可按6度设防的要求,中1延性构造2.5 可按7度设防的要求,中2延性构造3.5 可按8度设防的要求,高延性构造 5 可按9度设防的要求。,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验算方向,抗震性能化设计例 6度 H=144m,抗震性能设计方法,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