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ppt

    • 资源ID:6436826       资源大小:272.99K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ppt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前言 1.1本细则适用于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地质调查 立项论证、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野外成果验收、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最终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等各个工作环节,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DD 2001-02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为依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DD2006XX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为依据。参考使用其它相关的国标、行业标准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工作规范、技术要求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统一要求采用数字填图技术,以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为依据,1.2技术文件(规范、规定),(1)DD 2001-02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2)DZ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3)DD2006XX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4)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5)DZ/T 00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6)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7)ZBTD100041989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8)DZT01581995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9)GB95819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10)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11)DZT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12)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暂行规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13)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暂行办法(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区域地质调查操作细则,1 地质填图中实测剖面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对剖面的研究是确定填图单位、建立图幅综合地质事件表的主要途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一般是从剖面研究开始,剖面研究是填图工作的基础,填图工作又可以进一步为剖面研究提供依据。在剖面研究中,路线剖面一般适用于对构造、侵入体等的概略性研究;实测剖面一般用于详细研究某一填图单元的组构属性等地质特征以及含矿性等。,1.1 实测剖面时要观察和收集的主要内容,沉积岩地层剖面: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构,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的各种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打下基础。应进行详细分层、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取人工重砂样品进行重砂矿物组合特征研究。,1.1.2 侵入岩剖面,在划分侵入体(单元)的基础上,测制侵入岩剖面,其目的是归并单元,确定侵入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和侵入体的就位机制。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地质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值测试样品。,1.1.3 火山岩剖面,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岩地层,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构造。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岩石类型、组合与序列、火山相、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1.1.4 变质岩剖面,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恢复原岩。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各填图单位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分、接触关系、变形变质特征及序次,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对浅变质沉积岩还应研究其沉积作用特征。,1.2 选择和部署剖面的原则,1.2.1 沉积岩剖面应选择在地层发育完整、基岩露头好、接触关系清晰、标志层发育良好、构造相对简单的地段测制。如果岩石地层单位出露不全或因构造改造层序变得复杂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测制短剖面拼凑。剖面线方向应基本垂直区域地层走向,在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剖面线方向和地层走向夹角不小于60。,1.2.2 变质岩剖面应选择变质变形复杂、填图单位相对发育最齐全的地段测制。1.2.3 测制花岗岩超单元、单元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单元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测制花岗岩构造剖面应选择花岗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段。,1.2.4 火山岩剖面应选择火山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1.2.5 一般情况下,一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剖面控制,若已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实测剖面,也可部分或全部引用。1:250000区调中修测区对原有的实测剖面在检查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或重要意义剖面进行重测或补测(含建组剖面、层型,新建的地层单位),重测或补测剖面的要求同新测剖面。,1.3 剖面测制的要求和有关精度,1.3.1 剖面比例尺:应根据测制剖面的目的、精度要求和岩性变化等具体决定,一般情况为1/5001/5000。1.3.2 剖面的平移:遇有大片覆盖、天然障碍或由于构造破坏等造成测制意义不大的地段,需要平移时,应以一定标志层或实地顺层追索为依据,平移前后的剖面应有1030m的重复。通常情况下,平移距离应不大于500m。分层精度要求:分层精度应根据剖面比例尺和剖面测制目的具体确定,原则上以自然单位或其组合为分层单位。标志层、化石层、含矿层、火山岩中沉积夹层或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层位等均应分层表示。,1.3.4 剖面测制前要求,1.3.4.1 剖面踏勘: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对所选定的剖面线附近进行进一步的踏勘了解工作,了解露头连续情况、构造形态、总的岩石组合、岩性岩相的一般变化规律,研究接触关系、确定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位置及其横向变化特征,了解交通及地形特征,初步了解化石层位和确定重要样品采集地点。在此基础上,选定剖面线所通过的具体部位。1.3.4.2 概略分层和工程布置:在选定的剖面线上,对岩性进行初步分层,对重要地质现象及岩石定名在项目组内取得基本统一的认识。为确保剖面精度,凡剖面线上第四系掩盖较多又难以用短剖面平移拼接时,应使用必要的工程予以揭露,但在剖面两侧各100m范围内有基岩出露,且能代表覆盖地段特征者,可以不布置工程揭露(重要接触关系除外),在剖面记录中予以说明。,1.3.5 剖面测制,1.3.5.1 地形剖面线的测量:通常使用半仪器法导线测量,地形导线测量的数据用剖面登记表格记录。剖面线起、终点的位置、剖面观察地质点的位置及代表性产状要素、地层分界线等,均应准确地标定在地形图或航片上,同时在实地也应建立半永久性标记以利查找。1.3.5.2 地形剖面与地质测量采用同时作业的方法进行,剖面记录格式同路线格式。1.3.5.3 地层厚度的计算:采用公式:DL(sincos sincossin)地层厚度应分层计算。比例尺小于1/1000的剖面,分层厚度取整数,大于1/1000的剖面,厚度数值取小数点后一位,其余四舍五入。1.3.5.4 当地层产状平缓(10)、地形坡度较陡(50)时,地层厚度也可采用皮尺直接量取法获得。此时地形剖面可直接在1/5万地形图上读取。,1.3.6 注意事项,1.3.6.1 任一产状数据的有效控制距离要求在野外测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并详细记录,以便室内计算之用。1.3.6.2 一般情况下,剖面图上出露宽度小于1mm的脉岩在计算地层厚度时不必抛去其影响,超过1mm时,则应抛除采用岩脉两侧分别算厚度。但应注意如岩脉虽小,但比较发育,且对某一地段厚度影响亦较大时,此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剔除。沿断裂充填的脉岩,厚度计算时应按断层处理。1.3.6.3 同一背、向斜两翼完整、岩层同时出露于剖面时,厚度计算可用较发育的一翼。柱状图中可表示岩性相变或说明厚度变化,但不得分别采用两翼岩层中较大厚层建立地层柱。,1.3.7 要经常对照与整理剖面资料(剖面记录、表、控制点等),必要时进行野外复查工作。,1.3.8 剖面测制完毕后,应进行系统整理,及时编绘剖面图、柱状图。对所采集的各类标本、样品作全面核对及进行半永久性标识,按照各类样品的要求分别填写送样单、作附图、装箱。并应写出剖面的文字小结,其编写提纲列于下:(1)完成工作量:剖面长度;各类样品及数量;工程及数量等。(2)地质成果:地层、岩浆岩,以地层(岩浆岩)单元或分层简述岩性岩相特征厚度,相对时代论证,特别是综合岩石填图单位划分依据及其相互之间接触关系、构造变形特征等。(3)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和新的见解。(4)存在问题。,1.4 剖面(路线)记录格式,1.5 实测剖面图的编绘,实测剖面的成图方法:有展开法和投影法两种,当剖面导线方位稳定时,多用展开法作图,当导线方位多变、转折较多时,宜用投影法作图,投影法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方法。1.5.1.1 用展开法绘制实测剖面图:先绘制地形剖面线,再进行真倾角和视倾角的换算,然后按视倾角数值绘制在该导线上的层面投影线。1.5.1.2 用投影法绘制实测剖面图:计算水平距和高差;作导线平面图和选定导线总方向;作剖面图时若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剖面线与区域地层走向的夹角小于60,一般应采用分段垂直投影的方法成图,投影基线要与地层走向基本垂直或夹角大于60,尽量避免图上的地层厚度人为误差,保证地层厚度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作柱状图,1.5.2.1 柱状图的内容应和剖面图相吻合,柱状图纵比例尺以选择可表示90的分层为宜。1.5.2.2 重要的含矿层、标志层、化石层可适当放大表示。1.5.2.3 岩性描述要简练,重点突出。1.5.2.4 化石应填写正式鉴定属、种的全名。按先动物后植物的顺序写。1.5.3 剖面图、柱状图中的岩性命名在野外作图时暂以野外定名为准,室内应根据室内鉴定结果进行补充修正,并参考野外观察记录核定。原始记录表中岩石定名与最终定名不一致时,应加批注,以使之与剖面图和柱状图吻合一致。1.5.4 经过地层对比,或年度资料整理阶段、或最终资料整理后,剖面图应上墨,以便保存。剖面图、柱状图的格式和具体要求参见1983年版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图式图例(1:50000)第212214页。,2 地质填图路线观测点的布置与编录,路线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目的是按照一定路线间距系统进行野外观测,对重要的地质界线、构造线、地质体、矿化现象及蚀变带等以一定数量的地质观测点控制,取得必要的地质资料;观测路线及观测点布置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质图的质量及填图工作效率。,2.1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布置,2.1.1 观测路线的密度及布局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测区内地质矿产的复杂程度及已有的工作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航片的解译程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自然地理条件等。(2)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3)任务书要求和设计审批意见。,(4)沉积岩和浅变质岩分布区的路线布置应有主干、辅助之别,主干路线:是控制测区的主要路线,必须穿过测区主要地质构造线,布置在露头好的地区,以形成路线格架。填图时主干路线必须做定量的路线记录和信手剖面。要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组成及其变化、标志层、相变带的分布范围与变化特征,了解断裂、褶皱构造发育特征,并做必要的构造测量。对具一定规模的沉积矿产了解矿体的组成、厚度、赋存状况等。此外主干路线还应补采必要的样品。辅助路线:是对主干路线填图时控制不够地段的补充路线。一般做到定性的观测记录即可。其作用是控制不整合界面、构造线、相变带、标志层、矿化地段等重要地质界面的延伸、变化特征,勾绘地质图和与实测剖面及主干路线进行对比,对辅助路线上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质现象应作详细观测、记录,必要时取样。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可全部或部分互换,记录内容要求随之作相应调整。,(5)应考虑到短期野外整理、各组之间的连图及站点的转移。(6)凡是两个组以上在同一地区填图时,每个组工作手图上均应标示邻侧区其他组的路线,便于互相参考和连图,避免因进行追索或地质情况变化改动观测路线方向时造成重复工作或路线间距不能满足设计要求。,2.1.2 观测路线布置方法,在1:5万和1:25万区调中,通常采用穿越路线为主和与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法。2.1.2.1 穿越路线:是以最短的路线,观测较多、较全面的地质现象、解决较多地质问题的一种基本路线。穿越路线方向要基本垂直于地层、地质体或区域构造线的走向布置,按一定的路线间距贯穿整个调查区,路线要尽量布置在露头良好,易于通行的分水岭或沟谷。对产状近于水平的岩层分布区。路线必须穿越山岭及沟谷。穿越路线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地层层序、时代和上下接触关系、岩相纵向变化及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以穿越路线为主的地区,可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直线平行推进法、交叉正弦曲线法和基点梅花状路线法等。,2.1.2.2 追索路线:是沿地质体的界线或构造的走向布置的一种路线,用于追索地层界线、构造线、标志层、特殊地质现象的横向变化。追索路线一般采用直线追索法、波浪式追索法;采用波浪式追索法时,其点距应满足设计要求。以穿越路线为主,配合追索路线时通常采用侧向追索法,在穿越路线的一侧进行追索的距离不应大于该区两条路线的距离,同时各组采用的方法应统一,避免重复工作。,2.1.3 观测点的布置和定点,观测点的布置要以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路线中观测点的布置不应该是机械的、均匀的,应根据地质情况的不同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应用。一般应布置在岩石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处、岩浆岩的接触带、构造线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处等。,定点方法可采用两种,(1)“前进”定点法:适用于地质界线、各种地质现象及矿产地露头清楚、界线明显,则可依前进方向进行定点。(2)“回线”定点法:适用于界线不明显、划分标志不清楚,为使点位定得更有地质意义,在继续向前观测一段后,综合考虑地质现象,然后再回头确定点位。,2.1.4 观测路线及观测点的密度要求,点、线网度要求是为了保证达到地质调查目的的措施之一,也是调查比例尺的具体体现。但应注意不能过多地追求点、线距离。对点、线具体要求是在以穿越路线为主的地区,线距一般为地形图图面距离11.5cm,最大线距不超过2cm,点距0.61cm。一幅1:50000图幅内的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不少于600km。一幅1:250000图幅路线总长度一般控制在30004000km。在1:25万区调中要按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将实测区和修测区按不同精度布置观测路线。实测区按系统观测路线布置,点线控制应形成一定网络格架,依地质繁简程度地质路线的稀密应有所不同;修测区应在原有1:200000、1:50000填图地质路线基础上,对主干路线进行复查验证,按新的技术路线和思路进行观察研究及连图,针对连图中出现的问题及原有填图精度达不到要求或需查清的基本地质问题较多,则应布置野外观测路线或全面设计实测地质剖面,对问题较多的地区必须布置正规观测路线,对问题较少的地区则应布置稀疏的观测路线检查原有资料的质量。,2.2 路线观测与编录,2.2.1 地质路线观测的一般程序标定观测点的位置,是观察与研究观测点所能控制范围的各种地质、矿产现象、地貌特征,并给与如实记录;取得必要的产状要素,采集样品,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沿前进方向进行路线的连续观测的记录,并绘制路线地质剖面图。2.2.1.1 观测点位置的标定及要求 观测点位置要准确标定,其定位误差应小于野外工作手图图面距离1mm,观测点的定位应在野外工作手图(航片)上目测标定,通常应用交会法核正。用GPS定点时,应结合野外工作手图(航片)进行校定。,2.2.1.2 地质界线的填绘及要求,各种地质界线的填绘应在野外现场进行,不允许在室内凭记录本和记忆编绘。首先在航片上辩认出特征,结合现场实地填绘。填绘长度应是向观测路线两侧各延伸1/2线距长度,并转绘在野外工作手图上。若测区没有航片资料,则采用追索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工作手图上直接填绘。经实地填绘的地质界线是实际材料图等综合图件编绘的基础和依据。,2.2.1.3 编录要求,路线记录遵循描述性的原则,必须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地质现象,不能为自圆其说而对地质现象做任意取舍,要保持重视实践、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要求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观测要全面,重点要突出;能定量的尽可能定量,定性描述要使用统一的概念和术语体系;第二:记录文字要通顺、清晰、易懂、避免错别字,如发现有错误或笔误之处应划改,不能涂改,要注意保持记录本的整洁;第三:对文字难以表达或重要的地质现象要进行素描、摄影。,2.2.2 编录内容格式及要求,2.2.2.1 时间、天气,同行人及分工。2.2.2.2 目的:目的分为路线填图,追索检查,专题研究,剖面测量等。2.2.2.3 点号:对于一个联测图幅的一个野外组来说,地质点点号具连续性、唯一性,通常由四位数组成,书写在记录本中间。2.2.2.4 点位:对于每条路线的第一个地质点或零星地质点要记录其所在野外工作手图编号(航片编号),公里网坐标值,并标明与已知点的相对位置和所在地的绝对位置(地物、地貌特征),其余各点以前点为准,记录相对位置与绝对位置。以GPS定位时,应记录所有点的座标值与绝对位置。2.2.2.5 点性:点性分构造控制点、地质界线控制点(简称界线点)、岩性或岩相分界点、岩性控制点等,一律用文字说明。前三种地质点又称有效点,其比例通常要求占地质点总数的80%以上。,2.2.2.6 描述:地质点的记录内容因地而易。基本描述包括:露头情况;点周围的岩性特征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色、风化色)、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其目估含量)及产状(变质、变形特征)等;有效点应侧重描述地质界面的性质和特征,层面构造特征及基本层序特征,各类地质体的接触关系,构造形态特征的运动学标志及判断依据,对一时不能准确判定其性质的地质现象要记录其可能的范围,待经过进一步工作确定其性质后对此点进行批注确定。描述文字应记在野外记录本左侧,右侧预留批注的位置。2.2.2.7 地质点的记录要突出特色,即露头好、地质现象清楚的点要详细描述,其他地质情况与其相似的点侧重记录不同之处。,2.2.2.8 产状测量(包括各种面理、线理测量):要注明所量产状的性质和清楚程度、具体位置,对其可靠性或代表性有疑问时,必须写明情况(如“目估测定”、“可能为”等)。为了了解区域构造特征,即了解各种地质体在空间展布状态的变化情况,产状要素的测定必须具有系统性,在路线上(特别在构造关键部位)应连续、系统地测定产状要素,其数值用走向、倾向、倾角表示,采用方位角如3050,12040,并单列一行。有的面理产状(劈理等)应注明其与层理、褶皱间的关系。,2.2.2.9 采集测试样品要注明岩石名称,采样位置(包括地理位置和样品相对位置如点北m,层岩石,下层面以上约cm处等),样品编号单列一行。2.2.2.10 路线记录:所有穿越路线均应有路线记录,路线记录内容是地质点记录内容的简化,但更要突出特色。2.2.2.11 地质素描、信手剖面:在野外地质路线观测过程中,除文字记录外,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应进行地质素描或照相,用穿越路线填图时,主干路线原则上应绘制信手剖面,在构造复杂区原则上每条路线均应绘制信手剖面,以便与文字配合,更好地反映客观地质现象,地质素描或信手剖面应有图名、比例尺、方位,简单的图例或文字说明,在文字记录中要有地质素描或信手剖面的反映,以便互相配合。为了使点与点之间易于区分和留作补充批注用,点间记录间隔在5行以上或另开一页。,2.2.3 关于补充观察、检查、批注的记录要求,2.2.3.1 补充观察:应注明日期、检查人。补充内容如较多时可记录在其他记录本上,原记录处注明补充观察记录见本页。2.2.3.2 岩矿鉴定成果批注内容:野外编号、室内编号、室内名称、结构、构造、具有岩石成因分析作用的微观信息以及拟采用的岩石名称(宏观和微观特征综合分析后确定该岩石应采用的名称)和影响范围批注(对岩矿鉴定成果所代表的范围内所有岩石名称的划改批注)。,3 工作手图和航片表示的内容及方法,凡是有航空照片的地区,必须和地形图(工作手图)同时结合使用。标测路线地质调查过程所观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要素等实际材料的航片和地形图是最原始的实际资料图件,必须认真测制,并加以爱护和保存。,3.1 航空照片表示的方法和内容,3.1.1 工作前应在航片正面贴上透明纸,在透明纸上用蓝墨水或适当的颜色划出路线上的主要水系,标出主要居民点、山头的名称。左上角写上航片编号(包括工作手图的分幅号、航带及张号),右上角注上使用者的姓名、工作时间。地质特征均应标于航片上的透明纸上。如一张航片多次使用但路线不同,可使用原透明纸,如路线相同,且地质内容增补较多、修改较大时,应另用一张透明纸,但前一次用的透明纸仍需妥善保存。,3.1.2 每天工作前,应先对路线上所用航片进行解译,并将解译结果用HB或H铅笔划在透明纸上,对当天路线做到心中有数。对航片上的特征标志在野外应加以注意观察,以不断掌握航片提供的影象特征,提高解译能力。3.1.3 标定的观测点:应用针刺点,在航片背面及透明纸上用小圆圈标出点位,并在右侧写上点号。3.1.4 凡使用1/5万左右的航片,应以1/2.5万工作手图为主,航片仅作主要地质特征解译及标定观测点参考。凡使用1/1万1/2.5万的航片,表示内容应较1/2.5万工作手图详细。,3.1.5 航空照片(透明纸)表示内容,(1)线划类:各种岩石地层单位界线、标志层界线、断裂线。(2)各种地质要素:产状(层理、片理、节理、线理等)和构造要素。(3)重要地质现象:层理特征、环境标志、各种蚀变、变质现象及矿化现象的位置。(4)实物工作量:地质点、观测路线、主要样品及化石采样位置及简要编号;实测剖面及用于填图的工程位置及编号等。(5)除上述内容外,还要尽量准确地反映各种特殊形态、成因、成分的标志层、含矿层、小的地质体以及岩性变化、成岩变化的空间展布情况;分布范围有限及厚度很薄的标志层也不要漏掉。(6)主要特征层,地层时代比较清楚的填图单位及不同岩体可在透明纸上涂以颜色以便于阅读。,3.2 工作手图表示的方法和内容,3.2.1 野外各填图小组必须有一张固定的工作手图。两个组以上共同工作的地区应及时将各填图小组工作手图的内容相互转绘,以便于野外工作时参考和连图。3.2.2 如果使用航片的比例尺大于工作手图的地形底图,则工作手图上的内容可以从航片的内容加以取舍或归并,如产状要素、小岩脉、岩性界线等。工作手图一般不用文字描述,大多采用符号、花纹及颜色表示;此外还必须表示各种样品的位置;各种地质界线、断裂系统的勾绘要考虑到两侧已作过的路线资料,作到由线到面。,3.3 标绘工作手图及航片的要求,表示的内容应在野外实地进行。一般应先在航片上勾划、定点,后再在工作手图上标定。定点时应把这一观测段中内容,在航片和工作手图上表示清楚,要纠正那种工作手图在室内编制或不使用工作手图直接从航片上在室内转绘到实际材料图上的不正确的做法。3.3.2 各种地质界线,必须用实、虚线条区分不同精度。实际观测到的和航片解译比较确切的可用实线表示;推测和航片解译不确切的用虚线表示。,3.3.3 图上表示的各种内容:线条要清晰;字要端正;要分清主次、合理避让,避免繁杂混乱不清。如产状可适当避让点位,点号、样号可避让产状等;各种花纹、符号统一标在路线右侧,并不得超过路线间距的范围,一般长0.8cm,数字标在路线左侧。3.3.4 所表示的各种内容在野外用HB或H铅笔勾划,其中数字、线划部分当天必须上墨。对需进一步证实的界线可暂不上墨,但不宜拖延太久。3.3.5 航片及工作手图上表示的相同内容必须一致。,4 野外工作期间的资料整理,4.1 野外地质图 为了及时分析、扩充和验证已获得的各项地质资料成果,指导野外填图工作顺利进行,应及时编制或修订野外地质图。4.1.1 野外地质图是工作手图与实际材料图之间的过渡性图件。野外地质图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比例尺、范围、表示内容和表示方法。一般应制作下列专题性野外地质图:(1)与邻区(本项目内相邻图幅或前人已完成图幅)接图的图边地质草图。(2)点、线密度控制程度图。(3)一个或多个填图单位、标志层、岩性(组合)层和其他有意义的地质体平面特征分布图。(4)构造纲要图及构造控制程度图。(5)地质草图及剖面控制程度图。4.1.2 野外地质图反映的内容,均应与工作手图有关部分吻合一致。4.1.3.编制能说明图面内容的完整图例。,4.2 实际材料图,要求在野外工作阶段性整理期间,按分幅转绘实际材料图。地质界线暂用铅笔勾绘,待定稿后再着墨。实际材料图要求:4.2.1 用1:5万地形图(1:5万区调)和1:10万地形图(1:25万区调)作底图时,纸介质地形图不要折迭、裱糊或割开,图面盖玻璃纸保持清洁;薄膜介质地形图宜选用浅棕色调者。,4.2.2 图面内容和表示方法,(1)地质观测点及其编号,可依据工作手图,将观测点徒手转绘到实际材料图上,以点圆规圈定直径1mm的空心圆表示并在其左侧编号。当某一地段因反复补课检查多次,观测点过于密集时,可删去部分作用不大的点,并在原记录处进行“未上图”批注。对于连续的地质观测点,不必逐个编号,可隔35个点写一个号以减少图面负担,但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均应有编号。,(2)观测路线、实测剖面线根据工作手图搬图。为了不与道路、等高线、地质界线等混淆,观测路线可用绿色(或其它可明显区别的颜色)实线表示,实测剖面以紫色(或其它可明显区别的颜色)实线表示。(3)各种产状要素符号,包括层理、片理、线理、劈理、片麻理、流面、流线、断裂等产状的测量位置,可由手图上转绘,但走向倾向线则应查野外记录本后,在实际材料图上重新标定。各种产状可以进行适当取舍,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产状表示在图上,其标定密度在1:5万区调以一个大格(4km2)、1:25万区调以2550km2 48个点为宜;岩体和断裂的产状应全部表示,应有足够多的产状控制褶皱形态。,(4)各种地质界线,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标志层界线、侵入体(岩脉)与围岩的接触界线、变质(蚀变、岩相)相带界线、断裂线等,可从定稿的工作手图转绘。(5)图上应表示的样品及其编号有:同位素年龄样、人工重砂、硅酸盐及碳酸盐化学分析样、孢粉样、化石样等,须用GB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规定的图例表示。各种样品有鉴定成果者着红色,样品位置可以从野外地质图或工作手图上转绘。,(6)各种符号注记,包括各种地质体代号、蚀变、破碎、矿化、动力变质、混合岩化符号及侵入岩、火山岩、标志层的岩性花纹均应上图。各种符号表示的数量以能醒目和容易读图而图面负载均匀为原则。(7)不能单独成图的实际材料包括用于填图的工程位置及编号、火山口、第四系中的钻孔等。(8)成图程序按下列顺序上图:观测点、观测线、样品采集点、剖面线、地质界线、产状、代号、岩浆花纹、蚀变、破碎、动力变质带、混合岩化带等。,4.2.3 实际材料图必须在年度资料整理时逐年编制,并在野外验收前编制完毕。4.2.4 本图反映的内容,均应与工作手图吻合一致。4.2.5 编制能说明此图内容的完整图例。,4.3 当天工作的整理内容,当天工作的整理是在一条野外路线完成后在室内进行原始资料整理工作,其整理内容:检查工作手图上的点、线与航片之点、线位置吻合程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后并上墨。检查观测记录,修正错别字及不通顺的文字描述,发现问题用划改更正或批注,不允许用橡皮擦改。,检查信手剖面:按文字描述检查构造、接触关系、产状等表示的精确程度并修正。补充或完善图面要素,如图名、线比例尺、图例、代号、花纹等。整饰素描图:突出重点,补充或完善图面要素,如图名、线比例尺、图例、代号、花纹等。,挑选标本、样品:将需保存、送鉴定者涂白漆上墨或用记号笔标记并进行登记。去掉的标本、样品应在记录、图件中相应批注。检查工作手图上地质界线、重要构造线、产状、化石、标本样品等表示的合理程度及准确度。在填图组长使用的工作手图上(组长手图)进行相邻路线间地质连图,注意地质界线的勾绘应参照“V”字法则进行,并力求地质构造的合理性,如发现认识、观察有争议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此时勾绘地质界线一般用虚线表示。,4.3.8 进行记录本、工作手图、标本、样品等的扣合工作。经上述工作后,对肯定的资料,如素描图、路线剖面图、观测点线等应及时上墨。地质观测点、线及取样位置与编号、构造要素、产状、化石等资料,按要求转绘到相应的野外地质图上。记录人作路线小结,小结的内容主要为日工作量的统计,有条件时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4.3.12 整理工作进行后,组长作简要工作日记,安排第二天工作,布置新的填图路线。,4.4 阶段性的室内整理工作,阶段性的室内整理工作系指项目组野外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一个站工作结束后进行的整理,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搬站前须进行一次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内容为:根据野外工作手图绘制相应的野外地质图,发现有问题应立即布置补课检查或追索路线;并对整个阶段的图面进行连图、检查,但不得涂改记录或任意改动地质界线;如有图面结构不合理之处或有矛盾,必须到实地检查处理或列专题研究。,检查野外地质图的内容是否齐全,转绘是否正确,发现遗漏、错误立即补齐修正。4.4.3 检查路线小结,如有不妥之处加以批注。4.4.4 寄送样品。4.4.5 组织业务讨论会,讨论该阶段的主要地质成果和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4.4.6 计划下一测站的工作。4.4.6.1 初步设制地质填图路线。4.4.6.2 推断可能遇到的地质构造问题,提出重点工作地段和注意事项。4.4.6.3 需要的工作量和时间安排。4.4.6.4 任务落实到组和个人。,5 年度资料整理工作,5.1 整理内容5.1.1 完成年度工作区的野外地质图、实际材料图、各种剖面图、柱状图等系列图件的检查。5.1.2 检查所有原始资料,批注已有分析、鉴定的成果。5.1.3 检查所有样品、标本等实物资料并及时送样。,5.1.4 对所有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统一编号归类,健全各种资料的目录与索引。5.1.5 必要时编制褶皱、断裂、侵入岩等卡片。5.1.6 编写年度工作总结和下年度工作计划。在编写年度地质工作总结之前,应召开技术讨论会,按地层、岩浆岩、构造等逐项进行讨论,肯定主要证据,理出新的发现及主要成果,明确存在的地质问题及解决途径,然后编写文字总结和下年度工作计划。,5.2 整理要求,5.2.1 整理工作的重点放在野外地质图、实际材料图及各种剖面图的整饰,检查这些图件的完备程度及准确性。各种剖面经整理、批注后及时上墨。5.2.2 对主要地质成果,如地层划分、主要接触关系、重要的构造等资料和剖面图、素描图、文字记录、野外地质图等,要重点复查。5.2.3 全部原始资料相互扣合性的检查。5.2.4 在上述工作后,发现重要问题和缺点,应立即组织人力进行补课或检查。对重大的地质问题不能在短期解决时,应提出次年解决该问题的计划。,5.3 专题研究,对于图幅内一些关键问题,应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基础地质问题和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新成果的研究和总结。,6 野外验收前的资料整理,基本要求是全面、系统地整理与综合研究图幅调查工作开展以来所取得的实际资料,检查各项资料(野外记录、原始图件、标本、样品及分析鉴定资料等)的完备程度和质量,开展综合研究,编制各种综合图件,编写野外地质调查简报。6.1 校对原始资料认真、系统地校对野外记录本、工作手图、野外地质图和实测剖面图、剖面登记表、剖面记录本,使文图相符、数据可靠。,6.2 野外地质图的编制,经连图和阶段整理、年度整理,编制野外地质图。其工作的重点是考虑图面结构是否合理、表示内容是否完备。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修正、检查或补做野外观测。经检查无误后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数据化文件。图层的设置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6.2.1 对与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同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编绘和数字化处理,形成项目比例尺的数据化文件。6.2.2 打印野外地质彩色图供验收。,6.3 野外工作简报的编写,经过综合研究和各种图件的编制后,对各类地质问题做出初步结论,编写野外地质调查简报。,7 最终室内整理,最终室内整理是在野外资料验收及验收后需补作的野外工作结束之后进行,在调查中收集的各项资料齐全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和归纳,编制各种图件和编写地质报告。最终室内整理和研究工作开始之前,项目组应有整理工作的时间安排计划,报告编写提纲和编写分工计划,并报技术主管部门。,7.1 最终室内整理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根据野外验收提出的意见,进行检查、修正、补充。补充收集的资料如纠正了原资料,应在原资料处进行批注,此时应注意征求原作者的意见。7.1.2 凡未上墨的剖面图及时补齐。7.1.3 预备作报告中用的插图、照片应注明其观测点号,以便应用和综合整理时利于选找和校核。,7.1.4 建立、健全各种登记表或卡片,包括地层接触关系、岩浆岩接触关系、侵入岩登记、脉岩登记、断裂和褶皱登记、各岩石地层单位剖面登记等。7.1.4.1 编制登记表或卡片在年度(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和最终室内整理阶段进行。7.1.4.2 登记表或卡片各项内容的填写,必须忠实于原始资料,应比原始资料更简明扼要和条理化。7.1.4.3 各种登记表或卡片编好后,分类装订。,7.2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图件的编制,7.2.1 地质图经过野外验收、补充收集资料后的野外地质图为地质编稿原图。现将地质编稿原图编制方法列述如下:7.2.1.1 一般原则:(1)地质图按色标统一设色;(2)为了充分利用有效印刷版面反映地质图内难以表现的重要细节,图式可根据测区地质构造情况灵活确定;(3)以沉积岩为主的图幅应附综合地层柱状图;(4)一般应有两条图切剖面;(5)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用柱状图的图式表示。,7.2.1.2 地质体的取舍、合并、放大表示原则,(1)地质图上仅表示图面直径大于2 mm的地质体和宽度大于1mm、长大于5mm的线状地质体(或断裂)。对小于以上参数者可以在满足地层划分精度和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的前提下实行相邻地质体的合并。具体为对时代相同、直径小于2mm但相距很近的数个地质体在保持原有构造特征的前提下可合并和相连;如是同一单元的岩体,可以合并和相连;对成矿有意义的小断裂,可延长到5mm表示。,(2)厚度很小的含矿层、标志层应放宽到1mm表示,有特殊意义的小块地层、小岩体应放大到直径1mm表示。放大时,其界线只能向该地层所在的系、统或组内部移动,从而保持其所从属的组、统或系与相邻的组、统或系的界线位置的准确,当相邻几个狭长地质界线都很窄而又不能简单合并时,则可将各层均匀绘出或合并为群。小岩体扩大表示时应保持原来的长轴方向,并不得改变其原来的从属关系。,(3)第四系沉积物图面分布宽度大于2mm或面积大于0.5cm2时方于表示,但特殊类型(如冰川沉积)或有重要意义时(如砂矿区)不受此限,可扩大表示。(4)对过于曲折的地质界线应适当简化,但侵入体、特别是小岩体的支叉处、锯齿状、港湾状侵入接触界线应尽量保留。,7.2.1.3 地质图表示的内容,(1)各种地质界线,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填图单位界线、侵入体(岩脉)与围岩的接触界线、变质(蚀变、岩相)相带界线、断裂线等均用黑实线表示。凡对构造期次或地质事件序次具有划分意义的岩墙或岩墙群,不论其规模大小均应表示。(2)岩浆岩、火山岩、标志层等用岩性花纹表示;火山岩地区用双重制图方法表示,即以地层代号表示时代,以花纹表示岩性,图例之文字中说明岩相。(3)样品:地质图上仅表示有鉴定成果的同位素年龄样和主要化石采集地。,(4)各种地质体代号、脉岩、包体、蚀变、破碎带、矿化、动力变质、韧性变形带、混合岩化、示相标志矿物或矿物组合用符号表示,除脉岩、包体外其余符号按规范和国标要求用红色或黑色表示。(5)各种产状要素符号,包括层理、岩体流线及流面、片理、线理、片麻理、劈理、断裂产状等应进行适当取舍,选取其中能充分反映测区地质构造形态,有代表性的表示在图上。一般情况下其标定密度以一个大格(4cm2)14个点为宜。岩体和断裂的产状应尽量全部表示。(6)大面积覆盖区的钻孔资料等。,7.2.1.4 图例,图例排列的顺序为:岩石谱系单位之外的侵入岩、脉岩的各种岩性花纹图例,蚀变、破碎岩图例,动力变质、混合

    注意事项

    本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