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轮复习生物课时课件第27课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ppt

    • 资源ID:6434071       资源大小:496.61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轮复习生物课时课件第27课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ppt

    第27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它们之间不存在生 殖隔离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境 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 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狮和虎可以交配并 繁殖后代,但后代却无繁殖能力,所以它们 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多倍体的形成一般不需要 地理隔离。,D,2.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A.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是自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D.是物种多样性解析 是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三者的综合作用;生物 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原因都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 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B,4.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 应环境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 50%C.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 纯合子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 定向改变,解析 A正确:某个基因出现的频率越高,说明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B正确: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P点时两曲线相交,表示两者的频率相等,所以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D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C错误:虽然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但AA、Aa中并非Aa的生存能力更强,因此不一定会出现“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的现象。答案 C,5.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 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 自由交配,据统计其基因频率TT为20%,Tt为 60%,tt为20%,后来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 锈病,至使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 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之后基因T的频 率分别是多少()A.50%和50%B.50%和62.5%C.62.5%和50%D.50%和100%解析 由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计算得T的基因频率是20%+1/260%=50%。感染 锈病之后tt全部死亡,种群中TT为1/4(25%)、Tt为3/4(75%),则T的基因频率为25%+37.5%=62.5%。,B,6.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 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解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 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有的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 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达到生殖隔离。,D,7.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 法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解析 消费者的出现,一方面使生态系统具有 更复杂的结构,另一方面对生产者的进化产生 重要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具有某些性状的某种 生产者的捕食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 使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B,8.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 都是隐性基因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 不同而异 解析 突变大多是有害的,并且突变率很低,但种 群的个体数量较多,所以突变个体数较多,其中有 的是有利变异,所以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 料;突变是不定向的,有隐性突变也有显性突变;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包括基因重 组;变异的有利与否与所处的环境有关。,D,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不同物种之间 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 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 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 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B.C.D.,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的基因不能进行交流,在各自环境的选择下朝着不同的方向改变着各自种群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当这种改变突破了种的界限时,产生了生殖隔离,便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 B,10.最近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 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细菌形 成耐药性,如果真的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 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 错误的是()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 D.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病菌(物种)不 一定产生 解析 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 用抗生素不断淘汰不耐药的病菌,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不断上升。,B,11.人工养殖一群鸡,下列措施不会造成该鸡群基 因库发生变化的是()A.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 B.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 C.将该鸡群置于条件与原来不同的环境中饲养 D.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繁殖后代 解析 A项为人工选择,可以使鸡群基因库发生 变化。B项可使鸡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增加。C项自然选择可使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而D项 自由交配时,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基因库 也不会发生变化。,D,12.某农场引进一批羔羊,群内繁殖七代后开始出现“羔羊失调症”。病羊于出生数月后发病,表现为 起立困难、行走不稳,甚至完全不能站立。此病 在羊群中的总发病率为2.45%,同胞羔羊中的发病 率为25%,病羊中雌雄比为3138。下列对此病的 分析正确的是()A.此病的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B.该致病基因在羊群中的基因频率为2.45%C.因为此病无法医治,羊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 迅速降为0 D.再次引进多只羔羊与本群羊交配,可有效降低 发病率,解析 A错误:由群内繁殖七代后开始出现“羔羊失调症”,确定该致病基因为隐性,又因病羊中雌雄比接近11,故很可能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此病在羊群中的总发病率为2.45%,是指aa(致病基因用a表示)基因型的频率为2.45%,而不是a的基因频率。C错误:虽然aa个体容易被淘汰,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正常,故羊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不会迅速降为0。D正确:再次引进多只羔羊与本群羊交配,可避免近亲繁殖,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答案 D,13.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 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 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D.该种群基因库中S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情况。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说明新物种将产生,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答案 D,14.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 从岛外引入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 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V的基因频率约 是()A.43%B.48%C.52%D.57%解析 首先计算出从岛外引入了2000只果蝇 之后,该岛上果蝇种群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基因型为VV、Vv、vv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22、11/22、6/22;然后计算出V的基因频率=5/22+11/44=21/4448%。,B,15.如图是物种 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 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 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 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 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 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图示中b和d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和d最后无地理隔离,但之前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地理隔离后因环境不同,基因频率各自发生定向改变,形成的b和d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而不再是同一物种;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后来因处在同一环境中,形成的c和d仍然没形成生殖隔离,所以c和d可能仍是同一物种。答案 B,16.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 基因引起的,患者通常在幼年时期夭折。现在 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A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A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B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3)如果在B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解析(1)A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2)因A地区中aa基因型的个体幼年时期夭折,故a的基因频率降低,而A的基因频率升高。从表中看出,B地区中AA基因型的个体因不能抵抗疟疾而大量减少,故AA的基因型频率下降。(3)如果在B地区消灭疟疾,则若干年后进行调查,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上升。答案(1)96.5%(2)上升 下降(3)上升,17.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会改变基因频率。(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有。(2)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对灰色(s)为显性。1870年英国曼彻斯 特地区生活的桦尺蠖种群中SS基因型频率为 10%,Ss为20%,ss为70%,此时黑色(S)的基 因频率是。工业革命后,这种桦尺蠖 种群中黑色(S)的基因频率会,这 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 所致。,(3)用人工选择的方法也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用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从子二代中选出灰身雌雄个体,使其自由交配(实验在理想条件下进行),得到子三代。将子三代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填入下表。,解析(1)只要答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即可。(2)1870年该地区生活的桦尺蠖种群中黑色(S)的基因频率是10%+1/220%=20%。工业革命后,煤烟熏黑了树干,灰色的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而黑色的个体却不易被天敌发现,故S的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大,这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自然选择。(3)子二代灰身雌雄个体中BB占1/3、Bb占2/3,B的基因频率为2/366.7%、b的基因频率为1/333.3%。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子三代的基因型频率为BB=4/944.4%、B=21/32/3=4/944.4%、b=1/31/3=1/911.1%。,答案(1)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2)20%上升 自然选择(3)如表,18.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 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 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 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 程如下:,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 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 去残翅果蝇;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 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 因频率,得出结论。请分析回答:(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 占。(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你的理由是。(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解析 按照题中所说的方法,若每代淘汰残翅果蝇,在F3中,长翅果蝇纯合子为1/2,若不淘汰,F2之后,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即不再发生变化,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分别为:1/4、1/2、1/4。该实验缺少对照,只能说明在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不能说明在不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在进行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中bb的个体被淘汰,因此,B基因的频率增加,b基因的频率减小。,答案(1)1/2(2)1/3(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4)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的种群中的百分比 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返回,

    注意事项

    本文(轮复习生物课时课件第27课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