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会计学原理-01-绪论.ppt

    • 资源ID:6436702       资源大小:949.50KB        全文页数:7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会计学原理-01-绪论.ppt

    1,会计学原理,2,本章学习要求 理解会计的意义、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了解会计的职能,深刻理解会计前提的基本理论,掌握八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掌握会计的方法和法规,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第一章绪论,3,会计学原理,4,第一章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萌芽于文明的远古时代,最初的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到原始社会末期,产品有了剩余,“会计”随之产生。在会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会计阶段。一、古代会计阶段 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到封建社会末期。这一阶段分为两个过程:人类原始的会计行为;单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二、近代会计阶段 1494年20世纪40年代末 两个主要特点:开始使用货币作为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手段;记录开始采用复式记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账户体系。两个里程碑: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 1854年英国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成立,5,第一章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三、现代会计阶段 20世纪中期至今,有以下5个特点:(一)会计准则的创建,形成一套公认会计原则。(二)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及现代审计的建立。(三)宏观会计的建立与多种专业会计的产生。(四)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电算会计)。(五)现代会计的国际协调及国际会计这一新学科的产生。总之,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6,第一章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四、中国会计简史(一)会计的起源与发展 宋、元的四柱结算法:“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明末清初的龙门账:“进”“缴”“存”“该”进缴表相当于利润表,存该表相当于资产负债表 清代以后的天地合账:复式记账(二)建国后会计的发展和改革(个阶段)1、19491957年:建国初期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学前苏联 2、19581960年:会计人员树立三大观点,财会革命 3、19611965年: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增减记账法 4、19661975年: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批管卡压 5、19761992年:1985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2年颁发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 6、1993年至1999年:1993年开始会计大改革,两次修订会计法 7、2000年2005年:颁发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 8、2006年至今:发布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初步形成会计准则体系。,7,第一章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三)1993年中国会计模式大改革 两句话:两步到位,三个层次。两步到位:第一步1993年7月1日全国执行大行业新会计制度;第二步形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两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 两制:行业会计制度、行业财务制度 三个层次:两则为最高层次,分行业制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为第二层次,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核算制度为第三层次。(四)2000年中国会计制度大改革 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五)2006年中国会计准则大改革 财政部发布了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初步形成中国会计准则体系。,8,会计学原理,9,第一章第二节会计的概念,会计的涵义(一)工具论 主要观点:重点强调会计是一种文字与数字相结合,为管理提供信息的应用技术;将会计的本质归纳为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或提供财务经济信息的一种规则与方法。(二)艺术论 主要观点:强调会计人员运用自己的会计学识,在解决特定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技巧和能力。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而此观点把会计的本质视为“描述性艺术”。,10,第一章第二节会计的概念,(三)信息论 主要观点:指在企业或其他组织范围内,旨在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组成,用以处理经济数据、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的有机整体。此观点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四)活动论 主要观点: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活动,它继承了会计管理工具论的合理内核,吸取了最新管理科学思想,从而成为当前国际国内会计学界具有影响的观点。它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并使用“会计管理”的概念。,11,第一章第二节会计的概念,(五)控制论 主要观点:强调会计的本质是一个控制系统;认为现代会计相对于传统会计更侧重于对企业的决策与控制,现代会计之所以发展成为一个控制系统,是现代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六)综合论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的观点),12,第一章第二节会计的概念,上述10种观点归纳为三类会计观:1、社会会计观:主要是从会计的社会属性来定义会计,如艺术论、控制论、活动论。2、技术会计观:主要是从会计的物质属性来定义会计,如工具论、信息论。3、综合会计观:是上述两种会计观的综合,如综合论。,13,会计学原理,14,第一章第三节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固有的功能。会计的职能分为基本职能和服务职能两部分,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一、反映职能(也称“核算职能”)指会计利用自身的特有方法,反映经济活动,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它包含以下四层意义:(一)反映形式:会计主要利用价值形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二)反映过程:包括事中和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开始以后的全过程;(三)反映凭据:会计反映要以在法律上具有证明效力的书面凭证为依据;(四)反映特点:会计反映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15,第一章第三节会计的职能,二、监督职能 指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信息,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指导。它包含以下三层意义:(一)监督形式:主要是利用反映职能提供的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二)监督时间:在会计反映的同时进行监督;(三)监督内容:包括内部监督(内部管理、控制和约束)和外部监督(接受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监督)。反映是基础,处于主导地位,监督是手段,两者不可分割。三、服务职能(也称“派生职能”)(一)控制经济活动:控制未来的经济活动;(二)预测经济前景:对未来的经济进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三)参与经济决策:参与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归纳:如实反映,严格监督,积极服务。,16,第一章第三节会计的职能,会计学一、基本概念会计学是研究会计产生和发展的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来源于会计实践,总结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会计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二、研究对象会计史、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等。三、学科体系基础会计(初级)、财务会计(中、高级)、成本会计、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电算会计、审计等。,17,会计学原理,18,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一、会计核算(一)什么是核算?核算是指核实与计算;“核实”是指甄别、辨认、确定和认可;“计算”是指计量和算数。核算的内容除了给自己看以外,主要是给别人看,因此还涉及记录和报告。(二)什么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就是指主要运用价值量数据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系列工作。(三)会计核算有哪些基本特点?(3点)1、会计核算是综合性的价值核算;主要计量尺度是货币(为什么?);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验证性和全员性;完整性:对会计主体全部经济活动都要进行核算,不可遗漏;连续性:对会计主体经济话动的时间顺序进行不间断的核算;系统性:既要相互联系记录,又要科学分类,形成体系;验证性:凭证验证账簿,账簿验证报表,证账表平衡验证;全员性:要动员会计主体的全体员工参与会计核算。3、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的程序性。指处理会计数据带规律性的流程,“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就构成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也是会计核算的主要步骤。,19,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二、会计前提(一)什么是前提?前提又称为预设,即预先给出的假设、假定或猜想,是事物能够成立的先决条件或基础。(二)科学研究需要假设 在人类的研究中,充满着科学的假设或猜想,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大陆漂移说、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等。(三)假设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 假设不是会计的专利,而是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对未知事物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或命题。,20,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四)为什么会计需要前提?会计处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社会环境中,并受其限制和约束,从而导致某些尚未确知的事物无法正面加以论证。同时,会计主要是价值核算,而价值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会计在许多方面进行估计和判断。要把会计学建成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就必须对那些尚未确知的事物作一些合理的假设,会计前提就是这些合理假设的结果。(五)什么是会计前提?是指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空环境等所作的合乎逻辑的推断,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基础或先决条件,也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规律的认识范畴。会计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多数学者主张会计的基本前提有四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21,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六)我国会计有四个前提 1、会计主体(1)什么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对象,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主要界定会计的空间范围。由于大多数企业能继续经营下去,这就为会计主体假设奠定了物质基础。(2)会计主体有什么作用?会计主体使会计对象落到实处,界定会计活动空间范围,进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各项会计要素。,22,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3)理解会计主体的四个要点 会计主体具有空间性。只核算会计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不核算所有者和其他会计主体的财务活动。会计主体具有独立性。适用于任何一个独立核算单位,而不管该单位组织形式是否完整。会计主体具有整体性。会计主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为会计的整体性经营活动。会计主体不等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法律主体,也可以是独立核算的非法律主体。,23,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2、持续经营(1)为什么需要持续经营?会计主体解决了会计的空间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会计的时间问题,即会计主体的存续时间,也没有解决会计的内容问题,即会计主体的活动内容,这些问题将由持续经营来回答。(2)什么是持续经营?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中断,并明确指出经营活动是会计主体的主要活动内容。(3)持续经营有什么作用?主要界定会计主体的活动内容(经营)和活动时间(持续),是会计主体的深化和补充,为会计核算的确认和计量提供理论依据。,24,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4)理解持续经营的两个要点 持续经营具有时间性。会计不可能建立在多数企业“朝不保夕”的基础上。虽不能准确预言持续时间,但至少可以假设继续经营的时间会大于拥有任何一项资产的存在时间。一般情况企业都是按持续经营这个假定来进行会计核算,但持续与中断是并存的,企业中断经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旦有证据表明企业不能持续经营,会计人员就应该改变核算方法,于是清算会计应运而生。持续经营具有内容性。会计主体有政治、军事、工会、学习、联宜、慈善和经营活动等。只有那些能够价值量化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内容,经济活动通常称为经营活动。因此,持续经营明确界定了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内容。,25,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3、会计分期(1)为什么需要会计分期?持续经营的时间在无止境地流逝,会计不可能等企业歇业或中断经营后再来核算,因而有必要对川流不息的经营时间指定间隔,这就需要会计分期。(2)什么是会计分期?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时间人为的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时间间隔,把经营的历史长河人为的分为若干时间片段,以便分期核算,又称会计期间。(3)会计分期有什么作用?为会计表述奠定了基础,并为会计核算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产生了“应计”、“递延”、“预提”、“待摊”等特殊会计方法,从而将企业会计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26,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4)理解会计分期的两个要点 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的必要补充。会计主体的经营是持续的,而整个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迫切的,这在逻辑上就必须为会计信息的披露规定期限,因而持续经营决定了必须分期反映,会计分期也就成为持续经营的必要补充,这是会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短于会计年度的分期称为会计中期,有会计半年度、会计季度和会计月度,我国的会计期间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常见的会计年度有:历年制: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俄罗斯、法国、瑞典、东欧等80多个国家;4月制: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英国、日本等国;7月制: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10月制: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美国、泰国等国。,27,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4、货币计量(1)为什么需要货币计量?根据会计分期进行核算,但它并没有解决运用何种计量尺度进行分期核算,这个问题有待货币计量来解决。(2)什么是货币计量?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尺度,并假定币值稳定,来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3)货币计量有什么作用?决定了会计是价值核算,使会计信息具有广泛的可比基础,价值符号成为最普遍的会计符号。在会计分期条件下进行货币计量,既为会计表述奠定了基础,又为会计表述提供了手段。,28,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4)理解货币计量的三个要点 会计是价值核算。只有货币才能实现高度综合性的价值核算,是计量经营活动及其结果的最好尺度,也是会计最理想的度量单位。假定币值稳定。货币计量提供价值信息的有用性,是基于货币的单位价值不变,即币值稳定。要求选择本位币。货币计量要求会计主体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只能选择一种货币作为本位币进行会计核算。本位币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币种,我国要求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也可选其他币种作为本位币,但编报的报表应折算为人民币。,29,第一章第四节会计前提,(七)会计前提的分类 1、主导前提 会计主体是其余三个前提的承载物,处于主导地位,其余三个都是围绕会计主体界定其属性。2、从属前提 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都是会计主体的从属前提,分别界定会计主体的各种属性。4个会计前提的关系可归纳如下图所示:,30,会计学原理,31,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客观性 1、什么是客观性?客观性也称真实性,它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保证信息真实可靠。2、客观性要求的内容(1)真实 会计信息是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必须保证其真实,而不至于误导信息使用者;(2)准确 会计信息涉及有关各方经济利益,因而会计确认应当正确运用确认标准和确认条件,准确反映各方面的经济利益;(3)验证 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取得的合法凭证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使会计信息具有一定可验证性;(4)超然 会计人员在会计方法和程序选择上,应不偏不倚,不带主观倾向性,不随他人意图转移,带有“超然”、“中立”意思。,32,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二)相关性 1、什么是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显然,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当然也是有用的信息,因此相关性原则也称有用性要求。2、怎样才算相关?由于企业向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只能提供通用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得到有助于决策的数据资料,则这样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符合相关性要求。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于经济决策并无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3、相关性要求的内容(1)宏观相关:满足国家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需要。(2)中观相关:满足外部有关各方了解企业的需要。(3)微观相关: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33,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明晰性 1、什么是明晰性要求?明晰性要求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利用。明晰性原则也称清晰性要求。2、怎样才算明晰?提供的会计信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有助于正确理解、准确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的会计信息就算明晰。3、明晰性要求的内容(1)记录明晰: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2)证账明晰:填制的凭证和登记的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对应关系清楚、摘要完整;(3)报表明晰: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做到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很广泛,明晰性要求尤为必要。,34,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四)可比性 1、什么是可比性要求?可比性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和量方面,应当具有可以比较的属性。包括微观可比与宏观可比。2、可比性要求的内容(1)微观可比(纵向可比、企业内部可比)微观可比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贯的会计政策,以便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微观可比将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进而提高信息的微观利用价值。(2)宏观可比(横向可比、企业外部可比)宏观可比是指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宏观可比要求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当尽量使企业减少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选择会计政策。宏观可比将有利于企业外部决策,进而提高信息的宏观利用价值。,35,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3、微观可比的内容(1)因果可比:按有关经济业务的因果联系实现可比,这是因为收入与费用的内在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费用是收入的垫支,收入是费用的回报。(2)时期可比:不同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实现可比,一定时期确认的收入与同时期相应的成本和费用匹配可比。(3)业务可比:按经济业务的类型实现可比,即区分不同的业务类型,使核算的同类业务具有可比性。(4)产品可比:按产品品种实现可比,即区分不同的产品,使核算的同一产品具有可比性。(5)政策可比:企业应当采用前后一贯的会计政策来处理会计业务,而不得随意变更。(6)支出可比:按支出的性质实现可比,企业要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线,以便正确核算当期损益。,36,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上表中,当误作收益性支出时,该设备就不存在分期摊销了;当误作资本性支出时,该设备就要按51,000分五年每年摊10,200元。,4、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线 概念:凡支出的效益只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属于收益性支出,表现为成本、费用的增加;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则属于资本性支出,表现为有关资产价值的增加。例:A公司某会计年度购买一台不必安装投入使用的设备价值50,000元,估计该设备使用期为5年,本期摊销10,000元。同时购买并领用配套的低值易耗品1,000元。A公司本会计年度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如下表。,37,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五)实质性 1、什么是实质性要求?实质性要求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即实质重于形式。2、实质性要求的运用(1)在会计要素确认中运用 在确认事项或交易是否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应记入哪一个会计要素时,应运用实质性要求。(2)财务报告揭示中运用 在确定会计信息应否在财务报告中揭示和如何揭示时,应运用实质性要求。例如:法律可能写明商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买方,但事实上卖方仍享有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果仅考虑法律形式就会确认为该商品交易成立,如果根据实质性要求就会确认为该商品交易不成立。,38,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六)重要性 1、什么是重要性要求?重要性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2、怎样运用重要性要求?企业应根据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并考虑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生产会计信息是要付出成本的,贯彻重要性要求,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高于成本。3、如何评价重要性?应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质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量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时,也属于重要项目。评价时,往往取决于职业判断。,39,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七)谨慎性 1、什么是谨慎性要求?谨慎性要求是指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成本或损失。谨慎性要求也称稳健性或保守主义要求。2、谨慎性要求的运用 我国规定的多项资产减值准备(如:坏账准备,存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等减值准备)、加速折旧、预计负债等,都是对谨慎性要求的具体运用。3、不可滥用谨慎性要求 谨慎要求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提取各种准备,否则就属于对谨慎性要求的滥用。,40,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八)及时性 1、什么是及时性要求?及时性要求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2、为什么要有及时性要求?会计信息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只有及时满足经济决策的需求,信息才有价值。3、及时性要求的运用 及时获取凭证:在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应及时取得有关凭证;及时处理业务: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提供信息: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按规定的时限提供给有关各方;不得提前关账:企业不得为了赶编财务会计报告,将期末的几天推到下期,而提前结账。,41,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二、会计确认(一)会计确认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确认?确认是指对某一事物进行甄别、确定、辨认和认可的过程。2、什么是会计确认?会计确认就是在大量的经济信息中进行甄别、确定、辨认和认可,从中筛选出会计核算所需信息,是会计核算的定性阶段。3、会计确认有哪些内容?会计确认涉及确认步骤、确认标准、确认条件和确认原则。,42,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二)确认步骤 1、什么是确认步骤?确认步骤是指确认的环节,分为初始确认和再次确认,初始确认是再次确认的基础,再次确认是初始确认的继续。2、有哪些确认步骤?(1)初始确认 概念:指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的确认,随着填制和审核凭证一并进行。方法:初始确认将根据确认标准、确认条件和确认原则来筛选会计信息,并填制会计凭证,将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目的:初始确认要受会计模式、会计前提等的制约,目的是为会计计量提供基础,进而产生原始会计资料和信息。,43,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2)再次确认 概念:指在编制会计报表时的确认,随着编制会计报表一并进行。方法:再次确认将决定会计账簿中的哪些资料应列入会计报表,或确认会计报表中应披露多少会计信息以及什么会计信息,从而将账簿信息转化为报表信息。目的:再次确认要受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会计报告原则等的制约,目的是产生报表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有关各方服务。,44,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确认标准 1、什么是确认标准?确认标准是指初始确认和再次确认时的定义,这些定义往往表现为各会计要素的概念,即每一个会计要素的基本概念都是可以准确定义的。2、确认标准的可定义性 指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具有规律性的共同特点,该特点就是可定义性,即能够加以说明,讲得清,道得明。可定义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六个会计要素本身都具有可定义性;2、交易或事项本身也具有可定义性,因而它总是可以通过确认,最终归属于有关会计要素。,45,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四)确认条件 1、什么是确认条件?确认条件是指确认时要满足的要求,其内容包括可计量性和可靠性。2、确认条件的内容(1)可计量性 可计量性是指价值可以量化,能确定准确的金额。经济信息必须要能够量化,而且是属于会计主体的货币形式的量化,才能进行会计确认,从而保证确认后的会计信息具有质的统一性,可计量性是一项重要的确认条件。(2)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信息真实,可以信赖,靠得住。不同会计要素可靠性要求不一样,如资产要素的可靠性要求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负债要素的可靠性要求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46,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会计计量(一)会计计量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指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根据计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一定的计量尺度和方法,采用规定的计量基础,确定应计入某一会计期的金额,是会计核算的定量阶段。2、会计计量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1)计量尺度:选用什么样的币种计量尺度;(2)计量方法:计量标准或价格,计多少,涉及计量方法的选择,带有技术性特征;(3)计量基础:计量的归属期,应计入哪个会计期,涉及计量基础选择,带有思想性特征。计量尺度、计量方法、计量基础也是会计计量的三个属性。,47,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二)计量尺度 1、什么是计量尺度?计量尺度是指会计计量时选择的币种量度单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计量尺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成为会计计量的主要量度单位。2、如何选择计量尺度?各国使用的币种不同,各币种之间有着波动性极强的汇率。一般情况下,会计计量均以法定货币作为计量尺度,称之为记账本位币。也可以选择某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财务报告要折合为法定货币。3、会计还有辅助计量尺度 某些会计记录对象,除了必须记录价值量以外,有时还要同时记录实物或劳动数量。因此,实物和劳动计量尺度就成为会计的辅助计量尺度。,48,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计量方法 1、什么是计量方法?指会计计量确定金额时所运用的方法,是会计计量的技术方法。2、有哪些计量方法?,按以上方法计量时,应保证所确定的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49,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四)计量基础 1、什么是计量基础?计量基础是指计量金额归属的会计期,即应该计入哪个会计期间,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出发点,是会计计量的思想方法,与会计分期相适应。计量基础也称会计基础。2、为什么要有计量基础?计量方法虽可确定计量对象的本位币价值金额,解决计多少的问题,但不能解决该金额应计入哪个会计期间的问题。,50,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3、收入或费用的发生期与收付期有时不一致 从会计期间的角度观察,无论是收入或费用,它们都存在发生期、收付期和归属期的问题。“发生期”是指收入和费用发生在哪个会计期;“收付期”是指收入和费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在哪个会计期;“归属期”是指收入和费用应归属于哪个会计期。由于交易双方的空间差异、运输工具与结算邮路的时间差异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等原因,造成收入和费用的发生期与收付期有时并不一致。从发生期看可能应计入本会计期,但从收付期看则应计入前一个或后一个会计期,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基础,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显然,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将导致同一会计期间的计量差异。,51,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4、权责发生制(1)什么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目的是为正确核算各期财务成果,从权责角度,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将发生期作为归属期,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计量基础。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2)怎样理解权责发生制?A、是会计分期的基本要求,解决权责的归属期;B、以收入和费用的发生期作为归属期;C、收入和费用有因果联系,要相互适应和匹配;D、计量目的是财务成果,计量角度是权责,计量标准是应收、应付,计量归属是发生期;注:衡量“发生期”主要看收入是否实现、费用发挥作用的期间。权责发生制是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之一,只有根据权责发生制计量收入和费用,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成果。我国规定企业会计要贯彻权责发生制。,52,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5、收付实现制(1)什么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目的是为了正确核算各期现金流量,从现金角度,以实收、实付为标准,将收付期作为归属期,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计量基础。也称实收实付制、现收现付制、现金收付制、现金制。(2)怎样理解收付实现制?A、是会计分期的要求,解决现金流量的归属期;B、以收入和费用的收付期作为归属期;C、收付期与归属期有因果联系,不必考虑发生期;D、计量目的是现金流量,计量角度是现金,计量标准是实收、实付,计量归属是收付期;政府会计目前贯彻收付实现制。,53,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6、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确认差异(1)产生计量差异:当收入或费用的发生期与收付期不一致时,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才会产生计量差异。(2)没有计量差异:当收入或费用的发生期与收付期相同时,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不会产生计量差异。(4)计量差异缩小:从一个足够长的会计期间观察,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计量差异将越来越小。7、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54,第一章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举例 某企业四月份发生如下业务:(1)4月1日以银行存款预付二季度的保险费3,000元;(2)4月4日收到三月份销售产品应收款项10,000元存入开户行;(3)4月16日预收A公司购货款20,000元存入银行,货物本月没有发出;(4)4月25日销售产品一批,货款15,000元本月没有收到;(5)4月30日,企业于2月1日借入的短期借款5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3个月的借款利息750元(年利率6,到期一次还本)。要求:分别采用两种计量基础确认4月份的收入、费用和利润。,55,会计学原理,56,第一章第六节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方法是指实现会计职能、完成会计任务所运用的手段。按会计组成进行分类,会计方法可分三类。一、会计核算方法 核算是会计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整个核算过程所运用的一系列方法。二、会计管理方法 会计管理方法包括会计分析、会计控制、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和会计考核所运用的一系列方法。三、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检查方法是指核查会计信息的合法、合理与正确性所运用的方法,通常也称为查账。形成专门的三大方法体系,其关系是: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继续,会计检查是会计核算的必要补充。,57,第一章第六节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整个核算过程所运用的一系列方法。1、确认:指在大量的经济信息中筛选会计信息,决定哪些信息可以进入会计核算系统,是会计核算的定性阶段。2、计量:指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确定应计入某一会计期的金额,是会计核算的定量阶段。3、记录:指以确认和计量为基础,在纸质书面凭据上进行填制、登记和编制的一种行为,它使得确认和计量落到了实处,具有一定的实务操作性,是会计核算的登记阶段。其中手工记录运用了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个方法。4、报告:指在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基础上,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方法,是会计核算的披露阶段。,58,会计学原理,59,第一章第七节会计工作与法规,一、会计机构 会计机构由专职会计人员组成,负责组织领导和从事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设置。具备设置条件的: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给批准设立的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60,第一章第七节会计工作与法规,二、会计人员: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一)会计人员的职责(5个)1、监督职责。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规定加强会计监督。2、核算职责。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规定,记账、算账、报账,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3、结算职责。按照银行制度规定,合理使用贷款,加强现金管理,做好结算工作。4、检查职责。按照经济核算的原则,定期检查分析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潜力,考核资金使用效果,揭露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及时向领导提出建议。5、维护职责。遵守、宣传和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61,第一章第七节会计工作与法规,(二)会计人员的权限(3个)1、拒绝和报告权限。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的,会计人员有权拒绝付款,拒绝报销或拒绝执行,并向本单位领导人报告。2、参与和参加权限。会计人员有权参与本单位编制计划、预算、制定定额,签订经济合同;参加有关生产、经营管理会议;有权要求本单位有关部门、人员提供与财务会计工作有关的情况和资料。3、监督和检查权限。会计人员有权监督、检查本单位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产保管、收发、计量、检验等情况,有关部门要如实反映情况。,62,第一章第七节会计工作与法规,(三)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 1、高级会计师 会计人员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经过考评获得。2、会计师 会计人员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经过考评获得。3、助理会计师、会计员 会计人员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经过考评获得。,63,第一章第七节会计工作与法规,(四)总会计师的设置 会计法明确规定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是行政职务,行使副厂长(副经理)职权。1、总会计师的基本职责(4个)(1)编制和拟定职责。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2)预测和督促职责。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企业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3)建立和分析职责。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4)其他职责。承办企业主要行政领导人交办的其他工作。,64,第一章第七节会计工作与法规,2、总会计师的工作权限(5个)(1)制止权限。对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或纠正。(2)组织权限。有权组织企业各职能部门、直属机构的经济核算、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3)审批权限。主管审批财务收支工作。(4)签署权限。预算、财务收支计划、成本和费用计划、信贷计划、财务专题报告,会计决算报表,须经总会计师签署。(5)用人权限。对会计人员的应用、晋升、调动、奖惩提出意见,考核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人选。,65,第一章第七节会计工作与法规,三、会计法规 指国家政权以法律形式调整会计行为规范的总称,我国会计法规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一)会计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是会计法规的最高层次。包括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其他有关会计的法律。(二)会计条例:由国务院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属于行政性法规。(三)会计准则:是约束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行为的原则性规范。由财政部制定,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分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又分一般业务准则、特定业务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三类。(四)会计制度:是组织和从事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具体规范,它使得会计法律、会计条例和会计准则具备了较好的实务操作性。由财政部制定,如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66,第一章第七节会计工作与法规,四、会计档案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资料,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一)会计档案的分类 1、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保管期限一般是15年。2、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保管期限一般是15年。其中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保管期限为25年,另外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固定资产卡片的保管期限为5年。3、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月度、季度财务报告保管期限一般是3年,年度财务报告保管期限为永久。4、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5年),银行对账单(5年),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15年),会计档案保管清册(永久),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永久)。,67,第一章第七节会计工作与法规,(二)会计档案的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1、会计档案的形成:由会计机构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2、会计档

    注意事项

    本文(会计学原理-01-绪论.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